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818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docx

《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docx

营养师必备的医学知识

营养师

第一章人体解剖生理学及食物消化吸收

第一节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

一、人体的基本结构

人体的结构非常复杂,是由细胞与细胞间质构成。

细胞是构成人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许多机能和形态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结合起来构成一定功能的组织。

1.人类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2.细胞膜是包裹在整个细胞外的一层膜,其厚度大约只有75A

3.细胞质是包裹在细胞膜内的半透明的胶状物质,含有大量的水份,无机盐,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细

4.胞核是细胞内最大的结构也是细胞的组成部分,细胞核的主要构造为核膜,是一种将细胞核完全包覆的双层膜,可使膜内物质与细胞质、以及具有细胞骨架功能的网状结构核纤层分隔开来。

核膜内就是核质,核质里包括一个或多个核仁。

核仁含有核糖核酸(RNA),它负责人体的蛋白质的合成。

5.组织:

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起来的细胞群体。

6.上皮组织也叫上皮,它是覆盖或衬贴在其他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

7.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

8.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9.肌组织由肌细胞或称肌维组成

10.器官:

几种不同组织组成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器官,如:

心、肺、肝、肾等。

许多功能相同的器官联合在一起,完成一种连续的生理功能共同构成某个系统。

人体中计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等。

它们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

二、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肌肉三部分组成。

功能:

具有保护内脏、支持体重和产生运动的功能。

2.骨组织是由骨细胞,骨胶原和无机盐构成的坚硬结缔组织,成人有206块骨头,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骨骼也是体内制造血液、贮存钙磷的器官。

3.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叫骨连结,骨连结与骨组成骨骼。

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骨与骨之间借助于结缔组织、软骨或骨连接起来,从形势上看可以分为直接连接(不动连接)和间接连接(可动连接、关节)两种

4.肌肉附在骨的表面,在神经系统调节下,肌肉收缩与舒张,牵引骨骼产生各种运动。

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全身肌肉分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三部分600余块,约占人体的40%。

三、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A.消化道: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是一条很长的肌性管道。

※食管有三处狭窄,第一处狭窄位于咽于食管的交接处,食管的起始处,距切牙约15cm,第二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的交叉处,距切牙约25cm,第三处在食管穿膈处,距切牙约40cm。

上述三个狭窄常是食管损伤、炎症和肿瘤的好发部位,异物也易在此滞留。

※食管全长有三处压迹:

(1)主动脉弓压迹,为主动脉弓自食管的左前方挤压而成,压迹的大小,随年龄而增加。

(2)左主支气管压迹,紧靠主动脉弓压迹的下方,与食管第二处狭窄的位置一致,是左主支气管压迫食管的左前壁所致。

(3)左心房压迹,长而浅,为左心房向后挤压食管所致,压迹可随体位和心的舒缩而变化。

B.消化腺:

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大消化腺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胰腺等,它们均借导管对食物进行化学消化作用。

功能:

将食物经过机械化的分解和酶的作用分解为可吸收的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葡萄糖等。

被吸收入血液运送各组织参与新陈代谢。

C、肝脏:

人体最大的腺体。

重量1500克。

呈红褐色,称为人体化工厂。

⑴由门静脉带来的各种营养物质,在肝脏完成消化、吸收、代谢、清除、解毒、造血、

排泄等功能。

⑵肝细胞分泌胆汁,促进脂类的代谢。

⑶合成本身所需的各种蛋白外,还合成大部分血浆蛋白、凝血酶等。

⑷滤过、净化作用。

如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也由肝脏来解毒。

D、胰腺: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

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

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

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

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

四、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上呼吸道:

鼻腔、咽、喉。

下呼吸道:

气管、支气管)和肺两部分组成。

功能:

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管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主要机能是执行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吸入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保持人体的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2.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地方。

成人肺内约有3-4亿个肺泡,总面积可达100-120平方米。

毛细血管与肺泡上皮紧密相贴,形成呼吸膜(气血屏障),是气体交换的物质保证。

3.吸气时:

