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4939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微生物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食品微生物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食品微生物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食品微生物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食品微生物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微生物学.docx

《食品微生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微生物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微生物学.docx

食品微生物学

[请输入文档标题]

[请输入文档副标题]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习普通台式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显微镜的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为机械装置,一为光学系统,这两部分很好的配合,才能发挥显微镜的作用。

1.显微镜的机械装置

显微镜的机械装置包括镜座、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推动器、粗动螺旋、微动螺旋等部件

(1)镜座镜座是显微镜的基本支架,它由底座和镜臂两部分组成。

在它上面连接有载物台和镜筒,它是用来安装光学放大系统部件的基础。

(2)镜筒 镜筒上接接目镜,下接转换器,形成接目镜与接物镜(装在转换器下)间的暗室。

从物镜的后缘到镜筒尾端的距离称为机械筒长。

因为物镜的放大率是对一定的镜筒长度而言的。

镜筒长度的变化,不仅放大倍率随之变化,而且成像质量也受到影响。

因此,使用显微镜时,不能任意改变镜筒长度。

国际上将显微镜的标准筒长定为160mm,此数字标在物镜的外壳上。

(3)物镜转换器 物镜转换器上可安装3—4个接物镜,一般是三个接物镜(低倍、高倍、油镜)。

Nikon显微镜装有四个物镜。

转动转换器,可以按需要将其中的任何一个接物镜和镜筒接通,与镜筒上面的接目镜构成一个放大系统。

(4)载物台 载物台中央有一孔,为光线通路。

在台上装有弹簧标本夹和推动器,其作用为固定或移动标本的位置,使得镜检对象恰好位于视野中心。

(5)推动器 是移动标本的机械装置,它是由一横一纵两个推进齿轴的金属架构成的,好的显微镜在纵横架杆上刻有刻度标尺,构成很精密的平面座标系。

如果我们须重复观察已检查标本的某一部分,在第一次检查时,可记下纵横标尺的数值,以后按数值移动推动器,就可以找到原来标本的位置。

(6)粗动螺旋 粗动螺旋是移动镜筒调节接物镜和标本间距离的机件,老式显微镜粗螺旋向前扭,镜头下降接近标本。

新近出产的显微镜(如Nikon显微镜)镜检时,右手向前扭载物台上升,让标本接近物镜,反之则下降,标本脱离物镜。

(7)微动螺旋 用粗动螺旋只可以粗放的调节焦距,要得到最清晰的物象,需要用微动螺旋做进一步调节。

微动螺旋每转一圈镜筒移动0.1毫米(100微米)。

新近出产的较高档次的显微镜的粗动螺旋和微动螺旋是共轴的。

2.显微镜的光学系统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由反光镜,聚光器,接物镜,接目镜等组成,光学系统使物体放大,形成物体放大像。

(1)反光镜 较早的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用自然光检视物体,在镜座上装有反光镜。

反光镜是由一平面和另一凹面的镜子组成,可以将投射在它上面的光线反射到聚光器透镜的中央,照明标本。

不用聚光器时用凹面镜,凹面镜能起会聚光线的作用。

用聚光器时,一般都用平面镜。

新近出产的较高档次的显微镜镜座上装有光源,并有电流调节螺旋,可通过调节电流大小调节光照强度。

(2)聚光器 聚光器在载物台下面,它是由聚光透镜、虹彩光圈和升降螺旋组成的。

聚光器可分为明视场聚光器和暗视场聚光器。

普通光学显微镜配置的都是明视场聚光器,明视场聚光器有阿贝聚光器、齐明聚光器和摇出聚光器。

阿贝聚光器在物镜数值孔径高于0.6时会显示出色差和球差。

齐明聚光器对色差、球差和慧差的校正程度很高,是明视场镜检中质量最好的聚光器,但它不适于4倍以下的物镜。

摇出聚光器能将聚光器上透镜从光路中摇出满足低倍物镜(4×)大视场照明的需要。

聚光器安装在载物台下,其作用是将光源经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聚焦于样品上,以得到最强的照明,使物象获得明亮清晰的效果。

聚光器的高低可以调节,使焦点落在被检物体上,以得到最大亮度。

一般聚光器的焦点在其上方1.25mm处,而其上升限度为载物台平面下方0.1mm。

因此,要求使用的载玻片厚度应在0.8—1.2mm之间,否则被检样品不在焦点上,影响镜检效果。

聚光器前透镜组前面还装有虹彩光圈,它可以开大和缩小,影响着成像的分辨力和反差,若将虹彩光圈开放过大,超过物镜的数值孔径时,便产生光斑;若收缩虹彩光圈过小,分辨力下降,反差增大。

