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165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x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x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

 

摘要:

插图是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插图除了有利于教学的功能以外,也是人们认识教材的重要媒介。

插图的作用前人研究的比较充分,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研读教案、教材等方式,分析老师和学生不善于使用教材插图的原因,分析插图的作用,旨在研究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策略,并为笔者及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使用策略研究

一、插图使用现状研究

有关语文课本插图使用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1、你现在就读的年级

A、1、2年级B、3、4年级C、5、6年级

()2、你觉得你使用的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如何?

A、很好B、还好C、一般

()3、你觉得教材插图对你学习相关知识

A、有很大帮助B、有些帮助C、没什么帮助

()4、语文教材插图的形式有图片、照片、图形,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插图?

A、图片B、照片C、图形

()5、你觉得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最吸引你的是

A、色彩的丰富和艳丽B、图案的生动和形象

C、内容的启发性

()6、你不喜欢的插图是

A、太老套,不时髦B、跟课文内容没什么太大关系

C、插图的连续性不强D、有些插图选的不好

()7、你改画过书上的插图吗?

A、改过B、没改过

()8、改画书上的插图是因为

A、上课时感到无聊B、有些插图很没意思

C、可以在涂改插图时发挥想象力D、可以放松心情

()9、课本中的插图和绘本故事中的插图,你更喜欢哪一种?

A、课本中的插图B、绘本故事中的插图

()10、你为什么喜欢绘本故事中的插图?

A、和故事内容很贴近B、绘制很精美

C、插图展示了大量的故事内容D、插图具有连续性

()11、如果你比较关注教材插图是因为

A、教师课堂上经常会强调插图B、自己对插图比较喜欢

C、插图比文字有吸引力D、读图、用图也是一种能力

()12、你的老师经常在授课中使用插图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13、你的老师在授课中经常使用PPT、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14、你更喜欢插图,还是更喜欢PPT、视频等?

A、喜欢插图B、喜欢PPT、视频

就以上问题,我们在不同学校选择了50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习层次的孩子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问卷调查的对象中,1、2年级的占了12位,3、4年级的占了18位,5、6年级的占20位,其中男女生各25位。

10%的学生认为现行课本中的插图很好,50%的学生认为其还好,另有40%的学生认为插图很一般。

在插图对学习知识的作用的调查中,约45%的学生认为有些作用,例如可以帮助记忆课文内容。

其余约55%则认为插图对学习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插图中最吸引学生的是图片和照片,因为它们直观性强,绘制精美,和课文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最让学生讨厌的插图是为插图而插图,学生感觉不到某些插图和课文内容有什么联系,只是为了让课本更漂亮一点,生拉硬扯进去几幅插图。

95%左右的学生涂改过课本中的插图。

10%的学生是因为上课是偶尔感到无聊,用涂改插图来打发时间。

30%的学生认为插图没什么意思,画来玩玩。

50%的学生认为涂改插图可以发挥想象力,改过的插图有的更符合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10%的学生是把插图当成绘画的底稿,随手画画,放松放松心情。

相对于课本中的插图,90%的学生更喜欢绘本中的插图,因为绘本中的插图更为精美,更重要的是绘本中的插图具有连续性和非常强的展示性,可以把故事内容通过图片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对于阅读能力还较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绘本故事更吸引人。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之所以会关注到课本中的插图,是因为插图比文字更有吸引力,插图比较好玩,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有老师的引导而关注到插图。

而经常在课堂中使用插图的老师也只占到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0%左右,但这些教师却经常在上课时使用PPT、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也更喜欢或更接受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

因为这些手段相对于插图而言,具有动态性、连续性、故事性,展现的形式也更容易让很早接触多媒体技术的学生接受。

综上所述,学生对待现行教材中的插图的满意度仅为中等,是因为现行教材中的某些插图的质量有待改观。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待插图的态度,由于学生的能力所限,在挖掘插图的作用这方面教师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在调查中,有主动使用插图,或者有较好的方法来使用插图的老师并不是很多。