肺泡扩张。

呼气时:

肺泡变小,排出气体。

4.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

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要功能是呼吸,人为的把它分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两个主要方面。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五、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主要功能不排泄。

1、肾:

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是产生尿的器官,位于肤膜后脊柱两侧,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肾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肾小球与肾小管又称为肾单位。

肾的功能:

泌尿和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⑴泌尿:

大量代谢产物。

如:

尿素、尿酸、肌酐等含氮物质,还排出水和多种无机盐。

如:

钾、钠、氯等。

⑵分泌:

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肾素,红细胞生成酶、前列腺素等。

⑶正常人安静时:

每分钟约有1000-2000ml血流经过两侧肾脏,占总输出量20-25%左右。

⑷正常人安静时;24小时尿量为2000ml,超过2500ml为多尿,少于400ml为少尿,50ml以下为无尿。

⑸尿比重在1.015-1.025之间,PH值在5.0-7.0之间。

2、输尿管:

输送尿液到膀胱,输尿管上接肾盂,下连膀胱,是一对细长的管道,呈扁圆柱状,管径平均为0.5~0.7厘米。

成人输尿管全长25~35厘米,位于腹膜后,沿腰大肌内侧的前方重直下降进入骨盆。

※输尿管有三个狭窄部:

一个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一个在越过小骨盆入口处;最后一个在进入膀胱壁的内部。

这些狭窄是结石、血块及坏死组织容易停留的部位。

女性输尿管则越过子宫颈外侧至膀胱。

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一种特殊结构,即瓦耳代尔鞘,它能有效地防止膀胱内尿液返流到输尿管。

3、膀胱:

膀胱六腑之一,位于下腹前部中央,呈囊状。

其主要功能是贮存水液,经气化排出尿液。

在哺乳类,它是由平滑肌组成的一个囊形结构,位于骨盆内,其后端开口与尿道相通。

膀胱与尿道的交界处有括约肌,可以控制尿液的排出。

六、生殖系统

1.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腺及前列腺等,外生殖器包括阴茎和阴囊。

A、睾丸:

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是产生精子的地方。

它分泌大量的睾酮,刺激和维持男性特征,内外生殖器的发育与成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与生长。

B、前列腺:

位于膀胱下方包绕尿道的起始部位。

分泌物质,呈弱碱性,直接排泄于尿道,参于精液的组成,有营养和增强精子活动的作用。

2.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A.外生殖器即外阴。

功能:

分泌激素维持性征,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延续种族。

B、卵巢:

位于下腹髂侧壁,包于子宫阔韧带的后叶中,是产生卵子和雌激素的地方。

雌激素是青春期女子外生殖器、阴道、输卵管和子宫发育和乳房生长的重要激素。

C、子宫:

位于骨盆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

中空的肌器官是孕育胎儿的器官,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产生月经。

七、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包括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

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主要功能:

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基础上,释放激素、酶类。

而调节人体的代谢和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

内分泌腺是人体内一些无输出导管的腺体。

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称激素,大多数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处的特定细胞,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此为旁分泌。

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是:

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泡状,不具排送分泌物的导管,毛细血管丰富。

1、垂体:

前叶称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后叶称神经垂体,不含腺体细胞,不合成激素,而是贮藏与释放作用。

2、甲状腺:

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呈薄薄的一层,位于甲状软骨下紧贴在气管第三,四软骨环前面,由两侧叶和峡部组成,平均重量成大约20-25g,女性略大略重.甲状腺后面有甲状旁腺4枚及喉返神经.血液供应主要有四条动脉,即甲状腺上下动脉,所以甲状腺血供较丰富,腺体受颈交感神经节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主要表现:

对代谢的影响、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精神系统兴奋性

3、胰岛:

是散在胰腺泡之间的细胞团,主要作用调节糖,脂肪和蛋白的代谢促进肝细胞合成脂肪酸,胰岛素缺乏造成糖、脂肪及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八、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调节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活动使之完整统一,又能使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保证机体对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

1、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功能。

2、脑干:

是脊髓与大脑间的上下通路,是生命中枢,呼吸、循环、躯体运动反射等中枢。

3、脊髓:

将躯体各部分组织器官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另外完成某些反射活动,如:

排尿、排便等。

4、小脑:

调节躯体运动,动作的力量、快慢、方向、随意等控制

5、周围神经

⑴脑神经:

连于脑共12对,为感觉性神经,运动性神经和混合性神经三种。

⑵脊神经;共计31对,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尾1对。

⑶植物神经:

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及腺体的传出神经。

①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跳动加快。

②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

③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互相配合,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九、感觉器官系统

感觉器官系统包括:

眼、耳、鼻、舌和皮肤等。

它在接受刺激后,能将刺激引起的兴奋转达化为神经冲动,传入高级中枢而产生感觉。

十、血液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均由封闭的管道构成,心血管内流动着血

液,淋巴管内流动着淋巴液,最后注入心血管中。

在心搏的推动下,血液与淋巴液不断的循环,将人新陈代谢必需的氧和营养物质带给

各个器官和组织,又把器官和人体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体外。

(一)、心脏与血管系统:

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管与心脏相连,分为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网。

1、心脏:

心脏是一个主要由心肌组织构成的器官,重约250-300克。

心脏有节律的收

缩和舒张,推动作血液不断的周流全身,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平均每分约

75次,超过100次以上称为心动过速,少于60次为心动过缓。

2、血管系统:

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输送血液,分配血量和进行物质交换。

动脉、静脉、神经都是伴行,形成血管经神经囊。

3、大循环及小循环

⑴大循环(体循环)

携带氧、营养物质的动脉血左心室主动脉大小动脉毛细血管网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二氧化碳代谢产物小静脉大静脉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⑵小循环(肺循环)

静脉血右心室肺动脉入肺毛细血管网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与肺泡的氧气进行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

⑶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在显微镜下才能加以观察。

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枝和微静脉七部分组成,是心血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

微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物质代换,向各组织细胞输送养料和运走代谢产物。

医学上把微循环比喻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A.微循环的组成:

1、微动脉:

是小动脉的末端部分,管壁有完整的弹力膜和数层平滑肌。

平滑肌受神经

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肘平滑肌就保持一定紧张度,维持血管壁的张力。

由于平滑肌的舒缩可调节微循环的血流量,所以,又称微动脉是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2、毛细血管:

是指位于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由内皮细胞、基腹膜和外膜构成的微

细血管。

真毛细血管相互交错、吻合呈网状,穿插于细胞之间,便于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3、微静脉:

毛细血管最后汇流成微静脉。

微静脉收集毛细血管网的血液。

微静脉壁有

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是微循环的后闸门。

4、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是直接连通微动静脉之间的口径较粗的毛细血管,经

常处于开放状态,可使微动脉血液迅速流入微静脉,通血毛细血管没有物质交换作用。

骨骼、肌肉的微循环中这种通血毛细血管比较多。

5、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

是存在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其结构与

微动脉相似。

管壁较厚、管腔较粗大。

通常其壁的平滑肌,处于收缩状态。

这种血管无物质交换作用。

平时这种血管内无血液流通,一旦开放将有较多血液从微动脉迅速流入微静脉。

人体皮肤的微循环中这类血管较多。

B.微循环的特点:

1、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非常长,约9-11万公里,能绕地球两周半,分布在人体的各

个角落无处不有。

2、微循环的血管非常多,约有300亿支。

3、微循环的血管的管壁非常薄,仅是普通白纸的百分之一,有利于物质交换和白细胞

出入,血管的通性大,无主动脉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4、管非常细,仅是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5、微循环的两重性,微循环属于人体的循环系统,同时又属于人体的脏器系统,一旦

