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气相色谱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530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docx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气相色谱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docx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

第一章色谱理论基础与气相色谱法

培训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高级化学检验工掌握气相色谱的基本原理;熟悉气相色谱仪的构造、使用和维护保养的方法。

掌握固定相的基本性质和选择固定相的原则。

掌握色谱柱的制备方法,熟悉热导池和氢火焰检测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及定性定量的方法。

色谱法以其高效快速分离特性在现代仪器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类分析方法特别适合于复杂混合物的快速分离分析,在石油化工、医药卫生、环境监测、食品检验、合成材料等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色谱法包括了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超临界色谱法及新出现的毛细管电色谱法、激光色谱法等各种分析方法,其中的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为流动相,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色谱法,主要用于各种气体混合物及低沸点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第一节色谱法概述

试样混合物在色谱仪中的分离是在色谱柱中的两相之间进行的,分离过程也就是随着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分离柱中的运动,组分在两相间不断重复进行着的分配过程,其中的一项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称为流动相。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试样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不同,在两相间的分配比例产生差异,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了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分析。

一、色谱法的特点和分类

(一)分类

1、按流动相类型不同分类:

(1)气相色谱法(按固定相的不同分类)

①气固色谱

②气液色谱

(2)液相色谱法(按固定相的不同分类)

①液固色谱

②液液色谱

(3)超临界色谱法

2、按试样与固定相的作用机理不同分类:

(1)分配色谱

(2)离子交换与离子色谱

(3)凝胶色谱及亲和色谱

(二)特点

1、分离效率高

2、灵敏度高

3、分析速度快

4、应用范围广

二、色谱基本参数与色谱曲线的表征

(一)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当试样中各组分从分离柱中流出时,由于多次分配和扩散的结果,柱后流出组分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检测信号呈正态分布的色谱峰。

一次完整分析过程所记录的色谱流出曲线即色谱图提供了色谱分离过程的各种信息,是被分离组分在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的综合体现,也是进行色谱理论计算和定量分析的基础。

在理想情况下,单组分的色谱流出曲线如下图所示。

色谱流出曲线及参数表征

为了对色谱分离过程进行讨论和理论分析的需要,需要规定一些色谱基本参数并对色谱曲线进行表征。

(二)基线

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即为基线。

(三)保留值

用于表征试样组分被固定相滞留程度的参数。

保留值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即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具有较大的作用力。

如果某组分不被固定相滞留,则仅流经分离柱中颗粒之间的空袭体积,则在最短时间内流出。

1、以时间表示的保留值

(1)保留时间(tR):

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2)死时间(tM):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

):

组分保留时间tR去除死时间tM后的时间,代表了组分在固定相中被滞留的时间。

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

(1)保留体积(VR):

(2)死体积(

):

(3)调整保留体积(

):

(四)选择因子(相对保留值r21)

相对保留值定义为组分2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和固定性质有关,与其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表示了固定相对这两种组分的选择性。

(五)峰高、峰面积

1、峰高(h)指峰顶到基线的距离,用h表示。

2、峰面积(A)指每个组分的流出曲线与基线间所包围的面积,用A表示。

峰高或峰面积的大小和每个组分在样品中的含量相关,因此色谱峰的峰高或峰面积是气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的主要依据。

(六)区域宽度

色谱峰具有一定的宽度,其大小反映了组分在色谱分离过程中受到的动力学因素,如扩散及载气流速等的影响。

用来表征色谱峰宽度的参数有三种。

1、标准偏差(σ):

及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Y1/2):

峰高一半处的色谱峰宽度,Y1/2=2.354σ。

3、峰底宽(Wb):

Wb=4σ。

第二节色谱理论基础

色谱理论的建立促进了色谱法的快速发展。

色谱理论需要解决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评价指标及柱效与色谱参数间的关系等。

组分的保留时间受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温度及流动相和固定液的结构与性质),而色谱峰变宽则受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组分在两相中的运动情况)。

一、气相色谱分离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式

气相色谱的分离机理因色谱柱中固定相性质的不同而异。

气相色谱柱分为填充柱和毛细管柱两种,前者是在内径3~6mm的金属或玻璃管中填充固定相,后者是将一种称之为固定液的化合物均匀涂敷在毛细管内壁上而构成固定相。

填充柱中使用的固定相有两大类:

固体吸附剂颗粒和表面涂敷固定液的颗粒。

当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颗粒时,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是分离的基础,而当采用固定液时,试样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液两相间分配的差异则是分离的依据。

当试样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柱并与固定相接触时,被固定相溶液或吸附,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被溶解或吸附的组分又从固定相中挥发或脱附,向前移动时又再次被固定相溶解或吸附,随着载气的流动,溶解、挥发,或吸附、脱附的过程反复地进行,从而实现了色谱分离。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两相分配过程。

当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较大时,在色谱柱中的停留时间必然长,也即组分的保留时间较大。

色谱分离与两相分配过程有关,试样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情况可用分配系数来表征。

(一)分配系数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表示,即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

一定温度下,某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则出峰越慢。

组分在不同性质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差异越小,分离越困难,因而选择适宜的固定相,使组分间分配系数的差别增大,可显著改善分离效果。

(二)分配比

在实际工作中,也常用分配比来表征色谱分配平衡过程。

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分配比也称容量因子和容量比。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固定相及流动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力的改变而变化,因而可以通过改变操作条件来提高分离效果。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也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三)分配比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之间存在着联系,通过下式可以将两者关联起来:

(四)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为实验求得分配比,需要将分配比与保留参数关联起来。

在这里先引入滞留因子Rs,其定义为组分在色谱柱内的线速率us与流动相在分离柱内的线速率u的比值,即

取决于组分与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与组分在两相中存在的量有关,故滞留因子

也可以用两相间的质量分数

来表示。

若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L的分离柱,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R和tM,则

整理得

通过上式可直接由实验获得得保留值求出分配比,可计算获得分配系数。

(五)分配系数与分离温度的关系

分离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必然要影响到溶质在两相中的分配,即分配系数是物质额一种热力学参数。

对于一定的溶质和固定相,溶质的分配系数与分离温度间存在以下关系:

由上式可见,分离温度越高,分配系数越小,则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浓度越大,保留时间越短。

(六)分离因子

分离因子(也称为选择因子)定义为两物质的调整保留时间(或分配系数)的比值,可用来衡量两物质的分离程度,用α表示。

由上式可见,分离因子在数值上与相对保留值相同。

但分离因子仅考虑了色谱分离过程中热力学因素,而没有考虑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即色谱峰的变宽,故不能反映两物质的实际分离情况。

(七)色谱流出曲线的数学描述

色谱峰为正态分布时,色谱流出曲线上的浓度与时间(t)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进行描述:

当色谱峰为非正态分布时,可按正态分布函数加指数衰减函数构建关系式。

二、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将色谱分离过程比拟成蒸馏过程,将连续的色谱分离过程分割成多次的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过程的重复,引入了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的概念。

塔板理论的假设:

①在每一个平衡过程间隔内,平衡可以迅速达到;②将载气看作成脉动过程;③试样沿色谱柱方向的扩散可忽略;④每次分配的分配系数相同。

色谱柱长(L)、理论塔板高度(H)与理论塔板数(n)三者的关系为

色谱峰的方差σ与理论塔板数和保留时间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标准色谱峰为正态分布,在峰高0.607处的峰宽为2σ,峰底宽W=4σ,则上式为:

根据塔板理论,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

组分在tM时间内并不参与柱内分配,与分离无关,故需要引入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即用调整保留时间

替代保留时间tR:

一支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与柱长有关,而理论塔板高度相当于单位理论塔板所占的柱长度,与柱的总长度无关,因此用理论塔板高度比较柱效更合理。

塔板理论给出了衡量色谱柱分离效能的指标,但柱效并不能表示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因为两组分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实现分离。

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从以上塔板理论的关系式来看无法解释。

同时,塔板理论也不能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

由于流动相的快速流动及传质阻力的存在,分离柱中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快速建立,所以塔板理论存在着不足,只是近似描述了发生在色谱柱中的实际过程。

三、速率理论

速率理论也称为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是将塔板理论中的塔板高度概念与组分在两相中的扩散和传质联系起来,指出分离过程中的峰展宽的原因是由于有限的传质速率和传质阻力的存在,而引起的动力学效应的影响所致,故塔板高度是流动相流速的函数,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两者间的数学关系可得到速率方程:

