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465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36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思维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创新思维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创新思维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创新思维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创新思维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思维训练.docx

《创新思维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思维训练.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思维训练.docx

创新思维训练

第一讲创新思维概念及要素

一,基本概念

1、狭义的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活动。

思维原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后来又成为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研究的内容。

哲学指抽象思维。

一种是相对于存在(物质)而言,即意识或精神;另一种是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过程,即思考。

一般是指理性认识,即人们在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之后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逻辑学指逻辑思维。

专门研究思维形式及规律,为人们提供认识事物、论证思想的工具。

思维形式是指抽象思维所形成的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心理学指抽象思维。

揭示思维的发生、发展及不同生理阶段的思维活动特征和规律。

心理学一般不讲形象思维,但还讲想像。

心理学家认为“想像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

美学是指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

研究人对对象的审美关系和审美过程的思维问题。

美学把人的审美心理因素分为感知、想像、理解和情感,形象思维正是在这四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中所进行的一种既理性、又形象,又带有情感性的思维活动。

2.、智能:

指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概念,机器智能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能力。

20世纪,认知科学权威人物的西蒙和纽厄尔,认为有智能的“物理符号系统”具备六种功能:

输入符号、输出符号、存储符号、复制符号、建立符号结构、条件性迁移。

智力:

大脑对于客观世界、主体自身和周围事件进行反映和作出反应的综合能力。

包括人和动物的大脑。

大脑较发达的动物可以表现出智力行为,但主要限于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动物没有逻辑思维,不会证明自己的简单想法。

智慧:

指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动物具有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能力,但没有逻辑思维能力。

智能机器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很多倍;但不具有非逻辑思维能力,将来能否具有该思维能力尚未可知。

人不仅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智能机器和动物都不能相比的。

人的这种高水平的思维状态称为智慧。

人更聪明一些,至少比动物聪明若干倍,比智能机器更加灵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智慧就是智能,就是智力,这里只是为了区别人和动物、机器的智的属性而进行划分的。

我们把智慧看做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

3、创新思维相关概念

人的智慧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

人的言行里包含着人类的思维,没有思维贯穿于其中的言行是谈不上智慧的。

例如,收音机播音,发电机发电。

相反,收音机播音和发电机发电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的思维,是人们在自己思维的指导下创造发明了这些机器。

显然,智慧是属于思维领域的。

虽然思维不等于智慧,智慧也离不开思维,但并非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智慧的。

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活动算得上是智慧的呢?

人的思维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一类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

不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即再造性思维,一般指仅仅依靠以前类似情况下所用过的知识、经验或方法即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

不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需要人们付出的思维是较少的,甚至于几乎不要运用任何思维,是近于和其他动物一样的条件反射。

不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思维活动,并不包含智慧。

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即广义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指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等无法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要求人们寻找新的方法、规则,产生新知识和新思想。

它要求人们付出的思维是较多的,这样的思维活动就是智慧的。

智慧就是指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

不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就不具有智慧;而只要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就一定具有智慧。

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越强,人们所具有的智慧水平就越高;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越弱,人们所具有的智慧水平就越低。

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都是思维活动的具体物化,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的思维活动就是创新思维。

4、创新思维三要素

智慧和创新思维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思维属性,外在表现就是思维活动的水平高低。

思维活动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即知识和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

由知识加逻辑思维能力所构成的思维活动,即机器的智能;由知识加非逻辑思维能力所构成的思维活动,即少数高级动物的智力;由知识加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所构成的思维活动,即人类的智慧。

可以看出,人类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思维,而是高水平的思维,是能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的创新思维活动。

从这个角度看,构成创新思维的内在要素主要有知识、非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智慧属于思维领域,但并非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智慧的。

首先,要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

要在某一领域产生较高层次的新思想,就必须具有较高层次的相关领域知识。

知识是人类思维的原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把人类的思想用语言符号等形式固化起来,便于后人和他人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向上攀登。

没有或缺少知识作为原材料的思维是贫乏的、空洞的。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越丰富,可供调动的知识越多,运用起来就可能越灵活,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创新思维能力也就越强。

领域知识:

