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与沉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300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草纲目》与沉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本草纲目》与沉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本草纲目》与沉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本草纲目》与沉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本草纲目》与沉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草纲目》与沉香.docx

《《本草纲目》与沉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草纲目》与沉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草纲目》与沉香.docx

《本草纲目》与沉香

《本草纲目》与沉香

沉香来源为瑞香科(Thymelaeaceae)植物沉香Aquilariaagallocha(Lour.)Roxb.、白木香Aquilariasinnensis(Lour.)Gilg含树脂的木材。

沉香最早着录于《别录》。

一、异名

蜜香、栈香,沉水香,奇南香,琪璃,伽南香,白木香、海南沉香、女儿香、土沉香。

二、集解

(一)本草纲目中的纪录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根据《名医别录》列有沉香。

李氏汇集本草家说,旁及其他记录,最后是自下判断。

其中有许多可取处,故笔者先从本草纲目说起。

李时珍在沉香释名项下,列有沉水香、蜜香二名,并曰:

「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

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者为黄熟香。

萧梁沉怀远《南越志》言:

交州人称为蜜香,为其气如蜜脾也。

梵书名阿迦嚧香。

李氏在集解项下汇抄各家之说如下:

唐代显庆四年(659)苏敬的《新修本草》:

「沉香、青桂、鸡骨、马蹄、煎香,同是一树。

出天竺诸国。

木似榉柳,树皮青色,叶似橘叶,经冬不凋。

夏生花白而圆,秋结实似槟榔,大如桑椹,紫而味卒。

唐代(739)陈藏器的《本草拾遗》:

「沉香枝叶并似椿。

云如橘者,恐未是也。

其枝节不朽。

沉水者为沉香。

其肌理有黑脉浮者为煎香。

鸡骨、马蹄,皆是煎香,并无别功,止可薰衣去臭。

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

「沉香、青桂等香,出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

萧梁沉怀远《南越志》云:

交趾蜜香树,彼人取之,先断其积年老木根,经年,其外皮干俱朽烂,木心与枝节不坏,坚黑沉水者,即沉香也。

半浮半沉与水面平者为鸡骨香。

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

其干为栈香。

其根为黄熟香。

其根节轻而大者为马蹄香。

此六物同出一树,有精粗之异尔。

并采无时。

唐刘恂《岭表录异》云:

广管罗州多栈香。

树身似榉柳,其花白而繁,其叶似橘。

其皮堪作纸,名香皮纸,灰白色,有纹如鱼子,沾水即烂,不及楮纸,亦无香气。

沉香、鸡骨、黄熟、栈香,虽是一树,而根干枝节各有分别也。

又宋丁谓《天香传》云:

此香奇品最多。

四香凡四十二状,出于一本。

木体如白杨。

叶如冬青而小。

海北窦化高雷皆出香之地,比海南者优劣不侔。

既所禀不同,复售者多而取者速,其香不待稍成,乃趋利而戕贼之深也。

非同琼管黎人,非时不妄翦伐,故木无夭扎之患,必得异香焉。

宋代(1116)寇宗奭的《本草衍义》:

「岭南诸郡悉有。

傍海处尤多。

交干连枝,冈岭相接,千里不绝。

大者数抱。

木性虚柔。

山民以构茅庐,或为桥梁,为饭甑,为狗槽。

有香者,百无一二。

盖木得水方结,多花折枝枯干中。

或为沉,或为煎,或为黄熟,自枯死者,谓之水盘香。

南息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

盖山民入山,以刀斫曲干斜枝成坎,经年得雨水浸渍,遂结成香。

乃锯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结成斑点,名鹧鸪斑,燔之极清烈。

香之良者,惟在琼崖等州。

俗谓之角沉。

黄沉、乃枯木中得者,宜入药用。

依木而结者,谓之青桂,气尤清。

在土中岁久,不待创剔而成薄片者,谓之龙鳞。

削之自卷,咀之柔韧者,谓之白蜡沉,尤难得也。

陈承的《本草别说》:

「诸品之外,又有龙麟、麻叶、竹叶之类,不只一二十品。

要之,入药惟取中实沉水者。

或沉水而有中心空者,则是鸡骨,谓中有朽路,如鸡骨中血眼也。

接着李时珍综合诸说曰:

《本草纲目》:

「沉香品类,诸说颇详。

今考杨忆谈苑、蔡绦丛话、范成大桂海志、张师正倦游录、洪驹父香谱、叶廷珪香录诸书,撮其未尽者补之云:

香之等凡三:

曰沉、曰栈、曰黄熟是也。

沉香入水即沉,其品凡四:

