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表现手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648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docx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表现手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docx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

古典诗歌富于含蓄之美,有许多特别的表现手法。

一首诗往往有字面意义(直指)与深层意义(能指)之别,好比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三分一,藏在水下的倒有三分二。

甚至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看似截然相反。

如果只读字面,而不深入剖析,就很难读懂一首诗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它的美感。

通晓一些基本手法,对解读诗词有很大帮助。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一、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写景类

1、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寓情于景(以景代情)……

古典诗歌贵含蓄,直接抒情者少,间接抒情者多。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最常用手法。

这几种说法其实差别不大,若硬要区分,无非是“情”与“景”在诗句中“比例”多少而已。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首句直抒胸臆,次句情景交融:

“春半如秋”,既是当地二月榕树落叶特有景象,使人产生错觉,也是因为诗人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意兴阑珊,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融为一体。

三四句寓情于景,描绘雨后花残、叶落、莺啼的景象,诗人的愁绪隐含其间,莺啼之“乱”正是心绪之“乱”的体现,照应了首句“宦情羁思”。

这首诗是“景”与“情”融合的典范。

托物寄情与借景抒情的区别在于用以表达情感的媒介,前者借助一个具体的物象,而后者则是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

2、以景结情

 元稹 《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

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

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

“暗雨吹风入寒窗”。

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

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

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3、以景衬情也可以归为衬托(A、以乐景衬乐情——正衬,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析】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

   

B、哀景衬托哀情——正衬,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解析】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C、乐景反衬哀情——反衬

唐代张仲素《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解析】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

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

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

心儿何往?

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

“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

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解析】上联。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

咏物类

4、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寄情/托物寓理

这三种手法在咏物诗和题画诗中常见

①托物言志:

把所咏之物人格化,借物象来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等。

例1:

清•郑燮《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诗歌描写出竹子扎根裂岩之中,屹立于青山之上,蔑视狂风磨击的形象,表现了竹子不畏艰险,顽强斗争的精神和刚直坚韧的品质,与诗人为人刚直不畏权贵的行为构成了相似点。

实际上也是做官为人、立身行事的形象写照。

例2:

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解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首句“垂绥饮清露”,“绥”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例3:

王安石《北陂bēi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解析】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

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

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

“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

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例4:

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解析】 垂柳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却独居荒园无人观赏,抒发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

只好终日寂寞了。

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5:

咏燕【唐·张九龄】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张九龄为唐代名相,曾深得唐玄宗信任,后遭李林甫排挤,这首诗字面上句句咏海燕,却是说自己出身卑微,幸运登上相位,“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以鹰隼喻政敌,说自己无意与之为敌,请他们不必妒嫉打击。

诗中充满了清高之态和无可奈何之意。

例6:

欧阳修《画眉鸟》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解析】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鲜明对照。

其实,诗人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

朝中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强烈对照。

诗人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作此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全诗表现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②托物寄情

托物言志注重建立物象(所咏之物)与人的精神品格之间的相似性,而托物寄情则是通过对物象的描摹来表达特定情感。

咏芙蓉【南朝·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芙蓉【北宋·苏轼】

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

坐看池莲尽,独伴霜菊槁。

这两首诗咏物诗吟咏对象都是芙蓉,沈约表达了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喜悦,而苏轼赞美了如芙蓉耐寒的一样坚贞高洁的品格。

前者为托物寄情,后者为托物言志。

墨葡萄【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白鹭图【明·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两首题画诗,徐渭以“笔底明珠”喻葡萄,伤感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只能“闲抛闲掷”;刘羽笔下的白鹭与年老不遇者的形象融为一体。

前者托物寄情,后者托物言志。

③托物寓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哲理。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借咏琴而表达了“万物互相依存”的哲理。

宋代诗人很喜欢写这类诗作。

咏史类

5、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咏史抒怀)

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解析】文章先用三个典故:

一是霸王别姬,即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困垓下,突围前与爱妾虞姬悲歌诀别,虞姬自刎而死。

项羽突围至乌江岸也自刎而死;二是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三是班超空老玉门关外。

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项羽、曹操、班超这三个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功业英名虽然万古不会磨灭,但他们的功业英名是以“生民涂炭”为代价的,这是一;二是作者没有褒扬三位英雄的业绩,只交待他们的失败与不得志,便说明历史上像这些英雄人物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

作者为何对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而无所感慨呢?

这和他悯民生,体民苦的思想有关,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

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

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借历史事实抒写作者对战争涂炭生民的伤叹与愤慨,说明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

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史书,哪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呢!

