中国文学二剖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820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二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文学二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文学二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文学二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文学二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二剖析.docx

《中国文学二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二剖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二剖析.docx

中国文学二剖析

复习说明:

梳理文学史,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学思潮(现象);熟悉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

一、填空和选择

1.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主编是陈独秀。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的理论主张。

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2.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3.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由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的时间是1930年,1936年初自动解散。

5.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次年的公开发表是抗战文艺运动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

6.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后改名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7.鲁迅原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山,代表作: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故事新编》

郁达夫原名郁文,代表作: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代表作: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寒夜》,《憩园》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

《虹》《子夜》《野蔷薇》《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

冰心原名谢婉莹:

《超人》《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

《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曹禺原名万家宝,代表作:

《雷雨》《日出》《北京人》

等作家的原名、最常用的笔名和代表作,及他们对中国新文学发展贡献。

8.巴金: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茅盾:

《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

9.叶圣陶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病态心理的作品有(《饭》)(《校长》)(《潘先生在难中》)。

10.第二个十年中(中国诗歌会)的出现,使革命现实主义诗歌获得较大发展。

本时期出现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时以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1.曾被看做“十七年”文学的重要收获,并被称为“纪念碑”式的作品,是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是:

《创业史》。

12.“伤痕文学”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

13.“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品:

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先锋文学”代表性作品:

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极地之侧》《第六日的下午》格非《米舟》《大年》《褐色鸟群》《青黄》《欲望的旗帜》余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苏童《平静如水》《我的帝王生活》孙甘露《访问梦境》《信使之函》。

14.是当代正真地具有现代品格的小说,即那种真正与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进行彻底决裂的小说,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被称为先锋派作家的马原、洪峰、格非等的人的创作。

15.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甚至与商业文化相结合,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就被张艺谋改编成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16.新写实主义思潮是小说领域中形成大观的文学创作思潮,在90年代初引起了文坛的普遍关注,它特指方方、池莉、刘震云、刘恒等人的创作,主张对生活的零度介入状态。

17.汪曾祺的作品中获得“北京文学奖”的有(《受戒》)、(《大淖记事》)。

18.周作人代表作:

《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

史铁生:

《我与地坛》《荆棘上的花朵》:

史铁生散文的语言融客观性、抒情性和思辨性为一炉,形成了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含关怀于幽默,蓄智慧于认真的总体风格。

1、坦诚而慧达的剖白

史铁生在平凡的语词中,寄予了慧达的内涵,并且感情细腻,文字细腻,表述细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省悟过程,显得自然、朴实,情理并茂。

史铁生的散文是心语的直接流动,不是摆出庄重面孔的训导者,也不是高居于上的思悟者,更不是争强好胜的辩论者。

他散文的语言是心曲的叹唱,情感上毫无做作之态和粉饰之意,坦诚而又意蕴深刻,在与人交流的同时,又自然地以其慧达启人心性。

2、亲切而凝重的倾诉

史铁生散文的语言从自己的亲历体验和人们普遍的所思所感出发,用语平易,选象通俗,却贴切自然,恰切地表现了精辟的内涵;语气亲切,而又有凝重之意。

《好运设计》的开头作者写到:

“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呆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

你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甚至是设计一下)自己的来世。

你不妨试试。

3、严谨而悖向的幽默

史铁生的散文倾向于探索人生哲理,它的语言相对严谨,文中却又不乏时来的幽默、诙谐,并且文中多以具象喻理示情,寄寓哲思,语言便形象而又促人反省和思悟。

  史铁生散文的用语虽不像专业论文那样严密,但他认真执著的探求姿态又让其散文的语言确切、深刻,显现了严谨之风,如对心灵与大脑、观点与立场、喜欢与爱等关系的本质性表述,体现了他比较严谨的思辨性。

