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 》语言艺术之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999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诗经 》语言艺术之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诗经 》语言艺术之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诗经 》语言艺术之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诗经 》语言艺术之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诗经 》语言艺术之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诗经 》语言艺术之美.docx

《论《诗经 》语言艺术之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诗经 》语言艺术之美.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诗经 》语言艺术之美.docx

论《诗经》语言艺术之美

说明:

毕业设计(论文)模版(文史、经管类函授学生用)

燕山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论《诗经》语言艺术之美

 

学院燕山大学

年级专业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生姓名翟冬霞

指导教师姜云龙

专业负责人

答辩日期

燕山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院:

燕山大学教研室:

11110362

学生

姓名

翟冬霞

专业

班级

11级汉语言文学

题目

论《诗经》语言艺术之美

来源

本论文题目为论《诗经》语言艺术之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

《诗经》用叠字高明、精巧,集中体现了它的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

本文分别从《诗经》中同义叠字的运用、叠字的兼格和连用、叠字的变化和统一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诗经》中叠字的语言艺术,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具体阐述了《诗经》中叠字精湛的语言艺术与技巧。

本论文着眼与探究《诗经》语言艺术之美,从而体现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审美趣味,并继承和发扬其语言艺术传统。

因此,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着论据详实、论证严密、立论科学的基本要求完成整个设计过程。

[1]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袁愈、唐莫尧.诗经全译[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金启华,《论诗经》(续)[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3年03期

周次

1—4周

5—8周

9—12周

13—16周

17—18周

学生申报论文方向,教学部安排论文指导教师;学生与导师见面,论文开题,与指导教师商定论文提纲;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学生开始撰写论文初稿。

导师与学生见面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应完成三分之二;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并打印,提交给导师。

导师修改学生论文,与学生见面,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

依据导师意见再次修改论文,将撰写好的论文、填

好论文评议书,一起上交教务办。

将论文的电子文档一并上交。

由教学部组织对所有学生进行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

姜云龙

教研室审批:

说明:

如计算机输入,表题黑体小三号字,内容五号字。

本任务书一式三份,教务科、教师、学生各执一份。

摘要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之一。

关于《诗经》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围绕《诗经》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诗经》学,包含着广泛的研究领域,《诗经》是中国诗、乐、舞乃至戏曲等众多艺术形成的源头,意义深远,堪称文化之源。

而今天我们更多地是把它当做一种经典的文化形式,它的语言范式,规整而科学;它的语言技巧,自然而艺术。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无疑是中国文学园囿中的一支奇葩。

反复解读《诗经》作品,我们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迸发出来的艺术震撼力,而其诗歌语言方面鲜明的音韵美、形式美和风格美,也构成一束束绚丽的光环,令人炫目陶醉,玩味不已。

关键词 《诗经》语言艺术美叠词

 

第一章绪论

(一)课题背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

《诗经》用叠字高明、精巧,集中体现了它的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

具体分析,《诗经》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是具体的。

1.《诗经》的历史文化影响

《诗经》以生动的艺术形式、绮美的文学意象,描写了古人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

它诗中有画,景情并茂,以其蕴含的对人生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之情,点缀着古代社会的人文风情。

尤其是它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主题,构筑了多少文人雅士在漫漫岁月里和坎坷人生旅途上的精神家园,哺育了多少学子书童在浩瀚书海中求知求学,在中国广为传颂千余载而不衰,脍炙人口数百代而不厌。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为我们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它还是我国文学艺术的重要源头。

《诗经》语言范式之美

2.《诗经》语言范式之美

《诗经》是中国诗、乐、舞乃至戏曲等众多艺术形式的源头,意义深远,堪称文化之源。

而今天我们更多地是把它当做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它的语言范式,规整而科学;它的语言技巧,自然而艺术。

不学《诗经》,就无法对话。

在周代,上层社会之间往来酬和、应酬交流,就是常常引用诗中的文辞,那是《诗经》最辉煌的时代。

如今人们说话虽不必如此刻板,但始终未变的是诗的本质属性:

诗的表达就是真情实感的表达,所以诗的生命不该只停留在纸张上,尤可活在日常的语言里。

 

