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重点问答.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155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重点问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重点问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重点问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重点问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重点问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重点问答.doc

《《古代文学》重点问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重点问答.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重点问答.doc

◆重点问答

一、汉赋发展的原因

1、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的稳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3、对外交往的扩大,宫廷园林的兴建,开阔了汉赋视野,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

4、统治阶级的提倡

二、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

1、大赋又叫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体。

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

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

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

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

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

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三、《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一)两者的不同点

1、史学方面

(1)《史记》从性质上来说是通史,而《汉书》是断代史。

《史记》首创了纪传体,五体分立;《汉书》在体例上基本承自《史记》,仅将“书”改为“志”,并取消“世家”。

(2)、从历史观角度来看,《史记》体现了较为进步的历史观,而《汉书》是封建正统的历史观。

3、司马迁与班固的历史视野也不一样

(3)《史记》是以社会为中心,而《汉书》是以帝王为中心。

(4)《史记》有较强的批判主义精神,《汉书》这一方面没有它深刻有力;但《汉书》的史料比较丰富准确,《史记》则比较疏略。

2、文学方面

(1)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史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汉书》中只有少数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2)从作品的情感性来说《史记》的作者爱憎情感强烈;《汉书》则较少有主观感情的流露。

(3)从语言上来说《史记》生动、形象、传神《汉书》则多为典雅的书面语言。

(二)两者的相同点是:

对社会现实有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有些篇章更寄托有作者的爱憎与批判。

四、分析《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使用“互见法”,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人物的主要特征放在特定的文章中表现,次要特征放在别人的文章中展示)如《信陵君传》中信陵君说品德高尚、礼贤下士,而在别人的传记里却展示其弱点;

2、人物之间互相对比映衬,如《李将军列传》用李广和李蔡的对比,表现李广坎坷的人生际遇和不幸的待遇;

3、在紧张斗争的场面中,把人物性格推到冲突的尖端

4、在特定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5、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刘邦和项羽的对话。

五、“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

1、曹氏父子热爱文学、提倡文学、爱护人士;

2、文学本身的发展

六、建安诗歌的主要内容

1、反映汉末的社会政治现实。

2、反映诗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3、基本特色:

情文并茂、文质相称,大量使用比兴、象征手法、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

七、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曹植的诗歌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如《白马篇》。

(2)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赠白马王彪》。

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才能,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他的诗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的抒情性。

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如他的《美女篇》。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

曹植诗注重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

如《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

”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

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善于比兴手法,词彩华茂,言语精练。

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如《公宴》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

”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

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八、

(一)阮籍的诗歌艺术成就

在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的内心活动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大大超越前人

(1)表现出意蕴含蓄,深沉之美,阮籍诗歌大量表现忧生之嗟,感叹政治险恶、人生艰难、生命苦短,而这些又无法宣泄、排遣,所以产生一种深刻的孤独情绪。

(2)多用典故,比兴,象征的手法。

如《咏史》多用比兴手法,注重环境刻画,气氛的渲染,以反映称,对照形成含蓄蕴藉的风格。

(3)清逸玄远,容哲理、情感、意象于一炉。

(二)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的咏怀诗多用比兴手法、注重环境刻画、气氛的渲染,以反衬、对照形成含蓄蕴藉的风格。

在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的内心活动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大大超过前代。

艺术成就表现意蕴含蓄、深沉之美,表现忧生之嗟,感叹政治险恶、人生艰难。

而这些无法宣泄、所以产生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多用典故、比兴、象征手法。

清逸玄远熔哲理情感意象与一炉。

内容旨在写出一种情绪一种心绪。

思想意义:

传出了黑暗统治下志士仁人的苦闷心声。

诗歌意境鲜明而深远,在构思方面作者截去生活中一个特定场景传出了作者感情琴弦的片刻颤动

九、嵇康的艺术成就

1、在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的人生理想境界

2、语言俊切,充满激情

3、发展了四言诗的表现手法

十、陶渊明的艺术境界、文学地位,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影响

(一)陶渊明诗歌的艺术境界:

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他诗作的意境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是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它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

人、山川、空气、飞鸟原本只是一和谐之整体,原本无须区分。

“悠然”见者,盖无可无不可、非有意为之,乃无意之间相遇。

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种种真谛实以寓含其中,然亦不须说、又不必说,已经尽在意中。

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

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

2、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内在感情力量,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

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样的名句如同口语,但其心与物会物我两融之境,又宛如目前。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然。

(二)诗歌的思想内容:

1、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3、参与劳动的感受,表现诗人对农业劳动的热爱

4、描写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5、表现和反映诗人高远的理想和志愿

(三)诗歌艺术成就、特色:

1、主体风格:

平淡自然、亲切淳真

(1)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真切再现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

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是得读者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

(2)朴素的语言、真率自然的抒写。

语言自然精粹富有意境美的同时通俗易懂、用语朴质无华却包含着丰富的形象。

(3)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平淡中有深意蕴含着某种人生哲理。

2、富有意境美。

陶诗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另一种境界去。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所呈现的物:

几间草房、几缕炊烟、犬吠、鸡鸣;而是这一切所构成的境界,宁静、安谧、纯朴自然。

3、简洁含蓄

4、风格多样,虽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也有时显得抑郁悲戚。

(四)影响:

1、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产生了积极影响,回归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金刚怒目式疾恶除暴的精神。

但其消极避世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苏白。

2、在诗歌领域,他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3、其诗风为后人景仰,“拟陶”与“和陶”相成风,如鲍照、江淹等。

            

(五)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把田园为官场的对应物,是超脱社会黑暗的淳朴去处,作品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2、把田园生活理想化

3、歌颂生产劳动

4、反映农民的艰辛

十一、大小谢山水诗的特点以及比较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善于营造画境,创造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往往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在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这一模式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倾向的雏形。

2、写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趣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3、写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生动的描绘,善于炼句用字,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能注意到诗中色彩的和谐写明暗对比。

4、风格典丽精深、声调声涩凝重、写境密实繁复。

(精工艳富的风、格以赋法入诗、细腻的景物刻画、结构上程式化、玄言词句多、词藻堆砌有句无篇、艺术上崇尚声色)

(二)谢眺:

风格清新秀丽,声调平易流畅,写境空灵简淡。

(三)两者比较:

在山水诗方面,谢眺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从而避免了谢灵运诗歌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的弊端,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谢眺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尤其在山水刻画方面;而谢灵运在意象创造上颇多客观刻画不同于谢眺的带有更多主观因素。

十二、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其乐府诗具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

把惯用的并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

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抒情特色外露、强烈,流畅也节奏急速。

2、注重锤炼诗句,词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拟行路难》。

3、对七言诗的发展具有贡献,如《拟行路难》为七言为主的杂言,鲍照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的自由换韵,使诗歌音节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本放恣肆的感情。

4、五言小诗开南朝文人学习乐府生歌的先例,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十三、左思的《咏史》

(一)左思的《咏史》八首诗艺术成就

1、抒写了建功立业的愿望、胸怀阔达,笔力雄迈

2、充满着一股不平之气

3、据称建安文学传统,在诗歌中引用历史典故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