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153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docx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识字教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docx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二、案例解读:

如何利用汉字的自身特点指导学生识字?

泱泱中华几千载,悠久文明薪火传。

中华民族的文明,浓缩于汉字母语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传承着中华文化。

正如著名汉字研究专家唐汉所言:

“每一个汉字,几乎都是一种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因此,从某个角度而言,指导学生进行识字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文化熏陶、理解、认同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过程。

汉字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如: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析汉字结构,揭示其内在的构字理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

如:

象形字发展到楷书阶段,虽说几经变形、抽象,但有些形象仍然清晰可辨,另有相当一部分还保持着原有的“象形”基因,非常适合根据字形结构进行识字教学;指事字记录的多是抽象概念,利用构字的方法理解、记忆字形,可以使抽象的意义具体化、形象化;利用会意原理进行识字,可使参构会意字的已识部件得以复习巩固,并能感悟到古人是怎样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来会意出新字的;以形声字共有的偏旁为母体字,与不同的形旁相匹配,就可以衍生出一批形声字来。

形声字约占汉字总量的80﹪以上,让学生知道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对于以后自主识字具有重要意义。

在遵循汉字构字理据,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识字时,老师们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

低年级儿童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时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

教材中看图识字、游戏识字、字谜识字、歌谣识字、情境识字的编排,体现的也正是这样的意图。

教学中教师不妨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或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点燃兴趣、加深记忆,提高识记效果。

2.直观性原则。

脑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思维发展过程表现为,右脑的形象思维发展在前,通过学习语言,左脑的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成熟。

可见,形象思维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就可以协调左右半脑的工作,达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如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现出某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就一目了然、非常有趣。

3.可接受性原则。

在充分尊重汉字构字理据的同时,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选择较为典型的、为学生所能接受的字理进行教学。

必要时,也不妨加以变通,便于儿童理解、记忆和掌握。

总之,教师要善于采取有利于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的识字愉快、轻松、高效。

【案例1】

字理识字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

比如学生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形声字的形旁时变写为四点底“灬”(“燕”字的四点底是燕尾的变写),那么,就能自觉地析解“煮”、“烈”、“烹”、“照”、“熬”等字的形义,并把它们与“火”联系起来。

学了“首”字(表人头)并懂得“首”作形声字的形旁时还可变写为“页”,那么,当学到“顾”、“颈”、“项”、“颜”、“顶”、“须”、“烦”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人头”去析解它们的形义。

如果了解了“手”作偏旁可变写为“扌”“又”“廾”“攵”“彐”“爪”“又”等,那么,学到“挥”、“击”“看”“牧”“取”“寻”“采”“戒”“弄”“受”等字时,就能自觉地把这些字与“手”的动作联系起来理解。

掌握了常见的偏旁部首后,就能形成较强的析解词语的能力。

例如“烹饪”这个词,即使学生不会读,但是只要他懂得四点底“灬”表示火,食字旁“饣”与食物有关,就能顺其字理推出“烹饪”是“用‘火’烧煮‘食’物”的意思。

【案例1解读】

掌握了常见的偏旁部首后,就能形成较强的析解词语的能力。

例如“烹饪”这个词,即使学生不会读,但是只要他懂得四点底“灬”表示火,食字旁“饣”与食物有关,就能顺其字理推出“烹饪”是“用‘火’烧煮‘食’物”的意思。

概言之,懂得常见的偏旁部首的含义,掌握了像“大”、“男”这类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基本构字原理,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地形成识字的能力。

如此依据字理教学,当汉字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既能使学生意义地识记汉字,又能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右脑潜能。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关于汉字教学的一段话———“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

”这一点对我们的识字教学很有启发。

【案例2】怎么记住“武”字没有撇?

师:

同学们,“武”字很容易写错,请大家仔细观察字形,然后认真书空一遍。

生:

看范字、自己书空。

师:

请你们说说书写时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吧!

生:

“武”字右边千万不能在斜钩上多写一撇。

师:

你观察得真仔细!

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

(齐说)听明白了!

师:

请大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当堂了解学生的书写正确情况,正确率达到100﹪。

可两天后,教师批改作业时却发现了问题,学生书写“武”字的错误率高达3成以上,有7、8个孩子都“不幸”地写了斜钩上的撇。

【案例2解读】

教学生字的过程,如何避免仅着眼于字形、笔画的狭隘的“就字教字”,突破生硬灌输、强制记忆的旧模式,探寻一条新的识字教学路径?