因此,在观察时,通过虹彩光圈的调节再把视场光阑(带有视场光阑的显微镜)开启到视场周缘的外切处,使不在视场内的物体得不到任何光线的照明,以避免散射光的干扰。

(3)物镜 安装在镜筒前端转换器上的接物透镜利用光线使被检物体第一次造像,物镜成像的质量,对分辨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物镜的性能取决于物镜的数值孔径(numericalapeature简写为NA),每个物镜的数值孔径都标在物镜的外壳上,数值孔径越大,物镜的性能越好。

物镜的种类很多,可从不同角度来分类:

根据物镜前透镜与被检物体之间的介质不同,可分为:

①干燥系物镜 以空气为介质,如常用的40×以下的物镜,数值孔径均小于1。

②油浸系物镜 常以香柏油为介质,此物镜又叫油镜头,其放大率为90×—100×,数值孔值大于1。

根据物镜放大率的高低,可分为:

①低倍物镜 指1×—6×,NA值为0.04—0.15;

②中倍物镜 指6×—25×,NA值为0.15—0.40;

③高倍物镜 指25×—63×,NA值为0.35—0.95;

④油浸物镜 指90×—100×,NA值为1.25—1.40。

根据物镜像差校正的程度来分类可分为:

①消色差物镜 是最常用的物镜,外壳上标有“Ach”字样,该物镜可以除红光和青光形成的色差。

镜检时通常与惠更斯目镜配合使用。

②复消色差物镜 物镜外壳上标有“Apo”字样,除能校正红、蓝、绿三色光的色差外,还能校正黄色光造成的相差,通常与补偿目镜配合使用。

③特种物镜 在上述物镜基础上,为达到某些特定观察效果而制造的物镜。

如:

带校正环物镜,带视场光阑物镜,相差物镜,荧光物镜,无应变物镜,无罩物镜,长工作距离物镜等。

目前在研究中常用的物镜还有:

半复消色差物镜(FL),平场物镜(Plan),平场复消色差物镜(PlanApo),超平场物镜(Splan,超平场复消色差物镜(SplanApo)等。

(4)目镜 目镜的作用是把物镜放大了的实像再放大一次,并把物像映入观察者的眼中。

目镜的结构较物镜简单,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目镜通常由两块透镜组成,上端的一块透镜称“接目镜”,下端的透镜称“场镜”。

上下透镜之间或在两个透镜的下方,装有由金属制的环状光阑或叫“视场光阑”,物镜放大后的中间像就落在视场光阑平面处,所以其上可安置目镜测微尺。

普通光学显微镜常用的目镜为惠更斯目镜(Huygenseyepiece),如要进行研究用时,一般选用性能更好的目镜,如补偿目镜(K)、平场目镜(P)、广视场目镜(WF)。

照相时选用照相目镜(NFK)。

普通光学显微镜工作原理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 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

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配置的几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

与其他物镜相比,油镜的使用比较特殊,需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这主要有如下二方面的原因:

    1.增加照明亮度

    油镜的放大倍数可达100Χ,放大倍数这样大的镜头,焦距很短,直径很小,但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却最大。

从承载标本的玻片透过来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不同(从玻片进入空气,再进入镜头),有些光线会因折射或全反射,不能进入镜头,致使在使用油镜时会因射入的光线较少,物像显现不清。

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用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片之间加入与玻璃的折射率(n=1.55)相仿的油镜(通常用香柏油,其折射率n=1.52)。

    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显微镜的分辨率或分辨力(resolutionorresolvingpower)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

从物理学角度看,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的干涉现象及所用物镜性能的限制,分辨力D可表示为:

D=λ/2N.A,式中λ=光波波长;NA=物镜的数值孔径值。

   光学显微镜的光源不可能超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0.4--0.7μm),而数值孔径值则取决于物镜的镜口角和玻片与镜头间介质的折射率,可表示为:

NA=n×sinα

式中α为光线最大入射角的半数。

它取决于物镜的直径和焦距,一般来说在实际应用中最大只能达到120O,而n为介质折射率。

由于香柏油的折射率(1.52)比空气及水的折射率(分别为1.0和1.33)要高,因此以香柏油作为镜头于玻片之间介质的油镜所能达到的数值孔径值(NA一般在1.2-1.4)要高于低倍镜、高倍镜等干镜(NA都低于1.0)。

若以可见光的平均波长0.55μm来计算,数值孔径通常在0.65左右的高倍镜只能分辨出距离不小于0.4μm的物体,而油镜的分辨率却可达到0.2μm左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玻片标本。

    2.溶液或试剂:

香柏油、二甲苯(乙醇:

乙醚混合液=3:

7)

