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6704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知识点名称】

【课标内容对照(含选修)】

(地图J)课程标准解读

节名

小标题

课程标准内容

标准

活动建议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济南F)关注课标

3.(济南F)收集家乡某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版本对照(含选修)】

【三维目标】

(人教J)教学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图J)教学目标

1.了解地形、气候、水和矿产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难点知识】

(学案)重点难点

1.(学案)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

在本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应该把河流地貌作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一个例子来展开分析。

对于河流侵蚀地貌的学习,同学们应从河流侵蚀的类型人手,从侵蚀的方向、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两方面掌握三种侵蚀类型的差异,进而得出由于在河谷发育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不同,对河谷形态带来的影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河谷特征。

对于河流的堆积地貌,同学们首先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认识主要河流堆积地貌出现位置的差异。

在分析各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时候,关键是要抓住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如在分析洪积扇、冲积扇的形成时,应抓住“地势趋于平缓一河道变开阔一水流速度降低一搬运能力减弱一泥沙堆积”这一因果关系主线。

2.(学案)河谷的演变是本节的难点。

河谷演变由于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人们不可能目睹整个过程。

学习中,在掌握三种侵蚀类型的基础上,主要抓住河谷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不同,形成不同河谷特征这一线索进行归纳和对比(见下表)。

河谷形成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

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以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河谷横剖面呈槽形,上游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内容结构概述】

(人教J)知识结构

(学案)知识网络

(地图J)教材分析

在学习自然环境之后,教材从学生熟知的聚落和交通线路人手,贴近生活和紧密联系实际选材,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课首的“探索”活动,通过地图对比,用事实说话,引导学生探究,通过自然地理要素图与人文地理要素图的对比,寻找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去感受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然后展开分析,从容地完成由自然环境向人地关系的过渡。

教材先提出“自然环境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结论,然后分要素进行分析。

地形是制约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之一。

从城市的功能看,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和基础设施投资,所以平原是城市建设的理想环境,加上平原地区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为城市提供农业保障,所以平原地区城市密

度高。

教材用图4—1—3来说明平原是城市建设的理想环境。

教师在这里还可向学生进一步说明,即使在山区,城市也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的谷地。

山区与平原接合处也是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

一般情况是地形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间接影响城市的分布,尤其对农村集镇的影响最为深刻。

山区和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类型不同,农副产品不同,不同农副产品之间的交换有利于在两种地形接合处形成集镇,有条件的便发展为城市(如甘肃天水)。

在理论分析和图表展示的基础上,教材给出了兰州城市鸟瞰图,让学生由理性再回归感性,从而在现实中感知所学知识内容,从中领悟精神实质。

城市的第一功能是居住。

气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也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水文和生态等环境条件,所以气候是人类选择居住环境的首要条件。

气候也影响农业等生产活动,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经济(尤其农业)的发展,所以城市大多分布在气候条件优越(温暖湿润)的中纬度临海的外缘地带,高纬地带、高山寒冷地带和内陆干旱地带城市数量明显减少。

气候的影响也表现在对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影响(如风向的影响)。

水的双重意义(水运交通和水资源)对城市的形成和分布有着深刻的影响,城市总与河流相伴,足见河流在城市区位中的重要地位。

河流通过对地形的影响和河流提供的水运条件,也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呈带状或被河流分割成组团状。

缺水则可能导致城市的衰退(如楼兰古城)。

矿产对于近代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矿产是制造工业发展的基础。

但如果工业城市对矿产的依赖性太强而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一旦资源枯竭或矿产经济地位下降也会导致城市衰退(如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经济因素。

教材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详细剖析了地形对交通网的构建、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影响,并列举相关例证性的材料,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阐述,非常方便学生学习。

最后的案例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教材给出了具体实例——青藏铁路让学生进行研究,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的宏观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建议】

【课型安排】

【课时安排】

【相关知识准备】

【导语引入】

【知识点讲解】

(人教K)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人教K)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

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叫下蚀。

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叫侧蚀。

它使谷底层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来。

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

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人沟谷。

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图4.17a).

(人教J)从流水侵蚀作用的方向和对河谷形态影响两方面讲述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人教J)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未,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河谷。

(人教J)重点提示和建议

1.由于本节作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因此教师可把该部分的教学安排在讲述“外力作用”这一内容后进行。

2.对河流各种侵蚀类型的概念,不需要作进一步的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只需针对三种侵蚀的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进行讲解。

(人教K)“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图4.17b)。

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

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图4.17c)。

 

(人教J)假设地壳相对稳定,分析高原、山地、丘陵或平原上河谷形成的基本过程(即一般模式)。

其中,三类侵蚀是知识铺垫,不是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人教K)活动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请根据这段描写,用下面的关键词,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

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南又与雪峰山毗邻。

其总的地势是自西向东傾斜。

张家界市境内四季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汇入澧水后,从西向东,一直流入洞庭湖.