这则平时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案例,可能会启发我们审视弊端、深入思考。

学生为什么会“顽固”地重现老师提醒过的错误?

究其根本,虽然老师也强调让学生经历观察字形、探究发现的自主识字过程,但是层次较浅,整个过程缺少形象地讲述或巧妙的联想,难以让学生记得生动形象、清晰牢固。

再加上教师教学语言体现的心理暗示是反面消极的,很容易引起“负迁移”效应。

其实,“武”确实是个易错字,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字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解,很可能学生识记效果会大不相同。

追根溯源,“武”字是会意字,它的最早形体为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戈”(武器),下面一个“止”(脚印,表示行动的意思)戈止会意,表示征发讨伐之意。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体,字形有了极为特殊的变化,“戈”的首笔变成了“武”首笔,“戈”的撇笔变成了“武”第二笔。

有专家考证,“武”字在从戈的字中是唯一的一个特殊变体。

综上所述,依据汉字自身的特点指导学生识记汉字,应该是每位语文老师关注并研究的话题。

只有当语文老师首先走进汉字形成、演变的历史长河,把握汉字的字理规律,才能科学而艺术地采取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让识字过程变得“有情有义”、“有理有据”,焕发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汉字独具的悠久魅力。

三、问题聚焦与教学团队回应

(一)如何让低年级识字教学变得更有趣点?

培养识字兴趣,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与个人成长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首先,汉字作为音形义结合于一体的独特语言符号独树一帜,独具魅力。

它的一笔一画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传达着精神的力量。

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绵不断的根源所在,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有汉字在,中华文明就会长盛不衰。

因此,培养识字兴趣,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中国人,塑造中国灵魂,可使中国传统文化保持自我本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更好地彰显自己。

其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面临着海量的阅读挑战,有与人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的需要。

因此,在合适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与转化,可以说,识字是阅读与习作的基础。

毕竟孩子们将头脑中的感性形象与语言符号建立联系,将扩大其阅读面,更多地获得与人交流的话语能力。

一定程度上,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已成为孩子语文学习的助推器。

其三,培养识字兴趣并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识字兴趣正是顺应这一心理,给孩子恰当的引导,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课堂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汉字,用自己的头脑去辨析、寻找记忆生字的捷径,于是,识字将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成功感,语文学习成了一件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趣事,学生乐学、会学的品质也就逐步养成了。

这里举一个案例:

【案例】《云、电、风、雨》识字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

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夏天下雷暴雨的情景吗?

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看图拼音识字18”(揭示课题)。

师:

我这儿还有一段下雷暴雨的录像,你们喜欢看么?

生:

喜欢。

(生看录像,只见烈日当空,乌云翻滚,渐渐地遮住了太阳。

天气闷热,人们起劲地摇着扇子,还是汗流浃背。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起风了,而且渐渐地打起来。

大树被狂风吹得动摇西晃,豆大的雨点落下来,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

哗——大雨倾盆,雨脚如麻)

师:

你们在录像上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乌云遮住太阳。

生:

我看到了电闪雷鸣。

生:

我看到大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

生:

我看到大雨哗哗哗地下了起来,下得很大。

是:

小朋友说得很好。

老师根据录像编了一首儿歌,并在汉字上加了拼音,看哪个小朋友能够借助拼音,把这首儿歌读出来。

(投影拼音儿歌:

乌云遮太阳,电光闪闪亮,狂风呼呼吹,大雨哗哗响。

师:

请小朋友先练习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自由读儿歌)

师:

请哪个小朋友读一读(知名两个学生读儿歌)。

师:

要注意“闪”是翘舌音。

咱们一起读。

(生跟着齐读)

师:

在这首儿歌里边有我们今天要学的四个生字。

请小朋友按照我们平常五步自学的方法来学。

看哪个小朋友最先学会。

(片段二)

师:

请小朋友看看,还有哪个字比较难写?

生:

“风”字比较难写。

师:

“风”怎么写?

(教师领写)先写一撇,再写横折弯钩。

师:

这个笔画在哪里学过?

生:

“九”字带横折弯钩。

师:

(出示“九”)“风”的横折弯钩和“九”的横折弯钩有什么不同?

生:

“九”的“横折弯钩”弯得很,“风”的“横折弯钩”是斜下来的。

师:

“云”字怎么写?

哪个小朋友能用简便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生:

我用减法记住:

“去”字去掉一竖就是“云”。

(同学说,教师出示幻灯“去”字,然后在去掉一竖变成“云”)

师:

谁能想个办法记住“电”字的写法?

