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docx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背景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的一篇略读课文。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发现语言秘密,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
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
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
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
(齐)预习了。
师: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
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
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
好。
师:
你呢?
生:
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
厉害!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
师:
你思考过吗?
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
呆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自学。
)
师: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
(读)盖自开辟以来……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
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
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
师:
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
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
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
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
回答非常完整。
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
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师:
同学们,一蹦,蹦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
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
(学生读。
)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
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
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
(读)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师:
有同感的请举手。
(学生部举手。
)
师:
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这句话。
)(学生齐读。
)
师: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
师:
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
家!
师:
快乐老家!
自由天堂!
谁再来读这句话?
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指名读。
)
师:
谢谢你。
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
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
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
(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
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
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
你发现了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第一分句: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读。
)
生:
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
真是大发现呀!
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生:
(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情。
师:
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
请你再试试。
(该生再读。
)
师:
有进步。
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采?
(指名读。
)
师:
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
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
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
师:
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师:
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
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
自己试试看。
(课件出示第二分句: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学生自读这一句。
)
师: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
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生:
昆虫。
师:
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
蛇!
(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
师:
这石猴与狼虫———
生:
为伴。
师:
虎豹———
生:
为群。
师:
獐鹿———
生:
为友。
师:
猕猿———
生:
为亲。
师:
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
请你把它读出来。
(指名两个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
师:
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
(课件出示第三分句: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
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
一对对子!
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
我们来对一对。
夜对———
生:
朝。
师:
宿对———
生:
游。
师:
石崖之下对———
生:
峰洞之中。
师:
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
(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
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
师:
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
自己先试试。
(学生自由练习。
)
师:
谁向我推荐一位?
自告奋勇也行。
(指名读。
)
师:
最后一句读得最好。
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
(再指名读。
)
师:
非常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
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师:
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学生默读、批注。
)
师:
同学们,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
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
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
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
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呆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
师:
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
我找到了这句:
(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
“我进去!
我进去!
”他瞑目蹲身……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
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
再加上“他瞑目蹲身……”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
师:
我要拜你为师!
你姓什么?
生:
周。
师:
周老师,请坐。
师:
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
(齐读)“我进去!
我进去!
”
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
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课件出示,改成:
我进去吧!
我进去吧!
)
生:
我感到那好像是强人所难的样子。
师:
勉强。
师:
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
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学生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
师:
谁读到了?
生:
(读)石猴喜不自胜……打了两个呵呵道:
“大造化!
大造化!
”
师:
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
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
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
怎么读呢?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
)
师:
还有吗?
生:
(读)石猴却又暝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都随我进来!
进来!
”
师:
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
生:
“都随我进来!
进来!
”(做动作。
)
师:
像不像猴王啊?
生:
像!
师:
让我们一起来一遍,加上动作。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
(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
进来!
”
师:
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师:
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
我也写一个(师板书“敢作敢为”)。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师:
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
请同学在最后一点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背一背。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
师:
同学们,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课件出示)
生:
(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师:
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