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229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docx

《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docx

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改

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结题报告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当前,网络在促进大学生成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如何解决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网络信息,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旨在在“大数据”时代,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从遵守道德、法律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层面上实施网络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这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为此,全面、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不仅能为我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工作着力点,而且将极大地提升我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接“大数据”时代挑战的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其生存和发展服务的综合修养。

其核心内容包括网络信息甄别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和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等。

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已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据中国知网显示,以“大学生网络素养”为“主题”进行检索,近三年共有111篇相关文章。

这些研究成果,为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和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关于相关研究的数量。

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大数据”时代,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使用和创建网络信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只有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才能使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日臻成熟,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

从目前研究成果的数量上来看,显然数量不足。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研究。

1.定量分析研究少,定性分析研究多,且研究内容重复性较大。

2.对于大学生“网络信息甄别素养”的研究缺少深度,关于大学生如何甄别网络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报道的信息就缺少了客观依据。

而这一点,恰恰最能反映大学生网络信息的甄别素养。

3.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的研究缺乏新意。

一般性的描述比较多,较有深度的研究比较少。

比如对大学生利用微博、博客等网络载体,对“舆论领袖人物”的言论进行复制、传播等行为缺少典型研究。

(三)关于建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的研究。

1.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尚不健全。

2.如何进行网上网下协同教育缺少示范性成果。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工作体系内的成员如何整体联动亦缺少成熟的研究成果。

三、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一)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进行研究

除一般性地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外,还要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调查研究:

1.大学生网络信息甄别素养调查。

了解大学生对网络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报道信息的甄别、对网络“意见领袖”言论的甄别、对网络其它信息甄别的能力等。

2.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调查。

对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使用、创建过程中的道德、法律意识进行全面了解。

3.大学生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调查。

对大学生运用网络学习、提升思想素养等方面的网络行为状况进行调查。

4.大学生网络社会责感意识调查。

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调查。

(二)构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1.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大学生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的高低,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有极大的关系。

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有助于对网络信息的甄别。

信网上“谣言”,其实质是对现实生活的误“读”或误“判”。

为此,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统领。

(2)以网络道德、法律教育为重点,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影响的是他人和社会,因此,必须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开展相关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传播不良信息将对社会产生危害。

只有在道德、法律的框架下从事网络行为,才有益于社会。

(3)开展正确运用网络信息教育

通过开展正确运用网络信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网络信息,以网络信息益智、提升思想素质、促进健康成长。

2.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

(1)网上网下协同作用

充分发挥网上作用:

把学团组织的网站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要积极利用这些网站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把学校的“名牌”思政博客作为帮助学生提升网络信息甄别素养的有效平台。

当社会出现突发事件时,这些“名牌”思政博客要首先发出正确的声音,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相关问题的报道,避免学生盲目传播或跟帖;把开展优秀“班级(团支部)博客”的评选工作,作为引导学生提升网络素养的重要载体,加强学生网络素养建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答疑和学生作业的完成环节进入网络。

充分发挥网下作用: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中,积极进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正确引导;开展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相关的选修课,帮助大学生提升网络素养。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工队伍人员整体联动

鼓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和学工人员建立实名思政博客。

组织上述人员定期发布话题、主动掌控学生的网络信息关注点。

特别是在社会出现重大事件时,全体人员要统一思想,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帮助学生正确甄别网上的相关信息。

此外,辅导员和政工人员可以从便于工作的角度出发,使用微博等网络平台,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发布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

四、研究方法与具体措施

在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理工大学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问卷调查”。

结合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设计和建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2014.3—2014.9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

2014.10—2015.6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

构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设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并对路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015.7—2015.9撰写结题报告。

5、研究成果

(一)网络信息的特点及虚假信息的产生原因分析

1.网络信息的特点

信息传播迅速。

数字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拥有比较先进的媒介设备,拥有四通八达的传播渠道,各种信息都可以按照传播者的意图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快地传播"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为人们接收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接受者只要轻点鼠标,甚至动一下拇指,大量信息就会立刻出现。

信息传播的迅速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教育者的控制能力"

信息辐射面宽。

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网络信息的辐射面变得越来越宽"现在,只需要用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接收到来自网络的各种信息,接受网络信息的便捷程度,已不再受是否有计算机的限制,作为使用手机人数最多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