产生高层次的新思想,必须具备高层次的相关领域知识。

知识是思维的原材料,缺少知识的思维是贫乏的、空洞的。

其次,要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仿佛思维的雷达,没有它我们就不能捕捉到未知的对象。

许多人之所以不能超越自己,打不破自身已有的思维框架,原因在于悟性不足。

悟性往往来自非理性和非逻辑,通俗来讲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再次,要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新思想提出后就不会得到论证,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人的言行也没有多少指导作用。

二,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慧因素以外的、影响智慧活动效果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有学者把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归于情商(EQ)。

知识、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内在要素,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创新思维的外在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两者均衡发展,协调一致,人的智慧和创新思维水平才能处于最佳状态。

(1)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要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第一,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要素水平决定着、制约着非智力因素水平。

学习动机正确与否,学习动力的大小不同,学习兴趣的广度与稳定性及其效能,情绪体验的深刻程度及主导心境的情况,意志力、坚韧性、自制力及克服困难的快慢、难易等,都与人的知识经验及思维水平密不可分。

面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同一困难,不同思维水平的人其非智力因素的表现是大不相同的。

非智力因素是在各种形式的智慧和创新思维活动中产生的,正是由于对各项事物的感知、记忆、想像、创新思维等认知活动,人们才清楚了人与外界的关系,产生了对外界的某种需要,因而也产生了相应的动机、兴趣等。

在此基础上,情感日益丰富完善,意志品质也得以形成和发展,并相应地形成子性格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学生的EQ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在学习各门课程、参与各项教育活动中逐渐产生、发展和表现出来的。

比如,在数学学习中智慧水平较高,成绩较好,同时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他们碰到难题时有攻无不克的意志和毅力,对数学课感情特别投入,注意力特别集中,甚至于对数学老师也表现分外亲热。

足见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要素制约着非智力因素。

第二,智慧和创新思维活动的效果可转化为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对其行为结果及其原因的认识和理解会转化为新的动机,加强或削弱日后的行为。

认知的结果可以转化为动机,可以增强求知欲和好奇心,可转化为情绪,也可以影响行为动力的调整等,这些都显示了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要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非智力因素对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要素的影响

虽然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要素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但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始终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提高智慧和创新思维水平;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则会阻碍智慧和创新思维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在学生时代尤其明显。

人的智慧和创新思维水平是通过思维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思维活动需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支持。

如果一个人智慧和创新思维水平一般,而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很好,他就能获得超过其自身智慧水平的成就,后来者居上,获得较大的成功。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都说明非智力因素的优势能弥补智慧和创新思维内在要素发展的不足。

相反,如果一个人智慧和创新思维水平较高,而非智力因素很差,就会对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发挥起干扰和妨碍作用。

家长和教师常常抱怨:

这孩子反应快,脑子好使,就是贪玩好耍,不把聪明用在学习上,并称之为“小聪明”、“鬼聪明”。

这类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要素明显较优,非智力因素较差,如果及时矫正,学习成绩就可能有明显的提高。

所以,成大业者不仅要有超常的智慧和创新思维,还要有坚强的意志,饱满的情绪,远大的抱负,博大的胸怀。

2、社会环境因素

除了非智力因素对智慧和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影响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也影响着人类的智慧和创新思维,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

以社会环境为例。

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每当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时,往往会人才辈出,群星辉映。

首先,尖锐复杂的社会变革需要有才干的杰出人物,可以说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

其次,社会变革为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舞台和实践机会,可以说这是一个产生英雄的时代。

再次,社会变革促使思想解放,为人的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造成人才辈出的土壤和条件。

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上层建筑和旧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已被动摇,但又尚未被完全打倒;新的上层建筑和新的意识形态尚未被完全建立起来,这种需要不断破坏和创建的时代常常会失去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过分束缚和控制,客观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环境,给人们思维和智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59)提出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概念,并认为它们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普遍环境条件,也是智力开发、人才培养重要的社会环境条件。

他认为,个人的被承认,是增进心理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它可能是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丧失的东西之一,许多年轻人的智力创造难以得到社会承认。

有高度创造力的人在思想和外部行为上偏离了文化常规,创造力的本质决定创造性活动必须是不同的,必须是异常行动。

为了解决“心理安全”问题,罗杰斯提出创立“心理自由”的环境,即“在一种教育环境里,它容许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并承认解决问题的异常方法。