第二章《诗经》语言艺术之美,表现为同义叠字的运用

(一)同义词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标志

同义词是语言发达、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常规修辞的表现之一。

同义叠字的大量出现,正是叠字趋向成熟的标志,体现了艺术修辞和常规修辞的融合。

《诗经》善用同义叠字描写同一景物。

这种表达方式,在相似、相关的类比中,利用了表达者的想象,也调动了接收者的想象,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种表达方式,符合汉族“中庸”、“和谐”的主张和心理。

所谓同义叠字,是指词义相同而又有差别的一组叠字。

运用同义叠字,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精密地描写客观景物。

可见,同义叠字在表现上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除了恰如其分地塑造鲜明的形象外,还可以避免用词单调、重复,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

运用同义叠字出于汉族审美心理。

汉民族强调和谐,不主张竞争,强调统一,不主张对立。

反映在语言交往、文学创作中,就是表现情感的融合,事物的同一;反映在词汇选择上,就是采用大量同义词写景抒情。

(二)《诗经》中表示“忧心”“茂盛”叠词举例

《诗经》中,用以描写“忧心”的叠字就有二十余种;悄悄、悠悠、殷殷、养养、摇摇、忉忉、怛怛、恂恂、怃怃、怲怲、忖忖、慇慇、钦钦、惕惕、涓涓、京京、愈愈、惨惨、草草、契契、弈弈等。

中华民族不仅始创文字时,发挥了“摹仿”天性,寄寓了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感情,而且以后一直未丧失这种“意象”合一的基因,比如汉字中众多形声字。

正如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所说:

汉字蕴含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孳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

在字的笔划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

叠字也是这样,众多描写“忧心”的叠字,大多以“心”作形旁,让人一见便产生联想,一读就扣动心弦。

《正月》一篇,就用多种叠字与“忧心”组合成句: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

  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恂恂,念我无禄。

  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

  念我独兮,忧心慇慇。

这些叠字,都形容忧愁的样子,而又各不相同:

“京京”,形容忧愁无法解除的样子;“愈愈”则是忧愁畏惧的样子;“恂恂”,是忧愁而又无人了解的意思;“惨惨”,却是忧虑不安的样子;“慇慇”形容忧愁而心痛的样子。

它们淋漓尽致地画出各种忧态,写出了主人公的忧愁之深和多。

《草虫》则用同义叠字“忡忡”和“惙惙”刻画女主人公的忧心,表现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文学作品不能不涉及时间和空间。

生动而形象地描摹生活中的时空及其相关变化,则是作家、诗人必须拥有的手段。

诗歌限于篇幅,不可能详细铺张,往往以最精粹的词语写空间之殊异、时间之变迁,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刻画他的心情。

这两个叠字就如此,它们看来相同,实际上展示了不同季节、不同情形下,主人公不同的心理活动。

前叠,表现她独守闺房时心中强烈的惆怅。

后叠,包含期望和失望交织在一起的情绪。

通过这两个叠字,少妇对丈夫的思恋之情跃然纸上。

这两个叠字,展现了主人公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波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没有这两个叠字,作品的魅力必将大大减弱。

  《诗经》中,表示“茂盛”的叠字更多:

萋萋、莫莫、夭夭、蓁蓁、芳芳、离离、胥胥、菁菁、苍苍、凄凄、肺肺、溱溱、淠淠、旆旆、与与、楚楚、翼翼、或或、嶷嶷、蓬蓬、青青、菶菶、厌厌等,共计三十来种。

作者把自己感情,移植到客观具象中,借以强化这种感情。

同时凭借这些叠字,又使景物更加鲜明。

这时的景物,就象是投入水中的一块石子,能够激溅起一连串水花,使人物的感情波澜起伏。

这样的景与情,达到统一、融洽。

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景中寄情。

这种描绘手法,较之直泻如流的方式,就复杂含蓄得多了,如:

  荏菽旆旆……麻麦蒙蒙。

(《生民》)

  苕之华,其叶青青。

(《苕之华》)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

(《采菽》)

  凡凡黍苗,阴雨膏之。

(《黍苗》)

  我黍与与,我稷翼。

(《楚茨》)

 