19.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鲜明地体现了“诗化报告文学”的特征。

20.艾青第一部诗集《大堰河》(继郭沫若之后对我国自由体新诗做出巨大贡献的诗人)舒婷的第一部诗集《双桅船》

21.郭沫若的《女神》对中国新诗的最大贡献就是它对诗歌内在律的发现。

22.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

23.“三美”主张。

闻一多新歌律诗主张:

绘画美:

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一种“绘画美”

建筑美:

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音乐美:

指的是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取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24.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代表诗人主要有:

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25.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是为悼念在“文革”中牺牲的张志新烈士而做的。

26.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和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女神》。

27.十七年戏剧中最突出的作家是(老舍),他的《茶馆》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地位。

28.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一次开列了“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名单:

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29.高行健的代表作《绝对信号》《野人》《车站》。

30.属于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重要现象的有:

散文热、长篇小说热

二、重要名词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沈雁冰(茅盾)、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郭绍虞、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12人(答出3人即可)。

文学研究会把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要表现人生,探讨人生,具有反封建精神,因此在当时被称做“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该社团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创作社(早期):

1921年7月正式成立于日本东京。

主要成员:

郭沫若、郁达夫、陈仿吾、田汉、张资平等(能写出两人即可),主要刊物: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

主要文艺思想:

A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B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推崇“直觉”和“灵感”

3.乡土文学: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现,其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识的故乡村镇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风情,揭示农民命运,映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30年代以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为代表,40年代萧红《呼兰河传》,建国后汪曾祺的小说都属乡土小说(能举例即可)。

4.寻根文学: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创作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

5.伤痕文学: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是一批深刻地控诉十年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作品,主体是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

6.新写实小说:

指在90年代初小说领域中形成大观的文学创作思潮,特指方方、池莉、刘震云、刘恒等人的创作,主张对生活的零度介入状态。

代表作有:

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

7.“自叙传”抒情小说:

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作者不着意于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这种小说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的描写。

8.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

取材平凡琐碎,多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想,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借以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给读者某些生活的启迪或感悟。

其最为动人之处,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

9.《文化苦旅》:

是余秋雨较早的散文佳作,作品关注文化命题,特别是中国高雅文化一路行来的艰难之旅。

文本介于文学与专业研究之间。

历史是人生化的历史,人生是历史化的人生,作品角度独特,思考深邃,极大地丰富了九十年代散文的创作。

10.《致橡树》:

是舒婷的名篇,也是朦胧诗的名篇。

诗人通过橡树、木棉等意象来写女性的独立意识,文字和情感、思想结合完美,在新时期早期吹响了女性自强、自立的精神号角。

11.建筑美:

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的新格律诗“三美”主张之一,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12.绘画美:

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的新格律诗“三美”主张之一,指的是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一种“绘画美”。

13.“锁闭式”:

又称“追溯式”、“追溯法”、“回顾式”,是戏剧创作中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

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

14.“人像展览式”:

人像展览式结构(也叫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是老舍先生对戏剧写法的新尝试,主要表现在《茶馆》第二幕的结构上,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

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无数的横断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三、简答

1.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另一面:

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2.简述“朦胧诗”的特征。

艺术表现:

迷蒙、多义。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广泛吸收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注重象征、暗示、联想、变形、通感等手法的运用。

主旨:

表达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蒙胧向往。

3.“冰心体”散文的艺术特色(风格特征)。

(1)坦率真挚而缠绵的抒情品格。

情感的真挚与态度的坦率以向知己谈心的方式吐露一种无芥蒂、无杂念的纯情。

(2)清新隽丽的语言。

以亲切自然的白话口语为主,揉进某些形象,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言文字词,形成一种文白夹杂,温文典雅的语言。

注重语言的形象性:

色彩、声、形(绘形)等描绘与再现。

4.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

(1)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氛围。

(3)构思缜密、精巧,脉络清晰。

(4)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语言质朴平淡而周密妥贴,生气盎然,富有一种逼人的风采。