    3.仪器或其他用具:

显微镜、擦镜纸等。

(四)实验步骤

1.观察前的准备

   

(1)显微镜的安置:

置显微镜于平整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缘约3-4cm。

镜检时姿势要端正。

   取放显微镜时应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底座,使显微镜保持直立、平稳。

切忌用单手拎提;且不论使用单筒显微镜或双筒显微镜均应双眼同时睁开观察,以减少眼睛疲劳,也便于边观察边绘图或记录。

   

(2)光源调节:

安装在镜座内的光源灯可通过调节电压以获得适当的照明亮度,而使用反光镜采集自然光或灯光作为照明光源时,应根据光源的强度及所用物镜的放大倍数选用凹面或凸面反光镜并调节其角度,使视野内的光线均匀,亮度适宜。

   (3)根据使用者的个人情况,调节双筒显微镜的目镜,双筒显微镜的目镜间距可以适当调节,而左目镜上一般还配有曲光度调节环,可以适应眼距不同或两眼视力有差异的不同观察者。

   (4)聚光器数值孔径值的调节:

调节聚光器虹彩光圈值与物镜的数值孔径值相符或略低。

有些显微镜的聚光器只标有最大数值孔径值,而没有具体的光圈数刻度。

使用这种显微镜时可在样品聚焦后取下一目镜,从镜筒中一边看着视野,一边缩放光圈,调整光圈的边缘与物镜边缘黑圈相切或略小于其边缘。

因为各物镜的数值孔径值不同,所以每转换一次物镜都应进行这种调节。

    在聚光器的数值孔径值确定后,若需改变光照强度,可通过升降聚光器或改变光源的亮度来实现,原则上不应再通过虹彩光圈的调节。

当然,有关虹彩光圈、聚光器高度及照明光源强度的使用原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能获得良好的观察效果,有时也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一定拘泥不变。

    2.显微观察

    在目镜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所能达到的分辨率及放大率都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初学者,进行显微观察时应遵守从低倍镜到高倍镜再到油镜的观察程序,因为低倍数物镜视野相对大,易发现目标及确定检查的位置。

   

(1)低倍镜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标本玻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移动推进器使观察对象处在物镜的正下方。

下降10Χ物镜,使其接近标本,用粗调节器慢慢升起镜筒,使标本在视野中初步聚焦,再使用细调节器调节图象清晰。

通过玻片夹推进器慢慢移动玻片,认真观察标本各部位,找到合适的目的物,仔细观察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

    在任何时候使用粗调节器聚焦物像时,必需养成先从侧面注视小心调节物镜*近标本,然后用目镜观察,慢慢调节物镜离开标本进行准焦的习惯,以免因一时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及玻片。

   

(2)高倍镜观察低倍镜下找到合适的观察目标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心后,轻轻转动物镜转换器将高倍镜移至工作位置。

对聚光器光圈及视野亮度进行适当调节后微调细调节器使物像清晰,利用推进器移动标本仔细观察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

   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parfocal)。

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3)油镜观察高倍镜或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样品区域后,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升高,然后将油镜转到工作位置。

在待观察的样品区域加滴香柏油,从侧面注视,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小心地降下,使油镜浸在镜油中并几乎与标本相接。

将聚光器升至最高位置并开足光圈,若所用聚光器的数值孔径值超过1.0,还应在聚光镜与载玻片之间也加滴香柏油,保证其达到最大的效能。

调节照明使视野亮度合适,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徐徐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并用细调节器使其清晰准焦为止。

    有时按上述操作还找不到目的物,则可能是由于油镜头下降还未到位,或因油镜上升太快,以至眼睛捕捉不到一闪而过的物像。

遇此情况,应重新操作。

另外应特别注意不要因在下降镜头时用力过猛,或调焦时误将粗调节器向反方向转动而损坏镜头及载玻片。

    3.显微镜用毕后的处理

   

(1)上升镜筒,取下载玻片。

   

(2)用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镜油,然后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香柏油溶于二甲苯)擦去镜头上残留的油迹,最后再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

   (3)用擦镜纸清洁其他物镜及目镜;用绸布清洁显微镜的金属部件。

 

   (4)将各部分还原,反光镜垂直于镜座,将物镜转成“八”字形,再向下旋。

同时把聚光镜降下,以免接物镜与聚光镜发生碰撞危险。

(五)实验结果

分别绘出你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下观察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链霉菌及青霉的形态,包括在三种情况下视野中的变化。

同时注明物镜放大倍数和总放大率。

(六)注意事项

1.持镜时必须是右手握臂、左手托座的姿势,不可单手提取,以免零件脱落或碰撞到其它地方。

2.轻拿轻放,不可把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3.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

