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0725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docx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docx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

传播学复习笔记

绪论

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的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结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二、研究对象:

既有特殊性和确定性,又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根据科学提炼,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三、学科特点:

1、整体性:

分析问题会更加客观更加具体。

(全面性)

2、互动性:

既有传者活动又有受者的共同参与。

(共动性)——辩证的方法

3、开放性:

具有学科的包容性,融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等。

(即是对象和知识及方法的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PS·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新闻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项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对象。

●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作用。

●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一、知识体系(层次)

1、理论传播学

2、历史传播学

3、实用传播学

4、边缘传播学

二、理论框架(重心)

1、传播科学论

2、传播过程论

3、传播主体论

4、传播客体论

5、传播载体论

6、传播对象论

7、传播方法论

8、传播环境论

9、传播效果论

PS·a、传者分析;b、媒介分析;c、内容分析;d、受者分析;e、效果分析

第三节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哲学方法:

用全面辩证发展的分析方法

二、专向方法:

是从社会方面进行研究

1、社会学方法(分析社会责任、社会角色)

2、心理学方法

3、语言学方法(信息传播、语言、符号)

三、横向方法(自然科学方法)

1、控制论:

(1)具有一定目的性。

最初运用于自然学科,如机器的控制。

(2)在社会科学领域。

2、信息论:

信源→编码→噪声→译码→信宿→反馈

3、具体方法

(1)调查研究法(问卷法、抽样法)

(2)内容分析法

(3)控制实验法

(4)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一、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1、大环境背景:

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2、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

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3、语言文字基础:

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六个主要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自然形成了各自的语言标准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4、技术条件:

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恰好与世界地理大发现衔接,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技术条件;

5、受众条件(思想条件):

文艺复兴以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从而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二、传播学的欧洲渊源

(一)文艺复兴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经传播,人文主义思想在两个半世纪的文化间隔中扩大到北欧和西欧。

(二)在整个欧洲文化传播过程中是伴随着探索与征服的,此过程也同样有着传播的影子,同样带着不可小看的功能。

三、关键人物

(一)孔德——社会学领域研究(实证主义)

1、思想发展是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

2、由唯心到唯物、从幼稚到成熟的基本规律;

3、方法上:

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

(二)塔尔德——社会学领域研究(发明模仿论)

发明与模仿的循环过程

(三)涂尔干——社会学领域研究(社会研究论)

1、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

2、由外入内,由浅入深。

(四)齐穆尔——社会学领域研究(微观研究)→影响人际传播

1、人际互动的形式是合作与冲突、领导者与追随者以及人际交往的过程。

2、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

PS·在知识根源上:

1、达尔文的进化论(间接影响);2、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3、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方法)

第二节美国传播学的孕育

一、关键人物:

1.杜威——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之一。

主要观点:

把社会作为有机体和大众传播的社会变迁的工具;传播的功能就是使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协调;传播的成果应该被共享和参与。

2.库利——社会学家

主要观点:

是自我发展理论的创始人;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来评价自己;人际传播能使自我得到充分的发展。

局限性:

忽略了大众传播和社会力量对个人发展的深刻影响。

3.帕克——社会学家

主要观点:

人际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交换,每个人有权对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赋予不同的意义。

4.米德——社会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

人的内向传播。

二、美国

1.经济:

为传播学提供了技术基础

2.政治:

政党的派别(民主党——自由主义;共和党——保守主义)

3.文化:

●移民众多,种族多样,宗教多样,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背景

●“个体”(注重实用和理性,注重成就感)

三、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

●拉斯韦尔(美国)

A·学科背景: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

B·传播学贡献:

(1)5W模式

(2)传播学的三功能:

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3)内容研究法

(4)政治宣传和战争宣传

●勒温(卢因)(美国)

A·学科背景:

社会心理学家

B·传播学贡献:

(1)“守门人”理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受到的信息。

(2)“场论”

(3)心理学引入

●霍夫兰(美国)

A·学科背景:

心理学家

B·传播学贡献:

(1)“说服模式”

(2)否认了“魔弹论”

(3)“态度研究”

(4)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

●拉扎斯菲尔德(奥裔美籍)

A·学科背景:

数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B·传播学贡献:

(1)定量研究法

(2)否认“魔弹论”

(3)传播的负面功能

●李普曼(美国)

A·学科背景:

政治学家、新闻工作者

B·传播学贡献:

(1)“拟态环境”——虚拟的媒介环境

(2)刻板模式

PS·局限性:

(1)过分夸大了传播的功能,忽视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联系;