A——涡流扩散项:

流动相携带试样组分分子在分离柱中向前运动时,组分分子碰到填充剂颗粒时改变方向,形成紊乱的涡流,使组分分子各自通过的路径不同,从而引起色谱峰的扩展,如下图所示。

涡流扩散

涡流扩散项的大小与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dp)和填充是否均匀有关,可表述为:

dp为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λ为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

涡流扩散项的大小与流动相流速无关。

固定相颗粒越小,填充的越均匀,A值越小,柱效越高,表现在由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

B/u——分子扩散项:

当试样以很窄的“塞子”形式进入色谱柱后,由于在它的前后存在着浓度差,当其随着流动相向前流动时,试样中组分分子将沿着柱子产生纵向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

分子扩散与组分所通过路径的弯曲程度和扩散系数有关,即

式中,ν为弯曲因子,D为试样组分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

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小,组分在柱中滞留的时间越长,扩散越严重。

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要比在液相中的大,故气相色谱中的分子扩散要比液相色谱中的严重。

在气相色谱中,采用摩尔质量较大的载气,可使D值减小,两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传质阻力项:

传质阻力包括流动项传质阻力Cm和固定相传质阻力Cs,即

由上式可见,减小固定相颗粒粒度,选择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气体作载气,可降低传质阻力。

速率方程式中,A项与流速无关。

在毛细管色谱中,分离柱为中空毛细管,则A=0。

B,C两相对塔板高度的贡献随流动相流速改变而产生不同影响。

流动相流速较高时,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增加,传质不能快速达到平衡,柱效下降;载气流速低时,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增加,柱效增加。

B,C两相对塔板高度的贡献随流动相流速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H-u关系图与最佳载气流速

由于流速对B,C两相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响使得存在着一个最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有一极小值。

选取三个不同的载气流速并测定某组分的保留值,由塔板理论公式分别计算出不同载气流速下分离柱的理论塔板高度,并将数据分别带入速率方程,得到一方程组,解可得到A,B,C值,带入以上关系即可获得最佳流速和最小塔板高度。

四、分离度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相邻两组分能够被完全分离。

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分离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保留值之差——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区域宽度——色谱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如下图所示。

对于图中的①,由于柱效较高,两组分的△K(分配系数)较大,完全分离;图中②的△K不是很大,但柱效较高,峰较窄,基本上完全分离;③的柱效较低,虽然△K较大,但分离的仍然不好;④的△K小,且柱效低,分离效果最差。

考虑色谱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引入分离度(R)来定量描述混合物中相邻两组分的实际分离程度。

分离度的表达式为

当R=0.8时,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R=1时分离程度98%;R=1.5时分离程度达到99.7%,故以次定义为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

(相邻两峰的峰底宽近似相等),则

引入相对保留值和有效塔板数,可导出下式:

分离因子α的表达式与相对保留值r21相同,用α取代r21并将上式代入,得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为:

 

第三节气相色谱仪

一气相色谱仪结构流程

气相色谱仪的型号较多,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仪器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各类仪器的基本组成基本上是一致的。

下图给出了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流程。

气相色谱仪结构流程示意图

(一)工作原理

气相色谱的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通常由高压气体钢瓶供给。

高压气体经减压阀降压后,由气体调节阀调节到所需压力,通过净化干燥管净化后,再由针形阀和流量计调节保持稳定流量的载气,经热导检测器的参考臂再到进样器,携带汽化后的试样进入分离柱,分离的组分进入热导检测器的检测臂后放空。

热导检测器的参考臂和检测臂的差值信号通过信号转换装置输入计算机得到色谱图。

(二)组成

1、载气系统

载气系统包括气源、净化干燥管和载气流速控制与显示等。

分析过程中载气流速的波动将影响到保留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针形稳压阀控制并保持载气流速恒定。

常用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等。

2、进样装置

进样装置包括汽化室和进样器。

当试样为液体时,使用色谱微量液体进样器将一定量液体试样注射到汽化室,并在此快速汽化后由载气携带进入分离柱。

汽化室为不锈钢材质的圆柱管,上端为进样口,载气由侧口进入,柱管外部用电炉丝加热。

汽化室的温度通常控制在50~500℃以保证液体试样能快速汽化。

3、色谱柱(分离柱)