4.水滴、酒精或其它药品切勿接触镜头和镜台,如果沾污应立即擦净。

5.放置玻片标本时要对准通光孔中央,且不能反放玻片,防止压坏玻片或碰坏物镜。

6.要养成两眼同时睁开的习惯,以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

7.不要随意取下目镜,以防止尘土落入物镜,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种零件,以防损坏。

8.使用完毕后,必须复原才能放回镜箱内,其步骤是:

取下标本片,转动旋转器使镜头离开通光孔,下降镜台,平放反光镜,下降集光器(但不要接触反光镜)、关闭光圈,推片器回位,盖上绸布和外罩,放回实验台柜内。

最后填写使用登记表。

(注:

反光镜通常应垂直放,但有时因集光器没提至应有高度,镜台下降时会碰坏光圈,所以这里改为平放)

(七)分析与讨论

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

起什么作用?

    2、试列表比较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各方面的差异。

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误操作?

    3、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

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4、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5、根据你的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的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1.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

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

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生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

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着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

碱性染料(basic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

碱性染料的作用象在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violet)。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12~20h斜面培养物;革兰氏染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1.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2.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3.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

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热固定温度不易过高,以载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染色

(1)简单染色法:

①染色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②水洗倾去染液,用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液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段流下,水流不易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③干燥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也可用吸水纸吸干。

④镜检涂片干燥后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①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1~2min,水洗。

②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③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蓝色时为止,约20~30s,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④复染用番红液染1~2min,水洗。

⑤镜检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五)实验结果

  在你所作的革兰氏染色制片中,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各染成何色?

它们是革兰氏阴性菌还是革兰氏阳性菌?

(六)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过程中的时间要严格控制?

2.选择明确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染色的对照菌。

(七)分析与讨论

1.作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什么不能过于浓厚?

其染色成败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2.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实验三酵母菌的形态与菌落特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酵母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观察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代表种类的菌落形态特征。

  

3.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细胞形态观察。

(二)实验原理

美蓝染色液可以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死活染色鉴别,美蓝是一种弱氧化剂,氧化态呈蓝色,还原态呈无色。

.活的酵母因为新陈代谢不断进行,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能将进入细胞的美蓝还原,而细胞不染色。

因此,用美蓝对酵母细胞染色一定时间后,无色的为活细胞,蓝色的为死细胞。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酿酒酵母单个菌落平板,美兰溶液,酒精等。

显微镜、载玻片、擦镜纸、盖玻片、接种环。

(四)实验步骤

(一)菌落的形态观察

观察酿酒酵母单个菌落特征,并按实验菌落特征描述的方法记录结果。

  

(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酵母菌的活体染色观察及死亡率的测定

1.以无菌水洗下PDA斜面培养的酿酒酵母菌苔,制成菌悬液。

2.取0.05%美蓝染色液1滴,置载玻片中央,并用接种环取酵母菌悬液与染色液混匀,染色2~3min,加盖玻片,在高倍镜下观察酵母菌个体形态,区分其母细胞与芽体,区分死细胞(蓝色)与活细胞(不着色)。

3.在一个视野里计数死细胞和活细胞,共计数5~6个视野。

酵母菌死亡率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以下式来计算:

死亡率=死细胞总数/死活细胞总数×100%

(五)实验结果

1.观察酵母菌落特征,并绘图说明。

2.计算酵母菌的死亡率

(六)注意事项

1.用于活化酵母菌的麦芽汁培养基要新鲜、表面湿润;在产孢培养基上加大移种量,可提高子囊形成率;通过微加热增加酵母的死亡率,易于观察死亡细胞。

(七)分析与讨论

1.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形态的差异?

     

2.酵母菌的假菌丝是怎样形成的?

与霉菌的真菌丝有何区别?

 

实验四霉菌形态与菌落特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霉菌的群落特征

(2)观察霉菌个体形态及各种无性孢子的形态

(3)掌握霉菌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原理:

霉菌是由许多较之在一起的菌丝体构成。

在超市的条件下,霉菌可以生长出丝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

单个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管状,有的霉菌其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分割为多细胞,成为有隔菌丝。

有点霉菌,其菌丝没有横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的直径比一般细菌和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菌落形态较大,质地较疏松,其疏松程度不等,颜色各异。

菌丝体经制片后可用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观察。

在观察时,要注意菌丝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横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时形成的孢子种类及着生方式。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大,而且孢子容易飞散,如将菌丝体制与水中易变形,故观察时用浸片法将其置于乳酸石碳酸棉溶液中、菌丝和孢子染成蓝色,保持菌丝体圆形,使细胞不易干燥,并有杀菌作用。

三、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