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013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docx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docx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

泾阳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我们泾阳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辖4乡12镇,人口49.8万,其中农业人口44.6万,耕地70万亩。

近年来,在省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规模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3.48亿元,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行列。

农业总产值(不变价)达到7.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6元,其中畜菜果主导产业收入占到60%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今年1—6月,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完成7.86亿元,同比增长13.6%。

一、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

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传统农业遇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趋缓的现象。

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我们经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认为只有围绕“稳粮、兴牧、增菜、优果”的方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畜牧、蔬菜、果业产业化”的战略措施,并着眼近期发展,计划到2005年,使全县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大棚菜发展到5万亩,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奶业强县和西北“寿光”。

围绕这一目标,近几年,我们一是稳定粮食生产。

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的要求,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专用小麦、高蛋白玉米和饲料玉米,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发展。

200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8.4万亩,总产2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是做强畜牧产业。

围绕创建全国奶业强县的目标,狠抓龙头带动、规模养殖、服务体系建设、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治,加快了奶畜发展。

目前,全县奶牛存栏达到4.9万头,奶山羊16万只;建成奶畜养殖小区35个,机械化挤奶站49个,成为全省最大的奶畜养殖基地。

三是做大蔬菜产业。

按照“扩大露地种植,提高规模效益;发展日光温室,提高集约效益”的思路,突出区域特色,积极发展以大棚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和无公害蔬菜。

200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产菜75万吨,其中日光温室大棚发展到3万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蔬菜基地。

四是做优果品产业。

适应人们生活多样化的需要,突出发展时令鲜果,走多品种、高质量的路子。

目前,全县果林面积发展到14.1万亩,其中以杏、桃、葡萄为主的特色杂果9.4万亩。

二、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一系列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确保粮食安全。

一是大张旗鼓地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宣传活动。

为了把一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我们提早安排,迅速行动,及时下发了《关于迅速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宣传活动的通知》,印制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宣传读本》5万册,录制宣传磁带200盘,下发到乡镇、村组。

抽调县级机关干部150人组成一号文件宣讲团,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截止目前,全县共举办各种宣讲活动200多场次,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整体推进”的原则,精心组织实施200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中张、桥底、云阳2万亩土壤改良任务;衬砌渠道35公里,埋设暗管15公里;新打机井30眼,整修机耕路25公里,使项目区的农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夯实了粮食增产的基础。

三是努力扩大粮食面积。

为了实现我县粮食生产的恢复性发展,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们按照省农业厅《关于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精神,及时制定全年粮食生产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

今年开春后,我县抽调农业科技干部120余人,组成16个春耕生产督查指导小分队,深入乡镇、村组,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全县共春播粮食3.6万亩,其中地膜玉米播种面积3.02万亩,创历史新高。

四是加强小麦田间管理。

针对我县小麦去冬今春苗情呈现“四少一弱”和条锈病、麦穗蚜较为严重的实际,及时印发了《关于切实抓好以小麦田间管理为中心的春耕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制定了“四补一促”的技术措施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预案,全面开展统防统治,有效减轻了病虫害损失,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

全县40.4万亩夏粮亩产291公斤,总产11.8万吨,取得了较好收成。

五是积极落实粮食直补和旱腰带地区农业两税减免政策。

我县是省政府确定的粮食直补县。

今年共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70万元,亩均补贴6.1元;农业两税减免373万元,亩均减负6.15元,其中旱腰带地区亩均减负13元。

同时,在农业税夏征中,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农业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的要求,据实调整农业税任务,全县农民亩均减负6元,进一步减轻了种粮农民的负担,保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今年全县夏播玉米37.2万亩,较上年增长4.9%。

三、加快发展畜菜果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精神,结合县情,制定了《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畜菜果产业化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畜菜果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衔接、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一是壮大规模建基地。

围绕做大、做优、做强目标,在畜牧发展上,以推进奶业规模化、养殖小区化、生产科学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为重点,通过抓养殖大户、专业村和产业强镇建设,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今年以来新增奶牛4000余头。

在蔬菜产业发展上,按照提高两个效益的思路,以推进种植科学化、品种多样化、生产标准化、发展规模化为重点,以云阳地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蔬菜产业发展。

今年全县种植蔬菜17.2万亩,实现收入4.7亿元。

在果业发展上,按照“稳定优化苹果,突出发展杂果,培育地方特色品种,提高生产效益”的思路,因地制宜加快时令鲜果生产。

今年以来,新发展各类时令鲜果和澳洲青苹1.2万亩。

二是依靠科技增效益。

坚持科技兴农的方针,积极引进名优新特品种,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主导产业的发展层次和产品质量。

