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062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x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x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语文学科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主备人:

教学内容

《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

《小桥流水人家》《回顾·拓展一》

知识与技能

1.掌握20个认读字,28个四会字,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能积累相关词语。

2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方法。

3.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并通过揣摩、讨论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单元教材分析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

《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

《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习作。

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

 

单元教学小结

课时教案(1)

第二单元第1课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课型

精读课文

知识与技能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在理解中提高能力,增加素养。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在理解中提高能力,增加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句子的意思;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词句子的意思;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

设计

思路

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成的东西比较多,因此,不便于详细设计,只是设计了大致的环节。

在实施以上各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运用评价功能,多方面地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肯定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理解感悟文本,通过分段朗诵,来回味文本,同时也是为下个环节进行文字资料与情感渲染做铺垫。

也一定得落实好评价功能,允许学生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阐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片字词卡

板书

设计

 

远望钟山见秋风

泊船瓜洲春绿江南赞春美思乡浓意万重思乡浓

见月思归说不尽

又开封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思乡浓

风雪梦不成

课 时 教 案

(2)

教师主导活动设计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效果与反思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

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

”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

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

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2.板书诗题

3.过渡:

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

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4.指名答。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想到什么说什么。

4.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5.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

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7.指名答。

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

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

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

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师提要求: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任选一首说作业

选择正确的读音

看拼音写词语

背诵古诗并默写

 

生答:

瓜洲

回顾: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生读题。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

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

指名说。

 

 

指名说。

 

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生答:

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学生读诗。

学生读。

 

学生完成作业。

 

课时教案(1)

第二单元第2课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6.梅花魂

课型

讲读课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飘泊、玷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能从句子中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从课文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什么?

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好有关段落,学生从具体语句中,可以对怎样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写了那几件事,体会外公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写了那几件事,体会外公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

设计

思路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

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什么?

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好有关段落,学生从具体语句中,可以对怎样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使学生了解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了解梅花的特点。

3.回忆已在古诗中品味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板书

设计

 

教我诗词,泪珠纷纷

斥我污梅,刮抹梅污

梅花魂无法回国,痛哭流涕爱梅花恋祖国

送我梅图,教我学梅

随我登船,赠我梅娟

 

 

课 时 教 案

(2)

教师主导活动设计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效果与反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

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2.查字典说说“魂”字的解释。

3.揭题释题。

(教师板书“魂”字)“梅花魂”。

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教师过渡语:

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

带着“?

”让我们走进课文,来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

3.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主要写了几件事?

三、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

比较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导语:

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同学们,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

第二课时

一、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找出并用”“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

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二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一哭”时的情感。

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3.探究外祖父的“二哭”,体会他无法回归家乡的情感。

教师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你看见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发现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

用外祖父的话回答。

4.理解“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5.在外祖父的眼睛里,梅花代表着什么?

二、美读升华

1.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2.再探外祖父的第“三哭”,深入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3.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

4.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

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全班交流

生读课题,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五件事:

 

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体会祖父无法回归家乡的情感。

学生交流。

 

 

通过祖父的“三哭”体会他对祖国的眷恋。

 

课时教案(1)

第二单元第3课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7*桂花雨

课型

阅读课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体会重点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教学

设计

思路

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提纲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准备

板书

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仿佛回到故里

摇花乐思乡浓

 

课 时 教 案

(2)

教师主导活动设计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效果与反思

课前训练:

谚语大擂台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

2.介绍桂花:

桂花:

也称木犀,木犀科。

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

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

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

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

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

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

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

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

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

为什么?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作业

动笔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全班学生根据查阅资料简介作者。

 

学生了解桂花的相关知识。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默读课文。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根据思考题,自读自悟思考题。

 

讨论交流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和同学互相交流。

 

学生练笔。

课时教案(1)

第二单元第4课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8.小桥流水人家

课型

阅读课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

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在交流中,点拨学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

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家乡景色的美好,人们生活的惬意。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准备

板书

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热爱,“我”思念

 

课 时 教 案

(2)

教师主导活动设计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效果与反思

课前训练:

谚语大擂台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

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2.互相交流:

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交流: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拓展延伸

六、作业

多音字组词

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

 

学生质疑。

 

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全班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那么美,那么自然。

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

 

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学生完成作业

课时教案(1)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语文园地二

课型

复习训练

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口语交际运用诗歌朗诵、唱歌等形式进行。

写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选材;2.如何运用学到的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讨论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培养学生策划的能力。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以及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表达感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讨论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培养学生策划的能力。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以及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表达感情。

教学

设计

思路

先回顾学过的课文,总结课文内容的共同特点,在讨论时,思路应开阔,采用多种形式,学生还可创造符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活动。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准备

板书

设计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习作二

日积月累我的发现

 

课 时 教 案

(2)

教师主导活动设计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效果与反思

课前训练: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古人就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

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小组评议,互改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1.”望着云彩,思念故乡。

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2.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

回顾·拓展。

七、赏读片段悟乡情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会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

出示相关语句。

八、交流平台抒己见

1.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一边读,一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