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271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6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docx

《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docx

安徽省合肥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

合肥六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

1.《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

“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

”《尚书·盘庚》云:

“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反映出商朝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

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可知,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故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专制王权,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名师点睛】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上。

这些制度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也有差异,在中闰古代政治制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有以卜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将“家”和“国”结合起来。

血缘关系既是家族内财产分配的依据,也是国家权力分配的标准,“立长不立贤”是其典型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国家和家族的稳定,但是不利于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

②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基本的原则。

这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卜。

嫡长子都具有较高的地位,体现出了原始社会父权思想的痕迹,也对我国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政治体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4本原则,宗法制维护了分封制,周礼的内容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日的,三者之间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

④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在周王朝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第二,在周王朝后期,由于诸侯力量逐渐增强,血缘关系逐渐疏远,逐渐形成厂诸侯争霸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三,周工朝灭亡后,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中华文化中,甚至影响到现在,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下图是西周分封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推断

A.周天子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同姓封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

C.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异姓封国

D.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王存在疑虑

【答案】D

【解析】

同姓封国和异性封国呈犬牙交错状,这是由于周天子对异性诸侯王存在疑虑而人为这样去分封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同姓封国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同姓封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观察图片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3.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

C.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郡县制。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但还没有取代分封制,故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县制产生方式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可知秦国并不一定是最早推行县制的国家,故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故选D。

【点睛】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

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

4.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

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A.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体现不出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错误;“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不能体现神秘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表面上强调宗法传承,实际上强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故C项正确;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宗法制形成于商周时期,故D项错误。

5.“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

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商朝特点;B说法错误,当时周天子尚未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D属于郡县制。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6.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

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分封制

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A项内容是君主的继承制度,不是政体,所以排除A项;B项内容是周代的政治制度,不是秦以后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内容是地方的行政制度,不是政体;只有D选项是属于政体的,故答案选择D项。

7.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

“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朝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的是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指的是郡县制。

由此可知,“中间路线”的举措是指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故答案为C项。

AB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郡国并行制

8.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逐渐形成“中朝”,而原来掌握实权的三公九卿则变为主要负责执行的“外朝”。

因此汉朝的“中朝”的设置符合材料信息,故答案为B项。

秦朝的三公九卿和隋唐三省六部的官员本来就是位高权重的大臣,不是“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排除A、C项;宋朝枢密院的设置是为了分割宰相的军权,不是取代宰相,排除D项。

点睛: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

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

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

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

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9.秦朝在中央设置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设置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设置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设置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设置卫尉主管宫门屯卫。

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天下为家

B.教化至上

C.天下为公

D.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属于九卿,掌宗庙礼仪,少府主管皇室财政,由此可知,九卿为国家和皇家服务,这体现了“国”与“家”同治,即天下为家,故A项正确;题干属于秦朝中央官制,“教化至上”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天下为公”思想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而秦朝是王位世袭制,故排除C项;秦朝中央九卿即配合又相互牵制状态,不是分权制衡,排除D。

1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B正确。

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排除。

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B排除。

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1.研究历史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下图所示是秦朝的四方古印文,仅以此为依据,可知秦朝

A.首创皇帝制

B.实行三公九卿侧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了书写文字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四个文物均是用秦朝小篆字体写成,体现出秦朝统一文字信息,故D正确;A、B和C均体现出材料部分信息,排除。

点睛:

解答图片类选择题,应根据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要求,严格避免离开图片信息作答。

如本题,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均没有直接联系。

12.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监御史是检察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A错误;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监御史负责地方检察,B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联系所学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13.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

该制度的设立

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内容包括: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三省的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省六部制

1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

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

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

【答案】D

【解析】

宋代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并且受受通判节制,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是转运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拥有封地,官位不可世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州官”是指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的产物。

15.“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表现的是宋的二府三司制。

从“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可知,说的是这一体制造成权力分割,无法从全局上来考虑事情,因而C项符合。

A项与B项只是从局部上概括,不及C项全面,所以不选;D提高行政效率说法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集权措施

【名师点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

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

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

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16.有学者认为:

“科举考试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该学者所谓“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

以文治国是一种治国理念,与选官制度无关,故排除B项;分科考试是科举制的一种考查手段,并不具备穿越时空的永久生命力,故排除C项;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文化理念,与科举制无关,故排除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的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理念是公平竞争,故选A项。

17.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排除A、B、C三项。

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故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

18.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

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作用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重大事务先由内朝决策,削弱了相权;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这一措施分散了相权;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同样也分散了相权。

因此排除ACD。

元朝设置中书省,长官任宰相等于扩大了宰相的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

鉴于此明朝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

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权与相权

19.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由此可知当时

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北宋的政治制度。

根据北宋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无法推断当时边境的战乱状况,故排除A项;枢密院长官的出身与理学影响与否无关,故排除B项;不能根据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断定其是否经过科举取士,故不能反映当时科举取士的情况,故排除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北宋时期文职出身的枢密院长官数量远远多于武职出身的枢密院长官数量,特别是自宋英宗开始,不再有武职出身的枢密院长官,这都说明宋代重文抑武,以文驭武方针的确立,故选D。

【点睛】宋朝鉴于前朝教训,建立了一套以文驭武的制度。

在这一政策体制下,武将的级别被大大降低,而且处处受到文官的压制。

在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是枢密院,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枢密副使,后来枢密院事务常由“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掌管。

无论枢密院的长官是谁,都必须是文官,而不能是武将。

20.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21.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

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宗法制衰落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排除A;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排除B;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是隋朝,排除D;题干指出东晋南朝之际修撰、收藏家族谱牒成为官民普遍重视的工作,此亦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彼时九品中正制下,以家庭出身、门第选拨官吏,士族享有显著政治特权,修撰谱牒与社会地位的保持和维系直接相关,因此受到广泛重视,故选C。

22.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表格显示察举制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说明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A正确;科举制不注重科技素养,B错误;察举制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C错误;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社会统治基础,D错误。

23.明末冯元飙说:

“(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朝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可知,明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国家决策权依然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排除A,答案选C。

内阁是皇帝位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所以B说法有误;D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

【名师点睛】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

在永乐朝以后,内阁权力加强。

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不能再胡来。

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24.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内朝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清代的军机处。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汉朝的内朝由汉武帝设置,拥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权,往往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故排除A项;宋朝的通判是牵制分割地方长官权力的官职,故排除B项;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具有票拟权,故排除C项;清朝的军机处只能跪录皇帝旨意,所以梁启超所描述的机构是清朝的军机处,故选D。

2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可知是君权和相权相互节制。

秦汉时期设丞相,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A。

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制,三省制长官均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B。

元朝时设中书省,中书省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C。

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故明清时期,相权被废除,君权日益加强,与材料观点相背离,所以选D。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

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封建论》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的什么政治制度?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地方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答案】

(1)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

特点:

主要是分封王族;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