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935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十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十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十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十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九.docx

《专题十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九.docx

专题十九

专题十九 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区域发展

热点1 传统民居

乔家大院(图甲,俯瞰图),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图乙,院落局部图),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

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

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1.乔家大院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势:

祁县地势由东南渐向西北倾斜。

从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

三类地形各占总面积的46.6%、12.4%、41%。

祁县山地峰峦重叠,沟壑交错,表层为土石结构,大部分为灌木覆盖,宜林适牧。

(2)气候:

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9.9℃,年平均日照时数26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41.8毫米,无霜期171.2天。

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涝、风、雹、霜等自然灾害,以干旱现象最为普遍。

(3)水文:

祁县河流属汾河水系。

(4)土壤:

丘陵地区表层为厚层黄土覆盖。

平川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乔家大院价值: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文物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极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

3.开发方向:

旅游,科研。

(原创题)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

上图为老北京遗存四合院冬景俯瞰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民居四合院北、东、西三面房屋不开设后窗,主要目的是(  )

A.防盗贼B.防寒风

C.防强光D.防沙尘

答案 B

解析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多北风。

严冬季节,寒风刺骨;冬春季节,沙尘肆虐。

一般民居四合院北、东、西三面房屋不开设后窗,主要目的是防寒风,兼有防沙的作用。

故选B项。

2.古民居四合院中多放置几个大小不一的水缸,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多雨,便于蓄水 ②冬春干旱,用以储水 ③取水不易,惜水节水 ④浇灌盆景,用水便利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北京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季节变化大。

近现代社会以前,北京居民主要是凿井取水。

利用绳子系桶从水井中汲水,然后肩挑手提,取回家中。

雨季来临,每逢下雨,院中水缸可装满雨水存蓄起来,惜水节水是北方居民习惯。

冬季寒冷,室外蓄水不便;浇灌盆景,用水便利与院中放置水缸无关。

故选C项。

3.至今为止,老北京遗存四合院数量很少。

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化推高商用、住宅使用土地利用率 ②与现代住宅相比,老四合院基础设施简陋,生活不便 ③现代文明建设前瞻性不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④与现代住宅相比,老四合院古朴,缺乏现代文明气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至今为止,老北京遗存四合院数量很少。

这与城市建设过程不断拆迁有关。

城市化过程中,北京建筑用地需求量大,尤其是民居建筑需求增长很快,由于土地供应有限,市区内更是寸土寸金,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拆迁四合院,改建商用或民居高层建筑。

与现代住宅相比,老四合院基础设施简陋,生活不便;现代文明建设前瞻性不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这均是导致四合院越来越少的原因。

与现代住宅相比,老四合院古朴陈旧,缺乏现代文明气息,这不是四合院少的主要原因,④错误。

故选A项。

热点2 水利工程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普遍分布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千米。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1.坎儿井的结构原理(见下图)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利用山的坡度打一系列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2.坎儿井建造背景条件

(1)气候条件。

吐鲁番极端干旱,酷热少雨(距海远,周围高山环绕,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流难以进入,降雨很少,常年多风,夏季高温酷热,蒸发量极大),年降水量仅16毫米,蒸发量可达3000毫米,地面极度缺水,是中国的“干极”。

(坎儿井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2)水源条件。

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是坎儿井丰富的地下水源。

(3)地形地质条件。

山麓地带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度相差不大,适宜开挖坎儿井。

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地质条件良好。

(4)生产、生活需要,经济技术条件具备开采地下水资源的能力。

3.现状

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

原因:

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机井得以广泛使用(机井投资少、效率高,开采极其随意);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石油开发力度加大,油田用水量非常大,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泾水多泥沙,含丰富有机质。

郑国渠是秦朝修建的水利工程,西起泾水谷口,东到洛水,共三百余里,途中经过数条由北向南汇入渭河的河流。

渠道以南原先分布着大面积的湖泊沼泽,虽有零星陆地,但土壤盐碱化严重,难以种植。

郑国渠建成后形成了大片农田。

西汉时开凿的六辅渠(开六条小渠以辅助郑国渠)与郑国渠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顷土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下图示意郑国渠和六辅渠的位置和分布。