网络信息辐射面的宽泛,使传统的信息“把关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撼动

信息难于全面监管。

在强大的信息传播背景下,伴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一些色情、暴力、垃圾,甚至反动的信息也随之传播,但监管机构很难将这些信息彻底消除。

监管机构往往在很多虚假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之后,才能做出回应并采取措施。

久而久之,这些不良信息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毁掉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于商家来说,他们制造大量虚假信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利益的驱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大多是通过商家所做的广告来了解商品信息,信息的不实会导致消费者受到误导,结果在错误信息的引导下上当受骗。

在激烈商业竞争中,企业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打广告无疑成为商家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一些商家不惜违反法律法规,夸大商品优点#做虚假广告#大肆敛财,欺骗消费者。

对新闻报道来说,虚假新闻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工作人员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致使他们对新闻报道没有一个高度的责任心"其次,一些记者本身的业务能力不足,对一些新闻源不能准确地判断其真假"最后,媒体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也是造成假新闻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媒体间为了扩大影响力以及追逐利益最大化,不惜制造假新闻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中随意编造和散布虚假信息,以此扰乱社会秩序的稳定"还有一些人,缺乏必要的网络素养,在社会出现突发事件时,不是理性地弄清楚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而是急于对事件本身进行曝光,制造网络轰动效应,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为虚假信息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大学生获取信息时存在问题探讨研究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同时网络信息又异常复杂,甚至泥沙俱下。

大学生们在借助网络浏览资讯,查询学习资料的同时,又通常会接触到一些黄色、暴力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并且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在使用网络时比较注重自我的表达,但缺少对政治的参与热情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

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运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知识#在线聊天和娱乐休闲的分别占调查大学生总数的46.1%,24.3%和11.4%。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参与论坛讨论的积极性不高,56.1%的大学生较少甚至从未参与过讨论,61.6%的大学生较少或从未将自己的学习经验、知识、技能、成长历程等在BBS.上分享。

大学生对博客的应用一般多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缺陷,且传播功能单一。

多媒体技术使网络信息直观、生动,网络呈现在用户面前的符号不仅有文字、图片,还有音频、视频。

网络信息可以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动态地作用于网络用户,网络信息的这一特点,使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虚假信息变得更加逼真。

一些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足,在不自不觉中接受了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的影响。

少数学生对网络信息,特别是微博和微信中的信息盲目听信,从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缺乏思维辨别能力,形成“片面式”的思维方式。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没有人能够做到与每个群体的每个人都能进行交流,而只是对其中的部分群体和部分人进行交流,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往往是由部分去推知全部。

一些大学生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一旦阅读到某些与自己认知相符的信息,就确信不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会慢慢成为自我认知的一些储备,这些未经认真分析和筛选的信息,极易导致阅读内容的片面化,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看待问题的片面化。

应该说,一些大学生看待问题易走极端化、片面化,正是缺乏信息辨别能力的体现。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

特别要着力提高大学生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建立并获得正确的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途径要形成协同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善恶、美丑、正误和是非的判断辨别能力,培养他们对信息的识别与选择能力,提高获取和发布健康信息的自觉性,使大学生成为健康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和正确网络信息的积极传播者。

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帮助大学生把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特别是在使用微信和微博时,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传播未经验证的信息,不制作可能损害他人利益或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的各种信息;对所谓的“网络热点”,不围观、更不盲目灌水,不急于发表见解;对所谓的“网络大V”不盲从,不随意跟帖。

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心理,在网络中不以哗众取宠的语言去博取他人的眼球,不盲目追求博客、微博等网络日记的点击率。

在进行网络行为时,加强理性思考、慎独、慎行。

提高大学生网络技能。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65.3%的大学生的网络技能水平还属于中等偏低。

由多项交互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网络技能的提升,可以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认识网络信息跨越国界的宽阔性、丰富性和即时性。

它有助于大学生对网络形成正确的认识,使得其能更好的利用网络,让网络服务于自身的发展、学习和研究,从而减少聊天、游戏等低层次网络的使用。

与此同时,大学生网络技能的提高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信息沟通和解读能力,有助于加强对网络的理性认识。

通过对网络技能的提高无疑也就提高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对网络技能的理解不宜太狭隘,应适当扩展它的含义。

以美国对青年网络技术的要求为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基础操作和概念层面。

学生应对网络技术有一个比较深的理解,并能够熟练的操作和使用技术;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道德层面。

