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697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结合长春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序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我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城市,既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光荣责任,又面临新的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把长春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是确保城市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利在当代、惠及后人的民心工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首先,长春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科学教育基地,有责任有义务率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在基础研究、汽车研发、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长春市义不容辞地要承担国家层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实用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养等责任。

其次,长春作为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吉林省省会,肩负着为振兴东北、发展吉林提供技术支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

第三,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振兴长春、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振兴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而这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创新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提高城市竞争力,把长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主要依靠两大动力,一是改革开放,二是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体制机制创新,是解放生产力。

科技创新涉及物质生产质量与效益,是发展生产力。

体制创新可能在一定阶段内基本完成,而科技创新持续不断,永无尽头,是第一重要的生产力,也是第一持久的生产力。

  长春科研力量雄厚,具备一定的科技基础优势,“十五”期间,长春市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城市。

在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托科技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长春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国内率先建设成创新型城市。

一是科技研发基础力量雄厚。

长春市共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全日制高等院校27所;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独立科研机构97所;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7个;有博士后流动站42个,博士后工作站12个;拥有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和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还拥有3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7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在长春工作的两院院士为26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4万人。

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4.2万人,直接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有1.7万人年。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较快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0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481%,年均递增3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

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目前,长春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867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户,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户。

三是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政府为引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技术市场交易保持繁荣,“十五”期间,长春市技术合同成交量累计达12,802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34.28亿元;全社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十五”期间,长春市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220亿元,年平均增长28.5%,其中R&D经费投入为106.5亿元,占经费投入总额的48.5%;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产业化基地的示范引导功能明显显现。

长春市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长春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以及长春中俄暨独联体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基地12个;有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6个,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25个;有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31户。

各个园区、基地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分别达到10,150和4,425件,比“九五”期间增长116%和98.5%。

建立了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的政策,并首次启动了50万元的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是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和领域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

中德激光技术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中俄暨独联体科技合作基地”正式挂牌。

  “十五”期间长春市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尚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投入仍然偏低,全社会科技投入经费总量和占GDP的比重、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费)总量和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与全国发达地区及同等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科技发展环境仍不宽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科教实力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力,科技工作上的差距也包含着科技发展的潜力。

长春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教育城市,在创新领域中应该大有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二、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我市十大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双百”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使长春进入国内主要的创新型城市行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在有重点地支持基础研究的同时,重点对与本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市场前景广阔的工程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2、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步推进的原则。

把体制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最佳环境,为科技创新扫清体制障碍。

  3、坚持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长春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点,集中要素,重点突破,使技术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4、坚持政府主导作用与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科技引导性投入、科技平台建设、科技规划指导、政策措施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完善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的科技研发体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整体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立足科研与产业基础,重点扶持原始创新,整合协调集成创新,积极引导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发掘创新潜力,确保自主创新持续进行。

  (三)发展目标

  从2006年起,经过10—15年的不懈努力,长春市科技发展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玉米化工、生物医药等四个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化规模均达到千亿元以上,使长春市成为全国实力较强、特色突出的创新型城市。

  第一阶段(2006-2010年):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特色鲜明的城市创新体系,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市本级科技部门归口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费)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第二阶段(2011-2015年):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各类科技产业化基地和研发基地建设明显发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明显加强,汽车及零部件、玉米化工、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及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产业特色更加明显,科技创新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市本级科技部门归口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费)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5%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

  第三阶段(2016-2020年):

到2020年,全市主要创新指标全面提升。

市本级科技部门归口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费)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3%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发明专利年度申请量、授权量占全部申请量、授权量的比例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拥有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以汽车、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主的创新型工业体系,科技进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坚强支撑。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进入国内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三、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通过发展10个重点领域,实施12项重大科技专项,研究6个技术领域前沿技术,切实增强我市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引领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重点领域

  发展重点领域,是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确定重点领域的基本原则:

一是有利于突破关键技术,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1、装备制造

  装备制造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为保持长春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走发展装备制造、通向制造强市之路。

  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我市在装备制造、自动化、新工艺、新材料和信息等技术和产业的综合优势,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轨道车辆相关技术与产品、激光加工技术与设备、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数字化医疗设备、光电子产品制造设备等新型制造业,开展重大装备研制及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加快产业聚集,尽快形成独具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建成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重点研究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推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关键总成及零部件技术、低能耗低排放发动机技术,积极开发和应用燃料电池、乙醇汽油、天燃气和氢燃料技术,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