(1)分析郑国渠修建之前图中阴影区域多湖泊沼泽和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2)指出郑国渠建成之初的主要作用,并说出判断依据。

(3)分别分析郑国渠和六辅渠在工程设计上的优点。

答案 

(1)地势相对低洼,排水不畅;夏季多暴雨,河流流量大;由北向南注入渭河的支流和坡面径流在此汇集。

多湖泊沼泽,地下水水位高;春季和初夏气温高,风力强,蒸发强烈;随着土壤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

(2)主要作用:

淤高地面,增加耕地面积;冲压盐碱,改良盐碱地。

依据:

所引泾水多泥沙,且含丰富的有机质;建成前有大面积湖泊沼泽,耕地少;郑国渠建成后,该区域经过引渠水淤灌才形成大片农田。

(3)郑国渠:

大致沿等高线修建,地形较平坦,工程量较小;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向东自流;地势北高南低,干渠布置在地势较高处,沿途接纳(截断)其他河流补充水源,扩大淤灌面积。

六辅渠:

借助北高南低的地势向南自流,增加灌溉面积;农田排水顺地势流入渭河,避免农田积水和减轻土壤盐碱化。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郑国渠修建之前图中阴影区域位于山麓和渭河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流速缓慢,排水不畅;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导致该地区河流流量增加,容易使得北部山地注入渭河的河流支流在图中阴影区域汇集溢出河道形成湖泊沼泽。

湖泊沼泽多,导致地下水水位高;该地区春季和初夏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土壤水分蒸发导致盐分在地表集聚。

(2)题,郑国渠建成之前,该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湖泊沼泽多,耕地面积小。

郑国渠建成后形成了大片农田。

说明郑国渠建成后起到了淤高地面的作用,使图中阴影部分受北部地区河流流量增大出现湖泊沼泽化现象减少,从而盐碱化土地减少,适合耕作的耕地面积增大。

水渠中蓄积的水量在蒸发旺盛的时期可以起到用大量淡水冲压盐碱,改良盐碱地的作用。

第(3)题,郑国渠:

大致沿等高线东西修建,地形较平坦,建设难度和工程量较小;从泾水(海拔高于500米)到洛水(海拔低于500米),可以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向东自流;地势北高南低,干渠布置在地势较高处,沿途接纳(截断)其他自北向南流的河流补充水源,扩大淤灌面积。

六辅渠是从郑国渠引水借助北高南低的地势向南自流,增加灌溉面积;农田排水也可顺地势流入渭河,避免农田积水和减轻土壤盐碱化。

热点3 传统工艺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

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

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有150余种编织法。

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1.制作流程和特点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

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

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

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瓷胎竹编产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层,纤维十分致密,同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能够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耐水洗。

2.分类

竹编工艺品可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说明:

有瓷胎工艺品和无瓷胎工艺品)。

成品主要是经对竹子切丝、刮纹、打光、劈细等工序,将剖成一定粗细的篾丝编结起来制成。

(1)细丝竹编工艺(瓷胎竹编工艺)。

瓷胎竹编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制作过程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

产品主要有:

瓷胎竹编花瓶、竹编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编平面画(下图甲)。

(2)粗丝竹编工艺(无瓷胎竹编工艺):

是指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的竹编工艺。

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

粗丝竹编工艺品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盛产。

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竹种资源丰富,有淡竹、水竹、毛竹等许多种类。

主要产品有竹编凉席、凉枕、扇、箩、筐、篮、箕畚、摇篮等(下图乙、丙)。

3.传承意义

竹编产品具有审美价值(造型美、图案美、着色后的色泽美)、实用价值、文化价值。

(2019·四川内江模拟)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主要用做贡品。

它以景德镇名瓷为胎,精选四川邛崃山一带阴面生长2~3年、节距2尺左右,无划伤斑迹的壮竹,经过破竹、烤色、抽匀等十几道手工工序,“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