因此,要调整学生的态度,必须从教师这方面着手。

有关语文课本插图使用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1、您的教龄为

A、5年以内B、5——10年C、10年以上

()2、您执教的年段为

A、1、2年级B、3、4年级C、5、6年级

()3、您认为教材插图的角色为

A、是与知识点相辅相成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B、不甚重要,但也不可或缺

C、是使教材增色的装饰或摆设D、不清楚

()4、您认为目前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数量如何

A、偏多B、适中C、偏少

()5、您认为目前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质量如何

A、好B、有好有差C、差

()6、上课时,如不主动提示,学生是否会注意课本中的插图

A、是B、否C、不清楚

()7、您是否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插图

A、经常B、偶尔C、从不

()8、您有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看插图吗?

A、知道并指出读图方法B、知道但没有指出读图方法

C、自己知道但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读D、从不引导

()9、您在哪些教学环节中较多利用课本插图(可多选)

A、新课导入B、知识点讲解C、课堂练习D、总结复习

()10、在实际教学中,您经常利用插图的目的在于(可多选)

A、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B、帮助理解知识点C、激发阅读兴趣

D、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E、引发想象F、进行审美教育

G、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H、吸引学生的注意

I、帮助感受课文语言的精确性和生动性

()11、在教学实践中,除教材插图外,您还会使用教材以外的图片、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12、您的学生喜欢课本中的插图,还是喜欢教材以外的图片、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A、喜欢课本中的插图

B、喜欢教材以外的图片、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就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在不同学校选择了35位不同教龄、不同年级段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20位教师(约占57%)认为插图是与知识点相辅相成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9位教师(约占25%)认为不甚重要,但也不可或缺,只有6位教师(约占17%)认为是使教材增色的装饰或摆设或不清楚插图的作用。

就教龄段来分析,各教龄段教师普遍认为插图是与知识点相辅相成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有部分教龄较短的老师认为插图不甚重要,只是课本中的摆设。

这可能跟不同教龄的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把握、使用的情况有关。

在对“目前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质量”进行的调查中,15位教师(约占43%)认为质量较好。

16位教师(约占46%)认为有好有差,部分插图的质量还有待改进。

4位教师(约占11%)认为现行教材中的插图质量普遍不佳,对教学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上课时,如不主动提示,学生是否会注意课本中的插图”调查中,12位教师(约占34%)表示如不提示,学生很少会注意到插图与所讲内容之间的关系。

18位教师(约占52%)表示学生会主动注意到教材中的插图。

只有5位老师(约占14%)表示不清楚学生是否注意到插图。

在问及“您是否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插图”时,25位教师(约占72%)表示会经常有意识地使用,10位教师(约占28%)表示偶尔会使用。

但问及“您是否有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看插图”时,只有10位教师(约占28%)表示“知道并向学生指出读图方法”。

“知道但没有指出读图方法”的有9位,约占25%。

“自己知道但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读”的教师有16位,约占46%。

30位教师(约占86%)会在新课导入和知识点讲解部分利用插图,5位教师(约占14%)会在课堂练习和总结复习部分利用插图。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插图的目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教师都知道,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有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要有方法指导用好插图。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使用教材中的插图向学生展示相关信息或者达到其他一些教学目的,还非常喜欢使用教材以外的图片、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或者说更喜欢使用这些多媒体资料来辅助教学。

因为这些多媒体资料改变了插图单一、呆板的模式,更加形象、生动,给学生以丰富的视觉和情感冲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的信息容量也要比单一的插图更为充实,更能帮助教师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授课效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教师更喜欢使用这些多媒体资料来辅助教学,那就是公开课的需要。

很多老师为了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制作精美的PPT课件,或者使用“有声有色”的视频等资源,看上去这堂课精彩纷呈,实则本末倒置,学生除了对PPT等津津乐道,对实际的教学内容却几乎留不下太多的印象,还需要老师课后再去补充讲解,实在是得不偿失。

总体调查而言,绝大多数的老师认识到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教材中的部分插图不尽如人意,但大多数的插图对实际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教师会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使用插图。