汽车整车重点发展轿车,加快开发经济型轿车,提高自主品牌轿车比重。

扩大商用车生产规模,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型车、中型车和轻型车、低速货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发挥一汽商用车底盘和品牌等资源优势,按照“一引擎多用”的原则,鼓励开发客车和工程自卸车、厢、罐式运输车、食品保鲜车、无污染垃圾车、混凝土搅拌和泵车、港口用车、油田用车、吊车等专用车与特种车。

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内饰件、各类专用底盘、转向与传动、车轮、发动机及附件等六大类产品。

  ——轨道车辆及零部件 围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市场需求,加大轨道车辆研发力度,重点加强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积极发展高速、高档动车组、铁路客车和地铁、轻轨等车辆,提高零部件配件属地化产能。

通过高速动车组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系统集成、车体、牵引控制、网络、转向架、制动等核心技术及应用;构建先进、成熟、完备的高速车技术开发平台,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km/h动车组、200km/h速度等级铁路客车、高速摆式动车组以及300km/h动车组产品;开发新型城市轨道车辆产品和高中低速磁浮车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长春客车知名品牌。

  ——先进制造装备 重点研究开发激光加工技术与设备、轿车整车模具开发及相关技术、多点无模成形技术与装备、成形技术与装备、数控加工技术及设备、光电子产品制造设备、自动化物流运储系统技术与装备、焊接机械人、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等,以及与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的检测系统及检测元件。

  ——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重点研究新型自动化仪表,光谱仪、色谱仪等各类科学分析仪器与检测仪器,深度开发高温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光纤化学传感器、军用绝对编码器、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球栅线位移传感器、角位移传感器、电阻线位移传感器、光栅电视投影测量仪等产品,虚拟仪器和通用测试平台,以及为重大装备配套的精密科学仪器平台及应用系统。

  ——医疗仪器设备 重点研究以激光技术为核心的激光医疗仪器、激光动力治疗系统;研制以光谱技术为核心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微型生化分析仪等医学分析检验仪器;开发三维电视腹腔镜显示系统、心血管造影C型臂系统、酸溶法传像束等成像显示仪器。

  ——电力设备 研究特高压、超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柔性交流输电技术,超(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高温超导输电技术,电力企业节能环保整流成套电气装备技术和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可靠性技术;开发50kV-1000kV及以下三相大容量、低损耗、低噪声、组合式变压器,可控电抗器,并联电抗器,气体绝缘电流互感器,363kV及以上SF6断路器,126-800kV智能化、高可靠性GIS、500kV及以上隔离开关以及用于输变电系统的新型装置;开发特殊用途的专用电机、永磁电机及变频电机。

  ——制造业信息化 重点开展以智能设计、敏捷制造和协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应用研究,构建企业数字化的综合能力平台;引导企业推广应用CAD/CAPP/CAM一体化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办公自动化(OA)、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技术,建设面向制造业产业链协作和区域性制造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

  2、光电子信息与服务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提高光电子信息及现代服务领域的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能力对推进我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思路:

以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院校为依托,重点发展光显示器件、光电子器件、软件,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终端产品开发,建设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贸易物流、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提高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光显示器件及产品 重点研究开发以大屏幕LED显示、OLED、PLED、激光显示为主的光显示系列产品,积极推动LCD产业的发展;开发相应的控制模块和相关系列产品,形成产业链;建设国家光显示工程技术中心、测试中心,形成集聚效应。

  ——新型光电子器件 重点研究基于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有机光电子材料的各种新型光电子器件以及集成器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大功率、中低功率全固体激光器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光电编码器及光栅尺系列产品、高压大容量铝电解电容器系列产品、紫外写入光栅、滤光片式密集波分复用器件(DWDM)等光电子通讯器件。

  ——光电子产品制造设备 重点研制片式微电子元器件专用生产设备,光通讯工程专用设备,光学超精加工技术与装备。

  ——软件技术及产品 重点开发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产品开发软件,企业资源管理软件,金融、财税、教育、社保、电子政务、出版、动漫、多媒体等行业应用软件,网络安全认证技术及产品、新型加密软件,基于3G的应用软件等;研究开发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软件;大力发展软件企业外包服务业务。

  ——数字媒体技术及产业化 重点研究卡通动画制作流程细化和网上协作技术、高性能三维集群渲染技术、卡通动画流媒体应用技术、交互式卡通游戏制作播出技术;研究基于手机动漫的制作与传播技术,开发三维动画软件;建设适合动漫制作和应用的技术服务与支撑平台。

