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663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9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史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心理学史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心理学史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心理学史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心理学史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史讲义.docx

《心理学史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讲义.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史讲义.docx

心理学史讲义

心理学史

(讲义)

庞晓华编

[教学要求]

1、重在理清历史脉络和整体框架,而不侧重细节。

2、重各流派的形成过程,而不重其结论。

3、突出主要学派,简化次要学派。

[重点]

1、行为主义心理学

2、精神分析心理学

3、格式塔心理学

4、人本主义心理学

5、认知心理学

[难点]

1、精神分析心理学

2、各学派之间的关系

[参考书目]

[美]波林:

《实验心理学史》

[美]舒尔茨:

《现代心理学史》

[美]墨菲、柯瓦奇: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美]黎黑:

《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美]查普林、克拉威克:

《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美]墨顿·亨特:

《心理学的故事》

高觉敷: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杨鑫辉:

《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第一编绪论

第一节西方心理学史的对象及意义

一、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西方心理学史主要研究的是西欧和北美诸国的心理学发展史。

可分为以下历史阶段和流派。

流派

时期

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研究问题及观点

哲学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

前6世纪至14世纪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

探讨灵魂的分类及“官能”

联想主义心理学

14世纪至19世纪

洛克、穆勒、培因

联想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感觉主义心理学

14世纪至19世纪

拉.美特利、霍尔巴哈、

一切心理活动都来源于感觉。

理性主义心理学

14世纪至19世纪

莱布尼茨、提顿斯、康德、赫尔巴特、陆宰

重理性,轻感觉经验,强调先天的因素和人的能动性。

科学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19世纪30-70年代

弗卢龙、布罗卡、赫尔姆霍茨、缪勒、

用生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等心理现象。

心理物理学

19世纪70年代

韦伯、费希纳

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

内容心理学

1879年-20世纪初

冯特、艾宾浩斯

用实验方法研究意识内容

意动心理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布伦塔诺等

研究意识的活动或动作

构造心理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铁钦纳

研究意识的要素和构造

机能心理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詹姆士、安吉尔等

研究意识的机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10—60年代

华生、托尔曼、斯金纳

研究行为

精神分析心理学

19世纪末----

弗洛伊德等

研究潜意识和性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

惠特海默、考夫卡、

苛勒

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意识和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

马斯洛、罗杰斯等

用整体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健康人的心理

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

纽维尔、西蒙、奈塞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认知

二、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当今的西方心理学。

2、有助于培养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历史性思维”。

3、心理学史在整个心理学科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习西方心理学史,可加深对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并对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的其它分支有奠基作用。

第二节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至今心理学依然与哲学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

心理学史上的种种心理学流派无不于某种哲学思想为基础,各学派的分歧与对立归根到底是哲学立场、观点及方法的分歧与对立。

因此,哲学有“心理学之父”的称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或称“精神”)的关系问题,其中,意识就是心理现象。

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中的反映就是“身心关系”,或者说是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也就是说,人类首要是问题是认识自身。

人是由生理系统与心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其中,心理是人的本质所在。

对人的认识,核心是问题是认识人的心理现象,或者说是认识人的心灵或人性。

这个问题是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要想理解西方的心理学理论,首先必须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的西方哲学。

一、哲学概述

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和神话,哲学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界观,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和神话,但不是每个民族都有哲学,在诸多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印度和古希腊产生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

而且都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诞生的,即公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之间。

但三种哲学又各有特点。

从内容上讲,印度哲学侧重于人生哲学,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伦理哲学、古希腊哲学侧重于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

从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上讲,印度哲学多采用说教,古希腊哲学多采用说理和思辨,中国哲学介于说教与说理之间,多采用比喻例证和警句箴言。

古希腊哲学的思辨方式(又称“反思”、“静观”)以后成为哲学思维方式的正宗。

表一:

三种原创哲学的比较

研究内容

研究及思维方式

印度哲学

人生哲学

说教

中国哲学

社会伦理哲学

说教与说理

古希腊哲学

自然哲学和认识论

说理与思辨

古希腊哲学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西方各领域的理论、思想,尤其的近代以后的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理性精神的张扬,都可以从古希腊哲学中找到源头。

哲学从其研究的内容上可分为三大领域: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或“逻辑学”)。

此外,在古代哲学中还包括伦理学,现代以后,伦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去。

1、本体论

本体论研究的问题是:

“世界的本源与本质是什么”。

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坚信人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形态各异、纷繁杂乱的,但它的背后存在着统一的规则和规律,因此,他们用思辨的方式极力寻求着变化世界的不变本质、杂多现象的单纯本质、流逝往复事物的永恒原因。

他们认为,表面看来是变化的、杂多的、暂时的现象都不过是世界的“表象”,是不真实的,而只有单纯的、统一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本质或说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真实的,才值得去追寻。

对世界本质、本来面目的思考构成了被后人称之为“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2、认识论

认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人类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可靠手段是什么?

