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657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8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docx

《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docx

市政道路给排水组织设计

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编制依据、范围及原则

.1.1编制依据

一、横山县榆林西南新区榆杨路(榆马大道-杨官海泽)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

二、建设部颁发的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及有关文件。

三、从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四、集团公司积累的成熟技术、科技成果、施工方法以及多年来从事同类工程的工法和施工经验。

五、集团公司可供调用到该工程的各类资源。

.2.1编制范围

编制范围为横山县榆林西南新区榆杨路(榆马大道-杨官海泽)市政道路工程.主要包括榆马大道的路基、路面基层、面层、附属构筑物(侧石、人行道、)公交停靠站以及交通工程设计.

.3.1编制原则

一、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中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

二、优质高效的原则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

根据我们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承诺的质量目标,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积极推广和使用“四新”技术,确保创优规划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施工中强化标准管理,加强内部核算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方案优化的原则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的行动指南,在施工方案的编制中,对路基土方填筑、路床及基层碾压、沥青砼面层施工等关键工序进行多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

四、确保工期的原则

根据建设单位对本工程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的、合理的、周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进度,实行网络控制,搞好工序衔接,实施进度监控,特别要抓住重点控制工程,确保实现工期目标,满足业主要求。

五、科学配置的原则

根据本工程的工程量大小及各项管理目标的要求,在施工组织上,施工要素实行科学配置,选派有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组织专业化施工队伍,投入高效先进的施工设备,确保建设资金的周转使用,选用优质材料,确保人、财、物设备的科学合理配置。

六、合理布局的原则

从合理利用临时占地、便于施工、搞好环保、实施文明施工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安排二灰碎石、水泥稳定层拌和站及沥青拌和站布局。

工程概况

一、工程名称

本工程为市政道路工程:

横山县榆林新区西南路榆马大道-杨官海泽)

二、工程概况

横山县榆林西南新区地处榆林城区西南部,位于榆林老城3公里处,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

该新区北靠榆林火车站和陕蒙,榆靖高速公路,南接榆林工业园区,东邻榆林市经济开发区,西依榆横煤化工业园区,是今后榆林城市的发展中心。

新区城市建设主要以商住、商贸、旅游、休闲、餐饮、娱乐、机关办公等为为主的综合性城市生活服务区。

榆杨路位于横山县榆林西南新区内,呈南北走向,属城市主干路.本次设计范围南起榆马大道,北至草杨路,全长6440.527m,规划红线宽为50m。

本工程沿线均为沙漠地带,道路两侧高程在1120-1180m之间,地势起伏较大,在K4+200附近道路穿越一道山梁,原地面高程较高。

沿线无建筑。

全县路基已经整平成形。

在K1+89-K1+654.899段有一道天然气管道(设置于2m宽的钢筋砼盖板涵内)横穿本道路,该盖板涵顶面积高在113.762-1134.076m之间;K4+185.193-K4+189.793石油管道(设置于2m宽的钢筋砼盖板涵内)横穿

本道路,该盖板涵板顶距离现状地面积约1.5m.

除起点榆马大道和终点草杨路外,道路沿线分别与十三条规划道路相交,分别为:

榆马大道,为现状道路,宽57m,双幅路,中央分隔带宽3m,两侧车行

道各宽为13.5m,沥青路面,道路刚建成不久,路况较好。

规划路(K2+551.173),规划红线宽为40m,双幅路,中央分隔带为30m,车行道各宽为11.25m,两侧路侧带各宽为7.25m,处于规划阶段。

规划路(K2+936.295)规划红线宽30m,单幅路,央分隔带为3m,两侧路侧带各宽为7.5m,处于规划阶段。

规划路(K2+229.240),规划红线宽20m,单幅路,车行道宽为7.5m,两侧路侧带各宽为6.25m,处于规划阶段。

规划路(K3+571.970),规划红线宽为60m,四幅路,中央分隔带为8m,两侧机动车道各宽为17.5m,两侧分隔带各宽为2m,两侧附道各宽为7m,

两侧路侧各宽为3m.处于规划阶段。

规划路(K4+345.968),及规划路(K5+489.200),规划红线宽为36m,三幅路,机动车道宽为12m,两侧分隔带各宽为2m,两侧非机动车道各宽为5m,两侧路侧各宽为4m.处于规划阶段。

规划路(K4+986.234),规划红线宽为60m,四幅路,中央分隔带为3m,两侧机动车道各宽为14.5m,两侧分隔带各宽为2m,两侧辅道各宽为6m,

两侧路侧各宽为6m,处于规划阶段。

草杨路,规划红线为60m,与本工程同步设计,设计为四幅路,中央

分隔带宽为4m,两侧路侧带各宽为5m。

另外,在K3+919.800、k4+099。

831、K4+696.100、K5+740.921、K5+992。

643、K6+194.020还有6条红线宽度为20m的规划道路,规划均为单幅路,车行道宽为12m,两侧路侧带各宽为4m.