  ——信息技术服务业 重点研究开发集信息增值服务、电子交易、现代物流、电子支付和电子政务等服务为一体的、互动的协同商务模式的支持技术,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管理、基于规模应用的ASP信息服务系统。

  3、生物制药与中药现代化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较强的研发与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经济腾飞的战略选择。

  发展思路:

要依托长春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发挥研发创新优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大力促进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品开发、技术转化,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重点发展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等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专业性比较优势,发展医药中间体等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并推进大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群建设,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将长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疫苗 重点研究开发预防和治疗人与动物常见病、多发病、重大传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亚单位疫苗、联合疫苗、口服疫苗、治疗性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新型疫苗。

  ——基因工程药物 重点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以及新型制剂技术研发和生产重组蛋白与多肽、抗体药物及其长效、缓释等新剂型,以及产品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等。

——诊断试剂 重点研究利用抗体技术、核酸分子特异性扩增技术研发和生产用于肿瘤、传染性疾病等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动态监测的诊断试剂。

  ——创新中药 重点研究利用长白山道地药材资源,在通过药物筛选发现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中药有效成份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原创性现代中药新药;对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广阔的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中药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新设备、中药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化学创新药 重点研究具有重大创新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包括抗菌、抗真菌、抗病毒药)、老年病治疗药物、手性药物开发、新型药物释放系统的开发等。

  ——生化药用中间体 重点研究以玉米及畜产品副产物为原料,采用生物技术精深加工生产的医药级赖氨酸、谷氨酸等。

  4、新材料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加强新材料的开发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在材料领域雄厚的技术优势,组织联合攻关,大力开展新材料的研发,积极推进新材料的轻量化、复合化、功能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加快开发热缩材料、稀土材料、特种工程塑料、汽车用先进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培育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加速推进新材料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加快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先进结构材料 重点研究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先进硬质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稀土合金材料及系列产品。

  ——特种功能材料 重点研究开发热缩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光电信息材料、先进能源材料、生物应用材料和超导材料及系列产品。

  ——纳米材料 重点研究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和金属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设备及水性纳米涂料等制备技术。

开发纳米药物、纳米金属催化物以及具有半导体、超导、吸氢、吸波、非线性光学等特殊功能的光、电、磁和力学纳米功能材料,拓宽纳米材料在微电子、能源、医疗、化工、交通运输、农业、建材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纳米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燃料电池和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环境友好材料 重点研究以植物资源和二氧化碳为原料的高分子全降解材料,深入开发聚左旋乳酸和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的用途。

  ——新型建筑材料 重点研制开发多功能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等。

  5、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大幅度增加。

因此,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

  发展思路:

坚持“清洁、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以满足能源需求为目标,加快本地能源开发建设,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与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 重点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与设备、地热资源及相关产品。

  ——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 重点研究动力电池(组)、燃料电池、氢能、热电转换及其相关产品。

  ——油母页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农安油母页岩低温干馏提取油母页岩及油母页岩的精制加工技术、燃烧发热发电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等,达到高效、环保的目的。

  ——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重点研究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其集成应用。

  6、现代农业

  我市地处东北粮食主产区中心,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基础,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我市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定位于建设精品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食品安全基地。

  发展思路:

以现代生物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以现代畜牧业技术武装和组织养殖业,以生物技术和化工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快以粮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步伐。

以自主创新为前提,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设施。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农作物良种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优良种质资源构建与分子评价技术,筛选优异种质资源,标记、克隆营养高效、抗逆基因,创造抗逆型多聚合新种质;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一批抗逆、抗病虫、优质、专用、高产超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建立配套的高产超高产和稳产栽培技术以及规模化制种、繁育以及加工技术。

  ——畜禽水产优良品种繁育、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控 开展动物基因定位、标记、克隆、生物反应器、生物疫苗等现代动物生物技术的研制开发。

开展主要畜禽品种的快速繁殖,生物技术产业化研究,包括牛、羊的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人工授精和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研究。

以猪、牛、鸡、鹅和梅花鹿为重点,开发精品畜牧业生产技术,构成一个由良种、良料、精养、精加工等各个环节所组成的精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

同时,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相应检测方法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

高度重视和加强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免疫防治、检疫诊断、预警检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开发优质安全高效饲料,发展建立精品牧业科技开发基地,促进畜牧业的品种良种化、饲料专用化、防疫技术综合化、生产设施现代化、产加销一体化,建立现代畜牧业技术和产业体系。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 以农产品加工精深化为方向,围绕玉米资源重点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