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直接导致脏器的损伤。

C.微循环的功能:

l、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给组织运来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水等,带走二氧化碳和

代谢产物。

微循环是这些物质进行交换的唯一场所。

2、调节血流和血量。

微循环的血管数量极多、容量很大、是个很大的贮血库。

改变这

个血库的容血量,就可以调节全身的循环血量和静脉的回心血量。

一旦因某些原因引起全身微循环血管大量开放,将有大量血液淤积在微循环内,导致循环血量和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如不及时纠正,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D.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就是指由毛细血管形态上的改变,以及血流形态上的改变引起的功能性改

变。

如微循环的血管变形,血管堵塞不通,由此引起的器官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性细胞坏死、病变。

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微循环障碍会引起下列后果:

(1)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

(2)代谢紊乱,使组织缺氧,酸中毒产生一系列严重结果;(3)内脏受损;(4)严重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E.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常见疾病

1)神经系统:

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2)心血管系统:

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3)消化系统:

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

4)肌肉关节系统:

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

5)妇科系统:

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

皮肤科: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

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

F.微循环与老年病预防

人体的衰老,肿瘤、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障碍有很大

关系。

1)、中老年人群中,突然意外死亡之罪魁祸首主要是冠心病。

全世界至少有3-4千万人患有冠心病,每年死于冠心病者达数百万之众,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存的头号杀手。

冠心病不是先天性疾病,只要及早预防是完全可以降低发病率的。

冠心病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当这些物质增多时,就像泥沙淤积下水道那样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产生淡黄色的粥样斑块,日积月累,可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

如果粥样斑块发生在供应心脏本身营养的冠状动脉,则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坏死,临床上就会产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严重病症。

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对高危人群预防性用药(如每日服用100—150mg阿斯匹林等),注意合理饮食,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和坚持体育运动,做到劳逸结合。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加强微循环血液灌注,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2)、高血压多见于一些老年人,常可引起中风和心脏病发作而危及生命。

高血压病理变化主要为:

微动脉收缩痉挛,引起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并且有细胞聚集成团,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等血液流变学变化。

因此,医学界认为,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是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基础之一。

充分改善人体微循环功能是预防和协助治疗高血压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之一。

3)、血栓病是心脑血管的大病,全球每年死于脑血栓、脑梗塞、心机梗塞、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1200万人,接近总死亡人数的1/4,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大敌。

专家说:

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达到260万人以上、存活的患者75%致残,40%是重残,许多患者为此花光了积蓄、生活陷于困境。

G、微循环检测方法

目前虽然观察人体微循环的部位有十余个,但最常用并且能代表全身微循环状态的主

要是甲襞和眼球结膜两个部位。

其中甲襞是观测人体微循环状态的最好窗口。

因为甲襞是覆盖在手指甲根部的皮肤皱褶。

其表皮薄,透光性好,微血管表浅。

上皮下为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胞血管走向表皮,逐渐与表皮平行,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

此外,观察手指甲襞十分方便。

因此,甲襞便成为临床微循环观察最常用部位。

(二)淋巴液

小部分组织液(组织液的10%)渗入毛细淋巴管为淋巴液,在淋巴管内流动,经过淋巴

结,获得淋巴细胞,最后流入血管,具有体液平衡及防御作用。

(三)、血液

⑴体液:

约占体重60-70%,40-45%存在于细胞内,20-25%存在于细胞外,分为组织液、

淋巴液、脑脊液,存在于血管内称血浆占体重4-5%。

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由细胞膜隔开。

组织液与血液之间由血管壁隔开。

⑵血液的功能维持内外环境,参与体液调节及防御和保护机能。

⑶血液的组成及生理

①红细胞

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圆盘形,中央薄两边厚。

主要在椎骨、肋骨、胸骨等骨髓内生成。

平均寿命为120天。

正常成人;男,450-550万/mm3,女:

380-460万/mm3,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呈红色,携带氧气运送到各组织细胞中去。

