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4037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1、东汉安帝下诏:

“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

”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

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A.勤俭节约B.天人感应

C.重农抑商D.格物致知

2、《史记·高祖本纪》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心即宇宙B.敬天法祖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

“王以一贯三,上通天,下彻地,中理人,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董仲舒这一论述旨在()

A.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B.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

C.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

4、“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

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

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嫁鸡随鸡,嫁狗随狗”D.“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5、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6、“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经过他的精心整理、改造,阴阳五行学说才得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年来它有极顽固的势力。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等弊端,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这一观点()

A.怀疑董仲舒是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B.肯定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

C.否定董仲舒的学说D.肯定董仲舒学说的影响力

7、董仲舒提出: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观点()

A.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D.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

8、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9、董仲舒认为: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这一主张实施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儒家的官学地位得以巩固B.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正统

C.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D.阻碍了其他思想的流行

10、董仲舒发挥儒学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

11、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

董仲舒断曰:

“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

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君权神授B.德主刑辅

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

12、董仲舒主张兴学校,提倡儒家教育,把犯罪苗头从心理上消灭掉。

他反对秦朝一味强调“刑以杀为威",并且以刑罚作为目的而忽视教育的做法。

这体现了()

A.法家思想体系的崩溃B.独尊儒术的思想理念

C.封建礼教的积极作用D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

13、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

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

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14、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讲授四书五经,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

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

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15、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可以推断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16、“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

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①孟子主张施行“仁政”②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B.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7、汉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

晋律实行“五服治罪制”,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定罪愈轻,反之,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处分愈重。

唐律中有妻殴、告夫构成“不睦”罪,闻夫丧匿不举哀构成“不义”罪的说法。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 )

A.诸法合体,民刑不分B.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C.礼法合一D.法自君出

18、有人根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19、学界曾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法律经历了儒家化的过程。

杨振红在《从出土秦汉律看中国古代的“礼”“法”观念及其法律体现》一文中指出,秦汉法律所蕴含的家族主义和等级观念从其建立伊始就已经存在,而非法律儒家化的结果。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法律并未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B.一般认为等级观念等于儒家思想

C.“独尊儒术”是未曾发生过的事D.杨振红利用了可信度比较高的史料

20、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②“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③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④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

“小学、大学如何?

”曰:

“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

”“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

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简述三位思想家所处时代、政治观点及产生影响。

(2)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他们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及形成原因。

23、《汉书?

董仲舒传》说:

“(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

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

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要顺应天时,这是属于天人感应思想,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勤俭节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东汉时还没有格物致知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C

3、【答案】C

【解析】董仲舒这一论述是在神化封建统治,这一论述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的信息,也未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是为维护皇权提供理论基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上通天”等字眼是在神化封建统治。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三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根据题干材料“以德教化民众”“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以看出是儒学与法学的并用.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君相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到封国,故C项错误.故选D.

6、D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君主的暴政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故C项正确;A属于君权神授思想影响;B和D均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影响。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天”而“子民”、祭拜自己的祖先。

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故C排除。

材料没有强调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故D排除。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和庠序都属于官学,这导致儒家官学地位得以巩固,故A选项正确;儒学思想成为正统的主要方式不是设官学,而是独尊儒术的政策,故B选项错误;太学和庠序的体系不能说明这是完整的教育体系,故C选项错误;董仲舒思想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的学说,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是因为其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这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C项正确。

AB两项是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但是并未提出强化君主专制的主张,而是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排除。

D项墨家学派强调“兼爱、非攻”,排除。

11、B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材料中,董仲舒反对“一味强调"采用苛刑重典、不近人情的以惩罚为目的的法家学说,而是主张“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重视“教育的作用”,这实际上体现了儒法兼用的想和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故D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并未彻底否定法家的刑罚,故A项镨误;材料未体现独尊儒术的主张,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教育的作用,未体现封建礼教的作用问题,故排除C项。

13、B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兴太学,讲授四书五经,和太学生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可以看出是将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故答案为C。

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是统治者多种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材料所述现象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排除A;B项片面,不能反映材料主题;D项材料不能反映。

15、【答案】B

【解析】材料“仁政”、“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反映了董仲舒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故B项正确。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故A项排除。

轻徭薄赋,实行仁政,不是背离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也不是摒弃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故C项、D项排除。

1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汉武帝时的董仲舒在儒学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法家等理念改造成外儒内法的新儒学,宋朝时在儒学基础上加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理学,这是历史上对儒学的改造,正确的选项是③④,①②属于早期儒学的思想,没有经过改造,排除即可。

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亲亲得相首匿”“五服治罪制”“不睦”罪、“不义”罪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法律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故礼法合一正确,选C。

题干主旨强调礼法合一,而不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排除A。

题干信息与B项无关,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法律的出处,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亲亲得相首匿”“五服治罪制”“不睦”罪、“不义”罪等信息。

8、【答案】A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时间西汉和所给的表格切入,结合儒家思想进行思考.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表格来看,明显儒家思想的支派比其他派别的支派多,作品篇数也比其他派别多.结合材料所给的时间西汉.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A.

1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的“《从出土秦汉律看中国古代的“礼”“法”观念及其法律体现》”中可以看出,杨振红的材料可信度是比较高的;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20、【答案】A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汉武帝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实际上法家思想在治国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儒学也是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故①②③符合史实,④项错误,这时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不可能沦为法家的附庸,所以应选A。

二、非选择题

21、

(1)主张:

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趋势:

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区别:

“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

(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命题: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背景:

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3)内涵:

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

观点一:

中国版的启蒙运动:

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观点二:

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

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

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

22、

(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韩非子主张法治。

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

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弊端丛生。

23、

(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解析】

(1)第一小问,“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第一小问,“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这是主张君权神授,“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这是主张三纲五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这些主张都是为维护统一加强皇权提供理论支持的.

(3)第一小问,“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可见董仲舒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4)主要从其本人地位和所作贡献角度谈认识,角度不能过于单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