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0268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李儋元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寄李儋元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寄李儋元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寄李儋元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寄李儋元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李儋元锡.docx

《寄李儋元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李儋元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寄李儋元锡.docx

寄李儋元锡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

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2、注释原文

词句注释

⑴李儋(dān)元锡:

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

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

黯黯:

低沉暗淡。

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

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⑷邑有流亡:

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

愧俸钱:

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

探望。

白话译文

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已是一年。

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

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灾民惭愧领朝廷俸钱。

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

3、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大约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春天。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

4、作品鉴赏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

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

“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

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

这种评论并不切实。

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

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

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5、巩固提升

(1)本诗首联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赏析首联中“已”字的妙处。

(4分)

(2)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理?

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6分)

(3)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2分)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4分)

(5)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末句。

(4分) 

(6)分析颔联所流露的诗人内心情感?

(7)赏析“西楼望月几回圆”在全诗内容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1)首联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

(2分)“已”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1分)花开花落,引起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渲染了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伤感。

(1分)

(2)①因身体多病有了回归田园的愿望;(2分)②但想到自己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因而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2分)③此时正巧友人要来造访,尾联表达了诗人盼望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

(2分)

(3)主人公有志而无奈,多病的自身困难加剧他的归隐之念,百姓流亡的疾苦唤回他的济时之心,刻画了一位有志而无奈、甘窃位苟禄、进退两难的官员(诗人)形象。

(意对即可)

(4)①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②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情绪低沉暗淡;③抒发一个清直官员有志无奈的的思想矛盾和苦闷;④感激友人的问候关念,亟盼他来访(意对即可)

(5)末句以景结情(以景作结)。

“西楼望月”,望月怀人,借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盼望对方来访;“几回”,说明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几回圆”,用月轮的缺而复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意对即可)

(6)多病使诗人想辞官归隐,但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其责,于国于民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之。

诗人内心矛盾苦闷,进退两难,但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禄,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导因素。

(7)内容上:

“西楼望月”写自己登高怀人,盼望友人来访。

而“望月几回圆”又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

友情之深挚浑厚,溢于言表。

结构上:

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

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8)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意为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

问:

为何从“花”写起?

答:

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正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伤意味。

(9)颔联写什么?

就在作者出任滁州刺史的当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前来增援的朔方军又与朱泚相勾结,致使战乱进一步扩大。

当时,诗人曾自滁州间道遣使探听消息,写作此诗时,使者尚未返滁。

因此,“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10)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

问:

从“愧俸钱”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正说明诗人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禄,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导因素。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11)尾联如何作结?

怀人望月,由来已久。

就本篇来说,诗人不仅想借普照两地的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更要用月轮的缺而复圆来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而“望月几回圆”,又正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

至此,招请速来之意,不言自明,耐人体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左迁:

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蓝关:

在蓝田县南。

《地理志》:

“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

”湘:

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

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⑵一封:

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

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

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⑶路八千:

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⑷“欲为”二句:

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弊事:

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

岂肯。

衰朽(xiǔ):

衰弱多病。

惜残年:

顾惜晚年的生命。

圣明,指皇帝。

⑸秦岭:

在蓝田县内东南。

⑹“雪拥”句:

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拥:

阻塞。

蓝关:

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⑺汝(rǔ):

你,指韩湘。

应有意:

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⑻“好收”句:

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

瘴(zhàng)江:

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瘴江边:

指贬所潮州。

⑼潮阳:

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白话译文

一篇谏书早朝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广东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

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2、创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

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

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1] 

3、作品鉴赏

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

这首诗和《谏迎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

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

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

“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

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

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

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

“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

女挐年十二,病在席。

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

”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

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

“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

“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不奈“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表现韩愈被贬原因。

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

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

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

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何况天子在“九重”之上,更不能体恤下情。

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马不前”用古乐府:

“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

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

“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

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

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

笔势纵横,开合动荡。

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

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

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

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

“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

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

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

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4、巩固提升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2)“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语言明快,风格沉郁。

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为皇帝“除弊事”的决心和老而弥坚的气概,但一封奏疏竟然获罪,也流露出诗人的怨愤之情。

(4)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答:

对比。

一封奏书,招致被贬数千里之祸。

“朝”“夕”之间命运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

“九重天”,言宫禁之深、皇权之威。

“路八千”言贬谪之远、受挫之惨。

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与“八千”、“朝”与“夕”。

让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

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

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与“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诗人虽遭贬亦无怨悔。

(5)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答:

颔联亦叙亦议,表明心志。

这一联写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不惜残年而无悔,意气坚定。

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

(6)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

顾瞻无所,即景写情。

这一联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7)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

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

答: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8)试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尾联的作用。

答:

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

“知汝远来应有意”,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感,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

“好收吾骨瘴江边”,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诗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冷静地面对了。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9)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

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

(11)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这一两句借景抒情。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12)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对自己无最遭贬的怨愤之情。

(13)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

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2分)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14)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还蕴含着诗人不屈不扰,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

(15)颈联即景抒情,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

诗人把百感交集在眼前的景物上,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崇高的牺牲精神。

一句回顾,一句前瞻,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家何在”中,有诗人的血泪;“马不前”里,流露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无穷感慨。

苍凉的景色,雄阔的境界,悲惨的现实,诚挚的感情,共同酿就出纯似美酒的一联诗,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16)首联:

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

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

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

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17)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

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1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

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答: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19)①写被贬原因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②本诗中表明韩愈被贬的态度和主张的诗句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③表明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何不惜衰朽残年的勇气的诗句:

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④写为国事不惜自己的一切,却被贬却被贬的内心悲伤,瞻念前程,悲己悲国心态的诗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⑤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用象征手法暗示了自己艰难处境的诗句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⑥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为国除弊不惜一切的诗句是“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⑦《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期无期的处境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20)“一封早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2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22)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

“横”“拥”两字以动写静,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