色谱柱时色谱仪的核心部件,决定了色谱的分离效能。

4、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通常由检测元件、放大器、显示记录三部分组成。

气相色谱仪常用的检测器有热导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等,可分为广谱型和专属型。

5、温度控制

温度是色谱分离条件的重要选择参数。

汽化室、分离室、检测器三部分在色谱仪操作时均需独立控制温度。

二、气相色谱固定相

(一)气固色谱固定相

气固色谱固定相通常是具有一定活性的吸附剂颗粒,经活化处理后直接填充到空色谱柱管中使用。

这类固定相种类有限,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活性碳

非极性,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性较强。

2、活性氧化铝

弱极性,适用于常温下O2,N2,CO等气体的分离。

3、硅胶

具有较强极性,与活性氧化铝具有大致相同的分离性能,除能分析上述物质外,还能分析CO2,N2O,NO,NO2等,且能够分离臭氧,但由于臭氧在硅胶和热导检测器电阻丝上的分解作用使定量不够准确。

4、分子筛

碱及碱土金属的硅铝酸盐,也称沸石,具有多孔性,属极性固定相。

按其孔径大小(以埃为单位)分为多种类型,如3A,4A,5A,10X及13X分子筛等。

5、高分子多孔微球

由苯乙烯与二乙烯苯共聚合而得,有多种型号,如GDX-01,GDX-02,GDX-03等。

适用于气相和液相中水得分析、气体及低级脂肪醇混合物的分析。

(二)气液色谱固定相

气液色谱固定相由于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受到普遍重视。

气液色谱固定相是表面均匀涂渍一薄层固定液的细颗粒固体,故可分为固定液和担体(载体)两部分。

1、担体

担体的作用是微固定液提供一个涂渍附着表面。

担体通常是化学惰性的多孔性固体颗粒,要求具有:

比表面积较大,孔径分布均匀;表面无吸附性或吸附性很弱,与被分离组分不起化学反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不易破碎。

担体颗粒应大小均匀,适度,一般常用60~80目、80~100目。

担体主要有硅藻土类和非硅藻土类两大类,后者主要有氟担体、玻璃微球担体和高分子微球担体等。

目前使用较多的担体主要是硅藻土型,其是由天然硅藻土经过煅烧而成,分为红色担体和白色担体两类。

(1)红色担体:

孔径较小,表孔密集,比表面积较大,机械强度好。

缺点是表面存在由活性吸附中心点,适宜涂渍非极性固定液,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组分的试样。

(2)白色担体:

原料在煅烧前加入了少量助溶剂(碳酸钠),颗粒疏松,孔径较大,比表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差,但吸附性显著减小,适宜分离极性组分的试样。

2、固定液

固定液是试样能够分离的主体,发挥着关键作用。

固定液通常是高沸点、难挥发的有机化合物或聚合物。

由于分析试样的多样性,不可能有一种物质能满足所有组分的分离要求,这也决定了固定液品种的多种多样,已被使用过的,可以作为色谱固定液的化合物多达数千种之多。

一种有效的固定液应对被分离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溶解能力(即分配系数不同),同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选择固定液时应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是“相似相溶”,即根据试样的性质来选择与其相近或相似的固定相。

作为固定液使用的物质需要满足以下的要求:

(1)挥发性小;

(2)热稳定性好;

(3)熔点不能太高;

(4)对试样中的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具有高的选择性;

(5)化学稳定性好,不与试样发生不可逆化学反应;

(6)有合适溶剂溶解。

3、固定液的极性

极性是区分和表征固定液特性的重要参数,也是选择固定液的重要参考依据。

如果被测组分与固定液分子的极性接近,被测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强,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大,即分配系数大,被保留的时间长。

被测组分在色谱分离过程中的行为与被测组分分子和固定液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有着直接关系。

对于色谱固定液的极性,通常采用相对极性(P)来表示。

规定非极性定相角鲨烷(异三十烷)的相对极性为零,强极性固定相β,β'-氧二丙腈的相对极性为100。

其他固定液的相对极性采用一对物质实验确定,相对极性均位于0至100之间。

4、固定液特征常数

应用相对极性并不能全面反映组分与固定液之间的全部作用力,罗胥耐特和麦克雷诺在相对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固定液特征常数。