5.简述巴金《随想录》的文体价值、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是巴金先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散文著作。

《随想录》全书洋溢着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它的文体价值在于:

标志着散文开始告别一个浮夸、说谎的阶段,而进入一个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作者开始告别一个自我粉饰的阶段,而进入到一个自我反思省察的时代。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如下:

(1)敞开心胸、直抒性情是《随想录》最突出的特色。

(2)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

(3)而《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咱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4)自然朴素、不事雕饰是巴金这部散文集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6.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请结合幻灯和教材进行答题。

7.简述阿Q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请结合论述题进行思考。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贫苦而未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鲁迅语)。

  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无房无地,无固定职业,靠打短工度日,受尽压迫与剥削。

作为一个农民,阿Q具有一般劳动者吃苦、耐劳、能干的品质,并有着对压迫者的对立意识和自发的革命要求。

但由于已成了一个流浪雇农,所以也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他在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下形成的“精神胜利法”。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奴隶的盲目乐观,是脱离实际的想入非非,是不敢反抗的妄自尊大,是安于奴隶地位的高等级欲望,是有利于反动统治的腐朽意识。

它有各种表现形式,如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譬自解嘲、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健忘、向弱者泄愤等,这实际是一种自我麻痹的手段。

可见他已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命运,成了一个浑浑噩噩、不死不活、供人驱使的奴隶。

  当然,作为一个有着深重痛苦和仇恨的阿Q来说,他内心深处也有着一种自发的革命要求,当革命起来的时,他决心“投降”革命党,参加“造反”。

尽管阿Q心目中的“革命”还是一种盲目狭隘的复仇行动和谋取一点经济利益的手段,但如果教育引导得法,象阿Q这样受苦的农民是能够成为革命的基本力量的。

然而这场革命走了相反的路,摒弃和杀害了阿Q这样可以参加革命的群众。

  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首先在于其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其次,阿Q的悲剧命运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

1.请结合作品谈谈《雷雨》的艺术特色。

1、结构紧凑

A、角色的精干以致情节集中

八个人物缺一不可,人物数量节省到不能再节省的地步,——利用少量人物表现尽可能多内容,导致情节的集中。

在此我们用“反证法”来说明这一问题。

人物的设置是否必要又一个很重要的检验标准:

是看每一人物在剧中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雷雨〉的两个家庭两代人的恩怨、三十年间的历史变迁、夫妻、父子、母子、母女、兄弟、兄妹等亲属关系的纠葛、资本家与工人、主人与仆人、富人与穷人等社会关系的对立,全由八个人承当。

这八个人物组成了一部内部结构复杂的机器的整体。

我们不动主要人物,仅试着抽出次要人物:

如果去掉周冲,不仅使剧本缺少了衬托,即以周冲的活泼天真纯洁反衬周府沉闷阴郁的氛围,而且无法表现周朴园众叛亲离的孤独,还无法表现繁漪利用周冲阻止周萍四凤二人出走的精彩场面,尤其是会使最后的悲剧力量减弱,从而减低悲剧的社会意义。

如果去掉鲁大海,等于抽掉了资本家与工人斗争这一线索,从而减低了剧本的社会意义。

如果去掉鲁贵,周家与鲁家的联系就会削弱,许多戏剧矛盾就无法构成。

(例如,最后一场的开头,由鲁贵到周家要挟繁漪从而引发矛盾的总爆发。

通过以上的尝试可以看出,这三个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都不能除掉。

人物的节省使既定地剧情由少数人承担,从而导致情节的集中、结构紧凑、戏剧性强:

每一个人都是矛盾之网中的一个网扣,矛盾重重,冲突不断,“戏剧味道”极浓。

B、锁闭式结构

中国常见的三种结构是锁闭式结构、开放式结构(古代戏剧的一般结构方法)、人像展览式结构。

“锁闭式”又称“追溯式”、“追溯法”、“回顾式”,是戏剧创作中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一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