第三章《诗经》语言艺术之美,表现为叠字的兼格和连用

(一)比较常见的叠字对偶句

《诗经》时代还未出四声八病之说,律诗也未诞生。

然而,这并不等于古诗没有平仄,没有粘对。

汉语的形式特点之一,就是对称性。

与此相应,汉族文化心理也有明显的对称均衡倾向。

叠字的出现,便是适应这种文化心理要求,叠字形式是对称,语音也是一种对称。

尽管先秦诗歌平仄不很严格,对偶未必工整,可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尽力使自己的诗歌美一些,采用美的形式、美的手段。

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对偶句。

叠字、对偶,都是为了满足对称均衡。

《诗经》中就不乏好的对子,有人还用叠字入对呢。

这不仅是语义的要求,也是语音对称的要求。

如:

  

(1)要要草虫,趯趯阜螽。

(《草虫》)

  

(2)壹壹其阴,虺虺其雷。

(《终风》)

  (3)青青子衿,悠悠我思。

(《子衿》)

  (4)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南山》)

  (5)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伐木》)

  (6)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苍伯》)

  (7)龙旆阳阳,和铃央央。

(《载见》)

上面,例

(1),前叠平声,摹虫叫声;后叠仄声,状虫跳样。

它们有声有形,平仄相对,谁能说此对不巧呢?

(2),“壹壹”、“虺虺”分别描绘状态和摹拟响声。

这两句诗未必工整,两个叠字却堪称抑扬有致。

例(3),“青青”是状色,“悠悠”是抒情。

不说平仄,这两句当列工整之数,尤其两个叠字相对,形神兼备。

例(4)中,“崔崔”形容南山的高大,“绥绥”,描绘雄狐追求雌狐的样子。

前后两叠,一静一动,一大一小,一高一矮,错落有致。

例(5),前叠拟击鼓声,后叠状舞姿。

两个叠字摹声绘形,相得益彰,热烈欢快的气氛自然而出。

例(6),前后两叠是反义词,分别形容截然不同的两种人,这不是绝妙的反对吗?

难怪这两句常为后人传诵、引用。

例(7),“阳阳”,形容文采美丽;“央央”,摹拟铃声。

前后两叠,有声有色,鲜明响。

从以上大量的句例可以看出,尽管二雅三颂也不乏在对中用叠字的佳名。

可是,要说下得多、下得好,还是首推《国风》。

文艺作品的力量,在于它通过艺术描写,动之以情,引起读者与艺术形象的交流,进而唤起思想的共鸣,激起读者的喜怒哀乐之情。

这就是艺术感染力。

这种感染力,与作品的语言艺术有直接关系。

因为感情的激奋,一般为艺术的语言所引发,而叠字排比则是拨动感情的和弦,极富感染力。

如: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

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唯音哓哓。

(《鸱鴞》)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出车》)

  荏菽旆旆,禾役穟穟。

麻麦蒙蒙,瓜瓞唪唪。

(《生民》)

上面,首例,排比中共用四个叠字,毫无雕琢之痕,而且绘形摹声,维妙维肖;借物喻人,自然准确;便于朗读,琅琅上口。

中例,四个叠字,极尽铺陈之能事,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春景图,读者不难感受到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生活画面。

尾例,四叠分别形容农作物的长势:

繁盛、硕大、茂密、众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排比句,气势磅礴,描写周详,宜于铺张。

排比中用叠字,犹如金链串珍珠,更加闪烁、富丽。

(二)比较常见的叠字修辞格

《诗经》叠字,还往往兼有其它修辞格。

发自作家和人民心声的诗篇,是观察和了解人民情绪和愿望的晴雨表,而语言艺术总是与一定的文化思想、个人素质,紧密联系着。

有的作家在写景抒情时,常常使用感情丰富的叠字,采用各种艺术修辞,以透露个中消息,借以显示激动人心的魅力。

通过叠字兼格,可以把种种表面的、含蓄的感情,描写得或明或暗,或急或缓,或强或弱,或精或细,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活的立体感。

如:

  凤皇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菶菶萋萋,邕邕喈喈。

(《卷阿》)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

(《采芑》)

上面,前例,四个叠字连用,着力表现了凤栖梧桐的欢快之情,并使形象带有象征意义。

诸叠字声情并茂,真可谓登峰造极。

后例,前一句的结尾叠字,作后一句的开头。

两句首尾由叠字蝉联,紧密衔接。

这就是叠字的顶真,亦即连珠。

将一对矛盾写在诗中,作出强烈的对照,来深化主题,强化效果,这也是《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之一。

