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0341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9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工程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工程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工程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工程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案例.docx

《工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案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案例.docx

工程案例

整体结构的工程案例:

案例1-1  框架结构计算错误引起事故-

关键词: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错误、承载力

    某市百货商店工程,主体为三层,局部四层,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如图,框架横向开间间距6.6m,层高4.5m,框架柱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楼板为预应力圆孔板。

工程于1982年施工,当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四层外墙已装饰完毕,在层面铺找平防水层时,发生大面积倒塌。

经检查,其中有五根柱子被压酥,八根横梁被折断。

    事故原因分析:

    经复核,原设计计算有严重失误,主要有:

    

(1)漏算荷载,其中有些饰面荷载为计算,屋面炉渣找坡平均厚度为100mm,而设计中仅按檐口处的厚度45mm计算,偏小很多。

    

(2)框架内力计算有误,主要是未考虑内里不利组合,致使有十处横梁计算配筋面积过少,有一层大梁的支座配筋量仅为正确计算所需的44%—46%。

(3)计算简化不当。

实际结构是预制板支于次梁上,次梁支于框架梁上。

次梁为现浇连续梁,计算时按简支梁计算反力,将此反力作为框架梁上的荷载。

实际上其第二支座处的反力比按简支梁计算要大,简支梁为0.5ql,连续梁为0.625ql,由次梁传给框架梁的荷载少计了20%。

    由于计算失误,钢筋配置比需要的少得多,加上施工质量不好,终于造成框架结构的破坏。

案例1-2  拆模过早引起倒塌

关键词:

框架结构、施工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整体倒塌

    某轻工厂为二层现浇框架结构,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

施工单位在浇筑完首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及吊装完一层楼板后,继续施工第二层。

在开始吊装第二层预制板时,为加快施工进度,将第一层的大梁下的立柱及模板拆除,以便在底层同时进行内装修,结果在吊装二层预制板将近完成时,发生倒塌,当场压死多人,造成重大事故。

    事故发生后,经调查分析,倒塌的主要原因是底层大梁立柱及模板拆除过早,在吊装二层预制板时,梁的养护只有3天,强度还很低,不能形成整体框架传力,因而二层框架及预制板的重量及施工荷载由二层大梁的立柱直接传给首层大梁,而这时首层大梁的强度尚未完全达到设计的强C20,经测定只有C12。

首层大梁承受不了二层结构自重及结构自重而引起倒塌。

    从这例事故可以看出拆除模板的时间应按施工规程要求进行,必要时(尤其是要求提前拆除模板时)应进行验算。

案例1-3 某工程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分析及处理案例

关键词:

框架结构、混凝土强度、外加剂、混凝土养护

1.工程概况

    广东惠州市某学校教学楼工程为六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9080m2,抗震等级三级。

基础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基础及主体均采用强度等级为C30商品混凝土,由本地一家商品混凝土厂提供,运距约为5公里。

外墙采用MU10多孔砖,内墙采用MU2.5空心砖,合同约定基础以上总工期为140天。

2.事故的发现

    结构封顶之后,施工单位对第四层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用回弹法检测,发现回弹值不符合设计要求。

根据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检测报告,该层柱28d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代表值为24~27N/mm2,不满足混凝土强度验收要求。

经计算,截面为500×500mm的中柱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部分边柱承载力也不够。

3.事故原因调查分析

    对此次施工质最问题的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出现质量问题的混凝土于7月某日浇铸,当日气温24~30℃,排除气候因素的影响。

    

(2)混凝上运输过程与施工操作规范,无异常情况。

    (3)事故混凝土颜色与正常混凝土无差别,可排除粉煤灰完全替代水泥的可能性;据现场检测和厂家对该批混凝土配合比记录,该批混凝土配合比满足要求。

    (4)据施工人员回忆,该批混凝土的流动性特强,混凝土凝结缓慢,混凝土强度发展慢,养护过程中出现异常颜色的液体。

    (5)厂家反映其采用了缓凝减水外加剂,具有缓凝和减水两种效应。

    根据各方专家勘察和讨论,认定由于第四层柱混凝土外加剂超量引起了强度严重降低,柱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属于施工质量事故,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4.加固处理