在无威胁的社会环境中,有创造力的人就不感到忧虑。

他的动机的主要源泉能变为钻研和发明的积极的满足,而不是减少他的忧虑。

当一个人感到心理上安全时,他就能积极地表达他的歧异思想。

罗杰斯列举了“心理自由”有以下一些特征:

他能承认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怕被人笑话和奚落;.对他的思想冲动,至少能作出象征性的表达,而不必压制、歪曲或隐藏它们;他能用开玩笑或独特的方式,处理某些印象、概念和字词,而不感到不安;他把未知和神秘的东西既看做是一种需要应付的严肃挑战,也看作是一种好玩的游戏。

对照他列出的“心理自由”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的思想自由、创新精神已经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和鼓励,人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已基本上得到保障,人们已拥有了智慧和创新思维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讲逻辑思维训练

一,相关概念

1、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计算机是逻辑思考的一个典型例子。

程序先定义问题,而在定义过程中,已经暗含了考察这一问题的路径。

然后,计算机运用无与伦比的逻辑和数字运算迅速地解答出问题。

还有最常见,最典型的例子是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因果关系非常清楚,逻辑性很强,是一种线型关系,不会有什么偏差。

逻辑的功能:

运用逻辑的力量能由个别的道理推出一般的道理。

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从认识个别事物开始的,从个别中概括、推理出一般。

用逻辑的力量,还能由已知的道理推导出未知的结果。

例如:

有三个大学生去住旅馆,住三间房,每一间房10元,于是他们一共付给老板30元,第二天,老板发现他们是学生,可以优惠一点,只需要25元就够了,于是”日服务生退回5元给三位客人,谁知服务生贪心,只退回每人1元,自己偷偷拿了2元,这样一来便等于那三位客人每人各花了9元,于是三个人一共花了27元,再加上服务生独吞了的2元,总共是29元。

可是当初他们三个人一共付出30元,那么还有l元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既然5元钱已经退回了,就不再存在30元的概念了。

三人实际付出27元,老板得25元,服务生得2元。

也就是,每个人付出10一1=9(元),9x3=27(元)是总的支出。

这里老板收下25元,服务生留下2元共计27元。

因为服务生的2元是从三人房费中截留的,不能再加到27元之外了。

不过,在现实的工作中,往往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

例如从a地到b地,路线就会有好几种选择,最短的直线距离不一定就是最佳行程,因为还有堵车、路况等因素。

逻辑思考的优点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思考方向。

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一个问题有多种“可能”的答案,评估这些答案就难以用对错来下结论。

例如书法艺术,不同的书法家写的相同内容的字帖,很难说谁的最好,谁的不好。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是非常常见的。

二、逻辑思维训练要点

思维过程是一清晰逻辑的思考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的、由浅人深和由少到多的认识过程。

在这种思考认识过程中,就需要借助思维来把握事物的整体和全貌,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现代社会需要培养个人的统摄思维能力。

所谓统摄思维能力就是通过综合和概括,借助概念反复把握事物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的思考方式的表现。

把大量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形成科学概念,再把更多的概念、事实和观察概括为内涵更集中的概念,并用清晰而简洁的符号加以标识,这是科学发展的形式。

例如生理学中“新陈代谢”和“条件反射”,生物学中“动物”和“植物”,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概念都是包含一系列事实的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力去领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概念和符号去把握事物的整体。

不仅是在知识学习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如能自觉运用统摄思维,经常去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其整体特征和发展全过程,那将会大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大脑左半球的主要功能。

在目前学校各门课程学习活动中,大量地进行读、写、算,即阅读、写作、计算、分析、逻辑推理和言语沟通等,其过程主要是以语言、逻辑、数字和符号为媒介,以抽象思维为主导。

这些活动都是着重于左脑功能的发展。

据有关方面的材料证明:

在目前教学上,运用逻辑思维为形象思维的几十倍。

逻辑思维在教学上占有绝对优势,说明逻辑思维在学习科学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或者说离开逻辑思维就无法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要搞好学习必须发展大脑左半球的功能,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更是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创造性活动中,如果要进行更高级更深刻的创造思维,概括升华、取得突破性成果、占领研究方向的制高点,就必须首先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

