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514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7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

马概论述题

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辫证关系是: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3)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丈明成果,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辫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

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岐途。

3.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燥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4.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l)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又反对全盘否定。

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斤,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5.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重要意义。

首先,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

其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

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

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

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

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3)重要意义。

首先,现象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其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7.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

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揭示出来。

利用客观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8.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2)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9.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3)联系表现:

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在认识过程中,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_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10.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

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人们通过实践产生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

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

只有坚持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

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落在时代后面。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拙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

12.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东决定的。

它是非对杭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就是说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拙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改革只能有秋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因此,必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3.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2)三方面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从国体上说,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从政体上说,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享有最高权力(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又是人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奋斗和追求的目的,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目的,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要肃清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抵制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的基拙上,稳步推进。

15.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基本特征: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16.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

(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

1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他们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进向前(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4)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试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19.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辫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一方面,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4)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2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

(l)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3)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4)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22.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

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

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

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

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23.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1)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是交换的主要手段,极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止和抵制这些腐朽的东西对自己的侵蚀和毒害。

24.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

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26.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现实意义。

第一,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第二,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

第三,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27.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技术装备水平所决定。

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3)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8.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1)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29.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3)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0.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31.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3)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

32.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管理与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任务

(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3.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

(1)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向着国际化生产和交换的方向发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2)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从三方面来考察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

34.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5.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思想领导方面。

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②政治领导方面。

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③组织领导方面。

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

(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思想领导方面。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②政治领导方面。

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③组织领导方面。

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36.如何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