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313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docx

《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docx

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含答案

2018高考生物三月精练(A)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17·江西省新余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对硝化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含有核糖体不含叶绿体

②含有DNA和RNA,且DNA位于染色体上

③因为它是需氧型生物,所以含有线粒体

④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⑤在遗传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A.②③④B.①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解析】硝化细菌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核糖体不含叶绿体,①正确;原核细胞含有DNA和RNA,但没有染色体,②错误;硝化细菌是需氧型生物,但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③错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④正确;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因此硝化细菌在遗传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⑤正确。

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答案】B

2.(2018·山东省菏泽一中、单县一中期末考试)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解析】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A正确。

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是升高的,酶活性是降低的,故B错误。

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是最适温度,此时酶活性最大不适合保存,故C正确。

高温下酶会因为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故D正确。

【答案】B

3.将一块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1cm、2cm、3cm的正方体。

将3块琼脂块放在装有NaOH的烧杯内,淹没浸泡10分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琼脂块的增大,NaOH扩散速率增大

B.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

C.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增大

D.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增大

【解析】随琼脂块的增大,NaOH扩散速率不变,琼脂块变红深度不变;随琼脂块的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变小;随琼脂块的增大,由于变红深度不变,体积大的琼脂块表面积大,变红体积大;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降低。

【答案】C

4.下列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是(  )

A.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C.一对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D.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解析】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D

5.下列有关链状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接

C.DNA复制过程中,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子链

D.DNA复制过程中,只有一条母链可以做模板

【解析】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A错误;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B错误;DNA复制过程中,周围环境中的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与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子链,C正确;DNA复制过程中,两条母链均可以做模板,D错误。

【答案】C

6.(2018·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指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B.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可选青少年型糖尿病作为调查对象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端存在起始密码子

【解析】基因重组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错误;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B正确;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可选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而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C错误;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D错误。

【答案】B

7.(2018·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可以直接合成大量的血浆蛋白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只与神经和体液调节有关

C.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均可与②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D.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血浆蛋白的合成场所是细胞中的核糖体,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错误;②是淋巴,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存在于淋巴中,因此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均可与②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③是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直接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答案】C

8.(2018·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解析】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死亡率不等于0,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等,A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上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此时出生率-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

【答案】B

9.(2018·北京海淀区海淀实验中学高三月考)科研人员利用相关技术改变了胰岛素B链的第9位氨基酸,从而避免了胰岛素结合成无活性的二聚体形式。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的操作对象是胰岛素分子

B.可通过测定DNA序列确定突变是否成功

C.对胰岛素结构的改造属于蛋白质工程

D.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不宜口服使用

【解析】蛋白质工程从属于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的操作对象是基因,A错误;可通过测定DNA的序列确定突变是否成功,B正确;对胰岛素结构的改造属于蛋白质工程,C正确;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宜口服使用,D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据图回答问题。

(1)此科研小组研究的内容是生命系统中的________层次。

叶片属于生命系统中的________层次。

生命系统中最大的层次是________。

(2)此实验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叶肉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观察,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换用高倍镜观察前,要将黑边圆圈移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___________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产生这样的黑边圆圈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科研小组的研究对象是叶片中的叶肉细胞,故应属于细胞层次,而叶片是营养器官,属于生命系统的器官层次。

生命系统中最大的层次是生物圈。

(2)实验设置了完整叶片与捣碎叶片进行对照,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完整细胞可以完成特定的生理活动,而捣碎的细胞不能完成生理活动。

(3)在制作装片过程中,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很容易形成气泡影响观察,而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后,再缓缓放下就不容易产生气泡。

气泡与细胞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与水界面折光不同而形成黑边,中间透明。

在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为倒像,所以要将黑边圆圈移到视野中央,需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

【答案】

(1)细胞 器官 生物圈

(2)只有完整的细胞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3)①气泡 ②右上方 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像 ③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或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水过少)

2、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

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酸,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_______酶,B是________酶。

(2)图甲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7、8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10表示是________。

(4)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_______原则,在双链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

(5)上述DNA分子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________,基因D与d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甲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A是DNA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a、d是DNA复制的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由图甲可知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且是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图乙中1是碱基C,2是碱基A,3是碱基G,4是碱基T,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8是碱基对,9是氢键,10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A是DNA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

(2)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因此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都能进行DNA分子复制。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图中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8是碱基对,10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4)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排列在外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碱基对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双链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的数量相等。

(5)DNA初步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等位基因D与d的根本区别是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

(1)解旋 DNA聚合 

(2)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碱基对(G、C碱基对)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4)脱氧核糖和磷酸 氢键 碱基互补配对 嘌呤数=嘧啶数(A+G=T+C) 

(5)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赠送试卷:

2019届高三理综高考压轴冲刺卷一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1.下列与生物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B.肽链合成所需的酶常附着在生物膜上

C.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在生物膜上进行D.细菌合成和分泌的胞外酶需要生物膜系统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明确生物膜系统的定义的含义,必须是在细胞内的膜结构;二是明确生物膜系统在成分上、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特别是用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解读,例如用分泌蛋白的实例解读生物膜之间存在的间接联系。

【详解】生物膜指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的统称,而不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A错误;肽链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而核糖体无膜结构,因此肽链合成所需的酶没有附着在生物膜上,B错误;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细胞膜,没有生物膜系统,因此其合成和分泌的胞外酶不需要生物膜系统参与,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掌握在生物膜上进行的一些化学反应。

2.2.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鲁宾和卡门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证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使小鼠死亡

C.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参加反应的水,A正确;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应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科学史中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的实验,包括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

B.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每一个突触小泡内有许多乙酰胆碱分子,A错误;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使突触前膜面积增大,B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C错误;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4.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的向地性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部位生长素过多引起的

C.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D.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而受到抑制;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

【详解】A.根的向地性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从而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的现象,A正确;

B.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B正确;

C.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C错误;

D.生长素可防止落花落果,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顶端优势的理解,需要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和判断。

5.5.科技人员对某风景区内的植物进行丰富度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样地

海拔

(m)

土壤含

水量(%)

光照(%)

物种数目

灌木

草本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1050

29.8

20.9

3.1

3

5

16

1140

34.1

34.6

5.9

2

17

6

1160

7.9

28.3

15.8

1

9

20

1160

9.4

15.4

0.5

2

3

6

 

A.调査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

B.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

C.该景区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D.乔木层中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①研究对象:

同一时空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②研究问题:

物种组成(即丰富度和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问题。

【详解】统计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错误;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B错误;据表格数据可知乔木层的丰富度为(3+2+1+2)/4=2;灌木层的丰富度为(5+17+9+3)/4=8.5;草本层的丰富度为(16+6+20+6)/4=12。

因此该景区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C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分布的对象是群落而不是种群,而乔木层中不同高度的喜鹊巢的分布对象是种群,因此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点睛】本题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为素材,考查了群落丰富度的调查、影响群落物种数目的因素、群落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6.6.无子西瓜是由二倍体(2n=22)与同源四倍体杂交后形成的三倍体植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杂交时,常选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二倍体植株作父本

B.三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33对同源染色体

C.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等植株均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若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取其花粉涂在四倍体植株的柱头上,四倍体植株(44条)上产生的雌配子含有22条染色体,与二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雄配子(11)结合,形成含有22+11=33条染色体的合子。

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理论上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

【详解】利用多倍体育种培育无子西瓜时,在二部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以其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A正确;由分析可知,三倍体无籽西瓜含有33条染色体,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含有66条染色体,而不是含有33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等植株均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正确;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其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因为是无性繁殖,还可以保持三倍体无籽西瓜的优良性状,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属于课后的练习题的变式应用,课后的练习题往往是精选的一些习题,甚至一些高考题就是课后练习题的一个变形,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课后习题精研、吃透。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多倍体育种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7.7.下图为人口腔上皮细胞中某双链核酸分子的一小段核苷酸链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2和5代表的五碳糖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构成一个核苷酸。

(2)人口腔上皮细胞中合成该类核酸的场所有__________。

有些新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__________转运到细胞质中,该结构对转运的物质具有__________性。

(3)假设该核酸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中T+A占40%。

将其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3次,则该核酸分子第3次复制时需要消耗__________个G。

(4)若利用染色法观察核酸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分布的状况,常使用的染色试剂是__________;判断图示核酸在细胞中分布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脱氧核糖

(2).4、2和3(3).细胞核、线粒体(4).核孔(5).选择(6).1200(7).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8).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高,DNA分布的部位呈现绿色(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高,RNA分布的部位呈现红色)

【解析】

【分析】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分为两大类:

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碱基为A、G、C、T,核糖核苷酸的五碳糖为核糖,碱基为A、G、C、U。

【详解】

(1)据图可知,图中核苷酸链中含有的碱基是A、T、C、G,说明其是脱氧核苷酸链的一部分,即组成该链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含有的2和5代表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4(磷酸)、一分子2(五碳糖)、一分子3(含氮碱基)构成。

(2)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及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核酸,但人体无叶绿体,因此核酸的合成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

mRNA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核膜上的核孔转运到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核孔对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比如mRNA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运输到细胞质中,而细胞核中的DNA则不能通过核孔。

(3)由题意知,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40%,则C+G占60%,C+G=1000×60%=600个,则C=G=300个,该DNA分子复制3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