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648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良崮战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孟良崮战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孟良崮战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孟良崮战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孟良崮战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良崮战役.docx

《孟良崮战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良崮战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良崮战役.docx

孟良崮战役

日志>个人日记

转载到我空间

复制本文网址小字体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孟良崮战役的真实解读

阅读(41)评论(0)发表时间:

2009年04月29日12:

40

本文地址:

在国共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

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

但,孟良崮一役,**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

为了打破**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

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

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

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

更何况,**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

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

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

他认为,只要四面的**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

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

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

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

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

加之,周边**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

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

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

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

任何人不得言撤退!

(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呢?

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的影子了。

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

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

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

历史已被铸就,人们不由自主创造自已新的历史画页的活动,却永不会停止。

今天,从孟良崮战役那陈旧的往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领悟些什么有益的东西呢?

(一)真正去做一件大事,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的话,计谋、战略、策划类层次东西,常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做”或“实行”的效率才是第一位的。

这里,并非否定计谋、战略、策划这一类高级智力活动及其成果的重要,相反,任何大的事业的成功,都要起始于计谋、战略、策划,都是离不开计谋、战略、策划。

之所以说它们常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有二层意思:

第一,一般来讲,真正想干大事的人,基本上都属于高智商群体。

对于高智商的人来讲,基本都会拥有干某大事所需的有关文化与知识。

因而,在高智商群体中,谁拥有这些有关文化与知识,并不能构成他的一种特别优势。

因此,这些高智商的人们之间的较量、比斗、竟争,都不会是在来源于有关文化与知识的计谋、战略、策划等方面,而只会是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些计谋、战略、策划了。

当张灵甫将他的部队拉上孟良崮之际,不仅陈毅、粟裕顿时明白了张的战略意图,就是远在南京的蒋委员长也一下子懂得了此举的深谋大计。

然而,决定胜负结局的却不是张灵甫“将计”而来的妙策。

当然,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弱智者,那么你的高智商派生出来的计谋、战略、策划,相当多的时侯则会起获胜的关健作用。

不过,在能有成千百万的人(包括来自山沟里的青年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今天,在知识的传播快得令人目不暇接、信息量也如海如洋之际,尤其在已进入市场竟争机制社会的今天,你最好是认为:

没有人的智商会比你低!

这才会使你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任何聪明的计谋、战略、策划、理论,都不能孤立地来评价其正确与否,而必须将它放到它所要发挥作用的整体范围中去考察,才能决定其高明与否。

有些计谋、战略、策划、理论在局部时、或在纯理论推断时、或在某一段时期时,是正确无比的。

但若将它投放到某一个周期较长的很大的实践领域中,可能就显出了它的片面、甚至是错误。

张灵甫在孟良崮将计就计而布下的“中心开花”战术,从军事理论上说,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只是他没有想想,他这一战术在当时国民党派系林立、各军师主官心目中都以保存实力为上、而蒋委员长的权威对战场上的将领常常鞭长莫及无可奈何的大环境下,会能有什么正确的获胜结局吗?

(二)一个人的性格,的的确确是决定他能否做成一件大事的关健。

“性格决定命运”一话是培根说的。

说了几百年了,看来还真是颠补不破的大真理!

如果不是极具大将风度的粟裕,在最后一天以钢铁般意志指挥着战役的继续进行,孟良崮战史与张灵甫的命运,可能就会是另外的模样了。

华东解放军总部及下属纵队的某些司令们,虽然都身经百战也各具特长,但是能象粟裕那样做到,面对泰山崩裂压顶而仍能沉着行事者,却不多有。

连陈毅在战役结束后,都坦白地说:

“打张灵甫这三天,我的脑子简直要被压碎了!

以后儿子长大了,不能让他带兵,这不是人干的。

(三)千万不要将自已的命运,寄托于那些自已无法控制、而其变数又很大的因素。

张灵甫以自我牺牲之态主动让其32000人马受解放军来围攻,他那战术的整个核心要求,就是寄希望于其他40多万**能迅速也围攻过来,从而不仅使他的七十四师可轻易解围,更能使**获得一次消灭解放军的大捷。

因此,张灵甫此役的成功与否,主要不在于他及其七十四师奋斗得如何,而在于他那些不受他控制的因素能不能实现,即那40些多万**会不会开过来。

结果,一旦用于反包围的“自已的**兄弟”不到位,张灵甫本人及其战术便只有死路一条。

孟良崮战役

战役经过

战役统计

张灵甫是怎样死的

鲜为人知的粟裕的指挥决策

国民党方面相关电文资料

相关影视剧

  孟良崮战役,我军歼敌3万余人,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阵亡。

张灵甫究竟怎么死的?