先后引进畜菜果名优品种40多个。

红地球葡萄、礼品西瓜、台湾大青枣等一批新优特农产品相继落户我县,规模不断扩大。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反季节蔬菜,精细菜、反季节菜占到蔬菜总产的40%以上。

连续5年组织实施了中—加奶牛综合育种项目,使全县奶牛良种率达到80%以上。

同时,组织百名科技人员,采取科技承包、示范推广等多种形式,先后推广了果品套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人工冷配等新技术,使科技在全县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达到50%以上。

三是典型示范抓引导。

为了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我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命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示范引导,通过县上抓示范园,乡镇抓重点村,村上抓示范户,层层示范,级级推动,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

近两年,全县先后建成燕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蔬菜中心良种试验示范基地等各类示范园区10多个。

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发展,2002年我们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风险自己担”的原则,以县级机关干部职工集资为主,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为辅,在泾干镇瓦王村建设500亩县级机关蔬菜示范园,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07个。

县级机关蔬菜示范园、樊尧高优蔬菜示范园和燕王乡机关蔬菜示范园被省上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在这些典型的带动下,全县培养带动出了100多个具有特色的种养示范村和7000多个示范户,极大地提高了畜菜果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是搞好服务促发展。

围绕畜菜果生产,重点搞好资金、技术、信息服务。

今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共投放资金7481万元,扶持农户养牛、种菜、栽果。

在技术服务上,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做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技术员;定期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2.6万人(次);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加强引智工作,多次邀请日本、法国等国专家来我县讲授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了数千名畜菜果生产技术骨干和一大批科技明白人,促进了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积极防治高治病性禽流感、牲畜W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在信息服务上,开通了电子政务公众信息网站,通过举办电视专题节目,定期发布种养信息,指导群众生产。

云阳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了全国联网,促进了蔬菜的顺畅销售。

四、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兴办产业化龙头企业

我们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把农业产业化建设与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

目前,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0多家、产地交易市场20个。

2002年,我县被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一是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与企业改革相结合,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

我们通过对县属国有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改革,盘活存量资产,新建改造小型乳品企业8个,扩大了乳品加工规模。

红旗乳业公司利用停产企业土地、厂房,建起了乳品生产线,经过技改扩产,已形成了年加工鲜奶1万吨的能力。

今年又投资6500万元新建日处理鲜奶240吨的新厂区,成为我县乳品加工企业的龙头之一。

同时,我们还引进光明乳业公司对县乳品厂实行租赁经营,投资1200万元进行技改,使企业的加工能力由原来的500吨提高到3000吨以上。

二是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扶持提升一批龙头企业。

我们始终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农业产业化,对涉农的非公企业给予大力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先后涌现出了泾云实业、纪元现代农业、林森公司、中德实业、炜龙公司等一大批非公有制龙头企业。

炜龙公司投资建设的麦秸沟小流域治理示范区,开辟了我县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的新途径。

中德实业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龙泉蔬菜批发市场,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县东北部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同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一批新的高科技龙头企业。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先后引进了山东张裕集团投资8320万元,年产1万吨干红葡萄酒生产项目;上海光明乳业公司投资1.2亿元,年加工鲜奶20万吨的乳品项目;内蒙古蒙牛集团和咸阳银华乳业公司投资6000万元,年产1.5万吨冷饮食品加工项目;台湾龙家族食品公司投资1200万元,年产2200吨小食品项目;西安怡科食品公司投资8000万元,年产3万吨果蔬果糖加工项目;省种业集团投资1.9亿元,建设万头良种奶牛基地等一批涉农项目。

目前这些项目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

在光明、张裕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声威建材、冀东水泥、格林德动物药业、光明饲料等一批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我县。

2000年以来,全县共引进合作项目243个,投资90.87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健全利益机制,促进畜菜果产业化健康发展

在发展畜菜果生产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变农户、企业之间自然松散的利益联结为契约式的紧密联结,初步形成了三种模式。

一是市场+农户模式。

坚持抓好产地市场建设,以市场带动生产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云阳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县城农贸市场、樊尧蔬菜市场等专业市场为骨干,以建制镇集贸市场和经营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

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交易市场20个,其中蔬菜批发市场8个,总面积17万平方米,年交易蔬菜60多万吨。

云阳蔬菜批发市场经过多次扩建,面积达150亩,日交易蔬菜2000吨,年交易额达3亿多元,成为西北最大的产地蔬菜批发市场。

开通了“泾阳—西安、泾阳—咸阳、泾阳—铜川”三条绿色通道,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设立了直销网点,年外销蔬菜70万吨,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和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公司+农户模式。