大学生应能理解基本的网络伦理和道德问题,抱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去使用信息和软件,这就要求大学生应该形成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去提升自己的学习、创业、事业、个人追求等一系列能力;网络技术是一种创作和交流工具,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让学生在创造和交流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网络技术是一种研究和决策工具,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收集、整理和评价各类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加工成数据和报告以供参考使用。

大学生还可以利用技术资源进行有效决策并解决问题,进而可以将其发展成为解决我们日常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

相信通过网络技术的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一定可以更上一个层次。

学校要完善校园网资源,为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创造条件。

学校要利用好校园网络论坛,对社会或学校的一些热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在BBS.上开展讨论,借此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

在开展讨论时,要主动进行网络议程设置,把学生关注的热点主动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网络素养以及较强政治敏感性的老师,来为学生做报告讲座。

这样可以及时对大学生所关注热点#群体事件做好引导工作,避免他们出现思想层面的问题;在生活中老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状况,以便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高校辅导员要用好网络载体,要通过微博、微信及时与学生沟通。

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诉求和需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还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从源头上防止不良信息给大学生带来影响,帮助大学生主动提升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两极分化问题以及其它社会热点问题。

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较低的原因,有一部分源自于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偏差。

当部分学生把对现实社会认识的偏差投射到网络上时,自然会相信一些虚假信息。

因为这些信息正好与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相契合,结果他们的主观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错误信息的接受"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特别要提高大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学会理性、平和地看待社会问题。

(四)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1.网络素养认知度低,但对于培养网络素养意识较强

(1)对网络素质认知度不强

由本次调研问卷可以看出,对于“网络素养”这一术语非常了解的样本仅占9.9%,比较了解的样本占46.35%,不太了解及根本不知道的样本数量占43.75%。

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网络得到普及与发展,但大学生关于网络素养的认知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2)学习性高、可塑性强,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培养意识

据调查问卷显示,有83.85%的样本数据显示大学生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网络时代,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网络素养’这一观点,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占13.54%,没考虑过的占2.6%。

本组数据从整体上显示出虽然大学生网络素养认知度较低,但其学习性及可塑性高,因此具有较强的网络素养培养意识。

2.网络使用目的性广泛、自我约束力差,学习频率低、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1)网络使用平率高、目的性广泛

据数据调查显示,有76%的学生热衷于使用网络,有80%以上的学生每天上网1-3小时。

同时,大学生使用网络目的性广泛,用于娱乐者占78.65%,用于学习者占57.29%,用于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者占82.29%,寻找交流话题者占30.73%,其他占16.15%。

由此可见,有许多学生在上网时从事与学习及学生工作无关的活动,自我约束能力差。

(2)学习频率低、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据图4数据显示,仅有32.81%的学生经常使用网络进行学习,64.58%的学生偶尔使用,2.6%的学生从未使用。

因此存在大学生网络学习频率低的现象。

数据显示,60.42%的大学生运用网络拓展对专业理解,50%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找到了老师布置作业的答案,48.96%的学生巩固了对专业的学习。

(见图5)。

大学生群体精力充沛、时间充裕,对娱乐性需求强烈,同时也热衷于关注社会热点、寻求热门话题,充分利用网络作为信息通讯的窗口。

但相应地,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则相对得到忽视。

网络在为学生提供帮助和便利的同时,若能很好运用好网络,则能加深专业学习、巩固知识成果。

若不能很好利用网络,网络则会成为简化学习过程,沦为寻找作业答案的工具,增长学生惰性。

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增强加强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网络信息甄别能力较强,但心理不够成熟、易受舆论向导、盲目跟风

(1)网络信息甄别能力较强

大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上网频率高、接触层面广等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

如数据显示,79.17%的学生认为网络新闻不能完全真实的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进行反应和报道;10.42%的学生认为互联网信息不是或不确定是对现实生活真实事件反应报道,说明学生在判断网络新闻前,有独立思考和自身想法。

84.90%的学生当看到互联网上所谓“事实真相”后会加以甄别后转发或持怀疑态度并不转发,说明在针对网络上一些强加主观思想的信息时,大部分学生不会对“事实真相”这一主观思想入主为先,而会加以考虑后再做出判断。

