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771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高考综合复习: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本单元的重点问题是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工业区位的影响,核心问题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发展趋势上看,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命题的内容多以热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待续发展为主。

考查的重点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评价、决策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人类生产活动区位影响。

考查的方向其一是对现在区位的区位因素的评价、决策;其二是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导致区位的转移,并且与新技术、新产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如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位条件评价、发展方向的预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区位因素原因探讨、调整的方向;其三是结合热点事例,综合分析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对人口、城市、地域联系等的影响。

其四是注重生活化的地理现象,使命题植根于学生生活,贴近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思维方法、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整合其价值观、世界观。

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解析

农业生产的特点、成因以及对生产活动的要求

特点

成因

对生产活动的要求

地域性

(1)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

(2)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差别很

  大

因地制宜

季节性和周期性

  

不违农时

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农业投入共有四大因素,即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

其中自然条件是基本条件(表面看自然条件是固有的,不需投入,其实不同自然条件的地租是有区别的,故是投入因素);劳力是必要条件;生产资料是决定条件;科技是制胜条件。

它们与产出的关系是

  ①自然条件(光、热、水、土、地形)各种因素具有“桶板效应”,即某些要素缺乏,可能导致其他因素作用发挥受阻。

如我国东北太冷湿,华北春旱、夏涝,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等都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想获得高产出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适度地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②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

一般而言,素质差,数量要求多,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产出低;素质高,数量要求少,可从事技术密集型工作,产出高。

  ③生产资料投入(良种、农具、化肥、农药等)得当,自然资源利用率高,导致生产成本下降,农产品产量高;投入过多,产量虽高却出现增产不增收的低效现象;投入过少,由于自然资源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反而加大成本。

  ④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一方面提高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提高产品质量,优质优价,市场畅销,前景好,能达到增产增收的最佳效果。

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影响内容

举例

发展变化

气候

热量

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

不同热量带有不同水果和农作物

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可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范围,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使之有利于农业生产,但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光照

品种、产量

①植物90—95%的干物质来自光合作用;

②有的作物喜光,如玉米;有的耐阴,如大豆。

降水

分布地区

小于250㎜地区,又无灌溉水源,就没有种植业。

地形

直接影响:

规模、水利化、机械化

平原农场规模大,易水利化,山区则相反。

间接影响:

种类、分布

山地形成垂直气候,发展垂直农业。

土壤

种类

酸性红土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适宜种沙棘、枸杞。

产量

肥沃的冲积平原,多为农业高产区。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类型和规模

需求是增加或减少;影响面积扩大或缩小。

需求品种变化影响类型和规模

市场条件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郊型农业

政策

推广技术,增减面积,调整布局和结构

提价或压价,使面积扩大或缩小

 

交通运输

质量和效益

交通便利,鲜活农产品不易变质,效益好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农业区位因素关系图

交通改善与市场扩大的关系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市场地域扩大过程和区域化、专业化地域生产的演变过程。

  从下图可归纳出:

市场是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引导者,科技是动力,而交通运输则是生产和市场的保障,是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保障,如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保鲜技术,才得以使荷兰鲜花行销全世界,带动荷兰成为世界花卉的生产基地。

  

           

 

 

部分国家或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例子

主导因素

推论(相同的农业区位因素)

古巴的甘蔗

热量

其他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国家

河西走廊的粮、棉

灌溉水源

其他内陆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蛋鸡场

城市发展

其他城市郊区的副食品基地

美国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和农场经营专业化

科技进步

其他发达国家

丹麦的乳畜业

城市及市场需要

西欧其他各国

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性,农业区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说来,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图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

自然条件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

林 业

山地或丘陵

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

渔 业

湖泊或水库

甘 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

甜 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

棉 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水 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

柑 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

苹 果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判断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地价的高低。

一般说来,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

    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2)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值大小。

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

    棉粮等。

  (3)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4)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

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

    地方。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比较表

名称

分布

典型地区

区位优势

生产特点或经验

问题及解决措施

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

东亚、南亚、东南亚

季风区水热充足,劳动力丰富,种稻历史悠久,食物偏好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经营规模

大牧场放牧业

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租低,近海港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效益好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东北、新疆等地

美国中部大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便利,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生产成本高,耗能大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珠江三角洲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靠近主要公路,地广人稀

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的农事安排,以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

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种植园农业

世界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区

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

高温多雨,交通便利

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生产销售多受发达国家市场和资本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乳畜业

温带海洋性、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城市和工矿区周围

北美五大湖区、西欧

市场广阔,饲料供应充足或草场资源丰富

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与评价

区位优势

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①平原地形广阔;

②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

③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

④密西西比河水系提供了灌溉水源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高产。

(二)便利的交通运输:

①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

②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交通网

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三)地广人稀:

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

竞争力比欧洲强

(四)高度发达的工业:

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和生产资料

对实现机械化、化学化作用大。

但能耗高,增加了成本

(五)先进的科技:

国家建立了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

对实行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作用大。

中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

  ①秦淮以南主要为水稻种植业,

  ②东部广大农耕区的混合农业(与发达国家的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相比,差别大,其规模小,家畜、家

   禽的饲养只作为副业)和珠江三角洲新颖的混合农业——基塘生产。

  ③我国东北、西北国营农场的商品谷物农业(发达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注意我国华

   北平原的小麦、玉米种植区,由于不具备“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不属于商品谷物农业地

   域类型。

  ④西北广大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从自然条件看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但由于目前交通落后,生产落