就剧本的矛盾冲突而言,仿佛戏剧一开场就进入了高潮,并且“迫不及待”地就走向了结局。

从剧本的结构角度而论,“追溯式”手法与小说创作中的“倒叙”十分相似。

在锁闭式结构中,剧情常常在危机中开始,过去的事通过回顾的方式在展开的剧情中逐步抖出来。

〈雷雨〉在序幕拉开之前,舞台中的主要人物早就构成了复杂的关系:

周朴园三十年前抛弃并赶走了侍萍,

三年前周萍和繁漪私通,

三个月前四凤已有身孕,

几天前鲁大海领导工人开始罢工……

这许多头绪都集中于周朴园从矿上归来和侍萍从外地回来看领女儿。

这种结构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空间,避免了剧情进展的拖沓缓慢,而且还为后来的高潮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线条交叉

主要体现在亲缘的纠葛与多角关系的设置。

有人认为,〈雷雨〉以鲁贵周朴园为中心,许多矛盾冲突错综交织成网络式的团块结构。

通过粗略分析,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的几条冲突线索:

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这一冲突以侍萍的悲剧命运为主;

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

表现为专制与反专制,控制与反控制以及繁漪最后毁灭式的精神爆发;

繁漪与周萍的冲突;情人与情人的冲突——始乱终弃;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

阶级对立与血缘关系交叉.

其他冲突:

繁漪与四凤的矛盾:

情敌之间的矛盾,但四凤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四凤与鲁贵:

厌恶与顺从依附(鲁贵的三点主义;女儿不愿给钱,父亲就用女儿的隐私要挟女儿:

“我可是把你的什么要紧的事都放在心上……”)

大海与周萍的矛盾:

阶级敌视;反对周萍对妹妹的勾引

鲁妈与四凤的矛盾:

为女儿重踏自己三十年前的覆辙而痛心,为兄妹之间的私情而内疚痛苦,同时阻止他们二人关系的发展。

3、波澜迭起,剧情保持上升势头

A、不断加入新的戏剧因素:

或新的人物出现,或新的事件加入,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第三幕结束时,繁漪经过精心策划,辞退了鲁家父女,已心安理得,周朴园用钱打发走侍萍,了结了一桩心事。

戏发展到此处,使人感到剧情停滞了,观众不知下面如何发展。

但第三幕的场景转到杏花巷10号的鲁家,在鲁家发生的一切又把剧情推进到一个新高潮:

周冲夜访:

转交繁漪送给鲁贵的100元钱,以此来堵塞鲁贵的口;

周萍前去与四凤幽会,繁漪在外面关死窗户窗,使周萍无法返回,引发鲁大海与周萍的冲突以及鲁家内部的冲突。

又羞又气的四凤出走

这些事件随着这些人物的到来,不仅加剧了周鲁两家的矛盾,而且还激发了鲁家的内部矛盾,如大海与鲁贵的矛盾,鲁妈与四凤的矛盾等。

B、注意蓄势和利用悬念:

“蓄势”是构成戏剧高潮的重要手段,而高潮是剧情的最高势头。

《雷雨》的蓄势主要在前三幕进行,作家主要在四个方面积蓄能量:

侍萍知道自己的一对儿女有私情,但周萍和四凤不知道;

侍萍只知道一对亲生儿女在恋爱,但不知道他们还有越轨行为;

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鲁大海却不知道周朴园是自己的生身之父;

周冲只知道哥哥与四凤相爱,而不知哥哥与母亲私通;

除周朴园和侍萍两个当事人之外,其他人不知道他们从前有过夫妻关系。

这一切都为后来的高潮到来或矛盾的总爆发作了铺垫,积蓄了能量。

悬念:

蓄势的过程也是运用构造悬念的过程。

——何为悬念?

⑴听众观众的关切心理;⑵引起关切心理的事件。

总悬念:

这些人物之间的真实关系如何?