现今社会,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被人看重。

不仅考MBA有逻辑题,而且公务员考试也开始加试逻辑测试题。

此外,在一些跨国公司的招聘面试中,这类逻辑能力训练题目更是经常出现,它对考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及思维方式转变能力有着极其明显的作用。

据一些研究显示,这样的能力往往也与工作中的应变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所以我们平时加强这类题目的训练,到真正用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在学习和运用逻辑思维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l)要学习掌握和运用科学概念、理论和概念体系。

(2)要掌握好和用好语言系统。

(3)要重视科学符号的学习和运用。

(4)与思维的基本方法密切配合运用。

(5)与抽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及其派生的方法联合训练,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较佳效果。

三、抽象和概括

1、“概念”是指我们平常使用的名词,比如太阳、月亮、花、草、树木等,任何可以想得出来的名词,都称为概念。

概念是表达思维的符号。

概念对于人类来说,除了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外,还可以压缩思维操作过程,缩短人们的思维链。

所谓“思维链”,就是人们的思维往往有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思维链。

比如,早年人们发现树林里的空气很新鲜。

为什么会新鲜?

于是人们通过实验发现当阳光照在树叶上时,树叶在阳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

自从有了“光合作用”这个概念,人们便可以从具体的阳光、树叶、氧气、二氧化碳等思维过程中跨越过来。

由此可知,每个人对概念都会有一些经由自己主观经验所形成的特殊意象,很少有人能够完全避开意象,专门就意义的部分与别人沟通。

然而,学习逻辑首先就必须试着把意象放在一边,仅仅就概念的意义来与别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因为意象会带来个人的种种情绪与反应,以至于很难达成交流的效果。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概念的意象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举例来说,外国人听到龙这个字觉得很恐怖,因为在《圣经》的故事中,龙是蛇的变形、人类的敌人,会诱惑人类犯罪,因此西方人认为龙是恶魔的化身。

然而,对中国人而言则不是如此,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通常认为龙是吉祥的象征,天子就称作龙。

其他的概念也常常会有意象上的差别,因此在创造性活动中,首先必须区分概念的意义和意象,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

2、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

例如苹果、香蕉、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是水果。

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能够使我们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但这不是思维的最终目的。

我们还要把对事物各方面本质的认识推进到对事物整体本质的把握。

这就需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从抽象到具体是从对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的把握,推进到对事物的整体本质把握的思维方法。

比如,对于汽车和大米,从买卖的角度看都是商品,都有价格,这是他们的共同的特征,而从其他方面来比较,他们则不同。

故抽象时,同与不同,决定于从什么角度上来抽象。

抽象的角度取决于分析问题的目的。

3、判断

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会形成“判断”。

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模式是“A=B"(A就是B)。

A代表主词,B代表述词。

举例来说,在“北大学生都是好学生”这个句子当中,“北大学生”和“好学生”分别各是一个概念,而透过“是”或“不是”把这两个概念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判断,因此“北大学生都是好学生”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判断语句。

任何一个完整的想法或语句,都是一个判断。

判断又称为命题,断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

表示当人把主张表达出来之后,就变成客观命题,可让他人看到、听到,甚至可以研究真伪。

判断总共分为四种:

全称肯定、特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否定。

在国际通用的符号中,分别以A、I、E、O四个字母来代表这四种判断。

因为拉丁字的“肯定”是affirmo,所以用A与I代表肯定句;因为“否定”是nego,所以用E与O代表否定句。

各取这二字的前面两个母音来界定。

全称与特称均针对主词而言,全称即“所有”、“全部”,特称即“有些”、“某一些”。

以上面所举的“北大学生”与“好学生”为例,A、I、E、O四个命题分别是:

全称肯定(A命题):

所有北大学生都是好学生。

特称肯定(I命题):

有些北大学生是好学生。

全称否定(E命题):

所有北大学生都不是好学生。

特称否定(O命题):

有些北大学生不是好学生。

4、推论就是从既有的判断推衍出新的判断。

在逻辑上称为推论,在思维方法上则称为推理。

逻辑思维是一种推理行为,逻辑思维是以“词”为素材,以“语言”为工具,按照逻辑循序渐进的思维。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判断与推理。

