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完整总结.docx
《教育学完整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完整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完整总结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是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
教育学的任务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与社会学从社会整体方面来看,教育学研究的是其中的一个领域,人类的教育活动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是社会现象,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说明,教育问题的解决依赖社会学问题的研究,社会学问题的解决依赖教育问题的研究。
社会发展趋势中有教育制度的影响力量,而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也要求教育制度作出相应的改变。
许多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社会性问题,往往起因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冲突,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必须借助于一门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的深入研究。
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衡量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教育社会学可以说是一门应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
教育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已经,学校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才能,形成个性品德的过程。
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都是通过学生的感觉直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实现的。
教育者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过来,才能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学需要的包括一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也包括揭示人的发展规律的应用心理学。
从事教育工作不仅要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还要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时期:
孔子: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
"博学于文,约之以"
承认先天差异,”学而知之“
”因材施教“
”不奋不启“
墨家”兼爱,非攻“文史知识逻辑思维“亲知闻知说”
道家“弃圣绝智”道法自然“
乐正克《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化民成俗”
“时教必有正业”
“师严然后道尊”
“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习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不凌节而施”
“禁与未发”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讽刺
定义
助产术
柏拉图
本体论,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之父“,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提出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唯心论。
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开创了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康德认识人的本性,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
裴斯泰洛齐
洛克《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提出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
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教育论》重视学科教育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教育及生活”,"做中学"民主教育"进步教育,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凯洛夫《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的主导,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
布鲁纳《教育过程》“无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道德和意识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及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基本因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离不开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阶级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时代的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发展的水平分不开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教育,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教育就是生产的需要是人能生存下来的需求,教育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劳动经验,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发展
奴隶社会
出现了教师,学校教育”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分离的,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阶级性
封建社会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内容”四书五经
等级性,独尊儒术,科举的预备教育”
资本主义
教育目的的双重性,教育内容增加自认科目,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实验,演示,广播,教学手段
社会主义
学校教育制度
广义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育分类
教育性质(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受教育时间(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机构)教育对象(适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行政(国立公立私立)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教育体制的发展
1902年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
新中国的老解放区的学制,接收下来经初步改造的旧学制,1951年,学制具体内容:
(幼儿,初等,中等,高等,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
新学制,过渡性质
1958年的学制调整,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1985.5.27《决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校长负责制。
1993《纲要》素质教育,
1995.3.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高等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实行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
1999《计划》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当代学校的类型和系统
学校系统:
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成人教育
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教育社会化,即教育对象的全面化。
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寻求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
义务教育的意义
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法律保证
《义务教育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
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别实施。
基本原则”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制度。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方面为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所制约,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也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经济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也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所引起的。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
劳动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劳动能力的人,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的劳动者,教育能使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科学知识是一种生产力,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个国家教育的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体现:
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制约着受教育权,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决定的,并要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人的思想能力知识技能和政治倾向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和造就,教育是培养社会政治人才的重要的手段。
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和实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一定大和会的政治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反过来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有着伟大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包括社会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社会风俗习惯规章制度
文化的存在形式
物质形态的,制度形态的,观念形态的,活动形态的,心里形态的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民对教育的要求,而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
文化的发展促使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一定的活动实现传承
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民族价值取向极大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对教育地位的认识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制度的确定具有影响作用无论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是否一致,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都存在影响
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社会文化影响着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
社会文化影响教育文化和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生交往的基本模式和行为方式。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整理,活化,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创造和更新文化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动力观
内发论: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特点,
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是通过人的素质的影响智能的发展。
二是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人的性格和情绪特点。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还潜在的决定着人的个体发展的最高极限和发展的速度从而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能力
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它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是歌剧一定社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的,他通过教学和其他的组织形式,选择一定的科学内容,采取有效地办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同坐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
遗传决定论:
桑代克
环境决定论:
华生
二因素论:
吴伟士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首先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其次是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互相影响的。
个体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统一,会给学生的整个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
不能片面强调心理或身体的超前发展。
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心里或是身体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使学生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教育者在想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不仅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矛盾的重点,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工作者既要考虑阶段性有药着眼于发展,注意衔接和过度。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实践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思想差异的。
一是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学习既不要早于成熟期,也不应迟于成熟期,
所谓发展关键期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人的身心发展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说明,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事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注意发展的稳定性,从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上都要考虑每一阶段的比较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而不是从教学的主管能动性出发,任意规定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又要重视身心发展的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身体外形的变化
内部机能的变化
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认知情感及意志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
性别角色认同与异性吸引
与同伴的交往(同伴交往是少年期学生交往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强烈的友谊感
青年初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特征
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
教育目的
广义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产生怎么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它比较集中的反映了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的总目标培养目标则有其具体性,他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行,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不同,这就使各级各类学校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从而保证了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
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对教师的教学反响有定向作用。
调控功能
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和凭借,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的类型
制定主体:
国家,社会团体,个人
教育目的实现与否:
理想,现实
教育表现形态:
外显和内隐的
教育目的层次: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制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人们的教育理想’
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无目的论:
”教育即生活“杜威,
个人本位论:
”儿童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主张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
社会本位论:
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1999.6《决定》
我国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使他们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它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受教育者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与基础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从教育学角度看,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特点。
基础素质包括:
身体和心理的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素质的分类和结构:
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要义
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特征: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应试教育是单纯按照高一级学校的选拔的要求,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训练活动。
许多教师把升学看作是学校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想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它和应试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教育的效果也不大相同。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要重视当代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的深刻影响
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特点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的行为方式
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化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有课程的接收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
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
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全面的引导者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教师中心论
杜威现代教育学生中心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教师本身的特征决定的,第一,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着社会的利益。
第二,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来影响学生,从而成为学生知识思想等方面的教育者,学生群体的领导者,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第三,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思想和身体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他们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能力素质价值观念都能够对学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