全县引进和改制乳制品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鲜奶30万吨,开发出了奶粉、液态奶、冷饮、糕点等10多个品种。

在龙头企业建设中,我们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投身农业产业化开发。

陕西纪元农业发展公司投资1.4亿元,在泾干镇吉元村建设万亩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一期工程5000亩。

许庄奶牛养殖小区采取乳品企业和养殖大户出资建园、农户赊牛饲养、交奶归还牛款的方式,既解决了农户购牛缺少资金的问题,又保证了企业的鲜奶质量。

同时,我们积极推广光明乳业公司“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奶源基地建设经验,大力兴办机械化挤奶站,通过合同形式把企业与农户用利益纽带有效地联结起来,形成联系紧密的奶畜产业化运作机制。

三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

围绕畜菜果生产,我们以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为依托,农民自办协会为补充,大力发展畜菜果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目前,成立县级农民专业协会18个,建成饲料兽药加工企业22个,配种站(点)72个,饲料、兽药、农药、种子、化肥等销售服务网点220个。

依托奶牛协会,在专业村做到了买料、卖奶、防疫、治病、配种“五不出村”,解除了奶农养畜的后顾之忧。

六、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农业干部队伍素质

农业干部担负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责任。

近年来,我们把加强农业干部队伍的思想工作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一是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组织农业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

积极开展“如何加快推进泾阳农业结构调整”的专题讨论活动,进一步明晰了思路,增强了干劲。

同时,深入开展学习白河经验活动,大力弘扬“三苦”精神,组织农业干部深入基层,带领群众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最近,我们又开展了纪律作风整顿活动,要求农业干部把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学习现代农业科技、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加快知识更新,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通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农业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教育农业干部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强化法制意识,严格依法办事。

首先,加强执法人员培训。

组织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行政许可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种子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今年,共开展培训15场次,培训人员500人次。

其次,加强执法监督。

严格农业执法程序,建立执法自律机制,杜绝了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和执法不严的行为。

第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成立了泾阳县农林综合执法大队,强化对动植物检疫、农药、化肥、种子的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案件。

每年开展农资大检查10—12次,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努力转变工作作风。

积极开展“创佳评差”活动,制定了“爱岗敬业,精通技术,方便农民,服务热情”和“心里装着农民,凡事想着农民,工作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的行业道德规范,树立了农业干部的新形象。

同时,深入开展创建“三型”机关活动,动员广大农业干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农业生产。

今年,农业干部通过深入基层,共撰写农村工作新闻报道23篇,在省市报刊刊发10余篇,撰写有操作性的调研报告5篇,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新的形势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诸如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产业化发展的路子还不够宽,围绕产业化的配套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经营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我们将继续按照做大、做优、做强的要求,大力发展畜菜果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把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重点产业发展规划(08-2010年)

发展重点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举措。

为了切实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我场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要素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棉业种业和生猪食品优势,做大做强棉业、生猪,做优做精种子、食品加工,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经济实力,提升经济素质和辐射带动力,奋力打造经济强场,特制定《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0年)》。

第1章规划背景

我场地处荆州四湖地区腹地,隶属江陵县。

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农业现代化试点单位和棉花产业化示范样板建设单位。

200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长江流域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

200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省部共建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联系(村)场。

200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省部共建的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

现有土地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万亩,人口1.5万人,职工7000名。

辖3个分场,26个生产队;有3家国有控股企业和10多家民营企业。

我场的重点产业棉业、种业、生猪和食品罐头已经形成产业化经营,且发展健康。

现有4家龙头企业中,棉花公司、种子公司和食品罐头公司均系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畜牧公司系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07年,以四家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链共完成产值2.08亿,实现利税510万元,占全场工农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0.9%和74.4%。

对照抓好优势产业上档级、推进产业集中、规模做大和集约经营的要求,我场既有差距也有潜力可挖。

本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是棉业、粮棉油种子、生猪和食品加工四大产业。

第2章必要性

2.1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本规划确定的四大产业,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关联度高,是提高我场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对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江陵县、荆州市乃至全省、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2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需要

本规划完成后,我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都将得到显著提高,对优势产业上档升级、提高职工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3是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发展四大重点产业,必将促进我场进一步优化结构、建立稳固的生产基地、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努力实现更多地为国家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目的,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第3章可行性

3.1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3.1.1在优质棉花生产方面:

常年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91%;生产水平基本达到1平方米1斤籽棉的标准,比周边乡镇高出20%左右。

3.1.2在棉种生产方面:

已研发具备自有知识产权的“鄂杂棉”系列品种3个、常规棉种1个。

其中鄂杂棉6号、26号属于国家棉花良种补贴品种,其F1代种子的年产量达300吨以上,在中南地区及新疆等6省区的70多县市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之多。