所谓判断是指断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所谓推理就是从一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过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推理仅仅是逻辑思维的手段,而判断是逻辑思维的目的。

逻辑思维的素材是“词”,这个“词”是事物的概念,它是从事物抽象出来的。

因为抽象出来的“词”,抓住了事物“重要的”或者说是“本质的”东西,略去“次要的”或者“非本质的”东西。

如数学中1+2=3就属于逻辑思维的判断。

逻辑思维受人自由支配和自由运用,但它必须按着“词”序和逻辑一步一步来,呆板而不灵活。

它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深挖细掘、究根问底,可以达到严格定量、十分精确的程度。

推理作为逻辑思维的手段,表现的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循序渐进地进行判断。

现在,人们对逻辑思维的规律了解得越来越透彻,抽象程度越来越高。

逻辑思维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逻辑思维有它的缺点,它呆板不灵活、严密缺少开放性,抽象又离实际太远。

四、逻辑推理法

1、逻辑推理法即按照一定目标,把不同排列顺序的意识进行相关性的推导,取得新的结果的过程。

例如1:

ABC三人都喜欢说谎话,有时候也说真话。

某天,A指责B说谎话,B指责C说谎话,C说AB两人都在说谎话。

如果知道其中至少一个人说的是真话。

请问谁在说谎话?

运用假设排除法推理得出是B说的是真话,A和C都是说谎话。

再例如:

有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盒子,每个盒子里都放有两个球。

三个盒子里面分别是两个白球、两个黑球、一黑一白。

每个盒子外面都贴有一张标签,分别写着“白白”、“黑黑”、“黑白”,可是每个盒子上的标签都是错的。

现在请你只在一个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就能够判断出每个盒子里分别放的是什么球。

(提示:

从贴有“黑白”标签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就可以判断每个盒子里分别放的是什么球。

[逻辑思维训练1]看谁在说谎

这是一个古罗马时代的故事——某日,一位少女在河里洗澡时,她放在河岸上的托加袍被偷走了。

关于这件事,有四位少女分别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玛丽贝拉:

“古萝利亚不是旁观者。

古萝利亚:

“克雷仙蒂亚不是目击者。

欧蕾利亚:

“玛丽贝拉不是救援者。

克雷仙蒂亚:

“古萝利亚不是目击者。

这四位少女分别是受害者、目击者、救援者和旁观者(未按顺序)。

在她们的谈话中,如果与受害者相关的内容是谎话,那么与其他人相关的内容则是真话。

你能够判断这四位少女的身份吗?

推理过程如下:

假设古萝莉亚是受害者的话,玛丽贝拉和克雷仙蒂亚所说的内容与受害者有关,但同时也都是真话,所以古萝莉亚不是受害者。

假设克蕾仙蒂亚是受害者的话,古萝莉亚所说的内容与受害者有关,但同时也是真话,所以克蕾仙蒂亚也不是受害者。

假设玛丽贝拉是受害者的话,则欧蕾利亚所说的内容与受害者有关,但同时也是真话,所以玛丽贝拉也不是受害者。

据上推论得知,欧蕾利亚是受害者,换句话说,四位少女所说的话都是真话。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的推论。

[逻辑思维训练2]猜帽问题

有三顶红帽子和两顶白帽子,将其中的三顶帽子分别戴在A、B、C三人头上。

这三人每人只能看见其他两人头上的帽子,但看不见自己头上的帽子,并且也不知道剩余的两顶帽子的颜色。

问A:

“你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

”A回答:

“不知道。

”接着,又以同样的问题问B。

B想了想之后,也回答说:

“不知道。

”最后问C。

C回答说:

“我知道我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了。

”当然,C是在听了A和B的回答之后做出回答的。

试问:

C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

推理过程如下:

首先可以肯定,AB两人不可能同时戴着白帽子,否则C就会知道自己戴的是红帽子;其次,如果C戴的是白帽子,对A来说,同上理,他肯定看到B戴的是红帽子,才会不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最后,也是最关键的。

对B来说,以A的逻辑推理,如果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