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196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2015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

2013-11-0511:

53

人教版2015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

150分 时间:

l50分钟)

 第工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晕/眩晕   掂量/惦记   果脯/哺育   休憩/修葺

B.尽快/尽管   沮丧/龃龉   娇嗔/瞋目     劲旅/径直

C.殷实/殷红      提防/堤堰     濡染/蠕动     间距/信笺

D.塞责/堵塞      沏茶/堆砌     拱手/供给     行当/巷道

【答案】B

【解析】A、yùn,diān/diàn,fǔ/bǔ,qì B、jǐn,jǔ,chēn,jìngC、yīn/yān,dī,rú,jiān         D、sè,qī/qì,gǒng/gōng,háng/h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信笺   落寞    综合征    扶正祛邪

B.坐镇   吹拂    策源地    卑躬曲膝   

C.怄气   浏览    蜂窝煤    分庭抗理

D.瞭望   寒暄    口头蝉    优哉游哉

【答案】A

【解析】B.“曲”应为“屈”,C.“理”应为“礼”,D.“蝉”应为“禅”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被文学界称为《小红楼梦》的《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作品,书中相关文字记载,是钓鱼岛主权归我的新证。

B.最近,“中国式过马路”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引发了人们热议和思考。

网友口中的“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违规现象在我市怎样,原因何在,又该如何根治这一现象?

C.当被问及“中国好声音”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关注度的问题时,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查建英一语中的地回答“很闹的外表,形式里边是触及灵魂的”。

D.看吧,他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答案】C                                                 

【解析】A.将“小红楼梦”的书名号改为引号。

B.连续问,“在我市怎样”“原因何在”两句的后面均应用问号。

另外,“中国式过马路”既然是“一词”,后引号就要加在“路”的后面。

句中使用正确。

D.破折号误用为括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春节期间,学校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校领导向离退休的老教师祝贺新年,并汇报了过去一年学校在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上所取得的成绩。

B.战国晚期,关东六国联合抗秦,但六国由于存在利害冲突,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各有打算,因此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

C.学习中国古典小说时我们不禁感喟:

面对伟大的作家罗贯中、吴承恩、蒲松龄、曹雪芹等,如今的作家为什么只能望其项背?

D.一次语文老师进行名言名句的测试,当他看到有的同学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后面填的是“船到桥头自然直”时,真是哭笑不得,哑口无言。

【答案】B

【解析】A.别无二致:

没有两样,没有区别,非常相像。

一般用于比较。

B.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C.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句式,如“难以望其项背”)D.哑口无言: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

形容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与句意不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首善”陈光标赴台湾高调捐赠的行为究竟是行善还是作秀,香港时事评论员赵嘉          一对此的评价是肯定的。

B.台湾地区25日就钓鱼岛事件发表看法,认为相关各方应搁置争议,基于平等互惠原则,   共同开发、享用资源,以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稳定。

C.四川省政府己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D.专家提出:

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

【答案】B

【解析】A、表意不明C、搭配不当,“防止……现象”应为“防止出现……现象”D、“并以小步慢走”后缺少中心语“的方式”。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流动的花朵为何难以与城市融合

王亮  张滢

当前,随着大城市对日益饱和的城市资源的不断“挖潜”、公共财政的不断增支、“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

流动的花朵在城市过得好吗?

学得好吗?

与学校老师、小伙伴的关系融洽吗?

能适应城市文化吗?

在异乡能产生归属感吗?

将来会有发展吗?

前不久,河南郑州一项大型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易产生学习焦虑以及自卑、孤独、烦躁心理,很难融入同龄群体。

2010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选取上海、南京等5市17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融合问题调查。

这两次调查结果十分相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

我们过去多是从宏观着眼,由政策入手来解决问题。

如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仅是简单地将他们从乡村带到城市,在公办学校寻得一张课桌,那么,造成一个独特群体成长缺失的症候便已隐约可见,整个社会也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现在,到了从文化着眼、由个体入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了。

一个在浙江上学的孩子跟随父母回老家青海过年,刚住了两天,就说“我要回家了”。

这个孩子指的“家”,是浙江。

对他来说,家乡的概念和父母那辈人心中的家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里成长。

社会学上有一个“文化混血儿”的比喻:

这部分人的身份意识是模糊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痛苦与憧憬并存、自卑与自强同在等特质。

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待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各个现实层面都遭遇“想融而不能融”的困境。

身份意识影响着融合。

有一个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女孩在课堂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

“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城管!

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的菜摊时,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

”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几天,她的妈妈卖菜时因为躲避城管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

理想的存在,其意义正在于为平淡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可“慢慢追”、“慢慢撵”,又是何等微不足道,让人在为小女孩的微小理想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画上一个问号。

文化冲突影响着融合。

固守传统的乡土社会与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文化特质明显不同。

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方言、衣着、饮食与城市学生格格不入。

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来自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价值体系上的综合差异。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罗大佑的歌词反映的正是城市新移民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心理孤独。

不同文化的了解、交融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城市胸怀影响着融合。

一些城市居民具有优越感,对外来人口天然具有排斥心理和偏见,一些机构和学校在公务中仍存在歧视现象。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需要的是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大视野和大气魄。

说到底,“融入”属于深层社会问题。

户籍制度尚未“破题”,城市化浪潮已迅猛而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令人措手不及的社会整合。

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居民在医疗服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具有乡村居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势必造成“争利”现象。

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一步是力争做到同城待遇,第二步才是消弭同城隔阂。

因而,“融入”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难题的主阵地在教育。

发挥教育“粘合剂”的作用,促进社会整合,让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我们不能把解决方案仅仅停留在“两为主”的政策层面,也不能停留在“适应教育”的微观层面,而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中国教育》有删改)

6.下列不属于“难以融合”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影响着融合。

B.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影响着融合。

C.城市及城市居民狭隘的胸怀影响着融合。

D.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影响融合。

【答案】D

【解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一说原文无据。

7.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通过若干社会现象及调查数据,指出“流动的花朵”进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这一严峻的社会现状。

B.文章接下来分别从“身份意识”、“文化冲突”、“城市胸怀”等方面分析说明“流动花朵”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

C.分析原因之后,作者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与城市融合”的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D.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难以融合”问题除了“两为主”、“适应教育”,还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答案】C

【解析】”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说法绝对,它只是原因之一。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B.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城市,主要源于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所产生的压力。

C.要根治“难以融合”,只需站在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就可以了。

D.彻底解决“难以融合”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A“基本”说法有误,原文是“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

B“主要源于”说法片面,“心理上的自卑”只是主观原因之一,还有其它主客观原因。

才“只需”有误,表充分条件,原文“而要”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

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代指酒),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

“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

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独身未贵耳。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

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余书曰:

‘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