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5302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辞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修辞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修辞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修辞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修辞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辞手法.docx

《修辞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手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辞手法.docx

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修辞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

《考试说明》要求: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考的修辞类型及作用如下:

 一比喻,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者说明道理的辞格,分为三个类型:

明喻(甲象乙)、暗喻(甲是乙)和借喻(甲代乙)。

例如:

①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吴西逸《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

二  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表现。

比拟又分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拟人就是直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例如: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2、拟物拟物就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例如:

  ①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

《荷花淀》

  ②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枝。

把“时雨”当做染色的颜料。

三  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1、部分代整体例如: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代替“祖国”

2、特征代本体例如: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因为他们戴高高帽子,穿宽大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3、具体代抽象例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专名代泛称例如:

常见的特称有人名、地名、官名、物品名等。

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的“绿绮”本指古代著名的琴,这里用来代替琴。

5、结果代原因例如: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衣带缓”是“人憔悴”的结果。

 四  夸张

    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对某些事物的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缩小。

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例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丹唇未启笑先闻。

(《红楼梦》)

    五  双关

    双关是利用语音和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例如: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暗指相思之泪。

六对偶

    对偶就是把一对结构相同或者相似、字数相等的词组或句子连接一起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思。

对偶分正对、反对和串对。

1、正对是两个意思相关的对称句子或词组构成的对偶。

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2、反对是两个意思彼此对立的对称句子或词组构成的对偶。

例如: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②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3、串对 又叫流水对,是由两个内容连贯或者有递进、因果等关系的对称句子或词组构成的对偶。

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上联表原因,下联表结果。

七排比

    排比就是用并列的词组或句子在语形上组织得具有某种相似性(如结构相似、字数相等、话题的关键词语相同)。

例如:

    天有情,天亦老,春有意,春须瘦。

云无心,云也生愁。

(乔孟符《扬州梦》杂剧第一折)

八顶真

    顶真又叫“联珠”,就是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段落与段落之间,用前一单位末尾的词语或分句作为后一单位的开头来巧妙连接。

例如:

    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

九互文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如: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将军与壮士们在漫长的卫国戍边生涯里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他们有的血染沙场,为国捐躯了,有的立下战功,凯旋回朝了。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对着镜子,梳理起自己瀑布似的一头秀发,并喜不自禁地贴上心爱的花黄。

十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例如: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人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十一设问

设问就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例如:

①“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十二反问

反问式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又叫“激问”,它只问不答,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例如:

①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好》)

十三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也叫对照。

例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何等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和思想的对比,深刻揭露了阶级矛盾的尖锐。

注意以下几种手法的区别

一、比喻和比拟

1.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

2.不管是哪种比喻,始终有喻体;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无拟体。

二.衬托和对比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三.对比和对偶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

对比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

修辞方式的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充满情味。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使形象更生动具体。

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双关

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增强表现力。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节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顶真

状物叙事,条理清晰;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具有旋律美。

互文

文字简洁、含蓄凝练,增强文采。

通感

激发读者联想,使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情感,使人印象深刻。

对比

使语言色彩鲜明,突出事物的本质,表达情感爱憎分明。

高考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直接考查。

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Ⅰ卷《春行即兴》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答:

修辞方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又如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

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二、隐性考查。

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

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

例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秋夜》(6分)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凉”字意义双关。

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答案涉及到双关和顶针修辞格。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

例如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广东卷《江汉》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小题: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本题考查的是比喻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

例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听邻家吹笙》: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树花”。

答:

诗人用通感的修辞格,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

考查的是通感修辞格。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

例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小题: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考查了拟人修辞格。

【提问方式】

①.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赏析。

②.这首诗某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本诗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

【回答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方法指导】

记忆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进而准确辨认,并发挥想象力,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使用专业用语进行分析。

练习题:

1.2009重庆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2008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

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修辞方法。

3、20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4、2005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5、2009宁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6.2008全国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7.04广州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

这首诗以精妙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见长。

请联系全诗,对划线诗句作简要赏析。

【考点分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各种资料上说法不一,这是文学鉴赏难以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大家复习更清晰,我们将表达技巧按照从小到大、由内容到形式的思路具体分为四种: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

这次研究第一种。

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高考要求掌握8种修辞格,分别是: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此外,像对比、双关、拈连等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格也要能识别并分析。

还有一种是运用典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

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三、考点解析

一、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二、描写手法主要有: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三、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四、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五种描写手法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4.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四、鉴赏指导

诗歌的修辞方法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例如: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鹊桥仙》)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如:

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

(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例如: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例如: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自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5)夸张

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例如:

①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夸张出奇句。

③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对比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

例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以上两首,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对偶

用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