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插图,不属于考试的范围,很多老师觉得没必要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功夫,主观上对插图就不够重视。

再由于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去使用插图,老师自己不会用,学生就更没有意识去使用插图。

还因为某些其他原因,老师更愿意使用多媒体资料来辅助教学,而舍弃了对插图的使用。

二、插图的作用

插图是指附在课文中出现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照片、图形等。

最初出现的插图只不过被视为书籍的装饰,地位也无关紧要。

但是,教材中的插图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喜欢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资源。

绘制精美的图片,摄制得有境界的照片出现在课文中,可能比单纯枯燥的文字对他们带来的视觉冲击要大得多,而且某些设计得当的插图往往能补充文字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如果引导、指导学生观察、使用插图得当,就能给教学带来促进作用。

下面的篇幅将简单地分析插图的作用。

1、借助图片,编制儿歌,帮助学生识记拼音字母、音节的读法和写法。

初入一年级的学生要再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学会所有的拼音字母,并初步掌握音节的拼读方法,还要正确美观地书写,的确是一件比较难的事。

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自己编写或者让学生试着口头编写儿歌来记忆。

2、利用插图学习生字,记清字音,弄清字义,记清字形。

中国的汉字最初起源于对表义图形的描摹。

现行汉字中,有一部分就是象形字、会意字,尤其以低年段中的生字居多。

让初入小学的孩子识记生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这时,利用好插图,就能帮助学生较为容易地识记生字,巩固加深印象。

3、借助插图,理解某些难以理解的词语,理清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意思,了解它本身所带的、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感情色彩和作用,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说话、习作能力,进而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途径。

但有的时候,光借助词典中的解释来理解词语,会显得机械而生硬。

有时某些词语的意思“可意会不可言传”,用词典中的解释往往会“词不达意”,此时,如果可以,不妨用上插图。

4、利用插图,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插图大部分都是和课文内容有关的。

有的插图绘制出了文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外貌、神态、衣着、动作等,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掌握。

有些插图则绘制了故事情节中冲突最为激烈的部分,表现了或感人或紧张的情节,这时使用插图最有利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

5、利用插图进行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相应的训练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也会在这方面深加挖掘。

课文当中的训练素材当然不会少。

但是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甚至能起到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我们也可以利用插图补充课文文字本身的不足,或进行拓展性的口语训练,充分运用插图作为口语训练的素材。

6、利用插图,指导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在初学习作时,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事物,但学生往往缺少观察的方法。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非常有必要指导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插图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载体。

观察人物形象,可以掌握描摹人物形象地方法。

观察有顺序地图片,可以培养按顺序习作的能力。

7、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经常会把重点放在字词掌握、课文的熟悉度上,很少会注意运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其实插图包涵了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但又没有完全显现。

教师可以运用好插图这个素材,提一些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在预习时就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8、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课文。

小学阶段,很多课文包括古诗文都是要求背诵的,背诵的量较大。

因此,指导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要让学生记得住,还要记得牢。

除了抓住课文本身的特点进行记忆,也可以利用插图的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通过教师的指点让插图活动起来,让学生像“放电影”一样带着生动的印象去记忆。

9、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

中国绘画历来就有“留白”的传统,“留白”看似空白,实则韵味无穷,极容易引起观者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进入到作者的创作空间中,才能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

而将插图融入到文字中,就能让学生依凭文字,借助插图发挥合理的想象,展开联想,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插图的使用策略

一、

插图的作用

例子

识记拼音、拼读方法

第1册第1——15课插图

使用方法:

刚入学的小朋友对枯燥的文字材料往往不甚感兴趣,但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插图却总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因此,教师如果好好使用插图,学生不仅会爱上学习,还会很轻松地掌握知识。

1、如第1册第5课第20页中的插图,一只鸽子,一只破壳而出的小鸡,一枝荷花和一柄荷叶,这三幅图刚好一一对应了g、k、h三个字母的读音,还在图中显示了这三个字母的写法,教师可提醒孩子注意到插图和字母中的关系。

如:

小朋友,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这幅图和这个字母有什么关系吗?

