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货币供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802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docx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货币供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docx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

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一、货币供给问题述要

1.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2.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二、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

1.现金发行只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

2.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甚至包括经济理论界,许多人一直将现金发行视同货币供给。

1994年,官方才使用货币供给概念。

3.由于货币供给中的现金与其余部分的变动并不一致,把现金看成货币供给会做出错误判断。

 

 

货币供给指经济生活中所有货币的集合,现金只是货币供给的构成部分。

现金发行也不等于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1.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划分的若干层次。

2.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

四、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

1.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2.流动性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

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3.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一项重要要求。

五、外国和IMF的M系列

1.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

M1、M2、M3和Debt。

2.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

M1、M2+CD、M3+CD和“广义流动性”。

3.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口径:

M0、M2、M4、M4c和M5,没有M1。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口径:

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六、中国的M系列

1.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即我们习称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其中,M1,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广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七、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1.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即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

2.M1/M2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之一。

八、名义和实际货币供给

1.与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分相对应,也有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的区分。

2.名义货币供给记作Ms,实际货币供给为Ms/P。

人们日常使用的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

3.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长期波动,只分析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形势判断和失误的政策选择。

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模型

对于一国货币供给的变化,基金的模型是:

ΔM=ΔR+ΔD

即一国外汇储备的变化ΔR,和金融系统国内信贷的变化ΔD,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十、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

加大了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一、我国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

1.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调控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分配信贷指标。

 

2.从货币供给的过程看综合信贷计划,反映的是由银行贷款给企业,发放给企业的贷款转化为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

忽略其他次要项目,有一个极其简明的恒等式:

贷款≡存款+现金发行

从第十二章有关的论述来看,货币创造自始至终都包含着这样的恒等关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

1.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

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

2.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毫无可能直接操纵。

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具体来说:

中央银行购入,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售出,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

从中央银行来说,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

四、贴现政策

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行为,并从而调节基础货币量。

这是比较温和的调控手段。

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

五、法定准备金率

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

通常认为,这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

 

 

六、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的控制工具最终是要通过微观基础即居民、企业及商业银行的反应起作用的。

1.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C/D——简称作通货比——提高;反之,下降。

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

2.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存款比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金融危机及非法经济活动规模等几方面。

七、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企业经营的扩大或收缩及经营效益的高低影响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影响货币的供给。

八、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银行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

⑴调节超额准备金:

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R/D的制约;

⑵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

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变量则主要是市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

九、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1.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点如:

——国有银行的贷款需求压力强大;

——“倒逼机制”对增加货币供给曾有极其巨大的作用力。

——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2.当前正处于转变的过程之中。

十、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1.第十二章第三节引述了这样的公式:

 

 

2.对其中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

B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

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起作用。

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

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

 

第三节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一、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学习、探索宏观金融理论,对于有关国家财政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门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

就如同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对于有关金融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门学习、探索金融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一样

(一)赤字

1.赤字的两种口径;

2.IMF的口径——国际交往中通用的口径;

3.中国赤字口径的演变;

4.账面赤字与隐蔽赤字……

(二)其他问题……

1.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对比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特点;

2.“预算外”、“制度外”及其他;

3.预算的收支与GDP的比——中外比较和中国自身的演变(从下面的表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

 

 

二、在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中财政曾长期占主导地位

1.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铸币的铸造和纸币的发行,除少数阶段,都由国家断。

2.在西方,上古、中古时期,纸币罕见,铸币流通则较中国发达。

铸币与财政的联系,中外一理。

3.中国朝廷垄断铸币铸造的“宏观调控”目的,《管子》一书“御轻重”之说,是理论概括,不应忽视。

三、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与国家财政联系的特点

1.就资本主义的财政理论来说,早期的平衡预算观点也包含着不使财政动摇币制稳定的意向。

从实践中看,现代货币供给制度的具体操作的确同财政脱了钩。

2.但是,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的状况依然有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而且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说明财政与货币供给脱钩,也不见得是建立现代货币制度的必要条件。

四、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

1.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政与信贷是货币供应总量形成的关键因素。

在我国,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还牵涉到国有经济的背景。

2.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日常最“平凡”的联系说,各级财政均在银行开户,银行代收税、费和罚款,代为汇划各种上解下拨款项;财政碰到先支后收的矛盾,银行则为其垫款,等等。