张家界市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河谷多为隘谷、峡谷。

河谷底部呈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

当你泛舟或漂流在这段河谷的急流险滩上时,惊涛骇浪会使你感到惊心动魄。

(选自张家界之旅网站)

关键词:

地壳抬升溪流下切河流两岸水流

(人教J)提供实例,运用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V”形河谷的形成。

(人教J)张家界河谷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在地壳抬升的基础上.溪流向下强烈侵蚀的结果。

(人教J)重点提示和建议

河谷的演变过程是河流侵蚀地貌的重点。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制作河谷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发育过程。

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和河谷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建议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抓住这些特征剖析(见第143页参考资料)。

另外,由于河流地貌的发育是作为剖析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案例出现的,因此,建议教师将这部分內容结合前面的侵蚀作用讲授。

(人教K)

(二)河流堆积地貌

(人教K)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人教K)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人教K)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人教K)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厂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人教J)说明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及地貌形态特点。

(人教J)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冲积扇形成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前地带。

(人教J)河水流经弯曲河道,受离心力作用,表层水流偏向凹岸,底部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造成河流凹岸受侵蚀、凸岸堆积。

(人教J)重点提示和建议

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是该部分的重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进行分析,加深认识。

如分析洪积扇和冲积扇形成时泥沙的堆积原因.要抓住“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分析;在讲述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注意把握主要的过程: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人教K)案例3

(人教K)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

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客差通常只有O。

8一]O米。

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一]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图4.19黄河:

角洲卫星影像

(人教J)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是黄河三角洲发育的重要条件。

(人教K)活动

从黄淮海平原的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从地貌构成上分析,黄淮海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利与弊。

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冲积而成。

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组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平原的西部地区.是由洪积和冲积物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倾斜平原以东,是由各河的冲积物组成的冲积低平原;渤海之滨则是地势很低的滨海平原。

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在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

洼地的面积一般不超过50平方千米。

答:

黄淮海平原的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特征不同,形成的上壤的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很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

一般来说.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高产稳产农业区。

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黏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

且水位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

滨海平原地区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黏土为主。

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1%一3%.只能生长盐生或耐盐性强的植物。

因此.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

(人教J)以黄淮海平原作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地貌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人教J)黄淮海平原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河流堆积地貌单元。

由于各地貌单元的地势特征不同.导致土壤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人教J)重点提示和建议

1.一般来说,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高产稳产农业区。

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黏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且水位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

滨海平原地区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黏土为主。

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l%一3%,只能生长盐生或耐盐性强的植物。

因此,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

2.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能力.

【生活应用】

【基础实践活动】

(人教K)活动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请根据这段描写,用下面的关键词,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

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南又与雪峰山毗邻。

其总的地势是自西向东傾斜。

张家界市境内四季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汇入澧水后,从西向东,一直流入洞庭湖.

张家界市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河谷多为隘谷、峡谷。

河谷底部呈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

当你泛舟或漂流在这段河谷的急流险滩上时,惊涛骇浪会使你感到惊心动魄。

(选自张家界之旅网站)

关键词:

地壳抬升溪流下切河流两岸水流

(人教J)提供实例,运用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V”形河谷的形成。

(人教J)张家界河谷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在地壳抬升的基础上.溪流向下强烈侵蚀的结果。

(人教K)活动

从黄淮海平原的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从地貌构成上分析,黄淮海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利与弊。

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冲积而成。

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组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平原的西部地区.是由洪积和冲积物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倾斜平原以东,是由各河的冲积物组成的冲积低平原;渤海之滨则是地势很低的滨海平原。

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在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

洼地的面积一般不超过50平方千米。

答:

黄淮海平原的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特征不同,形成的上壤的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很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

一般来说.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高产稳产农业区。

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黏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

且水位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

滨海平原地区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黏土为主。

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1%一3%.只能生长盐生或耐盐性强的植物。

因此.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

(人教J)以黄淮海平原作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地貌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人教J)黄淮海平原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河流堆积地貌单元。

由于各地貌单元的地势特征不同.导致土壤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其它实践活动】

【课本习题】

【其它习题】

(学案)学习自评

一、(学案)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河谷的叙述正确的是(1.D)

A.在发育初期,河谷横剖面往往呈槽形

B.在发育初期,对河谷的侵蚀主要是以侧蚀为主

C.在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往往呈“V”字形

D.在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往往呈槽形

2.(学案)以下关于河流堆积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2.A)

A.洪积扇一般发育于山前

B.河漫滩平原一般发育于河流人海口的外海滨地区

C.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的中游

D.河漫滩一般形成于河流的凹岸

读右图,回答3~4题:

3.(学案)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3.D)

A.地壳运动B.流水侵蚀作用C.流水搬运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4.(学案)该地貌的名称是(4.C)

A.冲积扇B.洪积扇C.三角洲平原D.河漫滩平原

5.(学案)以下地貌主要形成于山前的是(5.B)