55.21%的学生多数情况下可以辨别出网络上发布的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信息,说明了学生对于网络上一些故意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安定和谐的言论观念或虚假信息具有侦查意识。

48.44%的学生多数情况下能够辨别出网络上发布的带有一定政治目的的错误信息,进一步反映出随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完善,大学生具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

(2)心里不够成熟、易受舆论影响、盲目跟风

大学生由于具有关心时事的心理特点,因此当其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敢于及时表达自身想法,同时又由于其具有心里集中生活的特点,所以及利于信息的传播,在网上网下形成话题互动。

据数据显示,94.27%的学生在卖对待“网上热点”信息时,会选择围观或评论;83.33%的学生在对待“网上热点”信息时会选择分享;91.15%的学生会对所谓“权威”信息进行浏览或评论。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心里还不够成熟,人生经历浅显,易受到舆论影响,容易对一些“网上热点”、“有影响的事件”或“权威信息”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产生“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

4.网络防范意识差,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1)网络防范意识差

首先,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社会阅历浅,网络防范意识差,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等社会不良舆论的煽动。

其次,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具有多元化特性,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信息门类庞杂多样,意识形态十分严峻。

大学生在此增长知识的同时,自制力和辨别力有限,因此也易受到不良信息干扰,为其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问卷结果显示,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仍有35.42%的学生经常或偶尔在网上发表对他人人身攻击言论,同时,也有18.23%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对他人人身攻击不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此外,也有26.57%的学生经常或偶尔在网上发表过虚假信息。

在调查中显示,有34.38%的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对他人使用过人肉搜索。

在多起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有的网友误当做被搜索者,手机和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都被公布在网络上,更有甚者不看压力,自杀身亡。

但部分大学生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已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上种种现象都表明了在网络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大学生之间仍存在网络防范意识差,法律基础意识薄弱的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构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5.网络道德素质不强,价值观易受网络环境影响,社会责任感低

(1)网络道德素质不强

由于网络存在一定虚拟性和狭隘性,部分学生选择沉溺于网络从而逃避现实世界,极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模糊,这也让有些大学生误认为可以免除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和承担责任。

例如,在调查中,有39.07%的人在网络上发表过抱怨社会的言论,同时在调查发表抱怨社会言论会带来的后果时,有28.65%的学生认为可以引起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有16.67%的学生可以引起人们对意见发表者的关注;同时又有8.85%的同学认为不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此外,还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据问卷显示,有21.88%的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时经常或偶尔利用网络盗取过他人游戏账号。

同时,有45.84%的学生经常或偶尔存在从网上抄袭、剽窃论文的行为,无视知识产权的存在,助长了学术不良之风。

(2)价值观易受网络环境影响

网络环境中各种思想观念相互融合,并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兼容并包形式,此间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积极思想,又有迂腐、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消极思想。

因此,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的大学生来说,对于各类观点的选择则只能取决于其所处于的网络环境,并根据其自身喜好选择思想观念。

例如,在问卷中显示,有45.32%的学生经常或偶尔在网络上浏览与色情、暴力有关的网站,这些消极思想极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3)社会责任感低

由于网络具有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将其私自占有,因此在网络上一种高度自由的环境使得一些大学生放纵自身行为,淡化自身社会责任感。

其次,大学生易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的人际交往方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淡漠对他人的关系与责任感,导致其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热情,进而影响与正常的人际关系。

例如,在调查案例中,有53.13%的学生对身边出现的利用网络盗取他人游戏账号的同学选择不闻不问或其他;有42.71%表示对同学通过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诈骗他人钱财的现象不闻不问或没考虑过;有23.44%的学生表示虽然觉得不对,但也不会干预身边的同学发布虚假信息,8.85%的学生表示对此漠不关心,同时也有3.65%的学生觉得很好玩,要一起传播虚假消息。

同时,在涉及网上抄袭、剽窃论文等知识产权问题上,15.1%的学生觉得“借鉴”一下,无伤大雅,45.83%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不好,但无法避免。

以上都体现着网络时代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冷漠。

6.较为关注时事政治,能够参与国家政事中来

从问卷中数据显示来看,有9.38%的学生经常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有55.73%的学生偶尔浏览。

此外,有40.1%的学生会点击浏览网络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网上发布的诸如公开征求意见等网络活动,40.63%的学生还会在此类活动中积极评论、发表意见。

(见图19、20)。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