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342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docx

《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docx

社会学导论教学大纲1

社会学

第一讲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sociology

一·社会学的由来

社会学的诞生源于两个伟大的革命:

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化、城市化于社会变化;

政治革命——市民权利与社会出现

社会学是一门以研究工业社会的社会行动的制度化特点及这种制度转型的条件的学科。

进行社会学研究,要有社会学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历史感,也就是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二是要有人类学感(anthropologysensitivity),反对文化优越感,反对种族中心主义,人类学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欣赏人类生存方式的多样性,三是批评感(criticalsensitivity),对既存社会生存方式采取一种批评的态度,意识到未来其他的选择,但这种批评是建立在对过去与现在的分析的基础上的。

对两个伟大革命的结果——工业社会怎么看?

工业社会这个词由ComteHenrideSaint-Simon于19世纪早期杜撰,杜尔干受他的影响,在1950-1960年代,工业社会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工业社会有时也指资本主义社会。

关于工业社会的理论,其主要的观点如下:

1.社会从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机械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工业社会转型。

不同的学者对这两种社会有不同的标签,在有些社会,传统于现代性会共存。

2.由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是历史的进步,以往僵化的社会被相对机会均等的社会取代

3.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在西方社会的阶级冲突,是因为农业社会秩序向工业社会秩序转型所导致的,是一种institutionalisationofclassconflict。

4.伴随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自由民主国家出现

5.工业社会的发展及其秩序有很多的相通,ClarkKerretal《IndustrializationandIndustrialMan》Harmondsworth,Penguin1973一书中提出了convergencetheory趋同论,认为工业主义的逻辑及其发展,其结果是工业社会在基本的制度上变得相似,越是工业化,越是相似。

6.工业社会的概念经常与所谓的现代化理论相关,该理论的核心是不发达国家处于传统的陷阱之中,只有打破它,才能够获得自由,源于西方的工业社会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会有不同,但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却又必须通过采取基于工业社会的行为模式才能够实现。

RalfDahrendorf《classandclassconflictinindustrialsociety》.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59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工业社会组织方式的一种,这是一种工业生产基于私有为基础的社会,工业企业家既是所有者,又是对工人的直接权威者,但所有制与直接权威体随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产生矛盾,资本主义只是工业社会的早期形式,工业社会是一个分化了的社会,是冲突与联合交织的社会,但冲突是发生在既定的政治与经济制度框架内,特别是随着机会平等的扩大,使得社会流动增加,使融合成为可能,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在财富与权力的分配上不平等,但这种潜在的破坏性效应被不断增加的个人向上流动的可能而平衡,教育尤其在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流动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关键因素。

如果社会流动机制受损,工业社会的崩溃是不言而喻的。

马克思对于工业社会也有阐述---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

二·什么是社会学

就国际情况而言,社会学从1838年孔德提出社会学一词算起,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从康有为在1891年讲解群学算起,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1912年(民国元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第一任校长就是积极介绍外国社会学著作的严复。

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门,均设有社会学课程。

但迄今为止,能够证实已开课的时间,要到1916年秋。

这年该校开讲了第一班社会学,由康保忠教授担任,自编讲义,印发学生参考。

一般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在大学讲授社会学的开始。

除设置课程外,专门在大学设置系科,培养专业人才的,首推美国基督教会在上海开办的沪江大学。

该校于1913年(民国二年)设置了社会学系,由美国教授讲课。

另外,在科学研究方面,最早的要算1915年发表的陶孟和与梁宇皋合著的《中国乡村与城市生活》一书。

这是作为一个中国社会学者第一次用英文发表的研究中国的书。

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人自己出版的第一本社会学著作。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经过各个国家学者的努力,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一支具有很大影响的的学科。

但是,社会学到底是怎样的一门社会科学,也就是说,社会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学派的学者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直存在着分歧。

韦伯:

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

行为应该是人的一种举止(不管外在的或内在的),当(仅当)行动者(们)用一种主观的意想来与它相联系的时候,就可以将举止称为行为(社会的行为)。

韦伯:

《经济与社会》p40

郑杭生: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并分别从理论、实践和历史三个方面,对这一观点作了较为详细、系统的论证。

在《社会运行导论》一书中,他和他的学术群体则对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了深入、展开的分析,分别阐述了人口条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社会心理条件、社会转型期的转型效应和迟发展社会的迟发展效应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并分析了社会运行的五大机制:

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

对于我们这些初学社会学的人来讲,这种分歧暂时可以把它放在一边,这里,我们经过对一些社会学概论书籍的研究,给出一个大多数学者同意的关于社会学的界定。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是对人来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学问,尤其关注近现代社会。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社会学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那么,社会学有那些主要的特点呢?

