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064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完整版

课题名称

古诗词诵读:

赏析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准古诗字音和停顿,并且背诵古诗。

2、赏析、感悟和探究古诗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好友的真挚情感。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古诗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赏析、感悟和探究古诗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好友的真挚情感。

2、难点:

运用各种探究古文古诗的方法,增进学生对诗词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1、理解古代当时诗人的创作的社会背景。

2、理解重难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对友人的真挚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1、学生的想象空间有限,逻辑思维较弱,有些词语理解困难。

2、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古代当时作者创作的社会背景。

3、学生难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景交融创作的思想感情。

4、学习古文古诗的方法有一定困难。

教学方法

1、视频演示法,学生通过视觉录音更直观清晰准确读准诗句的读音。

2、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所表达情感。

3、延伸思维法:

发散拓展学生思维,延伸课外知识,让学生巩固课题之余并注重横向思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入诗词背景:

古琴曲《阳关三叠》创作来源,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简介诗人王维,了解作者。

 

知识讲解

(重难点突破)

一、理解诗题。

1、指导划分朗读停顿,播放示范朗读录音读准字词,扫清障碍。

2、理解诗题:

教师讲解诗题重难点词语,并分析诗题的意思。

二、字词释义。

1、指导学习古文古诗的方法

2、教师分别解释分析每句诗句的重难点词语。

3、教师分别解释每句诗句的翻译。

三、诗句赏析、升华感情。

1、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创作的前两句的离别之景。

2、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创作的后两句的离别之情。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景交融创作之妙,体会升华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巩固,升华朗读。

1、带着作者这种真挚的情感再次朗读和巩固升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延伸拓展

 

五、课外拓展,知识迁移。

1、由课题友人之间感情引导激发学生潜在的积累语言功底,注重引导学生知识转移和发散思维。

描写友情的四字词:

如高山流水、志同道合、情投意合、肝胆相照、深情厚意、情同手足、情深似海、形影不离、心心相印、风雨同舟、患难之交、八拜之交、莫逆之交……

2、由课题友情送别诗句再次延伸拓展到更多的古人古诗送别的诗句,开放学生视野和脑洞,注重学生横向思考。

关于友情送别的诗句:

如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山中送别》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教后反思

此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七言绝句。

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探究学习方法学习古文古诗,设计“赏析词—赏析句—赏析诗情”从点到面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好友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古诗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并设计延伸课外知识,开放学生视野和脑洞,让学生巩固课题之余注重知识迁移和横向思考。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8《匆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要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要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篇散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表达方法。

2.通过仿写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老师朗读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这些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应试珍惜时间)

2.全班学生朗读名言(读出自己体会)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搜集作者资料。

(出示朱自清的人物生平介绍)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的含义。

(1)注意“涔、潸”的读音,“挪、蒸”的书写。

(2)引导理解“挪移、蒸融、头涔涔、泪潸潸”等词的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回答:

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究竟在写什么“匆匆”?

(时间的流逝是匆匆的)

(2)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

(散文)

(3)面对这样一篇写于90年前的抒情散文,我们可以一边品味作者表达的情感,一边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学生齐读“品读助手”。

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出来,一会儿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要点。

(5)学习体会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自由读、分组读。

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悟?

③重点句子点拨: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一去不复返进行比较,写出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

b.第1自然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⑤教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

⑥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根据屏幕提示背诵第1自然段)

(6)学习体会第2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运用理解第1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语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对话交流:

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

④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⑦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教师范读)

(7)学习体会第3自然段。

①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

②学生听完之后思考:

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预设1:

因为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如吃饭、睡觉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又是每个人都有的真实经历,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预设2: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像人一般伶伶俐俐地跨过;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让我们跟作者一样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③朗读指导。

④自由读,齐读,朗诵。

⑤读出作者的惋惜、无奈之情。

⑥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之流”的感受写下来。

⑦全班交流。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仿写指导:

仿写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用“的时候,日子过去”这种句式来写。

比如:

(指名回答)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上过去,岁月是匆匆的。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嘻笑声中过去,时间是匆匆的。

赶路的时候,日子从脚步上过去,成长是匆匆的。

胜利的时候,日子从欢呼声中过去,成长是匆匆的。

阅读的时候,日子从书本上过去,回音是匆匆的。

朗读、背诵。

小结

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悄无声息,从不停歇。

我们必须要珍惜时间,奋发努力,好好学习,让时间的每时每刻都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全班朗读、背诵。

课题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目标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分析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设疑,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可以小组讨论。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过渡: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

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件20】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板书: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出示课件21、22】

出示练习:

我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板书: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出示课件23】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

“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③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④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一、我能说说画线词语意思,再理解句子。

1.“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能读句子,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照应的语句

1.我奇怪地问他:

“爹,为什么烧掉呢?

怪可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答: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处变不惊镇定勇敢。

“没有什么”联系上文,父亲整理并烧书籍文件,已经不可能有什么秘密会落入敌人手中,说明李大钊对局势早有估计,早已做好充分准备。

从这段话中看出李大钊在危险关头依然沉着镇静。

2.答:

这段描写了敌人的野蛮无礼,和李大钊处变不惊,保持着惯有的严峻对比着写的。

表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爱憎分明的品质。

二、1.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闫振三。

3.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

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课题名称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唱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诗人借柳和酒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学生较难理解,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

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

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

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

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

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

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

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

难怪作者长相思。

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

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

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

难怪他会思念。

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

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

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

心在哪里?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全班配乐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