用这样的语言去提示小朋友,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再适当予以指导,相信学生在记住这些字母的读音和写法的时候会很轻松地掌握。

2、在拼读方法上,第1册第4课第17页的插图中,dí(笛)tǎ(塔)lí(梨),音形义三者结合在插图中,图片用来表义、表形,学生看到图片,就知道这个音节表示什么,该读什么,在配合上音节,学生就能更好地拼读,更快地掌握拼读方法。

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看看图片中有什么,再自己试着拼一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图片中的事物的读音和音节之间的关系,借此慢慢地掌握拼读的规则。

二、

插图的作用

例子

 

识记生字

 

第1册“认一认”部分的生字

第2册识字3第8页,识字4第10页,识字7第78、79页,识字8第81、82、83页,练习7第122页

第3册识字3第10、11页,识字4第13、14页,识字7第80页,识字8第82页

第4册识字3第8、9,识字4第10、11页,识字7第74、75页,识字8第76、77页

使用方法:

汉字是由表义的图形演化来的。

图形、古汉字、现代汉字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运用好这类插图,将丰富生动的汉字图形和简单的笔画结构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能简单地记住汉字字形,还能记住字义。

而某些偏旁,还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记住类似的汉字的字义。

例如:

第1册中的《认一认1——5》中的生字,只是图片和现代汉字的一一对应,若教师讲其中一些象形字、会意字的古文字补充给学生,相信学生会更有兴趣学会这些汉字,也更加容易掌握。

再如第1册第2课《升国旗》一课中的“升”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发挥适当的想象,将“升”想象成一面旗帜在旗杆顶上飘扬,有旗帜、旗杆、升旗绳,学生不仅记住了“升”字的字形,了解了它的字义是“由低往高移动”,还很容易地把“升”和“生”这两个音近字区分开来。

再如第2册《识字7》中“人、从、众”“木、林、森”这两组生字分别对应两组图片,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字形,教师还可以借助插图教给字义:

一个人是“人”,两个人一前一后是“从”,三个人(即许多人)是“众”。

学生掌握这种构字方法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去找找类似的生字,扩大识字量。

再如第4册中的《识字3》《识字4》《识字7》《识字8》中所呈现的8组“图形——古汉字——现代汉字偏旁”的示意图,由图到形再到字,形象直观。

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一定要具备一些古文字功底,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和文字之间的关系。

如“鸟”部和“隹”部,都是表示鸟类,“隹”部还特别表示短尾巴的鸟,这个信息是可以从图片中发现的。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以此类推,了解到一组生字的字义,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

插图的作用

例子

 

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第1册第6课第86、87页,识字4第100—101页,识字5第102—103页,识字6第104、105页,第11课第118、119页

第2册识字3第8页,识字4第10页,第7课第78、79页,第8课第81页

第3册识字3第10页,识字4第13—15页,识字7第80、81页

第4册识字3第8、9页,识字7第74、75页,识字8第76、77页

第5册第2课第11—13页,第3课第15—17页,第7课第36、37页,第11课第63页,第12课第67页,第14课第79—81页,第16课第85、86页,第23课第130页

第6册第2课第10、11页,第3课第12、13页,第6课第30页,第9课第48页,第13课第67、69页,练习4第78页,第18课第102、102页,第20课第116、117页

第7册第2课第9页,第3课第13页,第4课第19页,练习1第24页,第5课第27页,第9课第50、51页,第10课第53、54页,第16课第87、88页,第22课第123、124页,第24课第131页

第8册第3课第14页,第16课88、89页,第18课第104、105页,第19课第109页,第22课第127页,第23课第130、131、132页

第9册第5课第27页,第9课第51页,第10课第54页,第14课第76页,第16课第90—93页,第17课第94页,第18课第98—100页,第25课第138—140页

第10册第3课第12页,第5课第21、23页,第19课第104页

第11册第10课第54页,第20课第118、119页,第22课第129、130页

第12册第2课第8页,第4课第15页,第10课第50、51页

使用方法:

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认知能力也较差,即便是借助字典也不能对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若利用插图帮助理解,就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第1册中的《识字4》,“观察”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年级的学生既不会用字典来释义,更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

教师若引导着问:

“小朋友,图片中哪个小朋友正在认真地观察昆虫啊?