(2)在揭示社会内部的矛盾问题上欠妥。

四、传播学的完善者——施拉姆(被称为“传播学之父”)

A·学科背景:

新闻工作者、文学家

B·主要贡献:

(1)主编了第一部传播学教科书;是第一位传播学教授,第一个被授予传播学博士学位的人,开办了第一个传播学学院。

(2)传播功能说:

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PS·消极影响:

(1)限定了传播学的能研究领域,因为他所提出的“四功能说”一般只适用于大众传播研究的某些方面,不太适用于人际传播。

(2)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第二章传播

第一节传播的相关基本知识

一、传播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2、传播的实质:

具有互动的过程,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二、传播的特点:

1.社会性和阶级性

2.目的性和计划性

3.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协同性和互动性

5.永恒性和历史性

三、传播的分类:

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4.大众传播、

5.跨国传播

(一)内向传播:

1、定义:

内向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互动的,因为认知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PS·如自省,自我思考等就是内向传播的一个例子。

2、过程:

感觉(起始点)→知觉(感觉的集合)→表象→概念(归纳总结出普遍性,具有抽象思维)→判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推理(创新思维)

PS·1、米德“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自我认知问题与社会认知问题

“主我”:

“个人”化

“客我”:

作为他人的社会期待、社会评价的代表。

即是对“自我”的解构主义

2、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

在进行社会认识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认知。

3、内省式思考(短期内)

内省式的思考过度会出现自闭和孤僻的状况。

(二)人际传播

1、定义: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2、动机:

(1)要获得外部环境的信息,为了生存发展;

(2)与他人建立协作关系;

(3)为了不断了解自己和他人。

3、库利的“镜中我”:

(1)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自己的认知;→

(2)人的自我认知是在和他人的不断交流中产生的;

(3)“镜中我”→“社会我”(他人的评价)

4、特点:

(1)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

(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

(3)最高质量的传播,双向性强,反馈信息多且频繁;

(4)是一种非制度性传播(更加自主随意,相对自由平等)

5、传播与自我表达

(1)人际传播是真正的多媒体传播;

(2)人际传播与姿态问题:

A·强调性的姿态

B·补充性的姿态

C·代替性的姿态

(3)外观形象(服饰、发型、携带品等)

PS·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根据社会价值规范来进行一定的人际传播。

(三)组织传播

1、定义:

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2、组织:

(1)广义上任何一个由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持续结合在一起的团体称为组织。

(2)狭义上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的体系,称为组织。

3、特点:

(1)必须有专业的部门分工(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决策部门)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阶层制、等级制

4、组织传播的过程

PS·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1)组织内传播:

A·正式传播渠道:

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平行(横向)传播

B·非正式渠道:

a.信息广泛

b.交流起来具有双向的相对平等性

c.本意、感情成分流露的更多

(2)组织外传播:

a、外部信息的输入

b、内部信息的输出,如公关宣传、广告宣传、CIS(企业形象身份宣传识别系统)

(四)大众传播

1、定义:

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2、特点:

(1)传播者既有团体也有个体

(2)传播的面非常广泛,传播对象广泛

PS·细致化的分配,针对性的强化,对于大众诉求的探索研究加强

(3)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

(4)传播媒介复杂和现代化(具有先进的传播信息的工具)

PS·复制信息的能力很强

(5)两面性

3、特点要素:

(1)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

(2)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书刊等

(3)面向大众来提供信息、观念和知识。

(五)跨国传播

1、定义:

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针对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2、特点:

(1)国家是代言人

(2)跨国传播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

(3)“话语权”——不同地位的国家“话语”份量的问题

PS·涉及到媒介地理问题(地理对媒介和传播的影响)

四、传播的革命

(一)历程:

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二)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1.语言传播是人类的重要特征。

语言使人类可以发展思维。

积累知识,从而由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

2.文字传播使人类可以将事件和自己的经历、见闻、思想固定或记录下来,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

3.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导致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促进了知识与思想的扩散,使人类由人际传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则将人类由国内传播引入国际传播,由大众传播带进跨国传播。

5.网络传播是将以往各自独立的单一传播转变为综合传播,将单功能的媒体转变为多功能的媒体,将人类由工业社会带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和社会运作的“核能”。

(三)作用

积极作用:

1.为人类生存发展带来新机遇,开拓了新空间。

2.拉近了交流的距离,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和条件。

3.在最先发展传播革命的国家或地区,不仅国家文明程度有所提高,而且在社会竞争中也会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消极影响:

1.在未发生、也不引进传播革命的地方,其人种的生存和发展受到限制和威胁,甚至面临灭亡和绝种。

2.形成“知沟”和“信息沟”的状况。

即是形成新的传播或接受信息与知识的不公平,出现精神世界当中的“贫富差距”。

3.还会造成在传播上具有优势的国家在文化上对小国进行文化侵略。

第二节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的典范

●单向传播模式

●双向传播模式

●互动传播模式

●整体传播模式(也称共动传播模式)

一、单向传播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who→saywhat→through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即是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的效果

PS·可分类研究:

传播者(控制研究)→信息(内容研究)→媒介(媒介研究)→受众(受众研究)→效果(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5W模式:

1.内容:

传播方式及流程(单向的、直线传播的)

2.优势:

将传播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构建

3.劣势:

(1)忽略了信息的反馈

(2)将传播视为一种劝服性的过程

(3)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对传播的影响

●香农、韦弗模式

1、传播模式:

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

2、优势:

A·提出了信息、信宿等新概念

B·提出了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被运用于观察传播模式

C·涉及到了传播分析的三个层次,并体现出不可忽视对噪音影响的考虑。

3、劣势:

依旧是单向传播,因为其实数学家的学科背景,故具有数学世界思维里的单纯性。

二、双向传播

●奥斯古德“双行为”模式

1、优点:

(1)将传统单向传播模式改进为双向循环模式;

(2)人们之间交流与互换、共享信息。

2、局限:

(1)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影响

(2)这个模式更实用与人际传播,不太适合大众传播。

●施拉姆模式

1、优势:

(1)是双向式的传播

(2)经验范围

(3)双方相互影响,传播是持续的。

2、局限:

更加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太适用于大众传播

PS·大众传播是一种非等量传播。

●阳光模式

1、优势:

(1)宏观把握较强

(2)注重了外部环境(经验因素、价值因素、规范因素、环境因素)

2、劣势:

过于宏观

●整体互动模式

1、优势:

(1)较为全面的表现传播

(2)由宏观研究转到微观研究

2、劣势:

太过复杂

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A.审查批判的原则

B.服从事实的原则

C.有用有利的原则

第三节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定义: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或效能。

二、传播功能

●个人的功能

●组织的功能

●社会的功能

(一)个人的功能

1、定义:

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对个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或者须由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个人去完成的任务,就叫个人功能。

2、反映:

(1)个人的社会化功能

(2)个人的个性化功能

3、分类:

1)接受信息

2)解释决定

3)学习知识

4)享受文化

(二)组织的功能

1、定义:

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组织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或应该完成的任务,就加组织功能。

2、分类:

1)告知功能:

是向人们迅速、及时地提供新近发生的新闻和信息。

是人类监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2)表达功能:

就是人们通过媒介和符号表述和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3)解释功能:

它是对告知和表达功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着重分析事实、剖析和论述。

4)指导功能:

指导是人类传播的基本功能,之通过告知消息、表达观点、解释缘由、公开劝服,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一定的方向性指点和引导的作用。

(三)社会的功能

1、定义:

传播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进程和社会现象,因而也就必须具有社会的功能。

2、分类: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教育功能

4)文化功能

PS·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

A.传承和传播文化

B.选择和创造文化

C.积淀和享受文化

三、传播的负面功能

1.缺乏辨别能力,产生顺从心理

2.审美情趣平庸化(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比)

3.占用人们一些自由的空间

4.使人处于满足状态,丧失行动能力

 

第三章传播者

导论:

传播者的知识点学习可划分到传播过程中的控制研究(控制分析)。

第一节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一、基本含义

1.控制:

掌握住使其不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2.控制研究:

主要研究传播者的行为及其基本规律。

1)研究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的社会及时代的控制

3)研究控制形态

PS·勒温的“守门”及“守门人”理论

拉斯韦尔的传播结构理论(纲领性的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第二节传播者的施控研究

传播者:

●个人层面(微观角度)

●媒介组织(中观层面)

●传播制度(宏观层面)

一、从个人层面的传播者角度:

1、采集信息;2、鉴别信息;3、选择信息;4、加工信息;5、传播信息;6、接受信息的反馈。

二、从媒介组织层面:

“守门人”理论:

●关键人物:

勒温、怀特、麦克内利、巴斯

麦克内利提出了存在“把关链”,它是在怀特的理论上发展的。

●守门人理论的运用:

在新闻采集及新闻加工上。

1、检查环节;2、加工环节;3、评价环节;4、导向环节;5、桥梁环节(影响到传播与反馈之间的链接)