A.河漫滩平原B.洪积扇平原C.三角洲平原D.角峰

6.(学案)常见的河流侵蚀地貌有(6.A)

A.瀑布B.三角洲C.冲积扇D.角峰

(学案)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7.A)

A.峡谷B.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D.沙丘

8.图中所示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8.B)

A.半山腰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平原D.高山顶部

9.(学案)下列关于河流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9.C)

A.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往往形成三角洲平原

B.河漫滩主要形成于河流的凹岸

C.河谷在成熟期,横剖面呈槽形

D.侧蚀主要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10.(学案)有关河流地貌对城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10.A)

A.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B.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上

C.山区城市多位于山腰或高山顶部

D.从我国城市发展历史看,大部分城市都是在山区发育壮大起来的

二、(学案)综合题

11.(学案)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地貌上看,①处是,它是由于作用形成的,它主要分布在。

11.

(1)冲积扇流水的堆积河流流出山口处

(2)从地质构造上看,②处属于构造,它是由于而形成的。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并沿断裂面发生相对位移

(3)在乙图中与甲图中①处位置相同的是,C处河谷横剖面往往呈形。

(3)B“V”字

12.(学案)下图是“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请读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12.

(1)呈狭长条带状位于黄河谷地中,受地形影响,被迫沿河流两岸向东西延伸

(2)该城市的各功能区主要建设在(河流地貌)。

(2)河漫滩平原

(3)图中所示滩地主要出现在河流的岸(凹或凸),形成原因是:

.

(3)凸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堆积,当堆积体逐步扩大并露出水面,形成滩地。

13.(学案)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设港口,请问选在A地好还是B地好,并说明理由。

答:

(1)A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

(2)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黏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什么?

并说明理由。

(2)黏土、粉砂、砂、砾石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3)与北岸相连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

(4)河流下游常常形成什么堆积地貌?

其成因和地形特征如何?

(4)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汉纵横交错。

(学案)能力拓展

(学案)实验:

河流沉积物的沉积规律

实验步骤:

(1)找一个干净的瓶子,往瓶子里装大半瓶水;

(2)用杯子装一杯颗粒大小不一的黏土、土、沙;

(3)把混合物倒入瓶子里,拧紧盖子,用力摇晃一分钟以上;

(4)停止摇晃,把瓶子放平进行观察,直到物质全部沉淀。

思考:

1.瓶子里的混合物沉淀顺序有何规律?

1.颗粒大的、较重的物质先沉淀下来。

2.如果是在现实的河流中,该规律如何体现?

2.我们可以看到从河流的上、中、下游河段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同,越往下游沉积物颗粒越小。

3.如果是风力或冰川作用的沉积物,是否存在这样的规律?

请分析其原因。

3.风力作用的沉积物具有这样的规律,而冰川作用没有。

因为风力和流水堆积作用的产生是流速或风速降低造成,所以物质的沉积有先后顺序;而冰川堆积作用是在冰川融化时发生的,沉积物通常是杂乱堆积在一起。

(学案)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上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14.A)

A.侵蚀搬运堆积B.搬运侵蚀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D.堆积搬运侵蚀

15.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15.C)

A.瀑布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D.河漫滩平原

(学案)综合题

17.(学案)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

(1)图2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和。

17.

(1)乙下蚀溯源侵蚀

(2)若A河段的纵剖面图如图3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的是()

A.U形谷B.喀斯特溶洞C.河流瀑布D.三角洲平原

(2)c

(3)图1中河岸D、E中,最有可能首先出现浅滩的是,原因是.

(3)D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较强,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堆积,而D属于凸岸。

(学案)综合题

19.(学案)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尼亚加拉瀑布,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的尼亚加拉河上。

大瀑布的形成可以追溯至1.2万年以前,融冰引起伊利湖水泛滥,形成尼亚加拉河。

河水长期冲刷、切削断崖,最后形成尼亚加拉瀑布。

山崖由不同类型的岩石构成,下层属于软弱岩层,上层岩层坚硬。

这条河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一段天然分界,瀑布也就成为美加两国所共有。

瀑布中间有一个小岛叫山羊岛,把瀑布分成两半,西边属加拿大,叫马蹄瀑布;东边属美国,叫美利坚瀑布。

(1)在尼亚加拉瀑布急速的水流后面,形成了一处凹陷区域(人们称之为“水帘洞”),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说明“水帘洞”是如何形成的。

19.

(1)瀑布形成后,水流从高处落下,对底部岩石的侵蚀大于顶部岩石,而且顶部岩层较坚硬。

所以底部岩石会被侵蚀、搬运,形成凹陷空洞——“水帘洞”。

(2)根据人们的测量,发现瀑布正以每年2.5~7.5厘米的速度向后退,请分析其原因。

(2)当较软岩层被侵蚀后,顶部坚硬岩石可能会成片剥落,使瀑布的位置向河流源头方向后退。

【探究活动】

【高考选题】

(学案)考点分析

1.(学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