    

(1)处理原则

    本工程采用的外加剂为缓凝型减水剂,在混凝土中只是暂时阻碍了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延长了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并未从本质上改变水泥水化反应及其产物,对混凝土构件强度的损害并不严重,无须拆毁重建。

且四层结构柱的外观完好,混凝土具有一定承载力,宜进行加固处理。

由于本工程工期限制较严,故在制定处理方案时充分考虑工期因素,并按照结构安全、施工可行、费用经济的原则,决定对事故混凝土采用外包加强的处理方案。

    

(2)处理方案

    本工程采用螺旋筋约束和附加钢筋法对第四层所有37根柱进行加固。

按配置螺旋式间接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柱计算加固后的受压承载能力,以此计算螺旋筋用量;按构件应有抗弯承载力计算需增设的截面纵筋。

以中柱为例(图),设计采用φ4钢筋(φ4冷拔丝退火成I级钢筋强度)连续缠绕成螺旋状,柱上下端各1/3柱高的螺距为15mm,中间1/3高的螺距为20mm。

螺旋筋与增设的4Φ25纵向钢筋采用间隔点焊。

然后用C30细石混凝土填实原柱与螺旋筋之间的空隙,柱表面抹平后,再用1:

2.5水泥砂浆压平抹光做成14~15mm厚的保护层。

    (3)处理措施

    为妥善解决好新旧混凝土接缝处的结合和尽量减少处理过程对其它部位的扰动,加固施工主要采用如下工艺:

    (a)原柱表面凿毛,柱棱角凿成圆弧,用清水配合钢丝刷将柱表面清洗干净。

    (b)由上向下往一个方向旋转,将φ4钢筋紧紧地缠绕在柱核心上,螺距必须符合前述要求。

绕几圈后,将φ4钢筋点焊在Φ25纵向筋上,要防止φ4钢筋烧熔或截面削弱。

    (c)检查缠绕后的螺旋筋,发现有不紧固处,用钢楔楔紧。

    (d)在柱核心与螺旋筋表面抹一层高强度水泥浆,然后自下向上按螺距填塞高强度细石混凝土,边填边仔细捣实。

    (e)检查合格后,抹水泥砂浆保护层,并压实抹光。

5.处理效果

    

(1)本次事故的处理方法工艺简单、费用低廉,投入使用后经一年多时间观察,使用状况良好。

    

(2)本次事故是由于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导致,因此在施工工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的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日后进行复杂的加固处理。

案例1-4  因干燥热风而引起混凝土楼盖大面积开裂

关键词:

框架结构、混凝土开裂、干燥热风、混凝土强度

    某九层办公楼,为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柱及楼盖均为现场浇筑。

每层面积863m2。

浇筑完每层的楼层后,盖草帘浇水养护。

在主体结构基本完成,养护28d后,拆除底模,在去掉草帘时发现第三层楼盖布满了不规则裂缝,大多数裂缝宽0.05~0.5mm,有的裂缝已上下贯通,见图4-15。

但其余楼层均无裂缝。

为什么会产生裂缝呢?

    因配筋不足?

显然不是。

是温度变化?

从裂缝形态及分布上看也可排除。

最大可能是混凝土干缩裂缝。

那么为什么其余各层没有此类裂缝呢?

进一步检查,第三层施工时气温高达30℃,大气干热,相对湿度不到40%,而且当日有七、八级大风,风速达12~18m/s。

如此干燥的大气加上热风猛吹,混凝土的干缩比一般情况下可增大4~5倍,可使混凝土在浇筑后立即发生开裂。

因而尽管浇筑后也按一般情况盖上草帘,但浇水不足,热风一吹,很快蒸发掉了。

混凝土硬化期间温度高,湿度极小,引起剧烈收缩,从而造成裂缝事故。

    经钻芯及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强度平均降低15%,裂缝已停止发展,补强后尚可应用,故采用灌浆封闭裂缝,上面铺上一层钢筋网(φ14@200)打上30mm的豆石混凝土。

案例1-5  某高层混凝土墙板裂缝事故

关键词:

框-筒结构、楼板裂缝、墙体裂缝、外加剂、混凝土施工养护

1.工程概况

    西北地区某高层综合办公楼,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下1层,地上18层,总高度76.8m,总建筑面积36482m2。

该建筑基础为灌注群桩,地下室外墙采用300mm厚C30自防水混凝土。

标高13.6m以上混凝土标号均为C40,楼板厚度120mm。

2.裂缝的出现

    该工程于1998年6月开工,1998年9月中旬施工地下室外墙,1999年1月19日施工到结构6层梁板。

该层梁板在施工的同时即发现板面出现少量不规则细微裂缝,到2月24日该层梁板底摸拆除时,发现板底出现裂缝。

从渗漏水线和现场钻芯取样分析,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

之后又对全楼己施工完毕的混凝土工程进行了详察,在地下室外墙外侧上部发现数条长度不等的竖向裂缝(其中有两条为贯通性裂缝)。

在5、6两层核心筒的电梯井洞口上部连梁上的同一部位亦发现两条裂缝。

而在其他的柱、墙、梁、板上则未发现裂缝。

3.裂缝描述

    经现场实测,第6层现浇板上的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最大裂缝长度约4.5m(直线距离),最大裂缝宽度0.27mm。

地下室外墙竖向裂缝的最大长度约1.9m,最大裂缝宽度0.2mm,核心筒连梁上的裂缝最大长度0.3m,裂缝最大宽度约0.18mm。

经过近一个月的现场连续监控,未发现以上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裂缝出现。

4.原因分析

    第一,在施工的各种条件未变的情况下,从裂缝仅在六层现浇板上出现,而未在其它层现浇板上出现的事实来分析,唯一不同的是施工作业时的气候变化。

如前所述,该层现浇板施工时是该地区冬季最寒冷、干燥的一个时期,最高气温仅1℃,当时的最大风速7m/s,湿度仅有30~40%,特别是每天于21时施工完毕后,混凝土正处于初凝期,强度尚未有大的发展,作业面又没有防风措施,导致混凝土失去水分过快,引起表面混凝土干缩,产生裂缝。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风速为7m/s时,水分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2倍;当相对湿度为30%时,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3倍以上。

假如将施工时的风速和湿度影响叠加,则可推算出此时的混凝土干燥速度为通常条件下的6倍以上。

另外,从裂缝绝大多数集中在构件较薄及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楼板上这一现象也可证实,开裂与其使用的材料关系不大,而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大些。

与楼板厚度接近的墙肢之所以未裂,是因为墙肢两面都有模板,不直接受大气的影响。

由此可以基本断定,天气因素是导致混凝土现浇板出现干缩裂缝的主要因素。

地下室外墙由于本身体积较大,又长期暴露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特别到了1999年1月下旬,温度较施工时降低近30℃,导致混凝土温度收缩而产生裂缝。

    第二,梁板所用混凝土均为C40混凝土,而根据设计院进行的技术交底要求,梁板混凝土只要达到C30强度即可,施工单位为了施工中更容易控制墙柱的质量,统一按照C40混凝土标准进行施工,而C4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为480kg/m3,相对于C30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增加约70kg,这样,混凝土的收缩量将增加,无形中又增加了裂缝出现的可能。

    第三,进入冬季施工以后,混凝土中又添加了防冻膏和减水剂,施工用水相对减少,混凝土强度增长较快,加剧了混凝土水分的蒸发和裂缝的发展。

同时,由于天气寒冷,担心养护用水结冰而仅采用覆盖双层保温帘的措施也对混凝土抗裂强度的发展不利。

    第四,从现浇板最初出现裂缝的位置来看,干缩裂缝首先在核心筒的四角,之后出现在板的中部,这是现浇板内部应力最集中、最复杂和最薄弱的部位。

由于墙肢和核心筒刚度的强烈约束作用,当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时,裂缝便沿此位置出现、发展。

本次发现核心筒连梁上出现的两条裂缝,亦是相同因素引起的。

5.处理办法

    经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本楼层的结构是安全的,梁板的承载力是满足设计要求的。

参照日本混凝土工程协会制定的《混凝土工程裂缝调查及补强加固规程》4.2.3条款之规定,小于0.3mm的裂缝无须修补。

但考虑到本工程的重要性和业主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为了防止钢筋锈蚀而影响耐久性,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决定按照需要修补的规定进行修补。