蒋介石说是“自杀成仁”,我军称张灵甫被“乱枪击毙”。

(图是孟良崮战役中的粟裕)

[编辑本段]

战役经过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解放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

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

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国民党军司令顾祝同见解放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

于是,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

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

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

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安上了橡皮假腿。

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

“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态势后认为,应将主力置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其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

由于国民党军25师和83师不及时跟进,使国民党军王牌部队74师陷入了险境,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揳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国军的联系。

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

  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

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另

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百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共军于孟良崮地区。

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国民党军,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1纵从西,4纵从北,6纵从南,8纵从东,9纵从东北,5个纵队同时对74师发起了总攻。

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所以,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他的整编83师只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弛援。

而黄百韬的整编25师则是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的命令。

凭借武器之利,到14日上午他们已将战线推到了黄崖山、狼虎山一线。

黄崖山距孟良崮6公里,两地隔一段开阔地带而相望,这道山峦自然成了整编25师通往孟良崮的最后障碍,甚至可以说,谁占有了黄崖山,谁就把握了这次大战的主动权。

  此时,华东野战军6纵16师昼夜行军,开始了夺取黄崖山的行动。

48团作为其前锋部队,克服疲累、饥饿之苦,一边行军,一边睡觉(这是在特殊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特殊能力);一边跑步,一边嚼炒米,终在15日的拂晓抢到了黄崖山主峰的山脚下,这时候,黄百韬的一支先遣部队也刚好开到了西面山脚下。

胜败就在毫厘之间展开了比拼!

“冲!

”3营9连连长翟祖光毫不犹豫地带人从东坡攀援而上,国民党军则从西坡匍匐而进!

比速度!

比耐力!

比毅力!

50分钟后,当翟祖光他们登上峰顶,抢占了制高点时,这时国军离山顶仅有30米,1分钟的行程!

“打!

”翟祖光一声令下,百十支汤姆枪、步枪一齐朝国民党军扫去,打死一大片。

黄崖山主峰因此控制在了48团手里,16师的其余部队则相继占据了黄崖山附近的猛虎山,万泉山等要点,尽管黄百韬随后出动营、团级的集团冲锋,企图夺回这些阵地,但地形上的劣势使他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徒劳,他只能听着整编74师在枪炮声中沦入灭亡而“爱”莫能助!

32年后,当年的共军6纵司令员王必成在武汉回忆这一段历史时,对抢夺黄崖山之战仍然感慨不已:

倘使国民党军先我1分钟到达山顶,阻击25师的战斗,乃至整个孟良崮战斗恐怕就是另一番场景了。

  孟良崮上双方展开了争夺战,战况非常激烈。

华东野战军23师夺取万泉山后,立即向74师中心阵地猛扑。

副师长戴文贤从师警卫排和部分连队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突击小组。

时任23师69团1营2连班长的葛兆田有幸入选,并担任主攻。

每个突击小组7人,轮番冲锋,猛攻张灵甫的指挥部。

不料,前几个小组都失败了。

葛兆田一挽袖子,跟着副连长冲了上去。

  张灵甫的指挥部是在一座山崖根儿里,前面用石头垒了道石墙以防流弹。

等葛兆田冲上来,只剩下他、副连长和一名战士。

葛兆田持枪高喊:

“1营在东,2营在西,3营堵正面,告诉他们缴枪不杀,谁动打死谁!

”这时,国民党军74师的张灵甫将军以身殉国,张灵甫身材高大,肩上有两颗将星,胸前还缀满了勋章。

当山风掀起他的裤管时,共军葛兆田发现他的一条腿是橡皮假腿。

当时葛兆田也闹不清他是谁,心想反正这个官儿小不了。

  正在这时,副师长戴文贤率领后续部队冲了上来,一见躺在地上的国军军官,问道:

“这个军官是谁打死的?

”葛兆田还以为要受表扬,便得意而又虚伪地回答说:

“我打死的。

”不料,戴副师长发了火:

“你为什么打死他?

我要处分你!

”葛兆田也来了犟脾气,一拧脖子说:

“他打我,我不打他?

蒋介石打我,我也敢开枪!

”戴副师长也不好再说什么,对他说:

“那好,你先把俘虏押下去吧!

