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0203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

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是增加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2)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培养人。

3.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教育”两字连用最早出现于《中庸》。

4.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它的社会属性一般包括:

永恒性、历史性以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1)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继承性;

2)教育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7.教育的起源:

Ø神话起源说——第一个出现的;

Ø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第一个正式提出的

Ø心理起源说(孟禄)——无意识的模仿

Ø劳动起源说。

人的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基础的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社会条件。

8.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9.教育的功能:

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0.教育的发展历程:

Ø古代中国

1)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在我国出现在夏代。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书院三种。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3)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独尊儒学。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教学内容主要是: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4)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实行科举制度;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

二馆:

“崇文馆”和“弘文馆”;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开学堂。

Ø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2)在古印度婆罗门教,教条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其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其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Ø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职官——宫廷(多——少)

Ø古代希腊、罗马

1)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2)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是欧洲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3)古希腊的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政治哲学教育。

4)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三科”和“四学”,其中“三科”是指文法、修辞和辩证法,“四学”是指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合称“七艺”,但各科都贯穿神学。

5)欧洲封建社会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11.原始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全民性。

1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特点。

1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反映了古代教育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15.19世纪以后,欧美国家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16.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17.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的标志是学校教育的产生。

18.教育民主化: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9.终身教育:

指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它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20.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21.职业教育:

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22.全民教育:

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23.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4.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1)教育内容现代化;

2)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3)教育管理现代化;

4)教师素质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

3.教育学的任务是:

研究与揭示教育规律。

4.教育学的源泉是:

教育实践。

5.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

教育问题的提出。

6.教育规律:

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7.教育现象包括:

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8.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哪些?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9.教育学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阶段、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

Ø萌芽阶段

1)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

2)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论语》,学说的核心是“仁”“礼”。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兼爱”和“非攻”为教。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4)道家——“道法自然”

5)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文献《学记》(收入《礼记》),第一次提出了“教学相长”。

6)苏格拉底——“问答法”a.苏格拉底讽刺;b.定义;c.助产术

7)柏拉图——《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同时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Ø独立形态阶段

1)近代实验教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632后,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3)卢梭——《爱弥儿》“出自选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4)康德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5)洛克——《教育漫话》,并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6)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是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他出版的《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

“教师中心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张“儿童中心说”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提出“在做中学”的思想。

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

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Ø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

1)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2)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作者是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3)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重视智育。

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Ø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

1)提出结构教育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教育过程》

2)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并提出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还提出了“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

3)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4)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谐教育思想”,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等思想。

10.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赫尔巴特和杜威。

11.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12.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13.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4.赫尔巴特提出,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15.白板说:

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提出来的,指人的心灵如同白板,知识和观念来自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16.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17.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

3)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18.简述凯洛夫教育学的不足。

1)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

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

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4)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19.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老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被毛泽东称为“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教育家是徐特立。

20.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是在《礼记·中庸》中。

21.“长善救失”“教学相长”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学记》著作中。

22.被公认的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Ø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Ø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服务;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4.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Ø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Ø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教育与科学技术

Ø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技术

Ø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教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

7.科技和教育在当今世界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8.教育与文化

1)教育对文化具有保存、传承、改造、创新作用。

2)文化从形态上分,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3)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

4)教育对文化的改造分为:

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

5)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6)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取向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7)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

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和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忠还是孝,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

8)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9.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水平。

10.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可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

1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1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14.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教育方针政策、学校仪式、学校规章。

15.学校中的传统、制度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校园文化。

16.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良好的校风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17.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是一种集合性较强的组织文化。

18.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1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20.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指传递文化、深化文化、构成文化本体。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包括: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儿童从出生到青年期有三次身心发展的高峰,第一次是:

出生的第一年,第二次是:

六、七岁,第三次是青春期(十四、五岁)。

4.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Ø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代表人物:

孟子、苏格拉底、卢梭、霍尔

2)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5)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6)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Ø外铄论:

1)外铄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2)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3)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

荀子。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

6.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学校教育。

7.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

8.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9.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10.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提出此概念的是维果斯基。

11.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

(☆☆)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是指两个相邻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受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12.遗传:

是指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14.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5.为什么说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1)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2)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16.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

1)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不平衡性;

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发展的互补性

17.在教学要求、内容上搞“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8.初中教育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19.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1.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2.论述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

(☆)

1)顺序性——循序渐进

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把握教育的关键期、最佳期。

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23.教育上的“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4.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6.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对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影响?

第一,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第二,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

第三,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学生观的影响。

27.教育的基本规律。

(☆☆☆☆☆)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相互制约;

教育与科学技术相互制约;

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教育,教育相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广义的教育目的:

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3.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5.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和要求是培养劳动者。

6.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7.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8.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0.培养目标:

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需要所决定的,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

11.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2.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13.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1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5.在确定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有两种理论:

个体本位论(卢梭)和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16.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1957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82年,五届五次人代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培养青少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四有、两爱、两精神”。

根本目的:

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5)1995年,八届三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明确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目的。

6)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7)2001年,我国推进新课改。

17.教育方针:

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