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582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docx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docx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

毛邓三期末复习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选题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A、革命B、改革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新世纪的头二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

A、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B、全面实现小康C、基本实现现代化D、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4、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B完善宏观调控体系C、改革旧的价格管理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6、中国的基本国策是:

A、改革B、发展生产力C、对外开放D、保障人权

7、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改革B、发展生产力C、对外开放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9、把对实行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C、十三届三中全会D、十四届三中全会

10、我国的改革起点是:

A、经济B、政治C、城市D、农村

11、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A、2000年B、2001年C、2002年D、2003年

12、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

A、经济特区的建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C、达到总体小康D、加入世贸组织

13、正式使用“对外开放”一词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

14、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独立自主D、坚持对外开放和改革

二、多选题

1、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

A、也是解放生产力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

C、照搬照抄,崇洋媚外的思想D、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思想

3、我国经济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D、多渠道

4、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

5、实行改革开放是: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D、稳定是前提

7、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B、坚持共同富裕

C、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D、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8、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是:

A、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D、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9、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指: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0、我国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指:

A、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B、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C、对发达国家开放D、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三、判断正误并说理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资产阶级也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自我调整。

因此,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局部调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4、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不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5、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

四、名词解释

1、基本矛盾2、改革3、独立自主4、经济全球化

五、简答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4、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六、论述题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2、怎样理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4、30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试析我国对外开放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有哪些,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2、D3、B4、D5、D6、C7、A8、A9、B10、D11、B12、D13、C14、D

二、多选题

1、ABD2、AC3、ABC4、ABC5、ABC6、ABD7、BC8、AB9、ABD10、ABCD

三、判断正误并说理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

正确。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当旧的生产关系不但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政权极力维护旧制度,做垂死挣扎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革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除障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否定,相反,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的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2、资产阶级也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自我调整。

因此,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局部调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答:

错误。

(1)资产阶级虽然也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自我调整,它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巩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2)社会主义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3)二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3、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答:

正确。

(1)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但它的生产关系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还存在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如果不加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就不能巩固和发展;

(2)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4、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不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答:

正确。

(1)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

(2)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借鉴别国的文明成果。

(3)以先进的文明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才能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4)优秀的文明成果对任何国家都有用,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利用。

(5)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5、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

答:

错误。

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是:

(1)现在的是是开放的世界;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四、名词解释

1、基本矛盾:

指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社会的其他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的矛盾。

2、改革:

是指在坚持基本制度前提下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制进行革命和创新,实现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独立自主:

是指不依附于任何国家,不允许外来力量对本国的侵犯、控制、干涉和威胁,坚持主权的安全第一,尊重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一切事务的权利。

4、经济全球化:

是指生产、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造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

五、简答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同旧社会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3)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4)应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5)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改革、发展和稳定是相互促进的。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改革、发展和稳定又是相互制约的。

(2)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革力度大小和发展速度高低,都可能遇到群众的接受程度,从而影响原有的稳定程度。

因此,应该把握的一条总原则,就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客观要求。

4、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答:

(1)对外开放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对外开放是协调国民经济各种比例,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3)对外开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六、论述题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

(1)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现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就国内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同时始终未能完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制约了生产力各种因素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结果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比较缓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得到重复地体现。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就国际来看,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

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只能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如: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4)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5)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6)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7)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

(8)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

一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我们在评价和判断改革开放的措施时,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从抽象的姓“社”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9)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

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因此,改革的进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最根本的是,改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它能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

(4)我们不能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对立起来,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等于自给自足、闭关自守,更不排斥实行对外开放。

同样,实现对外开放并不等于排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和方针。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答: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2)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要获得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改革。

邓小平指出,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下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不仅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这个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4、30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试析我国对外开放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有哪些,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答:

我国对外开放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

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这意味着竞争更激烈,经济风险更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等价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各国经济联系继续加深,贸易摩擦增多、对外投资阻力加大等。

为此我们应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做到: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选题

1、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2、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C.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B.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D.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D.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A.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公有制占优势上B.国有资产占优势上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D.控制力上

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A.加快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C.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D.加快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发展

8、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

A.既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B.只能实行同一种形式

C.可以实行多样化的形式D.与公有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9、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A.十三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

10、十七大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首要任务是:

A.增加农民收入B.实行村民自治C.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D.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多选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B.在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公有资产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中都占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在宏观调控上,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市场经济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

4、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

非公有制经济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B.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C.与公有经济可以共存D.共同与公有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

5、“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

A.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有公有制经济参股的就是公有制

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6、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思想,是指:

A.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这是一个大局B.特区要优先发展,这是一个大局

C.到一定时候,沿海地区要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

D.到了一定时候,特区要帮助西部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

7、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D.服务业全面发展

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变

C.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化带动向依靠信息化转变

D.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判断正误说理

1、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它是排斥计划调节的。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股份制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

四、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2、按劳分配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社会保障制度5、资源节约型社会6、环境友好型社会7、创新型国家

五、简答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6、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