生:

我用加法记住这个字,“日”字加上竖弯钩就是“电”。

这则案例中的识字教学,充分注意到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心理特点,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对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首先要考虑怎样将生字字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解决学生对汉字“义”的理解。

同时还要设计灵活有趣的学习形式,使学生能轻松习得生字的“音”,要让学生牢固地记住字“形”,更离不开调动学生识字兴趣,发挥主动识字的能力,在学生齐动脑、共辨析的相互交流中,达到相互启发,记住字形的目的。

片段一中的教师开篇即将学生关于夏天雷暴雨情景的生活体验带入课堂,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鉴于学生印象的零散模糊,老师接下来播放了一段夏日雷雨的录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录像画面形成了契合,因而当老师让大家描述所见时,包含生字的词语就从学生口中脱口而出了。

更难得的是,老师将生字编成童谣,学生在欢快诵读时,已将生字的音和义印入头脑中了。

片段二突出体现了对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独立识字需要学生擦亮眼睛去辨别,开动脑筋去分析。

汉字独特的笔画组合结构,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加加减减,移动位置等方式寻找识字捷径。

教师应充分发挥汉字重形的特点,调动学生头脑中存贮的相关字的记忆,使之展开积极联想,在自主辨别发现中,形成较好的记忆效果。

      

(二)如何在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过程中开掘汉字文化?

可以结合一个识字教学的案例来说明问题。

以下是一个教学片断:

师:

老师手里有几支鲜花和一条丝带,谁能帮老师把这些鲜花捆扎起来?

(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捆扎,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师:

谁能说说我们是怎么捆扎的?

生:

用丝带把花枝一圈一圈地绕起来,再系上一个蝴蝶结。

生:

系上蝴蝶结是为了把花枝捆结实,又显得很漂亮。

师:

对,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表达得也很准确。

现在我们把捆好的鲜花叫什么?

生:

一捆花。

生:

一把花。

生:

一束花。

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用了“把、捆、束”三个不同的量词。

“一把花、一捆花、一束花”是有些区别的,用什么量词更好呢?

生:

用一束花好。

因为一把花在手里攥着,可以是不捆扎的,比如:

我在森林里采了一把野花。

生:

我认为用一束花好。

我舅舅结婚,来宾送了很多束鲜花,鲜花不叫“捆”,应该叫“束”,也可以叫“支”。

师:

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汉语的语言习惯是:

木柴捆扎起来可以叫一捆柴,但很多花捆扎在一起就叫一束花。

师: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束”字。

(课件先出现几支花,再出现用彩带捆扎的过程,接着出现“木”字,渐渐把木字拉长变形,扁“口”捆在木字中间,形成“束”字。

)看了课件,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

生:

“束”由“木”和扁“口”组成,“木”代表花草,扁“口”代表丝带,扁“口”在“木”的中间,表示把花草捆扎起来。

师:

记忆的办法很巧妙,让我们再来把课文的这一段读一读。

生:

老师,您在班会上总说,学生要用纪律约束自己。

约束的“束”是一束鲜花的“束”吗?

师:

问得非常好。

“束”有捆扎的意思,也有约束、束缚的意思。

生:

我明白了。

我们要像捆扎鲜花一样用纪律管好自己的言行。

师:

大意是对的,但纪律不是绳索,约束自己的言行,重要的是理解纪律的重要性,从内心自觉自愿地遵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开掘汉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所做的努力。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汉字的笔画、结构凝聚了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特征。

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就是“人”;“人”“言”要讲“信”;人的“存在”离不开后代的延续(子)和土地(土),存在就是在时空上的绵延;而人要“活”着就离不开“水”,也离不开“舌”头,因为人要用舌头言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

汉字的这种形义结合、以象见意的特点,折射出汉民族特有的注重整体感悟、直观联想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我们汉字的魅力。

从文字的形态特点看,它质朴而深邃,灵动美丽,典雅而华贵,直观形象,记录着思想的脉动、洋溢着人文的气韵、闪烁着哲理的光华,以“六书”为源,不断滋生繁衍。

汉字的读音有抑扬顿挫之四声,还有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变声等特殊处理,由于声调的错落有致而实现了音乐般的韵律,有着极强的乐律性和动感且富有感染力。

汉字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味,不同的语言环境,有不同的含义。

仔细品味,意味很深,值得推敲。

汉字的形、音、义一体,组合自如,具有丰富的意蕴和表现力,充分显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生走进学校,迈入神圣的语文殿堂,首先接触的就是识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阶段是培养、奠定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时期。

上述案例中老师就从抓住汉字构字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因汉字是意符、音符和记号并用,是一种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长期的接触使用,促进了人的右脑形象思想的发展。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关注的是识字的质量、学生识字的兴趣与情感体验以及开掘汉字携带的人文因素,相信这样的识字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一定会让他们爱上精彩的语文世界。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么?

