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5大自然的语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2151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5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5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5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5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5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5大自然的语言.docx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5大自然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5大自然的语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5大自然的语言.docx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5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闯关全练

1.结合语境,下列语段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A.翩sù销zài

B.偏shù消zǎi

C.翩shù消zài

D.偏sù销zǎi

2.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B.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孕育:

这里指生长。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

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D.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农谚: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3.为下列句子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________,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A.熔化B.融化)

(2)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果实的时期。

(A.孕育B.培育)

(3)元宵节以后,节日的气氛渐渐淡下来,________,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A.周而复始B.循序渐进)

4.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是根据《________》改写而成的,作者________,浙江上虞人,________家、________家。

能力提升全练

1.对这篇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自然界的一切物候现象都有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大自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根据例句,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1)选文按照__________顺序进行描写性说明。

(2)加粗词“苏醒”用得巧妙,请赏析其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模拟全练

1.(2018四川南充外国语学校期中,3,★☆☆)下面句中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1)母亲却竭力的________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

(2)它使你________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得多。

A.嘱咐惊骇灵活

B.嘱托惊异灵活

C.嘱咐惊异灵敏

D.嘱托惊骇灵敏

2.(2018山东日照莒县期中,8-1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º,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A.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B.物候现象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C.物候学关系到农业丰产。

D.物候现象来临有古今的差异。

(2)(★★☆)下面的说法中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的“语言”指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B.从选文中可以知道,纬度、经度与地势高下的差异三方面决定了物候来临的时间。

C.第②至第⑤段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客观具体地介绍了决定物候迟与早的因素。

D.所选的五段文字之间的层次关系应该这样划分:

①|②③④|⑤。

(3)(★★☆)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说明纬度的差异这个影响物候的因素时,作者一共举了两个例子,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熟悉的因素,用两个常见的例子使读者感到更亲切。

B.“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C.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D.最后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

五年中考全练

(2018天津中考,6-8)阅读《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一文,回答1-3题。

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严毅梅

①人类一直好奇:

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科学家,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化。

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②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对当地的语言造成影响。

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现在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逊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比如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

③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④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

它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

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准发出复杂的声调。

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声调平和。

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

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

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方人则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

⑤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一。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必须调整才能发出新的声调。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

1.(★★☆)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为何唯独人类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B.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C.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D.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

(列数字)

B.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

(举例子)

C.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下定义)

D.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

(作比较)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加粗词“大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删去。

C.第④段中加粗词“它”,指代的是前一句中的“原始印欧语”。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关于语言形成和演化的科学研究成果。

核心素养全练

农忙季节到来,人们需要依据天气时令安排生产,请你观察下面的图片,完成题目。

(1)[关注时令]上面前三幅图片呈现的是某地区的一组物候现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系农事]晓华家种有数亩农田,父母利用农闲去了邻近城市务工,根据从上图中了解到的物候现象和本地区天气预报信息,请以晓华的身份给他们发送一条提醒短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闯关全练

1.A“翩”容易和形似字“偏”“编”“谝”等误用,“销”容易和“消”混用,应学会根据语境判断用字,根据形旁推断字义;字音题应注意多音字,学会据义定音。

“载”,读zǎi,意为“年”“记载”“刊登”;读zài,意为“装载”“充满”“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

“风雪载途”的“载”意思是“充满”,故选A。

2.C“销声匿迹”在句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3.答案

(1)B

(2)A(3)A

解析解答此类题,可用“四看法”:

①看词义。

从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词义的侧重点等方面来辨析近义词;②看搭配,从词语的搭配对象和使用对象来区分近义词;③看色彩.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区别来辨析近义词;④看语法,看词语在句子中能做什么样的成分,有什么样的语法功能。

此题

(1)“熔化”的意思是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融化”的意思是(冰、雪等)变成水,根据后面搭配的对象“冰雪”应选“融化”。

(2)“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这里指生长。

“培育”指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

根据语境,应选“孕育”。

(3)“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循序渐进”指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根据语境,应选“周而复始”。

4.答案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竺可桢气象学地理学

解析避免写错别字,如“候”不要误写为“侯”,“桢”不要误写为“祯”。

能力提升全练

1.C“不能改掉文题”的说法有误。

2.答案(示例1)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热烈。

(示例2)从潮水的起落中,我们体悟到生命的节奏。

解析一要把握例句的句式;二要分析例句内部的逻辑关系;三要注意所选事物必须来自大自然,且要具体,与其后面的感悟联系密切。

3.答案

(1)时间

(2)“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了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图景。

解析

(1)根据时间标志词“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等来判断。

(2)赏析多从修辞角度考虑,抓住修辞手法分析其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年模拟全练

1.C

(1)嘱咐:

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嘱托:

托(人办事);托付。

根据语境,应选“嘱咐”。

(2)惊骇:

惊慌害怕。

惊异:

惊奇诧异。

根据句意,应选“惊异”。

(3)灵活:

敏捷;不呆板;善于随机应变。

灵敏:

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根据句意,对于“仪器”,只能用“灵敏”。

2.答案

(1)A

(2)C(3)A

解析

(1)此题属于概括内容类题目。

解答此题,注意选择关键句。

选文第①段独句成段,以下各段都是围绕第①段来说明的,因此答案选A。

(2)A.“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丰富的物候现象。

B.还有古今差异。

D.正确的划分是:

①|②③④⑤。

(3)在说明经度的差异这个影响物候的因素时,作者一共举了两个例子:

大连—北京,济南—烟台。

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要暖和,如果以此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这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信服。

五年中考全练

1.C概括说明文的中心内容,可以采用看标题,看首段,抓文段中的中心句、关键句等方法。

阅读全文可知,第①段由“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这一疑问引出最新研究的成果——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变化,此句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标题,②③④⑤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句进行说明的。

因此答案选C。

2.C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做概括的说明方法。

此句并没有对“声调”的本质特征做概括。

3.B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阐释影响声调的因素,进而引出下文气候对声带、声调的影响,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有关联,不能删掉。

核心素养全练

答案(示例)

(1)夏季时分,布谷声声,小麦成熟,丰收过后便又要插秧。

(2)爸爸妈妈,家里小麦已经成熟,近3天天气不错(3天后天气有变),适合收割,你们回来吗?

解析

(1)弄清楚三幅图片的时间关系,直接描述出来即可。

(2)根据初一至初四的天气情况,以及小麦收割对天气的要求,不难想到晓华希望父母在天气晴朗时回来收割麦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