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3796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docx

《《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docx

《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部编版2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学生进入刚刚进入初中,小学阶段对于诗歌教学的把握主要集中在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的情感上,对于诗歌写作手法讲解甚少。

有部分同学知道借景抒情的写法,但是对这一手法的认知仅仅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借景抒情。

本节课将通过这首诗歌的语言表达拓展延伸至课外诗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叫做借景抒情。

并且尝试用自己创作诗歌的方式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字词,对所列举的诗歌有一定了解并做好积累。

2、理解借景抒情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尝试自己习作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寻找诗歌景物的方法。

2、学会诗歌炼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歌语言对于诗歌情感体现的作用。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借景抒情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体验、探究

五、设计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能够通读本节课上课所涉及到的诗歌,了解其大意。

(二)导入(5min)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舒缓的音乐,大家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全身心地投入,专注安静地聆听,最好呢大家要做到听的时候,好像这个世界都只剩下音乐,来我们一起尝试一下。

听完之后,我来请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音乐停)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还沉浸在音乐当中不能自拔啊,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带给人的感受是开心的还是难过的呢?

你们觉得曲作者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你们猜一猜曲作者在创作乐曲的时候经历了什么呢?

悲伤、难过。

与友人离别,想说又说不出的难受……

我们发现好的音乐总是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能够不通过歌词,光靠听音乐的旋律就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

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往往并不会直抒胸臆,他们总是喜欢借助于某些东西来传达他们的感受。

诗人的这种情往往是通过什么来传达呢?

景(写板书)

那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寻诗人到底有什么秘密,在不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状态下,通过景物的描写就能让我们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三)探寻诗人的秘密(25min)

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团圆的日子。

想想你们现在,要是中秋的时候终于放假能吃到自己父母亲亲手做的饭菜,终于能回家了,那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呀。

可是,当大家都在团圆的时候,你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孤独、寂寞、凄凉、孤寂。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看看唐代诗人王建如何通过他的文字表现出了这种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在中秋一个人无处寄托的情感,齐读一遍。

大家基本上已经能够读出这种感受了。

这首诗诗人是直抒胸臆告诉我们他很孤独吗?

那你们是通过诗中的哪些字眼感受到诗人这种孤独寂寞的呢?

冷;湿。

现在让我们抓住这两个字这种孤独寂寞的感情再把这首诗的前两句齐读一遍。

我们发现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的内心感受,而是通过一些景物表现出了这样的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人写到了与景物相关的哪些词语,我们来看看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种凄凉孤寂的心情。

(板书)

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

1、选景(用约定俗成景物入诗)(5min)

我们一起找到了这几个词语,抛开所有的修饰词,大家看一看诗人到底写的是哪几个景物?

地、树、鸦、露、桂花。

现在我们先来看这几组词语当中最单纯的桂花。

在这篇文章中桂花指什么?

月亮

桂花怎么就是月亮呢?

这里有个什么样的典故呢?

吴刚伐桂

当我们看到桂花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月亮。

好像这两者之间已经有了某种联系。

诗人巧妙的用桂花代替了月亮。

而我们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也知道桂花就是月亮。

诗人就用这种约定俗成的内涵景物入诗,(ppt)含蓄地暗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让我们体会到了诗歌含蓄隽永的美感。

这便是诗人借景抒情的第一个秘密。

在诗歌中用这种方法的的诗人非常多。

就是看到某个景物就能让读者自然而然的想到些什么,景物和其他的东西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比如说:

当你看到月亮的时候,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能不能给我们举两句诗吗?

月亮——思念、团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柳树——留。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2、饰景(用修饰性的词赋予景物诗人的情感)(10min)

像柳和月亮这样有约定俗成内涵的景物毕竟是有限的。

那对于地和露这样的景物诗人又是怎么样处理的呢?

(ppt)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两个景物,地白,冷露。

抛开一些修饰性的字眼,我们发现诗人在这里写的其实是哪两个景物?

地和露。

这两个景物本身有什么内涵吗?

在你们的认知里面,你能像月亮和团圆,柳和留一样把他们和某个特定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吗?

似乎不能。

那诗人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呢?

我们发现他巧妙的在这两个字的前后加上了白和冷字。

这两个字是什么词?

似乎就变得不一样了,现在大家抓住这两个重点的字,把这首诗的前两句齐读一遍。

注意读的时候要重读这两个作者巧妙运用的字。

生齐读。

读完,似乎是有点不一样,但是还是有点迷糊,对不对?

这个时候呢,我们换个字,我们把白字换成亮字,把冷字换成凉字,我们请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诗歌前两句,大家注意感受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这些字眼会让你想到些什么?

请同学来分享。

一同学读

白:

地上霜,惨白……

冷:

凄凉,清冷……

亮:

明亮,闪亮……

凉:

凉爽,凉快……

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冷字和白字在这里是更贴切,更符合诗人悲凉凄楚心境的对不对?