1·举例

A爱与婚姻

人们为什么会陷入爱河并结婚?

回答是:

这种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他们彼此相爱,两个男女在身体上,在情感上受到了彼此的吸引,这种吸引非常强烈。

彼此相爱的男女很自然想住在一起,结婚并在婚姻关系中获得性的满足或其他的各种满足。

但这种看来很自然的观点,即人们因为相爱而结婚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很特别的现象,与另一个人相爱的经历只是一些人才有的经历或感受,而且爱往往与婚姻很少有关系。

浪漫爱在西方成为普遍现象也只是很近的事,而在大多数其他的文化中,则并不存在浪漫爱。

则是到了近代,爱、婚姻与性才被认为是彼此紧密相关的现象。

在西方,在中世纪及其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结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头衔或财产,或养育孩子或其他的目的,一旦结婚,这对男女也可能成为亲密的伴侣,但这种亲密关系是在婚后发生的。

在那个时候,爱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人性的弱点或者是一种最糟糕的疾病。

浪漫爱首先是在宫廷中出现,作为贵族的一种婚外性冒险而存在。

一直到20世纪以前,浪漫爱只是属于这个圈子,并与婚姻相分离。

贵族的婚姻通常是冷冰冰的,有距离的,男女主人有各自的卧室,平时很少见面,结婚的决定也多半是由父母决定的。

无论是浪漫爱,还是这种爱与婚姻的关系,都不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与既定特征,浪漫爱与婚姻是否相关,是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样的一种看法是社会学的看法,而探究那些社会因素对爱与婚姻产生影响,则是社会学家研究的东西。

B健康与疾病

我们一般认为健康与疾病只是与身体状况有关一个人感到这而疼,那而不舒服,或得了感冒发烧,或得了心脏病,这与社会因素有什么关系?

但实际上,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与疾病有很大的关系,某种疾病的发生与感受,以及对疾病的反应方式等,都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疾病不仅仅是人们身体功能的失调。

一个人什么样的病、什么时候得、得病时社会规范允许的行为反应是什么、病到什么程度可以脱离日常的义务,都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

C犯罪与惩罚

(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P3-7)

在现代社会以前,这样的惩罚并不少见,并且一般是在公众前执行,这种执行在很多国家一直延续到18世纪。

罪犯被装进一个开有小口的笼子里,要游街,罪犯往往会被允许在游街时演说,公众根据其对罪犯的态度,或欢呼,或喝到彩,就象人们看到今日的明星一样。

惩罚讲究的是让受惩罚者充分地意识到死的过程以及对这种死亡过程的意识。

如今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西方国家甚至取消了死刑。

我们要问:

是否现在的人变得比以前的人更加仁慈了?

实际上,对罪犯的惩罚态度的变化是与社会的变迁相关的。

如A欧洲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古老的农村社会的秩序被打破,对城市的人口实行社会控制,已经不能够依靠古老而残酷的惩罚而维持。

残酷的刑法与惩罚只是适用于彼此有紧密联系的小的社区。

B新的处理犯人的方法的发现──隔离关押

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可以看一看社会学对一些问题是怎么看,而常识对一些问题是怎么看,由此发现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例子:

常识与社会学

A因为冬天是一年中最沉闷而又令人沮丧的的季节,所以在冬天自杀的人比在夏天的人多。

B因为女性是依附性的和受压迫的,所以妇女自少的比男人多。

C由于贫困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自杀率比发达国家的要高。

D在依靠福利救济生活的人们中间,有相当多的人只要真想工作,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对于以上问题,社会学怎么看?

常识怎么看?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系统整合性

社会学把社会看做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把现象放到社会系统中去认识。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复杂的组合。

社会学把社会看作是系统的思想,由来已久,无论是早期的社会学家,还是现在的社会学家,对于这方面都有很多的阐述。

社会学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是部分的累加,而是部分的有机结合。

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2]科学性──实地调查、科学工具(数量化)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社会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能够解释与预见社会事件。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调查研究占有很大的比重。

[3]实用性(应用性):

社会学研究的结论等能够为现实所用

[4]批判性与建设性: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概论P16-19)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当我们把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行为,而不是非自然的自然世界的研究上时,这种研究就叫社会科学。

社会学通过它使用的方法和自然科学有了联系,社会学也与其他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

社会学与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界限往往不是很清楚。

例如,我们想了解城市中收入在贫困线之下的居民的生活情况,则社会学可以对之进行研究,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都可以对其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看看社会学与有关的主要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1·与其他应用科学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2·与历史学的关系

3·与心理学的关系

4·人类学的关系(见波普诺书P10-11)