而对于地下室外墙,由于有抗渗要求,则必须予以修补。

具体修补措施如下:

    第一,修补时间。

考虑到楼板混凝土的干缩和温度收缩可能尚未完成,楼板修补时间确定在1999年4月中旬。

地下室则必须尽快修补。

    第二,修补范围。

凡是肉眼可视、长度在800mm以上,或缝宽大于0.08mm的楼板裂缝均予以修补。

地下室外墙裂缝悉数修补。

    第三,修补办法。

楼板基底用钢丝刷清理干净后,用低黏度改性环氧树脂沿缝涂抹,宽度约100mm,自然干燥后尽快粉刷封闭。

地下室外墙内侧采用上述办法,外侧沿缝涂防水油膏一道(宽约300mm),再做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一道(厚1.5mm,宽1.0m),经检查合格后,必须尽快回填。

6.修补效果

    该工程于1999年4月中旬修补以后,由于施工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未再发现有新的裂缝出现,而修补过的裂缝也未再发展。

时隔一年,目前该工程即将投入使用,施工情况良好。

由此可以断定当时对主要原因的分析和处理办法是正确的。

案例1-6  环氧树脂灌浆法修补裂缝案例故

关键词:

框架结构的高炉、配筋构造、施工拆模、养护

    某高炉出铁场为现浇框架结构,主梁跨度15m,柱距4.5m,柱高7.5m,有一台2t电动吊车,建筑面积360m2。

该工程1975年施工停建,1978年继建投产。

经检查主梁、次梁在支座处有裂缝,裂缝宽0.1~2mm,次梁更严重些,还有许多竖向裂缝,如不加固会影响使用要求。

经用回弹仪实测,混凝土强度符合原设计C15号要求,核算设计断面强度,也满足要求。

    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主梁支座处配筋构造不合理、拆模过早、养护不善等原因造成的早期裂缝。

这些裂缝经5、6年两次检查没有扩展和延伸。

    经研究采取补缝方法处理。

对裂缝宽度小于0.2mm、裂缝延伸高度不超过其梁高的2/3的用环氧胶泥封闭,裂缝宽度大于0.2mm或贯穿全梁的裂缝,用环氧液注浆补强。

表面用环氧胶泥封闭裂缝。

经过上述处理后,当年该车间投入生产,经过一年使用后检查,密封胶泥处没有发现疏松、脱落现象,亦未发现新的裂缝。

梁、板等构件的工程案例:

案例2-1  某教学楼楼板裂缝分析及处理

关键词:

框架结构、楼板、混凝土开裂、收缩缝、施工

1.工程概况

    某学校教学楼,框架结构,四层,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53.8m,宽9.5m。

2003年9月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半年后发现建筑物中段教室第2、3、4层楼板相似部位均产生平行于板短边的裂缝,裂缝中间较大,靠近梁边逐渐变细,最大裂缝宽度0.25mm。

1.1工程地质情况

    本场地地形为山坡地。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内地(岩)层按从上到下分布如下:

    1)素填土:

黄、黄褐等杂色,松散状,主要由小块石、砂类和粘粉粒组成,砾石多呈亚圆状,砾径最大者可达300mm,为人工填土。

厚度0.40~1.00m。

    2)粘土:

灰黄色,硬可塑状,湿度饱和,中等压缩性,底部与碎石粉质粘土渐变接触,干强度和韧性高,合铁锰质斑点。

厚度0.60~0.90mm。

    3)含碎石粉质粘土(全风化岩):

黄、土黄色,软塑状,湿,中等压缩性,为基岩全-强风化形成的产物,由于风化程度不均匀,局部位置表现为碎石土,模糊可辩原岩结构构造,可见较多岩石裂隙和节理,并有铁锰质矿物充填,碎石一般3~50mm,呈棱角状,为基岩强风化形成。

厚度6.00~l2.7Om。

    4)强风化角砾凝灰岩:

棕红色,较坚硬状,岩石节理裂隙很发育,裂隙面为铁锰质矿物充填厚度1.80~3.50m。

    5)中等风化角砾凝灰岩:

棕红色,坚硬状,凝灰质结构,角砾状构造,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为铁锰质矿物浸染,岩芯多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属较硬岩类。

最大控制层厚4.20m。

另外,由于场地是山坡地,在揭露深度内未见地下水及其他不良地质现象。

1.2工程设计情况

    本工程设计采用天然地基、独立基础;银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基础埋置在含碎石粉质粘土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结构设计按6度抗震设防,结构抗震等级四级;钢筋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分别是柱C25,基础、梁、板:

C20。

1.3工程施工、监理、监督情况

    施工过程各种原材料均有产品出厂合格证,由监理见证取样送检试验合格才允许使用,混凝士试件抗压强度检验合格.地基土质、各分项隐蔽工程均由各责任主体进行会同验收合格方进行下道工序,各重要、关键部位浇筑混凝土时监理人员进行旁站、巡视检查。

施工、监理、质监站对现场达到28天龄期的柱、梁、板采用回弹法进行全面抽查检测,其强度均能达到设计要求。

在整个施工过程质量监督检查中,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2.裂缝原因初步分析

    根据该混凝土裂缝位置、分布特征、开裂时间与裂缝发展变化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施工期间正值盛夏,日、晚间温差较大。

由于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线胀系数一般为lX105/℃。

当环境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或水泥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度发生变化时,钢筋混凝土结构就产生温度变形,建筑物构件在温度变形和约束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温度应力,当该应力超过混凝上抗裂强度时就产生裂缝。

    2)施工工期较短,混凝土养护时间相对不足,过早地超加施工荷载,虽然验收使用后一段时间才发现裂缝,而楼板结构裂缝可能在施工期间就已经产生。

    3)建筑物体形较长。

在构造上、施工时未采取任何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如设置伸缩缝或采用后浇带施工。

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室内或土中条件下为55m,露天条件下为35m。

本工程长53.8m,虽然未超过设计规范规定的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但也已极接近上限且由于温州地区属南方气候干燥、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根据本地工程实践设置伸缩缝的合理间距宜尽量缩短。

3.裂缝处理方案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该楼板裂缝为非结构性的,裂缝宽度未超过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对工程结构承载能力、稳定性、刚度以及安全使用不构成严重威胁,但该裂缝的出现既影响美观使用,又会使楼板结构钢筋受渗漏水、潮湿等的影响而腐蚀生锈,长久将影响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因而宜尽早进行必要的处理,方案如下:

    1)沿裂缝方向凿开水磨石面层及找平层两边各宽500mm;

    2)将缝凿成V形,然后用水清洗干净;

    3)在干燥条件下分两次涂刷环氧树脂水泥;

    4)面层加6mm钢筋网及防水砂浆,网格为100X100双向,水泥:

砂:

防水剂=1:

2:

0.03

    5)待防水砂浆干燥后,面层用水磨石。

4.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混凝土裂缝非常普遍,有些裂缝可以说是很难避免的,据有关资料统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率达l5%~70%。

例如,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30%~40%设计荷载时,就可能开裂;而受拉构件开裂时的钢筋应力仅为钢筋设计应力的l/l4~l/l0。

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因荷载引起的结构性裂缝只占20%,事实上常见的一些裂缝,如因温度、湿度变化及不均匀沉降等变形变化引起混凝土受拉区宽度不大的非结构裂缝达到80%。

尽管如此,混凝土结构的各类裂缝均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通过分析这些裂缝的性质及危害程度,然后提出不仅效果可靠,而且施工方便、安全、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对它们进行妥善处理,以确保工程长久、安全地使用。

该工程经过以上方法处理至今未发现任何其它裂缝,使用情况良好。

案例2-2  屋顶钢筋混凝土板加固案例

关键词:

混凝土屋面板、外加荷载、加固

    某沿街招待所需在屋顶加一广告牌,为支承广告牌支架,需在屋面板上新加一500×500mm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梁,而屋顶为预制预应力空心板,空心板允许荷载为6.50kN/mm2,允许弯矩为18.10kN.m,允许剪力为23.10kN。

