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956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8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docx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docx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资料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

中考考查内容

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思想感情有: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把握内容,体会情感

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

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

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

如:

读《石壕吏》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以联系诗人刘禹锡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如李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

怀人、思乡。

菊:

隐逸、清高。

梅:

高洁、坚贞。

莲:

洁身自好、超凡脱俗。

兰:

高洁、隐士。

松:

坚贞不屈。

竹:

正直、虚心。

梧桐:

凄凉悲伤。

杜鹃:

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

离愁别绪。

寒蝉:

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

送别、思念。

雁:

思乡。

夕阳:

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栏)干:

思念、寂寞、离愁。

武器:

战争。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例1(2015·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

请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 “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015·南充)阅读古诗《竹里馆》,完成下面题目。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解答此类题时,需要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

本诗《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境。

【参考答案】 全诗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和怡然自得的心境。

品味语言,赏析技法

1.语言赏析

(1)抓关键词。

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3)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

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4)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观点或表明的志向等。

(5)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6)把握语言风格。

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人。

②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

代表人物:

陶渊明。

③绚丽飘逸:

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

代表人物:

李白、李贺。

④形象生动:

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

代表人物:

王维。

⑤含蓄隽永:

意在言外,曲折倾诉。

代表人物:

李商隐、晏殊。

⑥粗犷豪迈:

意境恢宏阔远,积极向上。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⑦慷慨悲壮:

多指边塞诗。

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

⑧沉郁顿挫:

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

代表人物:

杜甫。

2.技法赏析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用修辞手法例释

名称

定 义

作 用

例句及出处

比喻

古汉语中常称之为“比”。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起兴

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

托物起兴,引起下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说的事物。

可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

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排比

把内容紧密相连、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用多个意象组合来渲染某种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长歌行》)

设问

先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相》)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鲜明地表现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反复

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一咏三叹,增强节奏感和音韵美;前后呼应,加深主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秦风·蒹葭》)

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或互为补充的同一件事。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用语简洁、含蓄而凝练,言简意丰。

同句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

邻句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用典

运用前人典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含蓄,意味丰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

顶真

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

文气贯通,表达感情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

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古诗词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

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对比、哀乐对比等。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代人赋》)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五种。

古诗词常用到的是抒情和描写两种。

其中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描写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场面描写(动景、静景)。

按详略分,有细描和白描。

按方法分,实写、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①烘托或对比:

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②渲染:

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③抑扬:

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

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

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

把要赞美或鞭策的人、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⑤典故:

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⑥以动写静:

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

⑦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追念古代、感伤现实。

⑧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015·潍坊)阅读《山房春事》(其二),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 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思路点拨】 本题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表达效果的考查,综合而言就是对诗歌的技法赏析能力的考查。

诗中三四句“不知”将“庭树”进行了人格化的描写,这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春来发花”本是春季的一乐景,却是在“庭树不知人去尽”的情况下“发”出的供人欣赏的花,用乐景来反衬哀情。

而且本诗是一首吊古之作,诗人所要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

三四句表现手法的运用,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参考答案】 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专项训练一 课内古诗词鉴赏

(一)饮 酒(其五)

陶渊明

(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三)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四)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五)过零丁洋

文天祥

(六)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七)春望

杜甫

 

(八)天净沙 秋思

(九)次北固山下

王湾

(十)水调歌头

苏轼

(十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十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十四)望岳

杜甫

(十五)赤壁

杜牧

(十六)己亥杂诗

龚自珍

(十七)行路难(其一)

李白

(十八)观沧海

曹操

(十九)使至塞上

王维

(二十)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二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专项训练二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2015·黄梅六校联考)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

杨万里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1.“嫩水新生尚露沙”写出了小河怎样的特点?

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下面对诗歌的鉴赏不贴切的一项是(  )

A.就全诗来看,作者采用了倒装的写法:

先写景,再写“渡”。

B.诗中写出了花、叶红绿相映的无限生机。

C.“隔江一片好人家”一句中既包括了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也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D.这首诗营造了热闹而优美的境界。

(二)(2015·黄冈4月调考)江上秋夜

道潜①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②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释】 ①道潜,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

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

自幼出家。

与苏轼、秦观友善。

②井梧,即井边梧桐。

1.本诗描写了时间从______到______,天气由______转______的变化过程,层次分明地烘托出江上秋夜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月色,一句一景,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B.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这句是从细处着笔;第二句由梧叶翻卷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这是从大处落墨。

C.第三句“断”字是“停”的意思。

“断”字与上句“井梧翻叶”相应,写风的一起一止,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

D.末句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

(三)(2015·济宁)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

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______。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2015·黄州中学二模)归次汉中境上

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杨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1.下面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途中所见景物很多,但这里只选了“云栈”和“屏山”,这样高度的概括,表现了他的精练特色。

B.此诗中间两联的描写,使读者既看到了汉中川原雄伟壮阔的地理形势,也看到了诗人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

C.“孤臣”指留在边关与金人战斗的大臣。

D.诗人在描述汉中地理形势之后,接着又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绘。

“遗虏孱孱宁远略”,认为像这样兵力不多,又缺少战斗力的对方,怎会有深谋远虑呢?

2.找出诗中诗人情感变化的词语。

并说说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

(六)(2015·杭州二模)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①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释】 ①并刀:

并州出产的剪刀。

并,即并州,东汉州名。

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诗中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

2.诗歌三、四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请加以赏析。

三、

(七)(2016·预测)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B.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C.“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D.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

(八)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诗中的“孤蓬”喻指题目中的“______”。

2.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试作赏析。

(九)(2016·预测)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尾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2015·北京模拟)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 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诗中的“______”字集中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绿树、山鸟、晴风、落花等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春光明媚的特点。

B.第三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活泼迷人、充满生机。

C.第四句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D.全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阔大胸襟。

(十一)(2015·黄冈)闻洮西捷报①

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

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

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

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 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

②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

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

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

⑤此处指边塞。

⑥指宋朝廷。

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

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

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

⑩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

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二)(2016·预测)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综合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

好像。

了自:

已经明了。

空复情。

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答:

(2)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

你同意他的主张吗?

为什么?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北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答:

(2)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á):

闯进门来。

闼,小门。

(1)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

(2)“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答: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

(5)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

(6)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

7、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对诗的内容、语言、表达技艺作简要的阐释。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解】:

①外弟:

表弟。

②沧海:

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

③巴陵:

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答:

8、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