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1484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docx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docx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

心理学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种类

①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

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

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

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有哪些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3)感觉相互作用、(4)联觉、(5)感觉的相互补偿、(6)敏感化

4、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反应的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运动知觉又可具体细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知觉。

(2)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具体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等。

5、知觉的特性

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6、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觉。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2)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多喝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

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的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感知的差异性,对象和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具、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是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4)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因此,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和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的对象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

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完整、准确的感知觉,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将大大提高直观的效果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禁止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

7、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和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8、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

(3)引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和提出观察的方法

(4)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5)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

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

(1)条理性。

(2)创造性。

(3)敏锐性。

(4)精确性。

(5)目的性

(二)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记忆及其品质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品质:

准确性、敏捷性、持久性、备用性

2、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1)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记忆的规律

1、识记

(1)识记的分类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方式和方法;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

2、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

(一)保持及其变化规律:

1.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2.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

(二)遗忘及其规律的应用

1、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失。

2、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说,也叫动机性遗忘说。

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

(4)同化说。

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3、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斯浩)

(1)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

(2)识记材料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

(3)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

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得越慢。

4、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多样化、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适当过度学习

(三)再认和回忆及其规律

1、再认及其规律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

一般认为影响再认的因素有三:

一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三是当前呈现事物的环境与过去被识记时环境的相似程度。

2、回忆及其规律

(1)回忆:

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独立地再现出来的过程。

(2)回忆的分类

根据回忆时是否需要中介物,回忆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3)联想:

是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是事物普遍联系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

(4)回忆时常用的联想有:

接近联想:

由一个对象联想到在时间、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个对象,如由河想到桥等。

类似联想:

由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进行的联想,由严冬想到冷酷。

对比联想:

由一个对象联想到与之对立或相反的另一个对象,如从上想到下等。

因果联想:

由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展开的联想,如由生病想到吃药等。

(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增强识记的目的性,加强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效果优于无意识记。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使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理解记忆

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尽量进行意义识记。

但最好布置一些机械识记的内容作为必要补充,使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结合起来。

3、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以及学习科目和记忆材料的不同,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识记方法,增强识记效果。

4、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5、合理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多样化、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适当过度复习

(三)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分类

A:

根据想象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

(1)不随意意想象(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2)随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B:

按照想象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随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描述或图表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3、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四)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思维及其品质

(1)思维的定义:

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应,它反应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A:

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B: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性不同,可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

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或答案的数目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D: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思维和创造思维。

(2)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3、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4、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

2、思维过程

1、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

3、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3、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的环境,营造创新的气氛

①加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建设,营造出有利创造、鼓励创造的社会文化环境

②创设让孩子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家庭环境

③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营造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学校环境

(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与创造技法的训练,掌握创造策略

①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训练:

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直觉思维

②创造技法的训练:

智慧激励法、分析鉴定法、聚焦发明法、特性举例法等

(3)塑造创新性人格,激发创造潜能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

(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表征、心理定势、原型启发、迁移影响、功能巩固、动机强度、人格特征

(六)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注意及其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

(2)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3)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到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2、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到分配、注意到转移

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①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识注意

②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

(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①明确目的的任务,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②培养间接兴趣

③合理组织活动

指导学生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适当的提问

(3)几种注意交替使用,保持学生的注意

(七)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

儿童依靠动作适应环境

两个标志:

①从反射行为(偶然)发展到目标指向行为(试误);

②“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即儿童认识到物体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它不在眼前。

2、前运算阶段(2到7岁):

儿童可凭借心里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四个特点:

①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②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仅注意情境中某一个方面)、不可逆性(不具备改变思维的方向以便能够回到起点的能力)和只注重状态(对事情发生的过程缺乏了解)的特点;

③“直觉的”思维特征,即年幼的学前儿童所形成的概念是随情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而且 也并非总是合乎逻辑的,缺乏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协调起来的能力。

④自我中心趋向,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一样,完全聪自己的角度来解释事情,较 为极端的自我中心倾向甚至认为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有关。

3、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

儿童的心理操作属于运算性的,但还须借助具体事物的支持

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即能够形成概念、发现关系、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和场景有关。

四个特点:

①前运算阶段儿童对外显表象进行反应,而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对内隐实质进行反应,在各种不同意义的情境中看待事物;