施工总体部署

.4.1施工准备

与甲方协议签订之后,本公司根据现场工程实际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熟悉本地施工条件的优势,就近调集施工人员做好上场准备。

由项目经理带领施工技术部、安全质量部、物资设备部、计划部、中心试验室、综合办公室等在本地的人员10人进驻现场,进行前期准备,其余人员在10天内调集完毕,在最短时间内进驻现场。

并组织精测人员根据施工图纸及业主提供的原始测量基准点、测量标志、基准线或水准点或其他书面资料,按国家测绘标准和本工程精度要求,对本工程测设施工加密控制网,并及时提交监理单位,直至获得认可,在此同时,我单位将陆续组织工程所需的各种施工机械、各项设备进场,联系各种材料厂家准备供料计划,并做好开工前的其他工作,按要求向监理提交开工申请报告。

.5.1各种临时工程及临时设施、施工措施

一、施工营地布置

项目经理部租用当地房屋,施工队住房、料库、值班室、保安室及其他施工用房均利用现有的房屋,材料进场及车辆出入均可以利用现有便道,周围场地较平整。

具体位置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3-1”,临时工程占地面积见表3-1。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3-1

(略)

临时工程数量表3-1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附注

1

工程一队

75

2

工程二队

120

3

工程三队

60

4

砂浆搅拌机

100

5

灰土拌合站

500

5

合计

855

三、施工用水

施工用水采用打井取用地下水。

四、施工用电

工程施工用电,附近电力为工业用电,可就近利用,考虑单独设置变压器。

五、工地排水

设置集水坑将水集中、沉淀、过滤后,利用水泵、临时排水通道排入沟渠,局部水位较高处采用井点降水,重点地段雨季施工采取临时覆盖。

六、环保及三废处理

本工程拟集中建立垃圾站,并于环保部门联系统一处理,施工中生活废水、施工污水经与有关部门联系征得同意后,排向指定地点,处理效果达到国家规定的三废处理标准后排放,并征得三废主管部门的同意。

七、现场恢复

施工过程中保持工完料清的原则,每完工一段,在征得监理同意后,需要恢复的立即恢复至原貌;对于临时工程占用场地,完工后按有关规定或协议恢复。

.6.1工期

按业主要求本工程将于※※※年※月※日开工,工期※※日历天,准备按期完成。

共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施工准备阶段。

计划安排5天(2005年9月2日~2005年9月7日),主要安排人员、机械设备、部分材料进场,连接水、电进场,完成对桩橛交接、线路定位,进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办理各种施工中所需手续,对现场进行复测。

第二阶段---主体工程施工阶段。

计划安排100天(2005年9月8日~2005年12月16日),完成全部工程的施工。

第三阶段---收尾配套阶段。

计划安排15天(2005年12月16日~2005年12月30日),主要完成缺陷修复、场地恢复、竣工资料编制及工程验交等工作。

.7.1组织机构

本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组建项目部,实行项目法管理,项目经理负责制。

为了安全、优质、按期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

我们计划安排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按项目法组建现场项目部。

下设五部二室,即施工技术部、安全质量部、物资设备部、计划部、财务部、中心试验室、综合办公室。

根据所设置部室制定出各项业务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职权分明。

见附图施工组织机构框图3-2。

组建3个工程队分段施工,劳力投入及任务划分详见3-2表。

表3-2劳力投入及任务划分表

序号

名称

人数

任务安排

1

工程一队

40

负责相关附属工程施工

2

工程二队

60

负责路基工程及路面基层施工

3

工程三队

50

路面工程施工

4

总计

150

施工组织机构框图3-2

(略)

道路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

.8.1路基工程

榆马大道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依照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等规程、规范,参照国内已建道路路基设计与施工的经验,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路基设计,施工时应充分重视路基施工质量,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一、施工准备

进场后,根据设计图纸对既有道路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地质调查核实:

施工前搜集详细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路基设计情况,结合工程实际,掌握本地区地基处理经验和类似工程地基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

(1)路基压实

本道路现状存在整平过的路基,对表面松散及压实度不满足要求

的路基将采用15吨以上振动压路机进行冲击压实处理,至满足压实度设计要求.

