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358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1

  观沧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观沧海——[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碣石:

山名。

碣石山共有两座,这里指大碣石山,在今河北省。

  沧海:

东海的别称。

这里泛指我国东部海域。

  何:

感叹词,表示感叹与惊奇。

  澹澹:

本义是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

高高一挺一立。

竦,同“耸”,高起。

峙,挺一立。

  萧瑟:

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涌起:

波涛汹涌。

  汉:

银河。

  灿烂:

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约演奏师附加上的,每张结尾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

幸,庆幸。

甚,很。

至,极,极致。

以,用以,用来。

咏,歌咏。

  【翻译】

  有幸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浩瀚的大海。

海水波涛激荡,岸边的群山和海中岛屿,高一耸挺一立。

山上树木葱茏,花草茂盛。

秋风吹来,树木飒飒作响,大海上掀起汹涌的波涛。

浩瀚的大海,日出月落,好像都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仿佛包容在大海的怀抱里。

庆幸得很哪,让我们用歌唱来抒发对大海的情怀。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意思是有幸登上碣石山,观赏苍茫浩瀚的。

诗人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下文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是诗的开端,是全篇的总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群山、岛屿巍峨、高一耸、挺拔峭立。

这两句是在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观,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思是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芳草萋萋,葳蕤茂盛。

秋风吹来,树木飒飒作响,掀起海上万里汹涌波涛。

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和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动一态。

是近景,是局部,是具体描写。

这些描写都是实写眼前景物,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次,最终都是为了写观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怀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是虚拟的,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对大海博大胸怀的具体再现,更是诗人的气概和襟怀的真实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思是庆幸自己有机会用歌唱来抒发对大海的情怀。

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

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描绘大海,首先从大处着笔,着力于渲染大海的苍茫、山岛耸立的雄伟,展现出海的全景,这完全符合登高览胜的实际情况。

紧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分写,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丛生的树木,繁茂的百草,萧瑟的秋风,涌起的洪波。

写到这里,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仿佛日出月落,斗转星移都“若出其里”。

总写与分写构组,实写与虚写交一融,在描写中拨打广阔的胸怀,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力量和信心。

这就是曹操诗作的艺术的魅力。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3

  观沧海

  作者: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声音,海中涌着巨大海浪。

  太阳和月亮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海洋中发出。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海洋中产生出来。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志向。

  注释

  ⑴临:

登上,有游览意思。

  ⑵碣(jié)石:

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

通“苍”,青绿色。

  ⑷海:

渤海

  ⑸何:

多么

  ⑹澹澹(dàndàn):

水波摇动样子。

  ⑺竦峙(sǒngzhì):

耸立。

竦,通耸,高。

  ⑻萧瑟:

树木被秋风吹声音。

  ⑼洪波:

汹涌澎湃波浪

  ⑽日月:

太阳和月亮

  ⑾若:

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

银河,天河。

  ⒀幸:

庆幸。

  ⒁甚:

极点。

  ⒂至:

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值得庆幸了!

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鉴赏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观沧海》高潮放在诗末尾,它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基调为苍凉慷慨,这也是建安风骨代表作。

  从诗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水何澹澹”写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和“山岛竦峙”写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海上,最先映入眼帘是那突兀耸立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壮志情怀。

前面描写,将大海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胸怀、开阔胸襟、宏大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套语,和诗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4

  作者:

曹操朝代:

汉朝

  观沧海/碣石篇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碣石篇拼音解读:

  dōnglínjiéshí,yǐguāncānghǎi。

  shuǐhédàndàn,shāndǎosǒngzhì。

  shùmùcóngshēng,bǎicǎofēngmào。

  qiūfēngxiāosè,hóngbōyǒngqǐ。

  rìyuèzhīháng,ruòchūqízhōng。

  xīnghàncànlàn,ruòchūqílǐ。

  xìngshènzhìzāi,gēyǐyǒngzhì。

  ※提示:

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观沧海/碣石篇译文及注释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详情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观沧海/碣石篇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详情

  观沧海/碣石篇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详情

  观沧海/碣石篇解说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

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

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详情

  作者介绍

  曹操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详情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5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翻译/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注释

  ①《步出夏门行》,一名《陇西行》,属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

共五部分,开头是"艳"辞(即序曲),下分四解(四章)。

此选第一解和第四解。

两解的题目为后人所加。

  ②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辽东半岛的少数民族),途经碣石山,作此诗。

诗中描写登山观海所见到和想像的雄浑壮丽的景象。

沧海,大海,指渤海。

  ③碣石:

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滦河入渤海口附近,后陷入海中。

一说指今河北昌黎县西北之碣石山。

  ④澹(dàn)澹:

水波动荡貌。

  ⑤竦峙(sǒngzhì):

高高直立。

竦,通"耸"。

  ⑥萧瑟:

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⑦洪波:

汹涌澎湃的波浪

  ⑧星汉:

银河。

烂,都像从大海里出来一样。

行,运行。

其,代指大海。

星汉,银河,常用作星辰的总称。

  ⑨"幸甚"二句:

乐府本是用来配乐歌唱的,这两句是配乐时附加的,不属正文。

意思是:

好极了,让我用诗歌来咏唱自己的志意。

幸甚,表示非常庆幸。

  赏析/鉴赏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6

  观沧海

  作者: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

登上,有游览意思。

  

(2)碣(jié)石:

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

通“苍”,青绿色。

  (4)海:

渤海

  (5)何:

多么

  (6)澹澹(dàndàn):

水波摇动样子。

  (7)竦峙(sǒngzhì):

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8)萧瑟:

草木被秋风吹声音。

  (9)洪波:

汹涌澎湃波浪

  (10)日月:

太阳和月亮

  (11)若:

如同.好像是.

  (12)星汉:

银河。

  (13)幸:

庆幸。

  (14)甚:

极点。

  (15)至:

非常,

  (16)幸甚至哉:

真是庆幸。

  (17)咏:

歌吟

  (18)咏志:

即表达心志。

  (19)志:

理想

  (20)歌以咏志:

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波浪。

  太阳和月亮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海洋中出发。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海洋中产生出来。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海上,最先映入眼帘是那突兀耸立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情调。

这种新境界,新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描写,是从海平面去观察,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诗境来。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套语,与诗内容无关。

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