分别称作罗氏常数和麦氏常数。

三、气相色谱检测器

检测器是色谱的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在色谱柱分离后的组分通过检测器时,按其浓度或质量变化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色谱的灵敏度高低主要取决于检测器性能的好坏。

(一)检测器特性

气相色谱的检测器有多种类型,其原理和结构各异。

按应用对象可分为广谱型和专属型两类。

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可分为浓度型和质量型两种。

评价检测器性能的常用指标有灵敏度、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等。

1、灵敏度(也称响应值)S:

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响应信号的大小。

对于浓度型检测器,灵敏度Sc的实际计算式为

对于质量型检测器,灵敏度Sm的实际计算式为

2、色谱检出限(D)与最小检出量(mmin):

检出限为检测器响应值为3倍噪声水平时,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内进入检测器的最小物质量。

最小检出量则是指产生三倍噪声峰高时,色谱仪所需的进样量。

检出限用来衡量检测器的性能,而最小检出量不但与检测器有关,还与色谱柱及操作条件有关。

质量型检测器的最小检出量可表示为

浓度型检测器的最小检出量可表示为

3、线性度与线性范围:

检测器的线性度定义为检测器响应值的对数值与试样量对数值之间成比例的状况。

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定义为检测器在线性工作时,被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质量)与最低浓度(或质量)之比。

4、响应时间:

检测器的响应时间是指进入检测器的某一组分的输出信号达到其真值的63%所需要的时间,与检测器的体积有关。

检测器死体积越小,电路的延迟现象小,则响应速度快,响应时间一般应小于1s。

(二)热导检测器

热导检测器是根据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的原理制成的,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通用性好,线性范围宽等优点,是最为成熟的气相色谱检测器。

缺点是灵敏度较低。

热导检测器由池体和热敏元件构成。

池体材质一般为不锈钢,热敏元件为电阻率高,电阻温度系数大,且价廉易加工的钨丝。

根据结构的不同热导池可分为双臂和四臂。

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

1、桥路电流I

2、池体温度

3、载气种类

(三)氢火焰原子化检测器

氢火焰原子化检测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检测特别有效,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气相色谱检测器之一。

氢火焰原子化检测器具有以下特点:

1、属于典型的质量型检测器;

2、对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3、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响应迅速,线性范围宽;

4、比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高出近3个数量级,检出限可达10-12g/s。

缺点是对无机气体、水、四氯化碳等含氢少或不含氢的物质灵敏度低或不响应。

(四)电子捕获检测器

电子捕获检测器是对含有卤素、磷、硫、氧等元素的电负性化合物有很高灵敏度的选择性检测器,特别适合于农产品和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在生物化学、药物、农药、环境监测、食品检验、法庭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其他检测器

1、火焰光度检测器:

是对含硫、磷化合物具有较高灵敏的选择性检测

2、热离子检测器:

是对氮、磷化合物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

与FID检测器结构基本相同。

 

第四节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色谱理论为改善分离正确选择操作条件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对于形形色色的试样,要完成分析任务,仍需要能够正确选择操作条件。

一、色谱柱及使用条件的选择

(一)固定相的选择

对于气-固色谱,固定相的种类较少,可根据试样的性质,参考各种吸附剂的特性和所应用范围进行选择。

对于气-液色谱,一种选择方案是查询色谱手册,根据所列各种固定液的应用范围进行筛选。

另一种方案是根据“相似相溶”的总原则,在优选固定液中进行选择。

无论那种方案,最终均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选择固定液及组分出峰顺序如下。

分离非极性组分时,通常选用非极性固定液。

各组分按沸点顺序出峰,低沸点组分先出峰。

分离极性组分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

各组分按极性大小顺序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出峰。

醇、胺、水等强极性和能形成氢键的化合物的分离,通常选择极性或氢键性的固定液。

组成复杂、较难分离的试样,通常使用特殊固定液,或混合固定相,出峰顺序需要实验确定。

光学异构体在生物活性、毒性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质,这些化合物的直接分离不能采用通常的固定液。

(二)固定液配比(涂渍量)的选择与涂渍

固定液在担体上的涂渍量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