路堤的压实将采用振动压路机配合15吨以上三轮压路机进行,车道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将符合以下表规定:

 

路基压实标准、填料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要求

填挖

类型

压实

标准

路床表面以下

深度(cm)

压实度(%)

(重型)

填料最小强度

CBR(%)

 

上路床

 

0-30

≥96

8

下路床

30-80

≥96

5

上路堤

80-150

≥94

4

下路堤

150以下

≥93

3

零填及

路堑路床

0-30

≥96

8

30-80

≥95

5

车行道路床顶面回弹模量应大于30MPa。

人行道和土路肩路基压实度也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人行道压实度不小于93%,土路肩压实度不小于90%。

二、施工工序

路基填筑以机械作业为主,人工配合。

配置一定数量的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装运;推土机、平地机整平;振动压路机及小型振动器具压实。

为确保施工质量,加快进度,提高施工效率,采用“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作业程序组织施工。

三阶段:

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

四区段:

填筑区—平整区—碾压区—检验区。

八流程:

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分层填筑—摊铺整平—洒水或晾晒—机械碾压—检验签证—路基面整修。

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2-1。

图2-1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图

三、测量放线工作

1、恢复定线测量

在地面上进行中线测量前,应根据设计部门交桩,对导线点及水准点进行复核,根据施工要求,道路每隔200~300m设一临时水准点。

2、填挖方施工测量

每一地段开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放线,测设中心桩、边线桩。

施工中应经常检查各测量标志,对遗失或位置移动者随时补钉校正。

四、路基施工

(一)、一般规定

1、路基土方作业,须熟悉图纸,按规定切实做好路基排水和路基处理以及边坡防护工作,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并注意人行道的压实工作。

2、挖方、或不填不挖段的路基,均须压实至规定压实度。

填方必须按规定厚度分层压实。

3、路基面表层的庄稼、草皮、树根应清除干净,路基面以下的墓穴、井洞、管沟应分层加以妥善处理。

(二)、填筑作业

基本要求:

施工中始终坚持“三线、四度”,三线即:

中线、两侧边线,且在三线上每隔20m插一面小红旗,明确中线、边线的控制点;四度即:

厚度、密实度、拱度、平整度。

通过控制路基分层厚度以确保每层层底的密实度;控制住密实度以确保路基的质量及工后沉降不超标;控制拱度以确保雨水及时排出;控制平整度以确保路基碾压均匀及在下雨时不积水。

在路基中心线每200m处设置一座固定桩,在固定桩上标出每层的厚度及标高。

每层填土前做出路肩,在路肩两侧每隔50m(局部加密到每隔20m)设置一道临时泄水槽至路基外排水沟,与路基填筑同步进行,确保雨季路基上的水及时从泄水槽中排出,避免雨水冲刷边坡。

1、分层填筑

按设计路基横断面全宽纵向水平分层填筑压实。

分层厚度根据填筑压实试验段所确定的工艺参数严格控制,路堤每20m设一组标高点,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不小于20cm,最大虚铺厚度不超过35cm。

地形起伏时由低处分层填筑,由两边向中心填筑。

边坡两侧各超填30cm宽,以方便机械压实作业,保证路堤全断面的压实度一致,竣工时刷坡整平。

根据自卸车容量计算堆土间距,以便平整时控制均匀的分层厚度。

2、摊铺整平

填土区段完成一层填筑后,先用推土机初平,再用平地机终平,做到填层面在纵向和横向平顺均匀,以保证压路机的碾压轮表面能基本均匀接触地面进行压实,达到压实效果。

摊铺时层面做成向两侧倾斜2%~3%的横向排水坡,以利路基面排水。

在推土机摊铺平整的同时,对路肩进行预压,保证压路机进行压实时压到路肩不致滑坡。

3、洒水、晾晒

根据试验段所得出的结论,选择最佳控制含水量,路堤填土的含水量控制在Wopt+2%~Wopt-3%。

当含水量超出最佳含水量的+2%时,采取在路基上摊铺、用悬耕机松土晾晒的办法,降低填土的含水量。

当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的-3%时,洒水润湿,加水量mw(t)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

ms:

拟加湿填料的湿重;

W、Wopt:

填料天然含水量,最优含水量(重型击实试验)。

洒水采用提前洒水闷湿和路基上洒水搅拌相结合的方法。

4、机械碾压

碾压前,先对填筑层的分层厚度和平整度进行检查,确认层厚和平整度符合要求方能进行碾压。

开始碾压时,先用小吨位光轮压路机对松铺土表面预压,然后再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碾压。

压实作业按照先压路基边缘,后压路基中间,纵向进退,先慢后快,先静压后振动,由弱振至强振的操作规程进行碾压。

碾压施工中,压路机往返行驶的轮迹必须重叠一部分,光轮压路机重叠1/2轮宽,振动压路机重叠40~50cm,相临两区段纵向重叠2.0m。

压实作业做到无偏压、无死角、碾压均匀。

碾压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2-2。

图2-2碾压施工工艺流程图

5、填筑压实的几个特殊处理

机动车道下的管道、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压实度达不到验标要求时,可用灰土或砂砾对管沟胸腔、管顶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进行处理。

如管顶距路床面小于70cm时的排水管道,则采用砼进行3600包封。

(三)、路基整修及翻浆处理

1、路基填挖接近设计标高时,应对道路中线位置和横、纵断面路床顶面高程及路床顶面中线两侧宽度按设计要求进行测量,修改不合格项目。

2、挖方路基其顶面高程达到设计标高时,需进行碾压,使其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当土干时,要洒水,使其含水量接近该土壤的最佳含水量时上碾。

3、道路路基的土体,因含水量过大,在车行、碾压时发生颤动或表面裂纹时,一律要进行翻浆处理。

局部翻浆的,要挖出换填含水量适宜的土,或将原土进行晾晒,当含水量适宜时,再回填碾压。

或将含水量大的土中掺拌干石灰粉,以便降低含水量并加固土体。

(四)、路床整修及碾压

1、确定路床的纵向中心线、路床宽度和路床的横坡度。

2、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路床土基的弹性模量值,路床顶面以下30cm深的土层必须达到有关规范、验标要求的压实度。

(五)、软基处理

根据设计文件及现场地质勘探情况,**大道老虎口水库附近地段为软弱地基,采取抛石挤淤的方法来加固地基。

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1、筑坝围堰:

根据道路宽度及设计放坡要求,测量出抛石范围,在边坡3m以外实施土围堰,围堰高出水面1m,围堰顶宽3m。

围堰采用粘土,边坡为1:

1.2。

2、排水清淤:

围堰施工完成后,及时抽水清淤,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清淤深度及清淤范围。

3、抛填片石:

根据填土路基坡脚线位置,抛填1m厚的片石后,其上铺筑5~15cm的嵌缝料,采用挂振50T振动压路机由内向外碾压。

碾压至无明显下沉为止;在抛石面同等高度向内侧做2m宽台阶,抛填第二层片石,抛填厚度仍为1m,与第一层抛石工序一样铺筑嵌缝料碾压。

至第三层抛填片石,依据施工图设计的填土路基边坡底标高,片石抛至路基边坡底标高以上10cm,再铺筑嵌缝料振动碾压。

根据设计标高要求及沉降情况用嵌缝料找平,准备放坡填筑路基土方。

嵌缝料为级配碎石,粒径0.5~4cm。

围堰与抛填片石间的空间采用砂砾石填筑至土围堰顶面。

软基抛石换填见断面图。

(六)、检验签证

采取三级检测制度,即:

施工队自检,项目部检查,监理工程师检查。

建立施工中的实验检测制度,路基检测采用灌砂法。

按重型击实标准试验,确保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9.1路面工程

施工前,严格对下承层进行检查,在符合规定标高和压实强度的路基上进行路面底基层、基层的施工。

施工前选择一段长度为100~200m的路段进行各结构层的铺筑试验,以检验拟定的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的合理性、施工组织及施工机械的适应性。

通过修筑试验段,优化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施工机械设备的组合及各工序的衔接,明确各施工人员的岗位职责,提出混合料生产配合比,提出施工标准和方法。

一、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

(一)、对级配碎石底基层的要求

1、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1)、碎石中的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不超过20%。

碎石中无粘土块、植物等有害物质。

(2)、级配碎石所用石料的压碎值不大于40%。

级配碎石的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必须满足下表的规定。

级配碎石的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

方孔筛(mm)