这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避免不了的联系。

3.除去这种日常的联系,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还有⑴财政收支差额的解决,不能不借助于信贷的货币形成机制。

⑵金融体系也事实上不断得到国家财政的强大财力支持。

4.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财政与信贷的联系形式,逐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久已采用的模式。

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5.财政与信贷的紧密联系是现代经济中的必然。

无论从哪种类型的经济体制来看,概莫能外。

五、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

(一)最简单的理论模型:

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

1.当流通只有现钞这一种形态的货币时,这是必然的。

2.当现代经济生活中已经发展有存款货币时,这种必然性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3.如果用“货币供给”替换“现金”,那么赤字的大小对整个经济中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减变化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决定关系?

假如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其他可以引起货币供给变动的因素,这样的判断自然可以成立。

(二)加进银行信用因素的模型

1.但问题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决定货币供给增减的原因并不限于财政收支这一个因素;信贷的扩张与紧缩更直接左右着货币供给的数量变化。

2.信贷的扩张与紧缩,首先是导源于经济生活对贷款的需求;此外,也导源于由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减变化。

3.所以,企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现代复杂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给,是不成立的。

六、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平衡财政收支离不开的项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财政统计项目中的一个恒等式:

发债净额赤字

(一)对国债观念的演变

1.建国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是运用国债工具的。

2.“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政策是1958年以后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3.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20多年来,国债发行额逐年增长。

 

(二)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的发行

1.1997年,政府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以启动经济增长。

2.这是对国债观念的再一次演进:

国债的功能开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调控宏观经济。

(三)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

1.或有债务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概念,属于隐性的财政债务。

国内外对中国或有债务的估算值,差异极大。

2.作为转轨经济,我国财政或有债务较大难以避免:

如应由财政弥补未补的国有经济的亏损累积,未列入财政收支的公共部门的债务,社会保障基金的欠帐等。

 

3.具体的剖析对于论证或有债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非常必要。

如有的或有债务是必须要求财政资金予以补偿的,有的会以不同比例要求财政资金予以补偿,有的则有可能自行化解……

4.对或有债务既不应不肯正视,也不要轻信笼统的,故意耸人听闻的说法。

(四)国际通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

1.国际通常采用的警戒值只是起警戒作用的一般性经验指标。

2.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有:

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

3.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须结合国情。

(五)发债是财政收支作用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

国债发行虽然并不全部直接卖给中央银行(或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转到中央银行),但却是现代社会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

各国中央银行往往在二级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买卖国债吞吐货币,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六)发债与货币供给的相关关系

1.要具体分析:

如果国债的一部分直接由中央银行承购,这立即使基础货币增加;如果不允许中央银行直接承购国家债券,由于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国债抵押贷款和回购协议等途径,国家债券的相当部分仍会成为中央银行的资产,并引起基础货币的变动。

途径不同,国债作用于货币供给的速度、结构会有所不同。

2.就逻辑的推理,发债的确可以既弥补赤字又有可能不使货币供给增加。

这一论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似乎找到了既有赤字又不加重通货膨胀压力的途径;1998年以后,中国的实践也可作为分析的依据。

但决不可以认为,这样的要求能够轻而易实现。

3.国债是市场经济中财政与金融的主要联结点

⑴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主要是通过发债的途径;

⑵国债是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力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操作手段;

⑶必要的国债规模还是金融机构调剂头寸之所必需…… 

 

第四节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一、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

2.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是说,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局限性。

如果肯定是外生变量,则等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供给,影响经济进程。

二、货币主义的外生变量论及反对意见

1.弗里德曼认为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决定H,而H对于D/R和D/C有决定性影响——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2.反对的观点:

货币供给与H,与D/C,与D/R之间的关系不应简单视之。

特别是D/C和D/R,常常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动,不应当成货币供给方程中的固定参数。

特别是在经济波动时期,D/R同H之间往往具有反向变动关系。

三、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

1.在中国是直接从货币供给能否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这一角度提出的。

2.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不可能有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四、能否既视为内生变量又视为外生变量

1.在计量经济学中,一个变量在一个理论模型中不能同时作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2.但货币供给的决定不能机械地简化为一个理论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