”学生就会找到那个拿着放大镜,睁大了眼睛在仔细看得男孩,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观察”就是认真仔细地看。

再如第1册中的《识字5》,4组词串集中了富有代表性的海边景物和特产,其中有一部分是学生没见过或了解不深的。

教师可简单地进行介绍,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将图片内容和词语一一对应起来,既学会了词语,又认识了对应的事物。

再如第7册中第3课《望洞庭》中“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两句用比喻手法将洞庭风光的平静清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中的韵味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它到底有多美呢?

插图给了最好的注释。

此时,只要引导学生去想象,“镜面”是怎样的?

“白银盘里的青螺”又是怎样的?

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自然就理解了诗意。

再如第8册第3课《燕子》,对缺少野外体验的学生来说,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有些遥远。

第一节中“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燕子的形象,其中“剪刀似的尾巴”更是传神,配上图片,学生更容易了解燕子是怎样的机灵活泼。

再如第11册第20课《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是怎么一回事,光看文中的文字解释还是不大清晰,带着学生边看图边读文字解释,带着直观的印象去理解就容易多了。

四、

插图的作用

例子

 

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第2册第2课第21页,第6课第39页,第8课第46、47页,第12课第63、64页,第15课第93、95页,第22课第126、127页

第3册第10课第65页,第11课第68—71页,第13课第95页,第15课第102、103页

第4册第6课第37—39页,第8课第45—47页

第5册第3课第7页,第9课第49—51页,第11课第63页,第20课第112页,第24课第133页

第6册第18课第101—103页,第23课第128、129页

第7册第2课第10页,第6课第32页,第7课第34、35页,第12课第69页,第14课第76页,第16课第88页,第17课第93页,第20课第111页,第21课第113页

第8册第2课第10页,第3课第14页,第8课第44页,第11课第62页,第12课第67页,第13课第69页,第16课第86页,第17课第91、93页,第20课第113、115页,第21课第124页,第23课第130—132页

第9册第1课第7页,第3课第15、16页,第8课第45页,第12课第60页,第13课第72、73页,第14课第76页,第19课第108、109页,第23课第129页,第25课第138—140页,第26课第143页

第10册第12课第67页,第17课第97页,第18课第101页,第19课第104页,第21课第116、117页,第23课第122、124页,第27课第143页

第11册第3课第13页,第4课第17、18页,第5课第27页,第6课第31页,第7课第36页,第8课第40、41页,第12课第70、71页,第14课第80、81页,第18课第107—109页,第20课第116页,

第12册第5课第26、27页,第6课第29、31页,第7课第34页,第8课第43页,第15课第80页,第21课第112页

使用方法:

在描写人物形象或故事的文章中,往往会配套出现一些插图,这些插图可以看作是某个故事情节最激烈处的定格,也可看作是某个人物形象最显著的特征、性格的显现,分析利用这类插图,不仅了解人物的性格,了解故事的发展,还可以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例如:

第7册第7课《虎门销烟》中林则徐的形象,让学生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们在图中看到的这位钦差大臣,学生可能会说到“目光坚定、神态坚决”等词语。

要抓细节的话,还可以看到他紧握的右拳。

如提问学生“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握紧拳头?

”学生自然会想到“下定决心”的时候会握紧拳头。

就更能体会到林则徐此时心中所想,了解到此人的思想品质。

再如第7册第21课《九色鹿》中,背信弃义的落水人调达被救后,在九色鹿面前跪姿卑微,表情谦卑,和他出卖九色鹿后的卑鄙嘴脸做对比,更能体现调达恩将仇报的卑鄙性格。

类似具有前后对比性的插图,一定要抓住其中的变化,对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对人的性格进行分析。

再如第8册第8课《三顾茅庐》中,刘关张对待诸葛亮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们三人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