作者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也只能发出慨叹。

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南朝陈后主生活奢侈,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

每日只在宫中与嫔妃近臣游宴,其有一妃子,名张丽华,发长七尺,其光可鉴,深受后主喜爱。

他在后庭摆宴时,必唤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近臣,与张贵妃及宫女调情。

然后让文臣作词,选其中特别艳丽的句子配曲,一组组分配给宫女,一轮轮地演唱。

其中有“壁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

”更有一首《玉树后庭花》歌词中云: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陈后主的好日子就象这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前后不足七年(公元582年至589)589年,隋兵进入建康(今南京),陈后主被俘,后病死于洛阳。

《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

后来就有了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批评商女,实则把斗争矛头指向了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描写手法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描写结合

▪以小见大、用典、象征、抑扬

▪白描(粗笔勾勒)、工笔细描

▪细节描写

▪【一】按立足点的变化:

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

▪【二】角度变化:

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1、渲染——烘托

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渲染——从正面着意描写,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表达——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烘托与衬托:

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

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

即《艺概》中所说: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渲染:

原本是一种绘画术语,层层叠加,突出主体。

运用到诗歌中有类以景衬情,只是要把“景”扩到更大范畴的环境描写而已。

长信秋词【唐·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金井、梧桐、黄叶、珠帘、夜霜、熏笼、玉枕、更漏……层层渲染深宫之中凄清冷寂的环境,宫女的孤独和凄凉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析】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深秋凄凉的氛围。

  

杜甫《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解析】第一段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

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解析】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烘托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解析】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侧面描写)。

2、对比/衬托(烘托)

在讽喻诗中,对比和衬托是最常见的手法。

对比与烘托之别,在于对比是“捉对作比”,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主体。

陶者【北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陶者(烧砖瓦的匠人)辛苦工作却“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的富贵人家却安居大厦,双重对比(一与二句,三与四句,一二句和三四句)突出剥削的残酷和世道的不公。

张俞《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思路也一样。

买花【唐·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此诗层层铺叙“帝城”人追逐牡丹的狂热,末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触目惊心的对比揭示了主题,即对权贵富豪奢华生活的批判。

在咏史诗和怀人诗中,常把永恒不变或者历久常新的自然万物——日月、山川、花树等,和短暂易逝、动荡变幻的人事:

生命、青春、美貌、爱情、旧日的欢乐、王朝的繁华……作对比,把“无情”之造化与“有情”之人作对比,把历史与现实作对比……引发物是人非、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昔盛今衰的感慨。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越中览古【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别。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行者”“耕者”的表现,为了衬托罗敷的美貌。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篁、明月为背景,衬托了弹琴的人的高洁和卓尔不群。

这都是正衬。

题扬州禅智寺【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诗的前六句渲染了禅智寺的凄清,末二句再以扬州的歌舞喧闹与市井繁华反衬寺内的寂寥,尤能表现了诗人孤独、若有所失的心境。

以乐景衬哀情,也算作反衬的一种。

摊破浣溪沙【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此词写于南渡之后,以闲适的笔墨,刻画病中之苦况。

年老独居异乡,病体支离,卧床不起,又赶上一场风雨,偏说煎药可以当茶,闲处可以读诗,还有心情对雨、赏花。

越是强自开解,就越见境况之凄凉;把痛苦写得越淡,就越见痛苦沉积之深。

这就是以乐衬哀的手法的运用。

这种手法有时还会与抑扬合用,形成前后落差。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美景,末句归结于战乱之后有家归不得的痛苦。

3、抑扬

古人诗文重视“蓄势”,《过秦论》大半篇幅夸秦如何强盛无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就一笔抹倒了,这样“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主题就自然被带了出来。

这手法运用到诗词中去,如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前半是菊花“蕊寒香冷蝶难来”的寂寥,后半用“他年我若为青帝”的豪气,一振衰瑟之意。

这叫做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又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情随境迁,前半首喜,后半首忧,形成前后落差,“不知愁”正是为后文被春日唤醒的深深离愁作铺垫。

这叫先扬后抑(欲抑先扬)

眼儿媚【北宋·赵佶】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词上半阕“万里帝王家”之奢华,为后半阕“春梦绕胡沙”的凄凉作铺垫。

抑扬时常有前后对比的效果。

抑扬之中,又能自然带出讽刺意味。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半赞美明君贤臣之遇合,末句点出“不问苍生问鬼神”,“夜半前席”的美事,顿时成了深深讽刺了。

4、白描——工笔

白描——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工笔——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析】作者善于抓住夏日急雨的特点,以朴素的语言进行白描,一句一景,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夏季风云骤变的奇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工笔

王维《待储光羲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解析】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

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原来自己弄错了);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转)(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或是自己多情(空复情),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

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5、动静结合(动静相生)

写景诗的常用手法。

我们时常称赞一首诗写景如画,但画面是凝固的,而诗人为了意境的鲜活,会特别注意动态描写。

大家熟悉的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两句动态,后两句静态,动静组合在同一幅画面里。

只是在一间小屋子里欣赏春景,却顿时让人有了无限遐想的余地。

清平乐【北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此词前面都是静态,极写春归的寂寞,最后两句宕开一笔,黄莺啼叫着掠过蔷薇无影无踪,寂寞又更深了一层。

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化静为动;李白《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又把奔流的瀑布凝固在画面上;南朝诗人谢朓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同样深得化动为静之妙。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这也是“反衬”的一种。

6、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联想与想象)

虚实相生,能丰富诗歌的内容,拓展诗歌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