   后,商品率低,还不具备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较大,如何因时因地制宜地发展既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又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区位因素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摆在我国面前的重大课题。

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WTO与中国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农业劳动率比较低,农业综合生产力不高的现实,只有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发挥人多的优势,克服地少的劣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适应加入WTO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农业发展的新机遇。

  

(1)调整农业结构,与国际市场接轨

  加入WTO后,我国的粮食棉花生产将受到冲击,油料蔬菜等生产将更具竞争优势,养殖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各地农业在发展中,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国农业灾害比较频繁,抗灾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

  我国农产品优质化程度还不高,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不适应,必须加快品种的改良和科技推广,实现无公害生产,使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4)加强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加快专业化经营的步伐。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各地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加强协作,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5)提高农业产品加工水平,实现农产品增值

  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另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应当注意加快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的针对性;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冷藏保鲜技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切实保护耕地。

世界粮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世界粮食问题的内容及其实质:

粮食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人民营养不良,特别是缺粮严重的中非、西非、东非等国家,本身没有能力更快地增产粮食,也没有足够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

因此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

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粮食“过剩”,商品粮积压严重。

粮食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

  

(2)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和国家间分配不均,是产生粮食问题的根源。

  第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

  第三,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仍较落后,国家贫困,人口增长过快。

  (3)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第一,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第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该长期注意此问题。

  第三,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条件)

分类

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原因及典型案例

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经济因素

原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宜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

市场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宜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动力(燃料)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能源;炼铝厂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早期的钢铁工业

动力(燃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

劳动力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劳动力的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技术

(科技、教育)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科技进步,通过影响其他因素的发展变化共同影响工业区位,导致新工业区位的产生和老工业区位的改造、转移

交通

方便、快捷、成本低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三湾一海”

交通运输对工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发达国家交通发达,交通运输成为不是重点考虑的因素

信息

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

工业发展类型与工业指向类型

  工业发展类型是根据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的类别来划分的,一般分为四类:

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指向类型是考虑影响工业部门的主要区位因素的不同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五类:

原料指向型号、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1)四种工业发展的不同类型

工业类型

主要部门

分布要求

发展趋势

资源密集型工业

采矿、农产品加工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严重制约

会促进农业和矿业的发展。

今后发展需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并要有长远规划

劳动密集型工业

纺织工业、普通服装生产、普通家电装配

主要分布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处在成熟期和衰退期,需要改进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

资金密集型工业

钢铁、化工

对原材料的依赖仍很严重,但布局已变得灵活多了

产品多处于成熟期,应采用新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

技术密集型工业

电子、高分子合成

主要分布在科技发达地区,例如: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方

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应通过发展技术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2)五种指向型工业

按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类

工业部门

特点

布局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炼油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接近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冶金,如炼铝厂(钢铁、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动能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制造、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激光、核电、高分子合成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工业区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因此分析其工业区位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下面以钢铁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等典型案例分析说明。

  

(1)钢铁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与钢铁工业区位的转移  

            

  

  

(2)以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为代表的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的工业区位转移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企业需要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当某地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产品成本上升,利润减少,这一类型的企业发生区位转移,转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

而迁出地区则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迁入地区进口。

如下图:

  

            

  

  (3)跨国公司与工业区位的转移

  跨国公司或跨地区的工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目的是各协作工厂之间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获取更多的利润。

跨国公司往往以输出资本、技术等方式到最优区位因素的国家进行独资建厂、收购当地企业或者参股、控股形式进行品牌生产。

  (4)环境污染因素与工业区位转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由于发达国家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和高昂的治理费用,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宽松的环境政策,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同样是因为环境因素,污染企业也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环境因素成为污染企业转移的主导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索洛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新古典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的主要财富是知识,创造财富的条件是网络和智能,其战略资源变成了知识和信息技术。

现代工业产品所耗费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20世纪20年代的创新产品汽车,是由60%的能源和原料与40%的技术与知识构成;而90年代的创新产品电脑芯片,仅由2%的能源和原料与98%的思维、技术、知识构成。

工业对劳动技能的需要逐渐增加,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

同时,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越来越重要。

世界主要工业地域举例

工业地域

工业发展条件

工业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能源、水源、矿产、运输条件好;市场广阔;劳动力素质较好

曾因生产结构单一和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而衰落,后经过综合整治而走向繁荣。

经济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历史悠久,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是著名的专业化工业小区,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独立经营,密切协作

以轻工业的中小企业为主,资本程度低,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实现了规模经济生产

美国的硅谷

位置优越、气候宜人,靠近高等教育区,交通便捷,军事订货促进了销路

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的比例,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研究开发费用比例较高,产品面向市场。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比较

 

地理位置

基地特色

工业发展有利条件

主要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

沪宁杭地区

上海、江苏、浙江东部,东临东海、黄海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劳动力资源丰富;

技术力量雄厚;

交通便利;

统一电网;

工业历史悠久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钢铁、化工、纺织、机械、电子、汽车、服装、食品等

京津唐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东临渤海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统一电网;

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及东北、华北的油田;

科技力量强

北京、天津、唐山

机械、冶金、化工、汽车、纺织、食品、采煤、陶瓷等

辽中南地区

辽宁中部、南部,南临渤海、黄海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工业历史较长

沈阳、大连、鞍山、辽阳、本溪

钢铁、机械、造船、化纤、石油加工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

广东东南部,南临南海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靠近香港及东南亚;

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

交通便利

广州、深圳、珠海

电子、服装、食品、玩具制造很有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