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732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第五课仁者爱人Word版含答案

第五课

仁者爱人

管仲 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他说: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后来孔子感叹说:

“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

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

“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仁者爱人”的基本含义有:

(1)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

孝是指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悌就是弟对兄要恭顺。

反过来,父母对子女必须慈爱,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

认为这是“仁”的出发点。

(2)“泛爱众”“仁者爱人”“博爱谓仁”,则是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和事物。

要设身处地为他人、万物着想,“推己及人”。

(3)“仁者爱人”表现在执政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为老百姓谋利益,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些含义,概括起来就是人们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它是儒家思想家所倡导的一种价值原则或价值取向。

在中国古代,“仁”不仅是用来处理人际关系,也用来保持良好心态,从而达到“仁者寿”“仁者无敌”的境界。

基于此,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在当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仍有现实的价值。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4题。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

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5.12)

[突破词句]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2)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3)我不愿意别人把什么东西强加给我,我也愿意不强加给别人。

[要义探究]

2.通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来看,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点拨: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应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和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先学会做人,才有资格学习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是第一位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3.如何看待孔子先“德”后“识”的教育思想?

点拨:

先“德”后“识”的观念,其实就是做人与读书的问题。

事实上,任何阶级办教育都是为其政治目的而服务的,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利益的需要,其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4.孔子的“忠恕”观点应如何理解?

“吾亦欲无加诸人”体现了“忠恕”哪方面的内涵?

点拨:

“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亦欲无加诸人”意为“我也愿意不强加给别人”,体现了“恕”的内涵。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5~9题。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突破词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博:

______________

(2)何事于仁事:

______________

(3)尧舜其犹病诸病:

______________

(4)己欲达而达人达:

______________

(5)能近取譬譬: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广泛地 

(2)致力于 (3)难,这里是“以为难”的意思 (4)使……行得通 (5)譬喻,打比方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2)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要义探究]

7.孔子为什么说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便可以说是达到了“圣”的境界?

点拨:

所谓的“圣”是指智慧和道德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便是“仁”道的真正实现,这不仅需要大智慧,同时也是个人道德的升华,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仁”是孔子的毕生追求,所以孔子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8.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点拨:

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感到为难,但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9.如何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

点拨:

孔子认为一个仁爱的人一定善于为别人着想,从自身的愿望来体察别人的需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0~12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

 

[突破词句]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盍各言尔志    盍:

___________________

(2)敝之而无憾敝:

___________________

(3)愿无伐善,无施劳伐:

________施:

________

(4)朋友信之信: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兼词,何不 

(2)使……破旧 (3)夸 夸耀,表白 (4)信任

11.下列各项中,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交流,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向不同,境界也有高下。

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解析:

选C C项,分析不当。

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要义探究]

1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

点拨:

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3~17题。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10.17)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9)

师冕见,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

“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

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

”(15.42)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9.10)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27)

[突破词句]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师冕见,及阶    及:

__________________

(2)虽少,必作作:

__________________

(3)过之,必趋趋:

__________________

(4)固相师之道也相: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到 

(2)肃立起敬 (3)快行几步 (4)协助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究句子特点。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状语后置句)

(2)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判断句,“固……也”表判断)

(3)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省略句,“弋”前省略“子”)

[要义探究]

15.厩焚,孔子问人不问马,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点拨:

这表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和马比起来,人的性命更为重要。

况且孔子博爱民众,无论尊卑、贤愚,孔子都施以仁者真诚的关怀。

16.试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

点拨:

“仁”是“礼”道德情感的依据和基础,“礼”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

孔子提醒乐师注意脚下,向他介绍在座的人,这都是相师之道,是礼节。

孔子帮助乐师,能做到言辞恳切,礼节周到,态度诚恳,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

1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有没有关系?

请作探究。

点拨:

有关系。

孔子钓鱼、射鸟的做法与他“仁者爱人”的思想是一致的。

孔子仁爱宽厚,能推己及人,故其言行举止均能有礼有节。

因而在钓鱼和射鸟的活动中,也能适当掌握做事的分寸,更体现了孔子仁民爱物之心和“生生而和谐”的人文理想。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8~20题。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突破词句]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管仲相桓公      相:

________________

(2)一匡天下匡:

________________

(3)微管仲微:

________________

(4)吾其被发左衽也被: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辅佐 

(2)正 (3)无 (4)通“披”,披散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已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沦为蛮夷)了。

(2)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呢!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莫知之也”)

[要义探究]

20.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什么?

由此,可以发现孔子具有怎样的仁爱观?

点拨:

孔子认为管仲是仁者。

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管仲辅佐齐桓公维护华夏的统一,维护王权,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孔子认为应忽略管仲的小节小信,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这说明孔子能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上通达地认识“仁”。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道一以贯之     贯:

贯穿

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

施舍

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食:

吃饭

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谅:

信,小信

解析:

选B B项,“施”应解释为“夸耀,表白”。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尧舜其犹病诸   B.己欲立而立人

C.愿无伐善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解析:

选D A项,“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C项,“善”,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3.对下面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选A 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

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

4.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尧舜其犹病诸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③己欲立而立人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选B ①②中的“其”均为副词,表推测语气;③为连词,表并列关系;④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师言之道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2)愿把自己的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也不悔恨。

(3)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

(2)君子之仕也,__________________。

(3)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者安之,________________,少者怀之。

答案:

(1)往者不可谏 

(2)行其义也 (3)出则弟 泛爱众而亲仁 (4)朋友信之

二、《论语》阅读

(一)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完成7~8题。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这两章《论语》在语言上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整体特点上看:

采用口语,语句简洁,意思完整。

从语段表现孔子思想的角度看:

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得生动、形象。

答案:

口语记录,文字简洁浅易;运用描写,形象生动。

8.这两章《论语》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品格?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一方面要关注孔子其人的思想,另一方面结合选文分析。

第一则材料,对人的关心,胜过对于财产(马)的关心,表现了“仁者爱人”的品质;第二则材料,尊重、同情“有丧者”,一方面是对“礼”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对“死者”的尊重,即对生命的尊重。

答案:

仁爱同情;尊重生命。

(结合材料分析见解析)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9~10题。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

“管仲之器①小哉!

”或曰:

“管仲俭乎?

”曰:

“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

“邦君树④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 ①器:

器量,气度。

②三归:

市租。

③摄:

兼职。

④树:

动词“立”。

⑤反:

通“返”。

坫(diàn):

古代设于堂上供宴饮时放空酒杯用的土台子。

何晏《论语集解》:

“反坫,反爵(酒器)之坫,在两楹之间。

人君若与邻国君为好会,其献酢(zuò)之礼,更酌,酌毕,则各返爵于坫上。

9.上述两则文字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又分别有什么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管仲是仁者;管仲不知礼。

(2)孔子认为管仲是仁者,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的手段维护了华夏的统一,使百姓免受异族的统治。

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原因是国君的门前建有照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前建有照壁;国君为了两国的友好,宴请别国国君时,设有回放酒器的土台,管仲的家里也设有这种土台。

这种做法有违君臣之礼。

10.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

这表明孔子在仁的问题上是知权达变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医 原

[明]方孝孺

医之为术,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莫过《素问》《难经》,述阴阳气运之理,辨形体荣卫之原,以明养生治疾之道。

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