语文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实践性,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底蕴的积淀、对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和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语文是美的熏陶,情的沉浸,智的启迪。

汉语文以它抑扬顿挫的语音、象形会意的文字、丰富多彩的词语在众多学科中彰显着它独特的魅力。

如何结合语文的特点引领学生步入精彩的语文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这里举的是一个识字教学的例子,对于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也各有各自符后学生心理、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把握住这些方法,新课程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三)农村低年级孩子如何高效完成大量的识字?

低年级的识字和阅读是最基础的训练,具体到量的规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平均下来,每学期认400字,其中200字左右会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平均下来,课外阅读每天不到70字。

这个量的规定是经过测算的,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应该作为各个教材的基本出发点。

就此衡量,苏教版的识字量是否仍然过大?

【苏教版“标准本”小学语文教材一二年级识字量1700个(其中1000字要求会写)】苏教版采用了“识写分流”,也就是,多认少写,这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多认字跟阅读也是相互配合的。

识字越多,能覆盖的阅读材料就越广泛。

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包括了提前识字,表面上看是减轻了小学低年级的任务,但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很多时候效果其实是适得其反,原因在于学前教育识字教学的不系统,以及过早的记忆性要求会挫伤儿童的识字兴趣等。

我们反对简单的大量练习来实现识字和写字的效果,孩子们连笔都握不好,如何完成大量的练习?

我们现在都很着急,怕输在起跑线上了。

我们也深知各位一线老师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否一起来呼吁减轻孩子们的负担,不要拔苗助长,让孩子们“慢成长”,已经有了一些资历的老师,可以试着偷偷的给孩子们多一点儿时间。

(四)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用字的准确度呢?

为什么实际运用中还总出错?

有文献粗略归纳,一是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观察事物笼统、不准确,对一些字形相似、结构相似的字就容易书写失误;二是对汉字构造规划不了解,目前的识字教学多为单个识字,虽有形近字组合认知,但对构字规则的教学比较缺失;三是在教学中教师的某些提醒反而是种“负强化”,使孩子有误记现象,有如康拉德•劳伦兹所说“铭印效应”;四是对字形有认识,对字的意义不甚了了,故误用频频;五是与孩子学习心理、作业习惯有关。

结合以上几点,再来看提高孩子用字准确度,首先就是识写字教学要扎实,教师善于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借助已学过的汉字学习新字,既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所学,通过这样的实践也是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

以“小贴士”的形式,适当给孩子一些造字规则,可以讲些汉字故事,让学生对汉字内涵产生兴趣,亲近汉字。

还有就是如苏老师所说,更多在语境中识字,随文识字,让字形与字义有沟通,因此,识字一事也关联课外阅读,在课外要更多阅读合宜读物,如童诗,“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等,不断在成篇文章中接触到各个汉字,见面多了,字形也好,字义也好,都会熟的。

另外,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也很必要,多思考、多琢磨、多检查,不轻易放过一个字一个词。

张大春先生说:

我们在生活之中使用的字——无论是听、是说、是读、是写,都仅止于生活表象的内容,而非沉积深刻的知识与思想。

就这一点看,孩子用字准确度不高,我们做老师的用字,准确度就一定高吗?

所以,最后推荐一本书给所有老师,即张先生所著《认得几个字》。

这本书,值得一读。

(五)怎样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的姿势可细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握笔的姿势;二是写字时候整个身体的姿势。

从握笔来看,握笔姿势的好坏取决于书写效率和手指发育。

一方面,握笔时的力度以及写字时候的力度都会有影响,如果太使劲,很快就累了,如果劲道不够,写出来的字常常是有气无力的;握笔时的位置也很重要,低了高了都不好;同时,如何握笔也有讲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手指上的肌肉还很稚嫩,握笔的时候容易姿势不对,常常是将笔握死,大拇指不能与食指支起笔杆,就不能与其他手指构成通常说的“凤眼”姿势,造成运笔不灵活,严重影响运笔速度。