最突出的要数《宾之初筵》用叠字进行对比,以加强表达效果: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

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

舍其坐迁,屡舞僊僊。

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

”其中,“温温”和“僊僊”、“反反”和“幡幡”、“抑抑”和“怭怭”是反义词。

全诗通过这些反义叠字,形成强烈的对比,劝勉人们勿纵情醉酒。

“幡幡、僊僊”都是形容醉后丑态的叠字,分别描绘从小醉到大醉的种种失常动作,具有明显的递进意义。

众多叠字,正反、张弛、平仄,交替交织,相间相重,调剂搭配,犹如绘画色泽的浓淡、明暗对比,如书法线条的曲直、粗细交错,如音乐声调的快慢、高低和谐。

否则,我们无从见出它的精采来。

叠字,本来就是一种修辞手段。

《诗经》叠字,常常连用,并兼有反复、对偶、排比、顶真、对比、象征、递进、比喻、回文等辞格。

这种叠字兼格现象,对于状物抒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第四章《诗经》语言艺术美,表现为叠字的变化或统一美

(一)《诗经》中叠字的变化美

《诗经》中不少篇章,文字、内容几乎相同,叠字却一换再换。

这种不变中只变叠字的章法,不仅造成反复歌咏所形成的回环复沓的艺术效果,而且叠字的变化又使这种章法避免呆板,显得新鲜、活泼。

如《淇奥》一、二章开头两句,只是改换叠字: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前叠形容绿竹姿态婀娜,后叠形容绿竹长势葱茂。

从“简简”到“青青”,还写出绿竹由幼小到修长的发展,由柔弱到刚强的变化。

毫无疑问,这种描写象征武公的学业德性臻于成熟,堪作庙堂之器。

又如《甫田》前两章,除了叠字不同外,其它文字毫无差别。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骄骄”与“桀桀”,都有高的意思。

“忉忉”与“怛怛”,都是形容忧伤。

前后反复歌咏,同中有异,具有一唱三叹、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再如《蟀蟋》三章结尾。

除了叠字更换外,其它一概不动: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诗句的反复中,见得谆谆之心,叠字的变化中,微显不甘沉缅、堕落的心态。

还有《东门之杨》全诗两章,仅仅叠字变换而已;《螽斯》三章,差别也只在叠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一种表意文字,以形见义。

叠字也不例外,在使用语言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汉人逐渐形成了由形见义、而不是由形见音的文化心理。

这种民族文字、民族心理的特点,使读者特别注意相同篇章中不断变化的叠字及其语义。

因此,这种“不变中变叠字”的语言艺术具有变化之美,特别引人注目。

(二)《诗经》中叠字的统一美

与这种章法恰恰相反的是:

叠字不变而其它词语全部或部分改变,暂且称作“变中不变叠字”。

这种章法,同样具有积极的修辞效果,也是《诗经》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颇具感染力。

如《苤苢》全诗六章,每章改换动词,而每章开头均以叠字“采采”起领。

正是在这种基本相同的章法中,再现了采集者的神态,以及劳动中的韵律。

然而,始终不变的叠字,犹如乐章中的主旋律,使全诗表现出轻松愉快的节奏。

又如《殷其雷》,三章内容、文字不尽相同,可是,均以“振振君子,归哉归哉”作结。

这种叠句形式,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爱恋;而“振振”三出,写出爱之深、思之切。

再如《谷风》三章全用“习习谷风”开头。

“习习”,象连续不断的风声。

诵读此诗,风声阵阵,犹在耳畔。

以上两种章法,一般都把它们看作“反复”。

这是不确切的,至少是太笼统了。

其实,叠字也是一种“反复”,只是字词的反复而已。

而这两种“反复”,范围要大得多,效果要强得多,况且是叠字的反复,即反复的反复。

这是历代民歌常用的语言艺术、表现手段,不过《诗经》用得更灵活、更巧妙。

《诗经》叠字的变化美和统一美,不仅表现在上述的章法形式方面,也表现在叠字的音乐、形象等方面。

诗歌讲究音乐美。

叠字具有极强的音乐性,置于诗篇中,能加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在纤细而激荡的情感领域,发生“通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视觉和听觉的关系很密切,捕捉客观意象,往往会因自然音响而动性,心物的旋律共振激起创作冲动。

