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006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伏.docx

《三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伏.docx

三伏

三伏

“三伏(Dog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何为三伏

“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

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

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

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6月22日)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

“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其中三伏中最热的是中伏。

详细解释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每年的《农村年书》中登载着这样的日期。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

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

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所谓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其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的,以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简介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古代三伏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05年。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

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

三伏养身

健康过“三伏”

进入7月后,就到了所谓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防范的重点。

提醒:

躲开阳光未必躲过中暑[1] 

步入三伏天,中暑也进入高发期。

在许多人印象中,在烈日下劳作才容易中暑。

其实在高温且通风效果不好的环境下,人体最容易受到暑邪侵袭;而频繁穿梭于高温环境和低温空调场所者,更容易患上暑湿感冒。

不要以为只要避开阳光,就可幸免于“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只要是在高温、通风不良且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呆久了,同样容易“中招”。

因此,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保持通风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很多都有空调,空间过于密闭,而且气温与室外的高温反差很大。

人们频繁在室外的高温环境和室内的低温环境中往返,机体忽热忽冷调节不过来,就很容易患上暑湿感冒。

大热天人们在室外行走时,皮肤上的汗腺大开,突然进入到十几二十摄氏度的空调环境中,这时体内的暑热还没来得及排完,寒气就突然袭来,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和病症。

另外,过于贪恋冰冷食物会引起的肠胃不适,长期吹电风扇、洗冷水澡来降温,都易引发暑湿感冒和各种毛病。

这些都是暑湿引起的健康问题,也是不同程度中暑的表现。

防暑祛湿:

藿香正气液最适用

现在生活好了,曝晒中暑已经大大减少,然而吹空调,吹电风扇,吃冷饮等人工过度降温方式,导致暑、寒、湿等多种邪气伤人,出现暑热头晕、热伤风、肠胃不适等多种疾病的人却越来越多。

从中医来讲,这些人群多是“内湿外热”的病理症状,所以用传统的藿香正气制剂如太极藿香正气液来解暑,就再合适不过了。

太极藿香正气液是运用藿香、厚朴等具备挥发、升腾作用的药物,通过中药芳香疗法,把人体中暑后“内湿外热”的封闭病理体系打开,挥散掉体内的湿气、抵御体外的热气,这样五脏六腑的运行功能就能恢复正常,人体就可正常排汗了,中暑症状也就很快消失。

需要提醒的是,藿香剂型很多,液体制剂液起效最快,对治疗暑热疾病更合适。

而且“液”不含有酒精,对人群没有限制,男女老幼皆宜,开车也不会酒驾。

三伏养生:

扶阳去火,多酸多甘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

另外,夏季暑湿对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同时,牛奶营养全,可以温脾、补水、滋阴,也是夏季良品。

三伏灸

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在三伏天到医院贴了“三伏贴”以后,冬天哮喘发作的次数减少了,症状减轻了,病情较轻的患者甚至有的就没发作。

儿科医师也从临床发现,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称“易感儿”的孩子们,自从贴了“三伏贴”以后,冬天感冒的次数少了,症状轻了,病程短了,吃点药就容易控制。

除哮喘之外,“三伏贴”对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过敏性鼻炎也有很好的疗效,同时三伏灸药饼贴敷治疗肩周炎、网球肘等寒湿痹证有显著疗效,且不受时间限制。

三伏灸的具体方法

选取玄胡、白芥子等多味中药按比例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

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相应穴位,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

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

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和红润,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三伏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治疗,所以称为三伏灸。

天灸则是中医传统灸法中非火热灸的一种,又名为自灸、冷灸,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

该法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北宋年间,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各种疾病。

目前最常用于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哮喘的发作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三伏灸选取相应的背部俞穴如肺俞、脾俞、肾俞,再加上大椎、定喘、百劳等能发挥平喘、补肺、健脾、益肾作用的穴位来进行。

三伏灸的具体方法是:

选取麻黄、元胡、白芥子、甘遂、细辛、麝香等药物按比例研末,用时以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

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双侧穴位,初伏、中伏、末伏各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

成人一般贴3-6小时,儿童给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

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治疗的同时应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

贴药后须注意事项

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治疗的同时应戒食如牛肉、鸭肉、鹅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

三伏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关于三伏贴的误区

误区一:

能治百病专家说,“三伏灸”对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特别疗效,并非能治百病。

做“三伏灸”之前,一定要提前找医生诊断,看是否适合做。

孕妇、心脏病患者、阴虚火旺体质者、皮肤严重过敏的人都不适合“三伏灸”的治疗。

误区二:

灸得越久越好在现场,不少成年人要求医生让艾香在姜片上多烧上一阵子。

这是不对的,烧得太久皮肤容易起泡、溃烂。

一般艾香烧上5~10分钟,让皮肤微红就可以了。

真正发挥功效的是后头敷的“膏药”。

误区三:

赶早不赶晚许多市民不到7点就来“赶场”,非得争得第一时间做“三伏灸”。

其实“三伏灸”要在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就是中午最热的时候效果最好,但一般医院中午需要休息,所以可以选择上午10:

30~11:

30来做“三伏灸”,效果最佳,没必要一股脑儿地都赶在一大早来做。

提醒,敷药的当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鲜、辛辣食物,还有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不洗冷水澡

三伏灸所用的药物为膏状,使用时以胶布将药膏贴于穴位上。

每伏各贴药一次,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有所不同。

药膏所用药物易挥发,及时制作及时贴药效果最佳。

如果自己带回家贴,穴位定位可能不准。

由专业医生选定穴位及时贴药,效果才有保证。

饮食文化

俗言道:

“寒有三九,热有三伏。

”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

大约到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

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

《汉书》说: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按理,三伏日食羊不合时理,农家为何要在伏腊日烹羊斗酒呢?

这一方面是羊肉有大补身体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人把“伏腊”作为节庆看待,所以要像过年一样庆贺一番。

汉代除了民间这样做,宫廷也同样有伏日赐肉的宫俗。

三伏日吃凉冰可以说是最佳消暑食物了。

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

约到晋十六国,出现伏日赐冰的宫俗。

晋《邺中记》说,在彭德府临漳县有铜雀、金虎等三座井台,十六国君王石季龙曾于“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

”从此这种宫俗流传不息。

唐代三伏吃冰的花色品种就多了,如长安就有“冰盘”、“冰瓜”等,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

据《天宝遗事》记载:

“杨家(杨贵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围于宴席间。

”虽然是盛夏,但个个赴宴者都冷得面露寒色。

宫廷内还按地位高低赐冰镇食物。

宋代朝廷盛夏赐冰传承了唐代的传统,但宋代宫廷赐冰的对象很有限,只有近臣和史官才有受赐的份,其他官员只是放几天假而已。

据《岁时杂记》载:

“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

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

”又赐黄绢为囊的甜蜜一碗和冰面三瓶。

近臣是皇帝身边的大臣,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受到特殊照顾是不足为奇的。

但史官与近臣为什么有同样的待遇呢?

原来宋代史官伏日不放假,工作性质不同,才有这样例外的待遇。

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

据清《燕京岁时记》说:

“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

届时由工部顽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发冰票领冰还是历史上头一回,此次这种做法一直传沿下来。

清代民间的三伏凉冰也是丰富多彩。

《清嘉录》记载了江浙一带的农人三伏担卖凉冰的情景,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清稗类钞》则记有北京夏日用“冰果”宴客的风俗。

其文载:

“京师夏日宴客,订盘既设,先进冰果。

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

其后,则继以热荤四盘。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

诸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绿荷”即荷叶,用荷叶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

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鸡粥的风俗,名为“补阳”。

概而言之,我国三伏食俗的由来与汉代作“伏腊节”有关,最初是一种庆农活动。

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我国食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