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述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209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论述题.docx

《教育学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论述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论述题.docx

教育学论述题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个小题13,共26分。

  47.论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48.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分几个阶段?

试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论述题答案

24、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个要素,对其培养和提高,达到统一和谐发展,是德育过程一个基本规律。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们伴随着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与恨、喜欢与厌恶等内心情感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即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品德的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

因此,德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

四、论述题

2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规律。

论述题

24.德育过程之所以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

-方面,德育内容和方法等总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会不断地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在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个人来说,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也要逐渐提高。

(2)青少年由于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或表现为思想进步缓慢,或表现为思想品德忽高忽低,甚至出现偶然的倒退,都属于正常现象,这说明了德育过程的反复性和渐进性。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需要长期反复的教育培养,才能逐步提高。

(4)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因素经常出现不平衡,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斗争,要求教育者长期抓,既要反复抓还要抓反复。

(5)意识形态领域里无产阶级思想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正确思想同错误思想、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间斗争的长期性、反复性,也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论述题答案

24、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个要素,对其培养和提高,达到统一和谐发展,是德育过程一个基本规律。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们伴随着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与恨、喜欢与厌恶等内心情感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即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品德的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

因此,德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试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论述题答案

2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决定的。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

班级中往往几十个学生,个性形形色色。

所以,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共同特征,而且还要针对学生个别特点进行教育。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变换和创新上。

教师教学是-个长期过程。

教师备课和上课,就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再加工的过程,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这都体现了教师创造性劳动。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就是说教师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偶然变化的情况,能迅速恰当地加以处理。

这些偶然情况事先不能预料、无固定模式和程序。

因此,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措施,既表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又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四、论述题

2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规律。

论述题

24.德育过程之所以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

-方面,德育内容和方法等总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会不断地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在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个人来说,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也要逐渐提高。

(2)青少年由于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或表现为思想进步缓慢,或表现为思想品德忽高忽低,甚至出现偶然的倒退,都属于正常现象,这说明了德育过程的反复性和渐进性。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需要长期反复的教育培养,才能逐步提高。

(4)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因素经常出现不平衡,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斗争,要求教育者长期抓,既要反复抓还要抓反复。

(5)意识形态领域里无产阶级思想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正确思想同错误思想、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间斗争的长期性、反复性,也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试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论述题答案

2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决定的。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

班级中往往几十个学生,个性形形色色。

所以,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共同特征,而且还要针对学生个别特点进行教育。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变换和创新上。

教师教学是-个长期过程。

教师备课和上课,就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再加工的过程,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这都体现了教师创造性劳动。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就是说教师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偶然变化的情况,能迅速恰当地加以处理。

这些偶然情况事先不能预料、无固定模式和程序。

因此,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措施,既表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又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试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规律。

论述题

2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人类认识转化为个体认识,这是学生认识的本质。

可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要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掌握间接经验。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这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其中,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中心环节,再通过巩固和运用的训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接受间接经验,吸取他人的认识成果,决不是不需要直接经验。

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试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论述题答案

2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决定的。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

班级中往往几十个学生,个性形形色色。

所以,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共同特征,而且还要针对学生个别特点进行教育。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变换和创新上。

教师教学是-个长期过程。

教师备课和上课,就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再加工的过程,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这都体现了教师创造性劳动。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就是说教师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偶然变化的情况,能迅速恰当地加以处理。

这些偶然情况事先不能预料、无固定模式和程序。

因此,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措施,既表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又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XX支持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做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2、如何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

六、案例:

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

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

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

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

“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

哪些不同?

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

”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

“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

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

”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

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

”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

”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

”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

”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

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

”教师说:

“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

“那核儿是什么?

知道吗?

”“是种子。

”同学们回答。

教师:

“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

”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

“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

”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

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

又问:

“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

”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中小学常用的哪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它对于教师有哪些基本的要求?

2、元旦前夕,李一奇同学患阑尾炎住院了,全班同学都忙着庆祝元旦,没一人去看他,主要是因为他平时不爱学习,爱捉弄人,还经常干些影响集体荣誉的事。

因此,他经常遭同学的白眼和冷落。

这次活动,大家似乎觉得他不在更省事。

班主任黄老师得知后,建议全班同学都给李一奇讲一句问候语,同时说说心里话。

于是全班同学都提笔写出一句句热情鼓励的话语,表达了一份份纯真的关爱和真诚的友谊。

放学后,黄老师带着全班同学的问候和真诚来到了李一奇的床边。

李一奇看着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语言,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下子悟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与慰籍。

一封信,一句话,一片情,成为促使李一奇发生变化的一剂良方。

病愈后,李一奇回到班里像换了一个人,进步很快。

请用所学的德育原则分析此案例。

来源:

考试大-自考站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10:

BCBAC ADDDB

二、多选题

1、BC  2、AC  3、BCDE  4、ADE  5、ABCDE

6、ABDE  7、ACDE   8、ADE   9、BDE  10、ABCDE

四、简答题(标注的是答案在教材的页码)

1、P111  2、P165   3、P281   4、P310

五、论述题

1、P120  2、222

六、案例题

1、演示法(P198)

2、

(1)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P260)

(2)爱和民主的原则(P259)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

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

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

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

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

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

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