当混凝土还没凝固时,后加梁为板的外加荷载,这部分荷载已超出板的允许荷载范围,因此在施工期间必须在板底增加支撑。

但招待所顶层在施工期间仍须正常营业,增加支撑是不可能的。

为此,设计时根据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的原理,将该梁设计成分两次浇筑混凝土和叠合梁,先浇筑250mm高混凝土,待该部分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再浇筑余下的250mm高混凝土。

这样较好的解决了板承载力不足而施工条件又不允许增加支撑的矛盾。

案例2-3  某住宅楼楼板的加固

关键词:

住宅的楼板、混凝土强度、设计配筋、板开裂、施工

1.工程概况:

    某住宅楼,总建筑面积约4000m2,每户建筑面积150m2。

其中大厅楼板为四边简支,尺寸为6.6m×4.95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设计板厚为140mm,混凝土强度c20,钢筋Φ8@120,完工后尚未交付使用,即发现较明显裂缝及较大挠度.经检测最大裂缝宽度为2mm,最大挠度为10mm,无法正常使用,裂缝情况如图1、2所示。

2.原因分析:

    

(1)板厚、钢筋间距不符合设计要求:

将设计板厚140mm改为80mm,钢筋间距由120mm改为200mm。

这是挠度过大和板底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

    

(2)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要求:

采用回弹仪检测,该板混凝土强度为C18。

    (3)负筋未参与工作:

在支座处凿开混凝土后,发现负筋踩倒或踩弯,使负筋不起作用,这是板顶支座处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3.加固方案选择:

    经上述分析可知。

应增加板的截面高度和配筋,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刚度和抗裂性能。

所以,该工程选择加大截面法进行加固.此方法工艺简单。

适用面广,可有效提高其承载力和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一种加固方法。

从经济角度出发,利用原钢筋混凝土板做为模板,在其上再浇70mm厚的新板,并重新配筋,这样,原板不仅可做模板使用,同时又可承担部分荷载。

案例2-4  某医院办公楼框架梁的加固

关键词:

框架结构梁、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加固

l工程概况

    榆次市某医院办公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为2460m2,建筑总高度13.6m,楼体东西向长41.4m。

南北向宽147m,于1997建成,次年投入使用。

但由于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原因,大楼建成使用一年多的时间里,7榀框架梁都出现了破损,在实际鉴定过程中,发现部分梁的上部受力筋锈蚀较重,在端部出现有裂缝,宽度约为12mm左右,斜裂缝宽度约2mm左右,鉴定最后结论是:

该办公楼需补强加固。

2加固方案的选择

    常用加固梁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加固法、增大截面加固法、增补受拉钢筋加固法、粘钢加固法、加箍法等等。

    分析该办公楼的鉴定报告,得知该工程主要问题是框架梁的负筋不足及梁端部抗剪能力不足,而梁的下部受力钢筋是能够满足承载力要求的。

所以加固措施最主要的是增加支座处的抗弯和抗剪钢筋。

因此可以选择的也就是增大截面加固法和粘钢加固法这两种了。

而如果选用前一种,势必给建筑物本身的重量增加许多,这样无论是梁底受力纵筋还是框架柱的安全性都会有所降低,实际上由于施工原因,框架柱混凝土实际强度并未达到原设计要求值。

另外,增大截面也给楼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而使用粘钢加固法.加固后既不影响使用,重量也增加不多,工艺也简便,所以决定选用粘钢加固法来加固该办公楼的框架梁。

3加固设计

    由于该工程框架梁裂缝不超过1.5mm,且不属于贯穿性裂缝的梁,可采用一般加固措施,在鉴定中,测得框架梁混凝土等级略低于C20。

拟选用两块厚度为3mm的钢板(如图所示来抵抗负弯矩.同时选用同样厚度的两块钢板置于梁的中层部位(如图所示)抵抗剪切破坏。

经验算,能满足设计要求。

实例2-5  现浇梁柱铰接处理不妥引起裂缝、破损

关键词:

梁柱节点构造、设计

    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