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差别

第一,主要差别在于其地域性。

从历史渊原看,人类学的老巢是原始部落,社会学起源是现代都市。

第二,主要关注农村社会。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研究社会,但是这个社会是无实质的意义世界,有实质的人是生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对象,社会学所研究的是人的行动,以及隐藏在行动背后的理念。

要去研究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

社会学关于研究对象的结论与理论对研究对象会产生影响。

三·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第一,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知识的传播、成果的普及,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社会、认清国情、分析形势增加了一个新视角,对政府部门全面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社会学重建以来,社会学工作者就对现代化理论、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成果表明,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种要素,只有考虑到经济、社会诸构成要素的全面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种关系情况下,现代化事业才能持续协调地发展,才能避免或减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产生了积极作用的。

第二,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决策过程,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第三,社会学的发展为社会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做好社会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

第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还有许多重要问题,迫切要求社会学来回答。

如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

城乡关系问题。

社会阶层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

贫困问题研究。

1·学习社会学是个人的一种极为有价值的自我成长的过程,可以了解自我的社会因素

2·学习社会学可以了解社会一般个人的特点,增加对社会活动的了解

3·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概论P24-25)

思考题:

1·简述社会学产生的历史

2·试述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研究特点有那些

3·简述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4·学习社会学有什么意

什么是社会学名词解释:

群学肄言社会性断乳单位制社会资本有机团结

简答:

1。

什么是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的内容

2。

什么是越轨行为,默顿的理论是什么

3。

什么是社会趋同论,怎么评价。

论述1。

什么是科层制,特征和正负功能是什么?

2。

什么是城市化,动力是什么,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的城市化有什么影响?

(还有一个名词解释忘记了,记忆力真差,呵呵)

第三讲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主要内容参考王思斌主编:

《社会学教程》p54-80

第一节社会化及其动力

一·什么是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

人类的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孤弱无能的有机体,新生儿一无所知,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至多只能生存几个小时,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的行为以及各种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到的。

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生物体,这个生物体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被改造成一个完全的人,一个能够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

天性最聪明,如果没有后天的教化,作为生物个体的婴儿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人。

例子:

罗伯逊社会学P143-146)

(1)狼孩与野孩

(2)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3)制度化的儿童

(4)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猴子

人的社会化是什么?

就微观的意义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即为社会化。

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2.广义的社会化

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一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人类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与社会,并且使它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这主要是因为人作为高级的社会动物,具有接受社会化的一些特殊条件,这些特殊条件,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也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这些生物基础主要包括

三·社会化的内容

(见王思斌主编:

《社会学教程》P59-63)

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人对一种文化的期许“内化”的过程。

所谓“内化”就是,对于一些行为和假设,处在该文化环境中的人,学得很“透彻”,不在对其有任何质疑,认为它是对的,因此对它只是接受;人社会化的过程实际就是理解人的社会生活是在多大程度上由“社会建构”的,而不是有天生的某种所谓基因特质塑造的。

人群的生存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社会就是一个个人组成的集体而已。

离开了社会任何个人的生存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而要让一个初生的婴儿就知道这些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才需要通过社会化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

反过来说,一个人能够认识到它的生活实际是由社会塑造的时,他也就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了;社会化的过程是使每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它使得每一个人具有预测他人行为或者反应的能力。

人假如都变成了“社会人”,那么人就要按“社会人”的方式行为以及对事情做出反应。

一般而言,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现象和事情的行为和反应的模式一般是一样的。

这就为人们行事时预测他人的反应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中彼此共处,更好的生活;社会化的过程还是一个传承文明,使特定社会得到延续的过程。

文明是一个特定文化群体智慧的结晶体。

一种文明是怎样得以传承后世的呢?

社会学告诉我们,该文明提内人的社会化是在文明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是文明的载体,特定的文明根植在特定的社会中。

而文明的创造者无疑只能是人,所以带有特定社会印记的文明的传承只能依赖特定社会中的人,只能依赖特定社会中已经“社会化了的人”,依赖那些通过社会化而带有特定社会的印记的社会化了的人。

所以说,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使文明得以传承的过程。

社会化内容与意义(补充):

[1]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它们是个体“存在的勇气”的根源,主要是通过早期看护者爱怜、关注来获得发展,如在婴儿成长的早期,对缺场的情感的接受——相信看护者会回来的信念。

小婴儿总是“位于难以置信的焦虑的边缘”——主要焦虑的是与母亲的分离或与父亲的分离——是否被父母抛弃,会不会被抛弃。

通过对焦虑的排解与防护,建立起一种客观世界稳定的感觉。

——基本信任感的建立——这种信任感的建立也是目前我们提倡的诚信的基础,没有早期信任感的基本的建立,那么在人生道路上的诚信就很难能够建立起来。

[2]自我认同的形成与确立:

关于自我认同及其确立,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CharlesHortonColley的“镜像自我”lookingglassself)理论)与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GeorgeHerbertMead的“扮演他人角色”(takingtheroleoftheother)理论)对自我的出现及其认同的发展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

库利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想象别人是如何感觉我们的行为和外貌来了解我们自己的。

自我认同正好是反映了别人的意见与评价,犹如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的形象,因此库利把通过想象别人如何感觉、评价我们行为和外貌了解的自我称为镜中我。

自我有三个组成部门:

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感觉;对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的感觉;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感觉。

在库利来看,自我的出现是不断进行的自我界定(内在的)与他人对自我界定(外在的)过程的综合。

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作用。

米德区分了主体我(主我)与(客体我)宾我,主体我代表的是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如正常儿童的冲动与激情。

客体我代表自我的社会的一面——即内在化的社会环境要求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主体我首先形成,客体我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孩子首先需要知道社会期待他的是什么。

米德认为自我的发展是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的过程。

客体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1]模仿阶段,发生在一岁以内,在这个阶段,孩子和他的母亲进行手势交流,母亲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即生活初期经常来往并对自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母亲的拒绝与孩子的受挫——孩子知道母亲的期待是什么;[2]游戏阶段:

2-4岁之间,孩子们扮演他人的角色游戏,并通过游戏来实验重要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动作,在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把自己看做是社会客体;[3]博奕阶段,发生在4岁以后,开始与家庭以外的许多团体发生关系,把家庭看作是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群体,并关心非家庭----社会期待与要求----一般化他人期待与要求。

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或认知本身只能经由假定他人的位置而获得。

个人的认同植根于早期的社会化过程,早期社会生活确立的认同,如性别、自我是主要的认同,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改变较难。

ErikErikson(艾里克森)强调自我和人终其一生的人格发展,他从关心理性的自我(ego)入手,对自我的发展进行研究,自我的发展可以区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认同危机产生,通过对危机的解决,人获得了一个稳定的自我,包括对生活的许多基本的关怀。

认同危机因此是Erickson的核心概念。

人一生中遭遇的八个认同危机是:

(1)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

在婴儿期,如果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信任;反之,则会孕育一种基本的不信任。

(2)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

随之儿童运动机能和大脑的智力发展,自主(独立的感觉意识)开始出现。

如果父母能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肌肉、冲动自我以及周围的环境。

(3)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

在差不多能够上学的时候,儿童能控制自己的身体。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尝试创造,不过孩子对自己创造的认同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评价,如果父母否定孩子的行为,就可能产生一种强烈而持续的内疚感。

(4)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

在小学阶段,儿童希望能够对事物的道路获得了解,如果成年人鼓励儿童努力去探索,会增加儿童的勤奋感,否则会产生自卑感。

(5)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

身体发生变化,看待世界和思考的方式发生变化,角色结构改变,一些新的角色进入――女朋友、运动员、学者等,如果这些角色能够顺利进入,而且在这以前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性和勤奋感,那么,进入青春期后就比那些没有形成这些感觉意识的人有更好的机会获得强烈的自我认同和避免角色混淆。

(6)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

亲密是指一个人无须顾及自我认同的丧失的情况下热爱另外一个人和关心另外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不能与他人亲近,就会生活在孤独之中。

而亲近他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同的强度。

(7)中年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主要关注超出自己的家庭,关心下一代的生活。

如果没有这种代际关怀,会沉溺于自我、个人的需要和舒适。

(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总体来看,自我认同是个人依据其经历而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P58),它不是给定的,即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而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些东西,自我认同的支撑性话语特征是主我、宾我、你的语言分化。

自我认同包括了人的概念的认知部分:

我是谁?

对身体的轮廓与特性的感知;对自身角色、地位、行为规范的期待;我认为他人对我的期待?

人自我认同在特定的叙事进程之中拓展开来。

稳定的自我认同也是本体安全的基础。

吉登斯认为:

自我认同的内容,建构个人经历的特质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社会化的历程

一·社会化的历程

1·儿童—青年社会化的历程

个人成长理论见波谱诺P234-239)

2·继续社会化

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社会化过程

3·再社会化

原来的社会化失败,重新进行教化学习的社会化过程

主动再社会化:

自愿接受异文化

被动再社会化:

劳教

二·社会化的因素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大众传播媒介其他因素(见罗伯逊P158-161)

第三节个性与民族性

一·社会化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化不仅是个人学习社会规范与文化的过程,也是发展形成每个人的个性的过程。

1·个性是什么?

(见社会学教程P74-80)

2·个性的倾向性

3·个性的心理特征

二·民族性

1·民族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