当我们在诗中发现这个字用得好,又不大能说出这个字好在哪里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个字试一试,然后想一想与之相关的词语诗句,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体会出这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了。

诗人为了更好的传达自己的情感,在原本没有感情的景物上加上一些修饰词,这时候这个景物便有了诗人的情感。

这便是诗人的第二个秘密:

添加修饰词赋予景物感情色彩。

(ppt)也就是饰景。

(板书)

这是诗歌中很常见的用法,接下来我给大家几首诗,我就想考一考大家,你们能不能通过景物前面的修饰词猜一猜作者这个时候的心理状态?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新燕、暖树、乱花、浅草。

早、新、暖、乱、浅字突出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3、集景(景物组合烘托情感)(5min)

我们知道了诗人选景的秘密,选好了景物对景物进行修饰的秘密,那我们知道诗歌是一句啊,这些一个一个的景肯定得组合成一个句子对不对?

(板书)那怎么组合在一起呢?

诗人把景物组合在一起又有什么作用呢?

下面我们接着来分析《十五夜望月》中的景物。

这里有几种景物?

两种。

树上栖息着乌鸦,说明天色已晚,现在乌鸦已经在干嘛了?

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对!

安静。

我们发现了诗人写诗的第三个秘密,把恰当的景物组合在一起便可以烘托出氛围。

(ppt)

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诗,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的理解最需要的就是开动大脑,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现在老师来读,大家调动你们的想象力。

读完之后告诉我,你从我的读中看到了什么?

谁能给我闷描述一下他看到的画面。

看到了一幅凄惨悲凉的画面。

诗人说他悲惨凄凉了吗?

可是我们怎么就能从这几句写景的诗中就能看到他的孤独寂寞呢?

结合老师讲过的内容,大家思考一分钟。

我们请同学来分析下。

枯、老、昏、古、西、瘦包含着诗人内心无限凄凉悲苦的心境。

而当景物组合在一起之后,烘托出了凄凉悲哀的氛围。

4、总结(借景抒情)(2min)

我们通过《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揭开了诗人用景写情的三个秘密:

1、有约定俗成的景物特征的景;2、添加修饰词赋予景物感情色彩;3、景物组合起来,烘托氛围。

这种通过景物传达情感的写法叫什么?

借景抒情。

(四)、写一写(尝试做小诗人)(5min)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诗人的秘密之后,现在每个人都做一次小诗人,尝试写两句诗,我们限定个范围,要用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入诗,选一个季节就可以,每个组推选自己小组内写得最好的一首诗,并要说明推荐理由。

(五)总结(2min)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寻了诗人通过景来传情的秘密。

诗人的每一个景物的书写其实都是在传情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板书)我们知道音乐家用旋律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用景物传递情感。

美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

希望我们都能多发现生活的美好。

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七、作业设计

那你们想过画家怎么在画中表现情感呢?

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不低于2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地白树栖鸦

选景

冷露

饰景集景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想象《十五夜望月》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味“望月”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悟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似虚而实的把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出来,高于学生的情感表达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望月怀人的秋思。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感情朗读视频导入,想:

1、诗歌描写了那些景物?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2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理解诗句。

(1)诗中哪一句写了景物?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这是个怎样的日子,作者身处何地?

2想象:

中秋佳节,亲人朋友团聚,

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

(“地白”:

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3“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

写鸦雀有什么作用?

(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④“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

(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想象:

冷气袭人,桂花怡人。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尽”想到了什么?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2体会“落”的意境。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诗人用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一个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

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配乐朗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望月思亲”,在古诗词中,通过月亮寄托抒发自己思念亲人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念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代: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

《望江南》

宋·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都有明月寓相思之意,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诗人王建为寄托抒发自己因为思念远方的朋友,在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配乐朗读。

小结

《十五夜望月》采用了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全班配乐朗读。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3.《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诗人的写作背景不清楚就难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教学方法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

4.交流: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

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

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

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

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

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

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

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

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和思想感情。

小结

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想象《十五夜望月》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学会借景抒情类古诗的分析方法,要通过理解诗句,领悟游子望月思念家乡的感情,学生掌握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诗人望月推己及人,扩大了范围,委婉表达思乡情感,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聚焦时事,导入“团聚”节日

1.播放视频“南岸中心小学抗疫一线的家长们照片”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个团聚的传统节日,同学们,我们才刚刚渡过了一个不一样的与家人团聚的春节,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和家人团聚。

2.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中秋《十五夜望月》,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思乡怀人的情绪。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走近作者,品味古诗。

1.理解题目。

《十五夜望月》在全唐诗中的名字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没错,就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王建:

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会望到什么景象,又望出了什么情感呢?

让我们扫清障碍认识生字)

3.简单提示生字。

4.初读(同学们可以按下暂停键,读两遍古诗,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5.范读:

此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大家注意节奏,听老师读一遍,同学们再读一次。

(相信同学们都读的很好)(转折:

八月十五,作者会看到什么景物呢,请同学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解析,其中作者看到的是……)

三、知诗意,悟诗情

1.中庭地白树栖鸦。

诗意:

庭院里地面上一片银白,树上安歇着几只乌鸦。

(1)“地白”二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澄澈素洁、清冷之感。

(这使人联想李白哪句名言,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甜美的意境)

(2)如何品味“树栖鸦”这三个字?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个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明写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写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

既写了鸦鹊栖树,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转折:

夜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2.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意:

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落下,润湿了桂花。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引导语:

想象画面读到这里,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清香的味道了,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师指导:

“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秋夜露珠的冷清,“冷”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桂花”可能是广寒宫中的桂树,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转折: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

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我们看后两句。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

(1)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生暂停读领悟)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今夜”为什么“人尽望”?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作者望月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露是故乡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亿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四、拓展“月”诗

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

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

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