  总攻结束后,粟裕计算了敌军被俘和击毙人数后,发现还少了几千人。

经过搜寻,终于发现了他们,将剩余的几千人俘虏。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

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

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编辑本段]

战役统计

  据临沂行署出版办公室编的《孟良崮战役资料选》资料显示,孟良崮战役中,我军牺牲约2043人、负伤约9300人、其它减员约846人,合计12189人。

  此役也是粟裕大将指挥的杰出战役之一,被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毛泽东主席曾对粟裕说过“这场战役中国只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然而,近日热播的《红日》一剧,却与此不同。

  张灵甫是为了吸引其他解放军而来的!

是他故意据守孟良崮,吸引陈粟来包围他,尔后再出动近40万国民党军实施反包围。

  同时,李天霞也没有上文中所述派一个旅予以支援,而是仅派了一个连的兵力!

  张灵甫功败垂成,从《红日》来看,是死于国民党腐败!

为保存实力无人来救而已!

但是,《红日》是改编自小说,小说是不完全真实的,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国民党当时的腐败统治。

[编辑本段]

张灵甫是怎样死的

  关于张灵甫的死因,现在大陆所有的历史资料、纪录片中都说“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但是具体怎样击毙的没有具体说明。

现在随着崇拜张灵甫的人越来越多以及电视剧《红日》的热播,有一部分人对张灵甫的死因有了质疑,认为张灵甫是“杀身成仁”。

使得张灵甫的死因成了谜。

  

一、击毙说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主编的《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二卷,对整编第74师和张灵甫的结局是这样交代的:

  “华东野战军突击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乘胜向整编第74师连续突击。

第8纵队第23师在第6纵队一部配合下,终于下午1时许,将芦山攻克,第4、第9、第6、第1纵队等部向孟良崮、600高地猛攻,于下午4时半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的整编第74师全部、干净、彻底歼灭,击毙其师长张灵甫。

  既然向孟良崮、600高地猛攻的部队包括第4、第9、第6、第1纵队等部,那么,攻击张灵甫师部山洞的究竟是华野哪一个纵队的部队呢?

文中没有说明。

  华东野战军1947年5月30日由陈、粟、谭、陈联名致中央军委的电文称:

“据最后调查证实:

74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确于16日下午2时解决战斗时,被我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当场所击毙。

当特团何副团长走近张灵甫等藏身之石洞,据师部副官出面介绍为张灵甫等人。

现尚在俘官处可证。

  这份电文报告所依据的主要证人,应是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

  何凤山对战斗过程是如何描述的呢?

来看他留下的文字回忆:

  “在这关键的时刻,张灵甫作了最后的垂死挣扎,又组织所有的残部及警卫部队、随从人员千余人,向我们反扑过来。

我们以轻重机枪组成的火力向敌猛射,掩护3连向孟良崮主峰北侧山洞张灵甫指挥所冲击。

3连先头部队在指导员邵志汉率领下,冲到山洞口,与敌警卫队长相遇,杀伤了冲出洞口之敌二十余人,我亦伤亡十余人,邵志汉同志也英勇牺牲。

  “攻占洞口之后,我军以机枪、汤姆枪、手榴弹向洞内扫射、猛投,然后喊话命令投降。

敌报话机台长回话:

‘你们不要打了,张师长刚才向蒋委员长喊话求救时,被手榴弹炸死了’。

又说:

‘警卫队长刚冲出洞口也被你们击毙了。

’当我们进洞后,果然发现张灵甫的尸体倒在报话机桌前,副师长蔡仁杰、第58旅旅长卢醒、副旅长明灿、第57旅团长周安义也被我击毙。

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整编第74师,也迅速、全部、干净、彻底地被歼灭。

  ……

  “当我派人把俘虏的敌第74师参谋长魏振钺押送到王必成、皮定均、江渭清等纵队首长处时,他对纵队首长说:

‘俘虏我的那个部队已活捉了张灵甫。

’纵队首长即派参谋陈亮同志来我团俘虏中寻找张灵甫,经检查尸体后,确认张灵甫已被击毙。

在我部队撤出战斗向北转移时,我命令部队将张灵甫的尸体用担架抬着随部队转移,两天后将他埋在山东沂水野猪旺村后的山岗上,并在坟前树一木牌,上写‘张灵甫之墓’。

当时,新华社曾广播,希其家属到该处收尸。

  以上应是大陆出版的正史关于张灵甫之死历来的主要定论及其依据,即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最后阶段中,率残部在其师部所在山洞负隅顽抗,被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击毙。

位于山东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遗址,现在还有大红石刻清晰地标明:

“击毙张灵甫之地”。

  按照何凤山的说法,张灵甫是在向蒋介石喊话求救时被洞外投入的手榴弹炸死的。

这里有一个疑点,如果是被手榴弹炸死的,张灵甫身上应该没有枪弹致命的创口,这与当时解放区的报纸报道和见过张灵甫遗体的其他证人所说脑后中枪弹而死的说法不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作者在天津的干休所采访了何凤山,对于张灵甫的死因,何凤山依然维持原来的说法,即是三连的指战员在攻击山洞向洞内扫射投弹时将张灵甫打死了,不承认由他自己当场击毙之事。

采访他的作者依据其他解放军参战证人的交叉证言,证实张灵甫的尸体确实倒卧在山洞里,因而认可何凤山关于张灵甫是在他的师部山洞抵抗时战死的说法,并认为所谓张灵甫是被俘后下山时被何风山蓄意枪杀之说是杜撰。

何凤山等人在当天下午山洞战斗结束后即收缴了张灵甫的胸章等遗物下山。

  除了正史之外,有关张灵甫击毙说,国内书刊杂志也刊登过不少文章,遗憾的是,各人所描述的情节矛盾重重,不能互相印证自圆其说。

比如,对击毙张灵甫的部队就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第6纵队,有的却说是第4纵队,另外,单是验尸,不同的人就举出了好几种结果,有的说张灵甫胸部中二弹头上无伤,有的却说子弹从左后脑射入右下颚穿出,有的说腰部中了炮弹,有的又说当场未死被抬去抢救未果,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人验完尸之后各自又都声称扯了张灵甫的胸章以资验明正身。

显然,若是以上种种死法有一种成立,则其余必为谬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作者所采访的当事人中,没有一个人见过活着的张灵甫,即使声称亲耳听开枪者叙说当时击毙情景的都没有,所谓证人,最多只不过见到了他死后的尸体,不足以见证他是如何死的。

  在这中间最言之凿凿者,是一篇题为《受陶勇之命为张灵甫验尸》的文章。

据作者称,当年4纵司令员陶勇的保健医生,曾经在战役结束的当晚与陶勇连夜上山,打着手电寻找张灵甫的尸体,最后凭张灵甫身着的美式军装上的胸章指认了尸体,并在山上当场替他验尸:

  “他首先检查头部,发现除左面颊擦去一块皮外,其他无伤痕。

他解开张灵甫胸前纽扣,发现其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躯体倒在血泊里。

他反复检查枪伤,判断两枪眼均是二百米以外远距离射击而致。

枪眼口径较小,符合我军战士使用的美制‘加拿大’冲锋枪口径。

一般来说,国民党高级将领自杀,都惯于用手枪打太阳穴,而张灵甫头部无枪伤;退一步说,就是张灵甫当胸开枪,也难以连发两枪形成两个枪眼,况且衣服上没有火药燃焦的痕迹,故排除了自杀。

验尸结论为:

张灵甫系被我军击毙身亡。

”验完之后,陶勇让人搜走了张灵甫的胸章等遗物,验尸的保健医生保留了从尸体上搜到的一张主人的免冠小照作为纪念。

  纵观此文,疑点颇多,陶勇作为一个纵队司令员,在部队正紧急转移的夜晚,可以想见他一定正在忙于部队的集结调配、清查战果、了解伤亡情况以及紧张布置下一步的作战或撤退行动,在这样重要的时刻,陶勇竟然会丢开要务擅离指挥岗位,亲自上山打着手电去给张灵甫验尸,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姑且不论此事是否合于常理,单就这个验尸的描述,也与何凤山等人当天下午攻击山洞击毙张灵甫并收缴了他的胸章等遗物的说法多有矛盾。

首先,既然张灵甫是被何凤山的特务团堵着山洞攻击,应是近距离中弹身亡才是,二百米开外中弹几乎没有可能。

再者,对枪械有所常识的应该知道,一般冲锋枪的射程,二百米以外的距离几达射距极限,这样的远距离是不可能打出从前胸直透后背的贯穿伤的。

第三,关于张灵甫的致命伤口,验尸者称是“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而解放区当时的报纸报道,分明写着张灵甫“后脑被子弹炸烂”。

描写孟良崮战役的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是大家熟悉的作家,当年他是华野6纵政治部宣传部长(与何凤山同一部队),战斗结束时,他曾经与保卫部长一起赶到山上现场查看张灵甫的遗体,也亲见他头部两侧流血已凝成紫黑色的块状,起初他和保卫部长都以为张灵甫是自杀,但是纵队参谋陈亮反复察看死者头部已被炸烂的后脑伤口(这点与解放区当时的报道一致),认为张灵甫是因被人用汤姆式冲锋枪从其后脑射入子弹而致死的。

这与上述“验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