②白细胞

无色有核细胞,由骨髓造血母细胞发生,平均生存时间为3-21天。

正常人细胞总数为4000-10000/mm3,白细胞是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的重要部分,在炎症时,白细胞因吞噬更多的细菌或毒素很快死亡,平均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为6-12小时。

③血小板:

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无细胞核,体积很小,正常人10-30万/mm3,其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存时间,平均寿命10天左右,其止血机能只持续2-3天。

第二节医学基础知识熟记

(一)

1.心源性呼吸困难的原因:

肺淤血。

  2.慢性肾盂肾炎的感染菌:

大肠杆菌。

  3.继发性腹膜炎的病原菌:

大肠杆菌。

  4.二类瓣狭窄易形成血栓塞的原因:

肺淤血。

  5.风心病多发于:

二类瓣狭窄。

  6.胃癌经什么途径转移:

淋巴结。

  7.绒毛膜癌发向哪个器官转移:

肺。

  8.2岁时正常幼儿体重为出生时的4倍。

  9.4个月时添加的辅食:

蛋黄。

  10.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病机制:

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11.新生儿24小时内排胎粪。

  12.新生儿出生2-3天开始出现生理性黄疸。

  13.子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双峰状。

  14.妊高征的特点:

全身小动脉痉挛。

  15.妊娠合并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

除外新生儿高血糖。

  16.胎方位异常:

肩先露。

  17.宫内节育环是我国育龄妇女主要的避免方式。

  18.乳癌的转移方式:

同侧腋窝淋巴结。

  19.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20.胆囊最易阻塞的部位:

胆囊颈。

  21.疱疹性咽颊炎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

  22.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消化性溃疡。

  23.肝CA的主要原因:

肝炎后肝硬化。

  24.医源性肺炎的感染菌多为G-菌。

  25.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感染菌:

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

  26.室间隔缺损发生青紫的原因:

肺动脉高压。

  27.胃缺除术后贫血是因为铁吸收不良。

  28.缺铁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29.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机制:

低白蛋白血症。

  30.小儿呼吸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

窒息。

      31.热衰竭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32.有机磷中毒的机制:

胆碱酯酶减活。

  33.脑栓塞:

风心病形成栓子。

  34.脑出血常见于高血压脑病。

  35.肠扭转为绞窄性肠梗阻。

  36.血浆占体重5%.

  37.各型休克的共同生理变化: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38.脑细胞能耐受4-6分钟的缺氧。

  39.破伤风杆菌中毒的直接原因:

外毒素。

  40.I度伤口愈合:

无感染且呈线状瘢痕的愈合。

  41.游离植皮中最易存活:

中厚皮片。

  42.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初产妇哺乳期。

  43.开放性气胸:

纵隔摆动。

  44.腹外疝的成因:

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升高。

  45.原发性腹膜炎与继发性腹膜炎的区别:

腹腔内无原发感染病灶。

  46.应激性溃疡的机制:

胃粘膜血流量减少。

  47.肛门周围脓肿是最常见的。

  48.门脉高压侧支形成:

除外脾肾交通支。

  49.内脏性疼痛的特点:

选择定位不准确。

  50.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X线2周才所有发现。

  51.II型呼衰:

PaO2<60,PaCO2>50mmhg.

  52.肺心病的主要病因:

COPD.

  53.心绞痛等心前区疼痛的原因:

因各理化因素刺激支配心脏、主动脉或肋间神经的传入纤维。

  54.心脏冲动起源:

窦房结。

  55.病毒性心肌炎多为感染柯萨奇病毒B.

  56.颅内高压的体征:

视乳头水肿。

  57.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机制介导。

  58.急性胰腺炎是胰腺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

  59.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较早出现升高。

  60.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

除外肾小管重吸收。

  61.动物毛屑诱发支气管哮喘。

  62.类风湿自身免疫产生抗体:

IgM.

  63.S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