质量百分比(%)

37.5

31.5

100

19

85~100

9.5

52~74

4.75

29~54

2.36

17~37

0.6

8~20

0.075

0~7

液限(%)

<28

塑限指数

<6

2、施工技术要求

(1)、配料准确,混合料必须均匀,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的现象。

(2)、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控制)不小于96%。

(3)、级配碎石所用石料的压碎值不大于35%。

3、施工工艺

(1)、级配碎石路拌法施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一、灰土底基层施工

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3-1。

图3-1石灰土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图

2、施工工艺要点

(1)下承层准备与测量放样

施工前对下承层按质量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并精心加工。

之后,恢复中线。

(2)备料和混合料拌和

使用的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使用挖掘机集中进行拌和。

(3)混合料摊铺

采用推土机及刮平机按试验路段所求得的松铺系数进行摊铺。

(4)整平碾压

混合料摊铺、整型后,按技规所定压实方法进行压实,在平曲线段,压路机由内侧向外侧碾压。

路面两侧,多碾压2-3遍。

在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要及时翻开重新拌和,或用其它方法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5)洒水养生

洒水养生时间不少于7天,未铺基层时,除洒水养生车辆外,禁止其他车辆通行。

二、二灰碎石底基层施工

(一)材料要求

1、石灰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Ⅲ级生石灰技术标准。

粉煤灰中SiO2、Al2O3的总含量大于70%,粉煤灰的烧失量不超过20%。

2、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大于2500cm2/g。

3、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

4、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0.6MPa。

5、石灰粉煤灰稳定砾石基层的压实度达到97%。

(二)施工方法

为保证施工质量,采用分作业段流水作业,各工序紧密衔接。

采用集中拌和法施工,施工工艺见图3-2:

图3-2二灰碎石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图

1、准备下承层

底基层施工前,对下承层(填方路基)按规范要求的质量标准检查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

使下承层表面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路拱,没有任何松散材料和软弱地点。

2、施工放样

在下承层上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5~20m设一桩,平曲线段10~15m设一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进行水平测量,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石灰土底基层边缘的设计标高。

3、拌和集料

集料中超尺寸颗粒予以筛除。

生石灰在使用前7~10天进行充分消解。

拌合采用500吨/小时的强制式粒料拌合机拌合,用8吨自卸车装运。

拌合时将砾石、石灰和粉煤灰按重量比装入拌合机,在略大于最佳含水量的情况下拌合均匀。

拌合合格的混合料及时用自卸车运抵摊铺现场。

拌合时,拌合的时间和用料称量应准确,加水应准确,应视运输的远近和天气情况,在征得监理工程师的同意后,调整加水量,以保证混合料在压实前达到最佳含水量。

5、摊铺集料

根据试验段确定的松铺系数,用摊铺机将集料均匀地摊铺在预定的宽度上,表面力求平整,并有规定路拱。

摊铺过程中,应将土块、超尺寸颗粒及其他杂物拣除。

除洒水车外,严禁其它车辆在集料层上通行。

6、碾压

整形后,当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1%时,进行碾压。

用振动压路机在路基全宽内进行碾压。

直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

碾压时,后轮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

碾压一直进行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同时表面无明显轮迹,一般需6~7遍。

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采用1.5~1.7km/h,以后采用2.0~2.5km/h。

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以保证稳定土层表面不受破坏。

7、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

两工作段的搭接部分,采用对接形式。

前一段拌和后,留5~8m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一起再进行拌和。

拌和机械及其他机械如必须在上“调头”时,采取覆盖10cm厚砂砾的办法,保护“调头”部分表层不受破坏。

8、养生

二灰碎石底基层在养生期间应保持一定的湿度,不应过湿或忽干忽湿。

养生期一般不少于7天。

采取洒水养生的方法,每次洒水后,用两轮压路机将表层压实。

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其它车辆一律禁止通行。

三、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基层施工

该工程的水泥稳定碎石厚度为20cm。

(一)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5。

图4-5水稳基层施工工艺流程图

(二)材料检验和试验

水泥、石料和水等材料的材质符合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水泥应采用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碎石(砾石)应洁净、坚硬,粒径宜<40mm,压碎值应<30%,含泥量<3%,针片状颗粒含量<15%。

实验室提前按照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的过程确定混合料最佳配合比,并根据设计强度确定最佳水泥含量。

开工前7天应将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交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用于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