语言本来就是对自然界的摹仿。

象声叠字就是摹仿声音的,读到它们很容易搭上那动辄发声的心弦。

《诗经》所用五十来种象声叠字,不但以字音表现诗歌的音色,而且利用叠字所特有的表达作用——情感。

因而,这比起单纯借文字的音来渲泄情绪、仅达到生理的谐振,要宽广得多,复杂得多.优美得多。

如《緜》:

“俅之陕陕,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四种象声叠字,分别摹拟铲土声、填土声、捣土声、括土声,细致地表现了同一劳动中的各种声音。

四种声音,抑扬顿挫,犹如一首劳动交响乐,烘托出热闹的劳动场面,使读者有亲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结论

一座塑像,人们能从它的外形和线条的表现中,体会到人物的或喜或悲;一幅图画,观众能从它的色块和线条的表现中,领略到具象的或哀或乐;一首诗歌,读者能从它的语言和艺术的表现中,理解到形象的或褒或贬,或美可丑。

叠字更是塑造形象不可多得的艺术语言,为形象添光彩。

如《驹》前后用五种叠字形容马的强健有力。

细细分析,它们却不尽相同。

“驹驹”,突出马的躯体肥壮。

“彭彭”,描绘马拉车有力有容的德性。

“伾伾”,勾画马勇猛矫健的雄姿。

“绎绎”,呈现马追飞逐奔、腾跃敏捷的势态。

“祛祛”,赞扬马忍劳负重、日行千里的气概。

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良马的形象不仅具体、生动、栩栩如生,而且使人觉得非常可爱。

综上所述,《诗经》不仅是先秦著作中用叠字最多的一书,而且颇有成就。

叠字技巧,成为《诗经》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字词、语句、篇章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正是受了《诗经》的熏陶,中国古代诗人都比较喜欢采纳叠字。

探讨了《诗经》的语言音韵美、形式美、风格美的“三美”特征,试图从一个角度来认识《诗经》精湛的语言艺术。

确实,《诗经》在章法结构、遣词造句、节奏韵律诸方面,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基础,体现了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醇厚的审美趣味,而继承和发扬其语言艺术传统,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3]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袁愈、唐莫尧,诗经全译[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金启华,论诗经(续)[J]江苏: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3

[5]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

中华书局,2002.

[6]朱熹撰,诗集传[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张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8]周满江,诗经[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

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姜云龙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另外,在向班主任老师寻求资料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

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燕山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意见表

指导教师评语:

论文主要从《诗经》出发,讨论了其中的语言艺术,在体系上能够以较为完备的组织语言,在充分进行了作品分析的前提下,通过各分论点并为论述中心服务,并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讨论分析,指出了语言的艺术美。

论文运用举例并结合归纳的方法,在已有的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正确的分述论述,作出了全面的分析。

论文中结合实际材料,在一个中心引领下,组织各方面材料,围绕中心开展论述,但在论述结构仍可再充实一些。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2013年3月30日

评阅人评语:

 

成绩:

 

评阅人签字:

年月日

燕山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表

答辩委员会评语:

 

该同学毕业论文,能够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论文层次较为清楚,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论文。

该同学在小组答辩时表述及回答问题条理较为分明,能够结合实例阐明问题,符合答辩要求。

答辩委员会通过认真地审查该同学所作的论文(设计),并听取了学生的答辩以及指导教师的意见,同意通过论文答辩。

 

总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

年月日

个人简介

姓名:

翟冬霞

性别:

政治面貌:

党员

出生年月:

1981年11月

班级系别:

2011级汉语言文学

个人简介:

三年的函授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三年来的学习和生活,感受颇多。

本人在政治上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上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上,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我一向严于律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为把自己,变成一个掌握现代信息和职业技能的合格,我牢固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我还广泛猎取其他学科的知识,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在这即将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刻,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

英语水平:

三级

计算机水平:

三级

社会实践:

教育

曾任职:

教师

获奖情况:

2012年县优秀教师

毕业走向:

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