3.1.3在棉花加工方面,我场棉花公司已通过省发改委棉花质量检测体制改革验收,获得400吨加工企业资格,年收购加工皮棉6000吨。

3.1.4在健康生态生猪生产方面:

常年保有种猪1200余头,生产销售原种和二元杂交种猪6000头,肥猪1.5万头。

3.1.5在农产品加工方面:

粮棉油初加工均达到100%,水果、蔬菜、水产品加工分别达到10%以上,其中优质皮棉年产量6000吨左右、食品罐头3000吨以上,食用油3000吨左右。

3.2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较为完善

按照“外水挡得住、内涝排得出、抗旱灌得上、渍水降得下”的标准,我场已经建成防、排、灌、降四大水利工程:

一是建成可抵御20年一遇大洪水的防洪围堤48公里;二是修建了70座电力排灌站和80公里硬化灌渠,装机总容量7710千瓦,排灌能力分别达到65和30个流量,平均每公里土地拥有1个流量的排涝能力,2000亩耕地拥有1个流量和3.2公里硬化灌渠的灌溉能力;三是全面形成了围沟宽1.2米、直沟宽1米、横沟宽0.5米、厢沟宽0.3米的棉田降渍“四沟”配套网络。

根据农机化的需要,耕地已经实现田园化,以林网划格,500—800亩规模的条田成形成块。

与农机化配套的道路设施完善,现有硬化公路86公里,田间碎石铺面的机耕路160公里。

3.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高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场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植棉业、种业和食品罐头加工等重点产业,形成了以“天星”棉花公司、“三湖”种子公司为龙头的棉花产业链,以“三湖”畜牧公司为龙头的生猪产业链,以“星都”食品罐头公司为龙头的水产品、水果、蔬菜食品加工产业链。

10多年来,围绕产业化经营,我场着力建设“第一车间”,现已建成相对稳定的优质棉生产基地5万亩,杂交棉制种基地5000亩,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3000亩、水果生产基地2000亩、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

种猪繁育基地(即猪场)5处。

依靠“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和“订单农业”为纽带,全面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工家庭之间的利益共享良性互动机制。

2007年,我场四大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已经串联了95%的农工家庭,带动了90%耕地、50%的鱼池和果园,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场增效、农工增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场财政收入和职工收入中,均有85%以上的份额来源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3.4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

我场棉业、种业生产一贯坚持普及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棉花良种覆盖率达100%,科技入户率、到田率接近90%。

棉花单产、棉种研发、健康生态种猪繁育以及食品罐头加工均居荆州市乃至全省前列。

现有各类科技人员234名,其中具有农艺师、畜牧兽医师、工程师等高、中级职称的50余人。

建立了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农业服务体系,农工家庭户户至少有1名科学植棉明白人和机械操作能手。

种子、畜牧公司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省下达的科研试验示范任务30余项,获得全省科技进步奖、湖北农垦科技进步奖8项,特别是在杂交棉选育、制种、推广,杜洛克种猪选育、健康种猪等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成果。

“三湖”种子公司已经成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

3.5具备实施规划的良好内外部环境

3.5.1国家农业部和省、市、县政府以及各级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对我场重点产业的发展,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一直给予着大力扶持和热情支持。

对本规划确定的棉花、种子、生猪和食品加工四大重点产业,省、市农垦主管部门和荆州市相关部门已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过调研指导。

我场以棉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已先后被农业部和省政府确定为全国和全省的示范区。

以畜牧公司为主体的生猪生产被荆州市确定为全市生猪生产大镇。

“三湖”牌粮棉油种子已经成为荆州市知名品牌。

食品罐头公司已被省确定为重点出口企业,其“星都”品牌的系列食品罐头是湖北省知名品牌。

3.5.2我场1.5万职工群众对国家加大农业投入,全省农垦加快发展重点产业等重大举措有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职工群众对发展重点产业的极大热情,为本规划实施铺平了道路。

3.5.3“十五”时期进行的农场综合改革、现代农业建设,使我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

3.5.4我场基本建立起向上争取项目扶持、企业自筹、职工投入相配套的资金投入机制。

重点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

第4章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4.1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建省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目标,积极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集中财力投入重点产业,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经济实力,提升经济素质和辐射带动力。

4.2原则

4.2.1坚持科学发展观。

在大力实施富民强场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场增效、职工增收的前提下,全面落实水旱轮作、种地养地。

全面控制农药、化肥、地膜等耕地面源污染。

大力实施猪——沼——肥——农作物循环农业以及节能环保措施,打造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4.2.2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注重抗灾减灾和环境保护,发展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