生产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

制作一套竹丝扣瓷耗时达数月之久。

20世纪50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古法生产,以其纪念性、地方性成为中外宾客优选的旅游纪念品。

2010年,仅有70多名师傅会此手艺,现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下图为瓷胎竹编(图甲)和竹编用材(图乙)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近些年来,“瓷胎竹编”得以重新发掘和传承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扶持B.原料替换

C.市场需求扩大D.生产工艺改进

答案 A

解析 近些年来,“瓷胎竹编”得以重新发掘和传承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A项正确。

原料没有替换,B项错误。

作为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较小,C项错误。

生产工艺仍是古法生产,D项错误。

2.当今“瓷胎竹编”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域性强,传承手段单一

B.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

C.技术要求高,制作周期长

D.选材苛刻,瓷胎与竹丝要求严格

答案 A

解析 当今“瓷胎竹编”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地域性强,传承手段单一,纯手工制作,A项正确。

B、C两项所述为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选材苛刻,瓷胎与竹丝要求严格是技术原因,D项错误。

3.下列城市最适合把“瓷胎竹编”纳入旅游规划的是(  )

A.杭州B.景德镇C.成都D.北京

答案 C

解析 “瓷胎竹编”所用材料是精选四川邛崃山一带阴面生长2~3年、节距2尺左右,无划伤斑迹的壮竹。

选项城市最适合把“瓷胎竹编”纳入旅游规划的是成都,距邛崃山最近,C项正确。

杭州、景德镇、北京距邛崃山远,不适宜,A、B、D三项错误。

热点4 民俗文化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

其中,川菜、鲁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享称为“八大菜系”。

川菜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南北菜肴之长及官、商家宴菜品的优点,形成了北菜川烹、南菜川味的特点,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

川菜代表着中国菜的最高水平闻名于世界,享誉海内外!

辣椒引进四川进行种植并广泛运用于川菜烹调中,是古代川菜与近代川菜划分的一个分水岭。

辣椒原产南美秘鲁,明代后期从海上传入中国。

从清代开始,我国的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等地均大量种植辣椒供烹饪食用。

从此,辣椒广泛运用到川菜烹调中。

四川“麻辣火锅”“麻辣烫”闻名全国(见下图)。

近代以来,川菜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鲜醇浓,麻辣香甜”为最大特点。

1.八大菜系形成因素

(1)习俗。

当地的物产和风俗习惯,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以海产品做菜。

(2)气候。

各地气候差异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

(3)烹饪方法。

各地烹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

2.川菜特色

(1)口味分类。

川菜的味相当丰富,号称百菜百味。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鱼香、麻辣、辣子、陈皮、椒麻、怪味、酸辣诸味。

(2)味型特点。

川菜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

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

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

3.川菜“辣”特色与地理环境关系

爱吃辣的地方,如四川、湖南、贵州和江西有一个共同点:

气候潮湿,多雨天、阴天,冬季气候湿冷。

川菜的特点与当地多雨,多阴天,少阳光的湿冷气候有一定的联系。

《舌尖上的中国2》第5集中描述到“辣椒与花椒的相逢,成就了重庆火锅的热辣”。

花椒,是重庆火锅必不可少的配料。

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

武都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

读图,完成1~2题。

1.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产花椒的气候条件较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 ②海拔较高 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④年温差较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武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方向山区,纬度较四川盆地高,海拔也较高,虽热量条件不如四川盆地,但花椒具有耐寒的特点,所以武都种植花椒的气候条件优于四川盆地。

故选A项。

2.目前,武都花椒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不便B.人力成本上升

C.土质退化D.种植面积扩大

答案 B

解析 花椒果实需要人工采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目前花椒生产的人力成本也不断攀升。

故选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