衡量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分为:

绝对主义真理观与相对主义真理观两大派。

前者又分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大派。

认识论是由本体论派生出来的。

认识论是对本体论的检验。

在追寻世界本来面目的同时,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又在进一步反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如何才能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由此形成了认识论。

认识论典型地体现了哲学中“反思”的特点。

即人类一方面在认识着世界,另一方面又在反思着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真实可靠。

由此也可以看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

3、逻辑学与方法论

早期哲学的第三大板块是逻辑学。

逻辑推理是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一直是逻辑学的正宗。

亚里士多德为形式逻辑设立了以下三大准则: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及论题的同一。

不能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矛盾律(两个对立的命题不能同时真,必有一假。

不能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排中律:

(又称“二值原则”,同一命题非真即假,非假即真,不能“两可”)。

并创立了逻辑推理的“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进入20世纪后,弗雷格、罗素等人将形式逻辑与数学相结合,发展出了“数理逻辑”。

从而使逻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去,留下的位置被“方法论”所取代。

方法论即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原则,或者说是研究问题基本立场和视角。

方法论是具体研究方法的基础。

自古至今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对立,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机械论与系统论的对立,实证主义与现象学的对立等。

方法论是由认识论派生的。

上述哲学三大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心理学概述

(一)哲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心理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3、心理现象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

4、身心关系

5、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哲学心理学的流派

1、官能主义心理学

主要观点:

认为心理现象是灵魂的官能,并对心理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有柏拉图的“三分法”与亚时士多德的“二分法”。

柏拉图把灵魂分成理性、意气(或称意志)、情欲三部分。

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关于心理现象知、情、意“三分法”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心理现象作过全面系统阐述的人,并写出了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论灵魂》。

他认为灵魂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它以整体性发挥其功能。

灵魂的功能有两大方面:

一是认识功能,包括感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二是动求功能,包括欲望、意志、情感和动作。

他的这一观点成为西方心理学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知与意“二分法”的前身。

2、经验主义心理学

经验主义心理学有两种表现形式,在英国表现为联想主义心理学,在法国表现为感觉主义心理学。

(1)联想主义心理学

主要观点:

洛克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认为来自经验,为了说明人的认识如何从简单观念组合为复杂的观念,洛克首次提出了“联想”概念,为联想主义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哈特莱突破了只在观念(即认识)范围讨论联想的局限,首次用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人格、动作等。

并尝试用生理学解释联想或心理现象。

(2)感觉主义心理学

拉美特利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

并认为人的感觉是完全可靠的。

他还认识到意识是大脑运动的一种属性,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爱尔维修把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最终原因归结为获得感觉印象的能力上。

他还把感觉、情感和需要联系起来,最终将情感也看作是一种感觉。

总之,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心理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又片面夸大了感觉的作用,忽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差别。

它的机械论还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3、理性主义心理学

主要观点:

莱布尼茨认为人具有天生的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感觉经验不是知识的来源,而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通过感觉经验可以使人唤醒头脑中固有的理性原则,使不清晰的知觉变成清晰的观念。

他还根据意识性的强弱将人的观念划分出等级,最无意识性的观念叫“微觉”,这是“无意识”概念的最早萌芽。

许多微觉可以集合成清晰的统觉。

最具意识性的观念叫“统觉”,它能使人意识到内心的状态和诸如推理等思维活动。

这一思想被以后许多心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扬。

赫尔巴特运用力学关于引力和斥力的概念来说明观念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关系。

他对不相冲突的观念之间的结合用“融合”和“复合”两种情况作解释,而对相冲突的两种观念,他认为如其中一种占优势,则另一种会受到抑制,降入无意识状态。

无意识与意识之间有一道界限,他称之为“意识阈”。

这是对无意识概念的最早的直接阐述。

他还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阈,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

这个观念的整体,他称之为:

“统觉团”。

以上观点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提顿斯把心理现象区分为理解、感情和意志三类,确立了近代对心理过程的三分法。

这种分类法经康德的发挥而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此,心理现象的三分法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二分法。

总之,理性主义心理学的特点是:

强调主体先天固有的能动性、心理活动的统一性、动力性和矛盾性,夸大理性的作用而忽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

其理论辩证性较强但又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第三节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一、古代医学和生理学中的心理学思想

被尊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五世纪),在解释一些病理时涉及了心身关系等心理学问题。

并提出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科学预见。

他还将恩培多克勒的人体含四根说发展为人体含四液说,认为人体内有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血液(生于心脏)。

四种体液比例协调人体就健康,比例失调人体就会感到痛苦或生病。

公元二世纪古罗马医生加伦(另译盖伦)继承并发展了希波克利特的体液就,并把它与气质联系起来,根据四种体液中占优势的体液,将人的气质划分出四种类型:

多血质(血液占优势),粘液质(粘液占优势),胆汁质(黄胆汗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

并对四种气质类型的心理行为特点做出了具体概括。

该学说虽缺乏科学依据,但它对四种气质类型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概括是建立在长期的现实观察基础上的,还是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因而被后人一直沿用。

二、天文学与心理学

“人差方程式”――复合实验、反应实验-“减除法”。

(见教材56-58页)

三、生理学与心理学(p58――65)

19世纪30年代,生理心理学。

1、关于脑机能的研究。

(1)加尔的颅相学

(2)弗卢龙的大脑统一机能说

(3)布罗卡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

(4)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发现

2、关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1)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

(2)反射动作的研究

(3)神经冲动的电性质的发现和研究

(4)赫尔姆霍茨对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研究

(5)约翰内斯·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

3、关于感觉生理学的研究

(1)视觉的“三色说”与“四色说”

(2)听觉的“共鸣说”

四、物理学与心理学(p66-68)

1、韦伯定律

2、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

五、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约翰内斯·缪勒――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冯特。

(p69-72页)。

第二编意识心理学

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是实验心理学建立后的初期,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等流派,尽管它们的观点不同、立场各异,但它们都是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故统称“意识心理学”。

第一章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在冯特所处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可以分为两大阵营。

一是以冯特、艾宾浩斯、缪勒为代表,他们主要研究的是意识活动的内容,故被后人称之为“内容心理学”。

另一阵营则以布伦塔诺、斯顿夫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研究意识的“活动”,故称“意动心理学”。

两大阵营的心理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为打破这种僵局,屈尔佩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来调和双方的矛盾,提出了“二重心理学”的主张。

第一节内容心理学

一、冯特

威廉·冯特(1983-1920),德国人,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后人看作是实验心理学(或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随着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莱比锡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的中心,世界各地的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学习,冯特也因此名气日盛。

冯特学识渊博,著述丰富。

一生著作达500余部,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分两大部分,一是研究个体意识过程的个体心理学,也是他的实验心理学部分,按现代的分类属于普通心理学范畴。

二是他称之为民族心理学的部分,研究的是人类共同的复杂精神过程,按现代的分类应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

(一)心理科学观

1、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冯特创立了实验心理学,从而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但冯特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彻底分离,他认为所有科学都源于哲学,哲学是心理学的基础之一。

2、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

他是一个身心平行论(二元论)者,认为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系列。

虽然心理过程总是有生理过程相伴随,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受生理过程支配。

他反对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

3、心理学的应用性

冯特把他的实验心理学看成是一种纯科学,而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他认为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领域不属于心理学家的事,真正的心理学家应专心于研究意识经验自身的一般性质和规律,而不考虑它的功用和意义。

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将心理学局限在普通心理学的范围,因此,冯特对当时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不予重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冯特认为一切科学都是以人类的经验为研究对象,不同之处在于其它科学(如物理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而心理学则研究直接经验。

冯特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将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一套实验方法引进了心理学,但他也不排斥传统的内省法,他认为个人的直接经验只能为自己所察觉,只有通过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观察才能接近直接经验。

因此,冯特主张将实验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即在实验控制条件下观察自己的心理过程,以消除主观内省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但是,冯特认为实验内省法只适用于简单的心理现象,如感知觉、联想、反应时等,反对将之运用于复杂的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等课题。

(三)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和目标首先是分析组成意识经验的基本元素,然后是研究这些元素是如何组合起来及其组合的规律是什么。

冯特认为,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个,即感觉和情感。

感觉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它代表着意识经验的客观方面。

不同感觉的复合构成知觉和观念。

情感代表意识经验的主观方面,情感不与外部世界直接联系,而仅仅是感觉的伴随物。

冯特认为意志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意志与情感有密切联系,在本质上意志属于情感性质的,情感是意志的动因和决定因素。

但意志中还包含感觉(认识)成分,所以它是由情感和感觉(认识)复合而成的。

冯特认为,人的意识都是以整体状态出现的,整体意识是由意识元素复合而成的,他认为心理复合的方式有“联想”和“统觉”两种,联想是一种被动的、低水平的心理复合方式,而统觉则是一种主动的、高水平的心理复合方式。

冯特所说的“统觉”是指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统觉具有心理组合功能,它使各种心理元素围绕注意焦点组合起来,形成复杂的意识状态。

(四)民族心理学

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与他的实验心理学一样,都是他所构建的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实验法只能用于简单心理现象的研究,而对复杂、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能为力了,为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必须求助于民族心理学,因为人的高级心理现象不可避免地同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等社会产物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社会产物的研究,从中推演出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五)对冯特心理学的评价

