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6751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docx

《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docx

陕西招教考试小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解析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考核知识点

教育的概念;学校教育及其发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教师职业与教师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反思和教学研究。

(二)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1)教育本质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的含义

①教育本质的含义

教育本质指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或特殊本质,是教育现象之间必然的、普遍的、内在的和稳定的联系。

目前教育学界在教育本质问题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②义务教育的含义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③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在教育观念上,要求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教育体系上,要求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育方式上,要求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

(2)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①学校教育的特点

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②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四个方面。

③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现阶段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世界观,培养自我提高道德和政治修养的能力;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对学生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的培育及提高;另外,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

④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⑤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规并行,且相互渗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3)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①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

学校教育活动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承担着传递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渠道的任务;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担负着普及文化文明的重任,另一方面则扮演着更新创造文化的角色。

②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

(4)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小学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制度

①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

《纲要》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我当前的教育方针。

②小学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德育方面:

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智育方面:

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育方面: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美育方面: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③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5)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①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学生的权利:

接受、享用教育的权利,即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获取物质保障的权利,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获得公正评价与学业证书的权利,即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即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法定的其他权利,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即“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遵规尊师养德修行的义务,即“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完成学业的义务,即“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管理制度的义务,即“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的权利: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宪法》和《教育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③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学校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学校的行为违法;学校行为必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学校主观上有过错。

④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行政方式(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仲裁和调节等方式。

(6)教师职业的意义、教师角色定位、教师的情感智力和品质、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的内涵

①教师职业的意义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设计者;教师应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③教师的情感智力和品质

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心中要有爱;做自律的榜样;有热心和幽默感;有可信任感。

④教师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其知识结构可分为三个方面: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

教师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

条件性知识:

主要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

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⑤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

⑥教育机智的内涵。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7)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①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帮助教师认识教师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

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8)教师反思的含义、教师反思的意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①教师反思的含义

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②教师反思的意义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提升教师自身的成熟度;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③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有利于教育改革;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2)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①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学习:

实现自我超越;

实践:

改善心智模式;

培训:

建立共同愿景;

合作:

整合团体智慧;

研究:

学会系统思考。

②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教师。

学校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教育。

(3)教师反思的方法:

教学日志、教师学习审计、教育案例、教师叙事、网络教研、教学课例

①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记录了教师自己每天都进行了哪些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实施的效果、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细节等情况,它有意识地生动地表达了教师自己的活动。

教学日志的内容是记录下教师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自己的反思和阐释,这是帮助教师很好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

②教师学习审计

学习审计一般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单位来完成,通过对过去一学期(年)的总结,帮助教师识别近年来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洞察力。

学习审计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已有的学习与尚缺乏的知识技能,以及发现自己是如何学习和改变自己的,帮助教师养成反思的思维习惯,提供一个生存忠告备忘录与角色模型简介。

③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教学情境的故事,就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有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④教师叙事

教师叙事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者是“记叙”教育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⑤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教研活动。

⑥教学课例

教学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在实际写作中,教学课例还有许多变式。

(4)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①观察研究法

观察研究法是研究者借助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细的记录,获得事实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②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

③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就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合理控制、创设一定条件,对被试施加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和教育效果,从而验证假设,推断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同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④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工作者或学校的一线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领域、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专业教育研究者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定位、诊断、制定解决的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教育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行动。

(5)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和要素、校本教研的过程

①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和要素

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校本教研的要素:

教师的个人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②校本教研的过程

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

(6)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集体备课、定向研讨、案例教学

①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中,来自不同教研组、不同学科或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通过集思广益、扬长避短、信息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发挥整体智慧才能的目的。

②定向研讨包括五个环节,一是集体听课;二是分组讨论;三是会议交流;四是专家分析;五是总结评估。

③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案例为载体的。

教学案例应有这样一些特征:

案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案例要蕴含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原则和原理;案例要具有新颖新,讲究时效性;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在案例教学中,应做好三点:

一是教师要学会撰写案例;二是教师要学会使用案例;三是让教师积极参与案例探讨。

二、小学课程与教学

(一)考核知识点

课程和课程理论;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和评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和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

(二)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1)课程的概念、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①课程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②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课程理论流派:

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①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这也是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杜威认为,课程的组织之所以要心理学化,是因为传统学科课程的逻辑组织对于成人可能是适用的,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况就不一样。

因为儿童是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②学科中心课程论

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永恒主义对此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③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强调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这种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④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她)自己的存在负责。

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

⑤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一些学者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尤其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新视角和方法考查一系列的课程问题,提出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在这方面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学者多尔。

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Richiness)、循环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严密性(Rigorous)。

(3)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课程目标的内涵和特征、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标准的内容、教材和教科书的含义、课程的类型、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校本课程的含义、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①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

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从此该书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在书中,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首先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怎么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过程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统一于教师的主体的作用中。

②课程目标的内涵和特征

课程目标:

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目标的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③课程计划的含义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研制开发的主要依据。

④课程标准的内容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术语解释。

⑤教材和教科书的含义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录音带、录像带、广播电视节目等。

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

狭义的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⑥课程的类型

必须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⑦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

课程评价的内容:

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两个方面。

课程评价的形式: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⑧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是按照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不同而划分的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校为本开发设计的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年级学校的个别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⑨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亚太地区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对校本课程开发做出如下界定: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自主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当局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的重新分配,因此学校获得法律和行政的自主权的专业地方,从事课程开发的过程。

可见,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课程决策过程。

(4)新课改的基本特征、新课程设计的特征、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新课改的发展趋势

①新课改的基本特征

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②新课程设计的特征

课程设计越来越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由集中统一的模式向更加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模式转变,走向权力分享;课程综合化得到重视,注重学生灵活与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③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把握好新教材的内容是顺利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素养的提高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

④新课改的发展趋势

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在课程政策上,进一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在课程内容上,进一步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5)教学的概念、学校教学的特点、学校教学的任务、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表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表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①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②学校教学的特点。

学校教学是具有明确的目的的教学;学校教学是具有周密计划的教学;学校教学是基于预成课程的教学;学校教学是高速度高效率的教学。

③学校教学的任务。

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应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体力。

④教学过程的特点:

互动性、学生认识的间接性、发展性、教育性。

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第二,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指导者;第三,教师是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引路人;第四,教师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者。

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第二,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第三,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

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向自主构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究学习。

(6)教学理论的发展、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教学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

①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世界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发展史上,为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