握笔姿势一方面可以有规范性示范动作,另一方面根据小学生各自的发育特点来有调整,调整到他们觉得舒服舒展的状态即可。

从写字的身姿来看,有很多老生常谈,如“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

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

”要点就是端正舒展,细节并不要求死板。

右手按纸,左手执笔也行。

练习毛笔时,姿势就比较容易端正,因此,可以适当引入毛笔书写的初步练习,可以同时促进硬笔写字时候的姿势。

写字的好习惯,一是要重写字开始之时就使用正确的姿势,二是需要老师和家庭耐心细致的帮助。

大概没有捷径可走。

(六)怎样才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问题关键点有两个:

1是“写好”,在实践中,什么叫“写好”?

2是“一定速度”,在实践中,一分钟写几个字才合适?

书写好的标准有很多,对于小学生来说,达到工整和整齐就够了,毕竟书写的主要任务是交流,是完成作业、完成考试,通过书写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书写是一个基本的媒介工具。

媒介工具的重要功能是将学生的成果传递给其他人,特别是老师和其他评估者。

工整和整齐的书写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当然,高水平的媒介能使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加分的功能。

“写好”与“书法”的要求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要练到书法上的高要求,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并需要一定的天赋,而练到工整和整齐的效果,却是切实可行的目标。

工整是对单个字而言,即不能潦草,字的结构要清楚,能让他人一眼就能识别,没有障碍;整齐是对一段文字而言,就是一群字的排列要大小基本一致,字之间的间距均匀,一行字基本在一条线上。

这样的要求需要明确传达给学生,这样他们练习的时候就会有明确的关注点。

达到同样的效果,不同的同学可能有不同的办法,并不强求一样的方法,可以通过大家交流心得体会、各种有关的评价活动、写字实践等办法来丰富达到目标的途径。

但最重要的是把可行的目标明确地教给学生。

谈到书写速度时,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状况下的速度,如:

看着目标的抄写速度,目标在脑子里的书写速度,刚起始的速度,书写一段时间后的速度。

简单起见,我们讨论书写的一般速度,据研究,如果成人写正楷,每分钟能写18个字左右,如果改为行书,每分钟可以达到25个左右(廖建桥等1995《论汉字的书写速度》,载《人类工效学1995年9月第1卷第1期》)。

作文以750字要求的话,行书30分钟可以写完,而正楷则要约42分钟,整整多出12分钟。

可见,如果采用行书,则效率大大提高。

对于小学生,刚起步,并不要求达到这个速度,在第一学段,每分钟十个字就够了,而且力求写正楷,因为正楷是行书的基础。

之后逐步提高,到第三、四学段才引入行书,并逐步达到正常的每分钟20字左右的速度。

据此,作业的书写量也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书写工整,而不为了赶作业而潦草书写,搞坏了基础。

提高书写效率,握笔和运笔的方式也很重要。

握笔的高度,以及握笔的姿势因人而异,老师指导学生,或者学生自己尝试多种握笔高度和姿势,看看哪种能达到自己的最大速度,然后再定型。

运笔也有多种方式,而且写完一个字,再写第二个字时中间怎么连接也是需要考虑琢磨的,即,笔提起多高,如何下笔,眼神如何配合等都有调整的空间。

(七)随文识字与课堂的流畅性如何把握?

识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所以“识字”是工具性的,这是教学中可以把握的一个基线。

研究发现大多数正常健康的孩子很厌恶字典,比如说小孩在阅读的时候,这个词语不认识,老师就鼓励他,小朋友去查字典,或者开始讲这个词语是怎么回事,阅读就中断了。

阅读的时候,孩子是很快乐的,尤其是投入进去后,就跟着文章的线索走,想知道接下来是什么,结果被中断了,自然就很烦。

根据现在的统计研究,如果是一页纸的文章,生字超过5个就基本不适合你阅读。

如果我们阅读文章设计的好,大概就是每页三四个生词,而且不应该影响他阅读,他大概能根据上下文猜出来。

等阅读结束以后,在开始“识字”,由于有了前面的猜测,后面的“识字”过程就是确认或者校正了。

因此,“随文识字”就是把“识字”放到阅读的背景中,“随着文来识字”,而不是“遇到生字,随时中断阅读来识字”。

而且,后者的做法会导致一个误解,就是孩子们会因此认为“识字”这个事情更为突出,是目的,完整阅读反而不重要了。

二、案例解读:

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理论阐释】

《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在第三学段继续提出要求: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在“习作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