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首先是他对实验心理学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其次是他对实验心理学在世界上的普及做出注巨大贡献,最后,他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在全面性、完整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超过了以往的心理学研究水平。

但是,冯特的心理学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是他虽然开创了实验法,但又没有脱离传统的内省法,这一点受到后人的众多批评。

其次,是他的实验心理学在研究范围上过于狭窄,只局限于简单、低级的心理现象的研究。

最后,他的理论体系既庞杂又混乱。

他受到多种哲学流派的影响,又兼收并蓄了许多哲学心理学的观点,而他未能解决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这使得他的心理学体系充满了矛盾。

二、其它内容心理学者

1、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1850-1909),德国人,受费希纳著作的影响下,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1885年发表了《记忆》一书,由此名声大振,该书也成为实验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1908年又出版了《心理学纲要》一书。

艾宾浩斯的贡献主要是用实验的方法对记忆进行研究。

记忆是一种高级心理现象,受许多因素影响。

旧联想主义者只从结果推论原因,没有给予科学论证。

而冯特又认为高级心理现象不能用实验法进行研究,艾宾浩斯冲破了冯特的禁区,自创了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从严格控制原因来观察结果,对记忆进行了定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对高级心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人,这一首创性的工作为实验心理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大大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

但是,他研究记忆的方法也有一些缺陷,首先,他只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而忽略了记忆在内容性质上的变化。

其次,他把记忆当作机械重复的结果,没有意识到记忆是个复杂的主动过程。

最后,他所用的无意义音节是人为的,脱离学习的实际,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节意动心理学与二重心理学

一、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布伦塔诺(1838-1917),德国人,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早年学习哲学,而且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哲学研究。

布伦塔诺反对冯特的内容发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以意识活动(即意动)为研究对象。

他认为意意识活动与意识内容是有区别的,例如“我看见一种颜色”,其中颜色是内容,而看见则是意动。

意识内容是指意识所指的对象,如形状、大小、颜色、气味、温度、重量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的属性,应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只有意动才是心理现象。

布伦塔诺进一步对意动做了分类,共分三类:

表象的意动,包括感觉、想象等活动(如我看见、我想象)。

判断的意动,包括知觉、认识、回忆等活动。

爱憎的意动,包括情感、决心、意志、欲望等活动。

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成为不满于冯特心理学的各种心理学势力的推动力,后来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心理学或多或少都受到意动心理学的影响。

但是布伦塔诺既未建立完整的心理学体系,也没有对心理学的具体问题作较深入的研究。

即使对意动,他也是只作了分类,而对各种意动的特性、关系以及形成发展规律做具体研究,实际上,脱离意识内容而仅研究意识活动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

屈尔佩(1862-1915),德国人,冯特的学生和助手。

最初,其学术立场站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一边,后来到符茨堡大学任教后,在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工作的启发下,开始用实验法研究思维问题,从而使其立场转向意动心理学。

不过他也没有完全否认内容心理学,而是试图走一条调和、兼收的中间之路,故被称为“二重心理学”。

他将“意动”改称“机能”,认为内容和机能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屈尔佩等人试图用二重心理学调和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之间的矛盾,但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内容与意动或机能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只是采取折中主义的办法兼收并蓄,因此并未使分歧真正得到解决,内容与意动之争后来又演变为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之争。

第二章构造主义心理学与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一、铁钦纳与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形成

铁钦纳(1867-1927),英国人,早年在牛津大学习哲学,其间对新兴的冯特心理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专程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求师于冯特,并成为冯特的忠实信徒。

学成后先回到英国牛津大学,后又转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主持心理学实验室,并培养了大批心理学人才,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学派。

1898年他发表了《构造心理学的公设》一文,标志着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铁钦纳的构造主义体系继承了冯特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可以将冯特看作是构造主义的先驱。

但不仅“构造主义”一词是铁钦纳首先提出来的,而且铁钦纳在许多方面发展了冯特的思想,因此在心理学史上一般都将铁钦纳作为构造主义的创始人。

二、构造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铁钦纳与冯特一样,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验,但他认为冯特将经验分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没有意义的。

铁钦纳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没有什么创新,只是对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加以改造,使之更加严格。

2、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同自然科学一样都要回答各自研究领域内的三个基本问题:

“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

回答“是什么”,就是要弄清本学科所研究对象的是由什么构成的,也就是它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就是要弄清要素是如何结合起来的,也就是它的结构如何。

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就是要研究对象(要素和结构)形成和活动的原因。

铁钦纳认为,心理学与生物学的形态学相似,它的任务就是要象活体解剖一样,主要揭示对象的结构而不是机能,因此,他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而不应该考虑它的功用,机能主义研究心理学的应用,这不过是心理技术学,而不是心理学本身。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铁钦纳首先着力于心理元素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