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将各有什么反应?

这一总悬念的凝聚力足以把观众的兴趣维持到终场。

具体的小悬念:

繁漪将如何报复周萍,

周冲知道母亲与兄长的关系后会有什么反应,

怀孕在身的四凤将如何处理她与周萍的关系,

周朴园侍萍将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向别人袒露他们的关系,

……………………

作者善于操纵悬念,保持所“蓄”之“势”:

既解决一些悬念,又留下一些悬念,还增添一些新的悬念。

例如,繁漪反扣上四凤的门窗,既是对第二幕中繁漪对周萍的警告所产生的悬念的解决,同时又构成了新的悬念,——这是否是繁漪的最后报复?

繁漪回周府后,是告诉周朴园还是同周萍争吵?

周萍对繁漪这一报复行为会有什么反应?

C、精心构织高潮,注意高潮的冲突的密度与力度

不断地“发现”以“突转”来构成高潮、推动高潮

“发现”:

侍萍发现她所到的周府就是她三十生活过的周家,

周朴园发现繁漪并没有淹死;

侍萍进一步发现周萍与四凤乱伦;

周萍与四凤发现他们是兄妹,周冲发现母亲与哥哥有私情,

周朴园发现他统治的王国一片混乱……

“发现”使剧情“突转”,以致高潮阶段的矛盾密集:

第四幕矛盾不断,一个接一个,最后矛盾交叉重叠:

鲁贵到周府要挟繁漪,要求再到周府工作;

鲁大海到周府寻找妹妹,与周萍展开辩论(大海说:

“你不要玩弄穷人家的孩子。

”周萍说:

“四凤是我唯一的生活希望与信心,是她使我下决心活下去……”,最后大海略显让步)

四凤在大雨中来到周府,周萍让大海回避,并决定和四凤出走;侍萍上场,不允许他们相爱;周萍四凤双双求情,侍萍痛苦万分,横下一条心,叫二人远走高飞,永不回头……

二人正准备逃走之际,繁漪带领周冲出现。

她唆使周冲去争夺四凤,周冲表现出高姿态:

“只要哥哥待她好,你们走吧!

”(周冲是个单纯而爱幻想的多情少年,他爱恋着四凤)繁漪恼羞成怒,先是大骂周冲蠢猪无用,接着与周萍吵骂,最后当着众人的面倾诉自己的痛苦,挑明自己与周萍的关系;

正在难分难解之际,周朴园上场,要周萍认母,这一行为使矛盾转化的同时,又使矛盾激化,也使剧情向最高潮发展。

周萍四凤明白二人是兄妹关系,精神崩溃,四凤冲出门外触电自杀,周冲前去营救一同烧焦。

周萍开枪自杀;大海打伤仆人后逃跑,繁漪发疯,侍萍(痴呆?

)欲哭无泪,周朴园痛不欲生。

——针线绵密,紧锣密鼓,“发现”到此全部“突转”,“蓄势”到此如高坝决口,洪流一泻千里,悲剧最后形成,剧情嘎然而止!

——同人物塑造一样,结构也是戏剧的生命。

①结构紧凑、②多线条交叉、③波澜迭起,剧情保持上升势头,是《雷雨》吸引观众、获得轰动效应的关键因素。

(1)结构紧凑。

A、角色的精干以致情节集中B、锁闭式结构。

(2)线条交叉。

《雷雨》主要体现在亲缘的纠葛与多角关系的设置。

以鲁贵周朴园为中心,许多矛盾冲突错综交织成网络式的团块结构。

(3)波澜迭起,剧情保持上升势头。

A、不断加入新的戏剧因素:

或新的人物出现,或新的事件加入,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B、注意蓄势和利用悬念:

“蓄势”是构成戏剧高潮的重要手段,而高潮是剧情的最高势头。

C、精心构织高潮,注意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