②序列化能力,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事物,根据某一标准或唯独对物体进行排序或归类;

③传递性能力,能够了解两个物体与第三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推断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④类包含能力,同时思考总类别和子类别的能力,不再局限于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推理,而能够处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成人):

儿童已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三个特点:

①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从现有的信息中生成抽象的关系,然后将抽象的关系与各种信息相比较,形式与内容是相互独立的;

②应对潜在或假设情景的能力出现,能够对没有经历过的场景和情形进行推理。

甚至接受明显的与事实相反的情形。

③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

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以非常系统的方式来操作实验,一次只改变一个因素。

二、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的及其功能

(1)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情绪情感的成分:

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3)情绪情感的分类

情绪分为: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主客体关系);心境、激情、应激(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

情感分为: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2、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2)学生情绪情感的教育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3)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方法

认知调节法、合理宣泄法、理智调节法、转移注意法、幽默法

(二)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意志及其品质

(1)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

2、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学生意志的发展

1、意志自觉性的发展;2、意志果断性的发展;

3、意志自制力的发展;意志坚定性的发展

(2)学生意志的教育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首先要加强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而高尚的行动目标;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社会意义;其次设立的具体目标要恰当;最后在完成活动实现预定目的后,要及时进行总结。

3、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首先要善于自我评价;其次要善于自我要求;再次要善于约束自己;最后要善于自我监督、自我激励

4、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纪律反应了集体的共同意志,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

三、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需要及其类型、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1、需要及其类型

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分类:

根据需要的来源不同,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分为七个层次

(1)生理需要:

人对食物、水、空气和休息的需要

(2)安全需要:

人对生命财产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3)爱和归属的需要:

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

1-4为缺失性需要,5-7为生长需要。

3、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1、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2、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的需要;

3、思想工作中要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1、能力及其类型

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类型:

(1)按能力的结构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A:

一般能力指从事某种活动基本能力。

如: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注意力等

B:

特殊能力指完成某种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

(2)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按创造程度可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4)按能力发展高低程度可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5)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2、能力的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测量

(1)按种类来分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

常用的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

(2)按测验方式有个人测验、团体测验

(3)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分非文字测验和文字测验

4、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和教育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产前、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

(3)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也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5、学生能力的培养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灌输式教向启发式教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机械学习向自主探究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气质及其类型、气质及其教育

1、气质及其类型

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分类: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1)多血质——强、平衡、灵活型

特点:

神经过程强、平稳且灵活。

这种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收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2)胆汁质——强、不平衡

特点:

神经过程是强但不平稳。

这种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他能忍受强的刺激,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而不知疲劳,显得精力旺盛,行动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

(3)黏液质——强、平衡、迟缓(不灵活)

特点:

神经过程是强、平稳但不灵活。

这种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和平稳。

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4)抑郁质——弱

特点:

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

这种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2、气质及其教育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如:

对胆汁质学生进行教育,宜用“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等方法,保持平静、轻声细语。

要干脆利落的讲清道理,切记急躁、粗声大气的训斥他们,否则,容易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激动状态,产生师生之间的对立。

对抑郁质的学生,要多关心、鼓励,一般要避免公开批评指责。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四)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性格及其结构

定义:

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2、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家庭因素2、学校教育因素3、同伴群体因素

4社会实践5社会文化因素6个人主观因素

(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⑴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⑵儿童期(1.5~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3~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教育意义

1、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

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2、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3、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四、学习心理与教育

(一)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习及其分类

定义: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分类:

A: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学习层次的分类

1、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S)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类学习属于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例如:

学生受到老师的责备而害怕学习

2、刺激—反应(S—R)学习,指学习使一定情境或刺激与一定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这类学习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例如:

学生见到老师时会点头敬礼。

3、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它与各类活动技能习惯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例如:

儿童学会怎样穿衣、系鞋带等

4、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5、辨别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这类学习类似于刺激的分化,例如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区别善恶美丑,并对此做出不同的反应

6、概念学习:

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7、规则或原理学习:

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8、解决问题学习:

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

B: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学习:

指有关事物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真实信息的学习,它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如:

福建省的省会是福州

(2)智慧技能学习:

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学习。

它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如:

运用规律计算和解答数学题

(3)认知策略学习:

指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它是学习者以“管理”自己学习过程的方式。

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