三、从传播制度的层面

1、施拉姆提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权利与义务)

4)苏维埃理论(随着时代发展已经被淘汰)

PS·所有传播制度都是有政策的,传播制度是需要发展和完善。

四、传播者的特点

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

五、应该遵循的传播原则

1.可信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有序性原则

4.协同性原则

5.适时性原则

 

第三节传播者的受控因素

传播者必须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

●受到政治力量方面的控制(自上而下)

●受到经济的控制制约(最根本的、最基本的制约因素)

●受到文化的控制(不单纯从单一的文化来说,应涉及个层面,在文化大背景下)

●受众的控制(受众的需求及满意度)

●自我控制:

1)传播者的职业道德

2)自身的价值观(选择问题、观念问题、自我意识等)

 

第四章内容研究(分析)

导论:

内容研究始于一战战争期间的战争“宣传分析”,现代发展的内容分析法是系统、科学的分析研究。

内容分析研究的方法:

●定量研究法

●系统分析法

●客观性研究法

第一节内容研究

一、内容研究的作用

1.了解新闻信息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2.要更好更完美的体现出传播者的意图

3.是衡量传播效果研究的参照物

4.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内容分析的切入角度

1.对传播内容进行纵向分析(对传播媒介内容纵向分析)

PS·例如传媒的定位可以运用纵向分析(内容、长期与短期的规划研究等)

个性化、小众化、专业化、针对性越来越强;社群的发展

2.对传播媒体、媒介内容的横向分析(比如同一类节目的比较)

3.研究传播内容与传播结构(例如经分析得到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方针)

4.分析传播内容与传者、受者之间的关系(包括类型、数量、特点等)

PS·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态度”问题。

三、几项基本原则和方法

1.注意信息来源的重要性

1)确切性;2)权威性与专业性;3)合适的信息来源

2.是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性(理智)的问题

3.“一面理”还是“两面理”的问题(趋势是“两面理”)

4.“防疫论”(要注意增加受众的免疫力,通过警示、揭露性的报道等)

5.重复律(增加受众对问题和信息的印象)

第二节信息科学的分析方法

●信息科学的发展(传播学)是边缘交叉学科。

一、信息与信息科学(了解)

信息科学:

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PS·香农、韦弗是信息科学论的创始人(技术信息)

技术信息论、语言信息论(符号)、效果信息论、

二、信息与媒介

概述:

信息的传播依赖物质,信息的储存液只有借助物质才能实现。

媒介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

(一)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存储性、共享性

(二)大众信息媒介的特征——用“两点论”进行分析

愉悦性(娱乐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三、分类

(一)依据信息的内容特征:

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体育信息、科技信息等。

(二)依据信息的活动状态:

静态信息、动态信息

(三)依据符号载体的特点:

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

(四)从目的和需要来看:

地方信息、外地信息、中央信息、国际信息

(五)从舆论监督角度看:

批判性信息、非批判性信息

(六)从“正面宣传”方针看:

积极信息、消极信息、中性信息

●重点分类

1.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

2.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和情绪性信息

3.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

四、信息流量

●信息流量低:

信息匮乏、闭塞,社会发展水平缓慢,文化更新慢。

●信息流量高:

受众会恐慌,对信息麻木冷漠;形成阅读干扰。

PS·要注重信息的整合,正确控制信息的流量。

第三节符号学的分析方法

一、符号与传播

符号:

是人类传播的要素、再送信息的代码。

(一)符号是人类所独创、人类所独有的

(二)符号与意义

●外延意义:

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

●内蕴意义:

是在特定场合和交际环境中产生的,是主观的、随时变动的。

(三)编码与译码

编码:

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接收的具体符号或代码。

译码:

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信息或意义。

1、译码:

内化→意象→物化→典型

2、译码:

A·投合性译码

B·协调性译码

C·背离性译码(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

3、如何使两者保持对等?

●保持线路畅通无噪音干扰

●编码与译码要是双方明晰(即“共同语言”)

●符号内容与符号形式要保持一致

●符号、表述和文本等所承担的负载、传送信息的任务加以明确规定

●编码与译码必须遵循社会规则(如语法规则等)

二、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一)特性:

1.任意性:

符号式用来指代事物的。

2.约定性:

一定程度上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3.组合性:

符号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系统。

4.传授性:

人类识别符号和理解符号是经过学习获得的。

5.跨越性:

符号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的传播信息。

(二)符号的功能

1、指代功能;2、表达功能;3、自律功能;4、显示功能;5、认识功能;6、交流功能

(三)符号的易读性与易读标准

1.字词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