曰熟结,乃膏脉凝结自朽出者;曰生结,乃刀斧伐仆,膏脉结聚者;曰脱落,乃因水朽而结者;曰虫漏,乃因蠹隙而结者。

生结为上,熟脱次之。

坚黑为上,黄色次之。

角沉黑润,黄沉黄润,蜡沉柔韧,革沉纹横,皆上品也。

海岛所出,有如石杵如肘如拳,如凤雀龟蛇云气人物,及海南、马蹄、牛头、燕口、栗、竹叶、芝兰、梭子、附子等香,皆因形命名尔。

其栈入水半浮半沉,即沉香之半结连木者,或作煎香,番名婆木香,亦名弄水香。

其类有蝟刺香、鸡骨香、叶子香,皆因形而名。

有大如竺者,为蓬莱香;有如山石枯槎者,为光香。

入药皆次于沉香。

其黄熟香,即香之轻虚者,俗讹为速香,是矣。

有生速斫伐而取者。

有熟速腐朽而取者。

其大而可雕刻者,谓之水盘头。

并不堪入药,但可焚熟。

叶廷珪云:

出渤泥占城真蜡者,谓之香沉,亦曰舶沉。

曰药沉,医家多用之,以真蜡为上。

蔡绦云:

占城不若真蜡,真蜡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

海北高化诸州者,皆栈香尔。

范大成云:

黎峒出者名土沉香,或曰崖香。

虽薄如纸者,入水亦沉万安在岛东,锺朝阳之气,故香尤酝藉。

土人亦自难得。

舶沉多腥烈,尾烟必焦,交趾海北之香,聚于钦州,谓之钦香,气尤酷烈,南人不甚重之。

惟以入药。

(二)本草纲目以外的纪录

宋代叶廷珪《香录》序曰:

「古者无香,燔柴炳萧,上气臭而已。

故香字虽载于经,而非今之所谓香也。

至汉以来,外域入贡,香之名使见于百家传记。

中国之知道焚香,是在佛教传入以后。

焚香的习惯,大概是始于印度。

释法云翻译《名义集卷。

卷三众香篇》第三十四曰:

「净名疏云,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腾馨之用。

……如大论云,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

印度所用的香料,包含沉香、檀香、龙脑、茅香等。

为净化精神与身体,在习惯上,是焚香静坐,香汤沐浴。

印度人何时使用沉香,无明白记载。

但梵语Agaru是指沉香,而印度的宗教文化起源甚早,加以沉香产于Pramaputra河的东南部的山岳地带,这一地带与以恒河为中心的印度第二文明期的地带甚为接近,故印度人很早使用沉香,当无疑问。

印度佛教文化东传,香料大概亦随之东传。

香料到达中国,或不能上溯西汉,而在东汉及三国时代当已逐渐传入,中国人亦有若干认识。

三国吴人万震任丹阳太守时所做的《南州异物志》,有言曰:

「沉香出日南,欲取当斫坏树,着地积久,外皮朽烂,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

名曰沉香。

其次在心白之间,不甚坚精,置之水中。

不沉不浮,与水面平者,名曰栈香,少麤白者名曰系香。

」。

晋惠帝时稽含所着的《南方草木状》,亦记有香木。

其言曰:

「蜜香、沉香鸡骨香、黄熟香、鸡舌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案此八物,同出于一树也。

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榉柳,其花白而繁,其叶似橘。

欲取香,伐之经年,其根干枝节,各有别色也。

木心无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与水面平者为鸡骨香,其根为黄熟香,其干为栈香。

细枝繁实未烂者为青桂香,其根节青而大者为马蹄香。

其花不香,成实乃香,为鸡舌香。

珍异之木也。

」。

此文可与苏颂的《图经本草》相对照。

此后萧梁沉怀远的《南越志》。

沉怀远引苏颂之言,笔者不再重复。

南北朝的《梁书》卷五十林邑国项,记有沉香曰:

「汉日南郡象林县,古越之界也。

沉水香,土人斫断之,积以岁年,朽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及沉,故名沉香。

次不沉不浮者,曰栈香也。

」及狼牙修国下曰:

「偏多栈沉婆律香」。

《南史》卷七八林邑国狼牙修国下,记有与《梁书》同样内容。

《隋书》卷八二林邑国下曰:

「土名香木,宝玉物产大抵与交趾同。

据上述所述,到隋朝为止,中国人对沉香的产地,所知者是《南州异物志》的日南,《南方草木状》的交趾,《南越志》的交州,《梁书》的日南郡、狼牙修国,《南史》的林邑国、狼牙修国及《隋书》的林邑国。

唐杜佑《通典》亦记述林邑的沉香树。

其中,除狼牙修国是在今天的马来半岛中部之外,其范围皆不出于今所谓中南半岛的地区。

佛教初传中国,或系经由北方的丝绸路线,焚香的习惯,或系附随于佛教;而中国人对于沉香的真正知识,则如上述,是来自南海,并且大多是来自交州。

至于海南海北的沉香,是在唐代刘恂才提到,至宋代丁谓才比较详细。

入宋以后,丁谓被贬至海南,亲自看到海南沉香,有《天香传》,为苏颂所引。

其后,苏轼亦被贬至海南,以沉香木假山贺其弟子由的六十岁生日,有《沉香山子赋》。

其弟有《和子瞻沉香山子赋有序》。

南宋时,范大成于乾道八年(1172)至桂,做《桂海虞衡志》,有淳熙二年(1175)序。

其志香项,与沉香有关系者,列记沉水香、蓬莱香、鹧鸪斑香、笺香、光香等项,写沉香较为详细。

全部转录如下:

南方火行,其气炎上。

药物所赋,皆味辛而嗅香,如沉笺之属,世专谓之香者,又美之所锺也。

世皆云二广出香。

然广东香乃舶上来,广右香产海北者亦凡品,惟海南最胜。

人士未尝落南者,未必尽知,故着其说。

沉水香出海南黎峒。

一名土沉香。

少大块,其次如茧栗角、如附子、如芝菌、如竹叶者佳。

至轻薄如纸者,入水亦沉。

香之节,因久蛰土中,滋液不流,结而为香。

采时,香面悉在下,其背带木性乃出土上。

环岛四郡界皆有之。

悉冠诸番所出。

又以出万安为最胜。

说者谓万安在岛正东,锺朝阳之气,香尤酝藉丰美。

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

焚一博投许,氛翳弥室翻之,四面悉香。

至煤烬气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

北人多不甚识。

盖海上亦自难得。

省民以牛博之于黎。

一牛博香一担,归自差择。

得沉水十不一二。

中州人士但用广州舶上占城真腊等香。

近年又贵丁流眉来者。

余试之,乃不及海南中下品。

舶香往往腥烈,不甚腥者,意味又短,带木性尾烟必焦。

其出海北者,生交趾,及交人得之海外蕃舶,而聚于钦州,谓之钦香。

质重实,多大块,气尤酷烈,不复风味。

惟可入药。

南人贱之。

蓬莱香,亦出海南。

即沉水香结未成者,多成片,如小笠及大菌之状。

有一二尺者。

极坚实。

色状皆似沉香,惟入水则浮。

刳去其背带木处,亦多沉水。

鹧鸪斑香,亦得之海南沉水、蓬莱及绝好笺香中,槎牙轻松,色褐黑而有白斑点如鹧鸪臆上毛,气尤清婉似莲花。

笺香出海南。

香如蝟皮、栗蓬及渔蓑状。

盖修治石雕镂费工,去木留香,荆棘森然,香之精,锺于刺端,芳气与他处笺香迥别。

出海北者,聚于钦州,品极凡,与广东舶上生熟速结等香相埓。

海南笺香之下,又有虫漏生结等香,皆下色。

光香与笺香同品,第出海北交趾,亦聚于钦州。

多大块,如山石枯槎,气麤烈,如焚松桧,曾不能与海笺香比。

南人常用以供日用及常程祭享。

周去非《岭外代答》,有淳熙戊戌(1178)序。

其卷七香门,与沉香有关系者,列有沉水香、蓬莱香、鹧鸪香、笺香等四项。

其叙述自海南黎峒取得沉香方法,与《桂海虞衡志》者,近于相同。

故二书所述,可能出于同一来源。

同时期(1225)的赵汝适的《诸蕃志》卷下志物,其第十一至十五所记皆为沉香。

第十一项曰:

「沉香所出非一。

真蜡为上,占城次之,三佛齐闍婆为下。

俗分诸国为上下岸。

以真蜡占城为上岸;大食三佛斋闍婆为下岸。

香之大概:

生结为上,熟脱者次之;坚黑者为上,黄者次之。

然诸沉之形多异,而名不一。

有如犀角者,谓之犀角沉;如燕口者,谓之燕口沉;如附子者,谓之附子沉;如梭者谓之梭沉;文坚而理致者,谓之横隔沉。

大抵以所产气味为高低,不以形体为优劣。

世谓勃泥亦产,非也。

一说其香新结成,以刀修出者为生结沉;自然脱落者为熟沉。

产于下岸者为番沉。

气哽味辣而烈,能治冷气,故亦谓之药沉。

海南亦产沉香,其弃清而长,谓之莲花沉。

」。

第十二项曰:

笺香乃沉香之次者,气味与沉香相类。

然带木而不甚坚实,故其品次于沉香,而优于熟速。

第十三项曰:

速暂香:

生速出于真腊占城,而熟速所出非一。

真腊为上,占城次之,闍婆为下。

伐树去木而取者,谓之生速。

树仆于地,木腐而香存者,谓之熟速。

生速气味长,熟速气味易焦。

故生速为上,熟速次之。

熟速之次者,谓之暂香。

其所产之高下与熟速同。

但脱者谓之熟速,而木之半存者谓之暂香。

半生熟,商人以刀刳其木而出其香,择其上者,杂于熟速而货之,市者亦莫之辨。

第十四项曰:

黄熟香诸番皆出,而真腊为上。

其香黄而熟,故名,若皮坚而半腐者,其形如桶,谓之黄熟桶。

其夹笺而通黑者,其气尤胜,谓之夹笺黄熟。

夹笺者乃其香之上品。

第十五项曰:

生香出占城真腊,海南诸处皆有之。

若香以生在木内,谓之生香。

结皮三分为暂香,五分为速香,七八分为为笺香,十分即为沉香也。

诸番志卷上志国中,产沉香者计有交趾(Tongking)、占城(Annan)、真腊(Kamboja)、登流眉(LigorMalayPennisula)、三佛齐(Palembang,EasternSumatra)、单马令(KawatanM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