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866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docx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docx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同名39380)

 

大学老师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姓名:

陈芳芳

学号:

1002030223

【摘要】本文从现如今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趋势入手,阐述了现如今大学生缺乏积极性的现状及原因,当代大学生因为没有了学习的目的,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没有了学习动力,也就没有了学习兴趣,从而严重缺乏积极性,文章中分析大学老师如何运用组织行为学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阐述了如何运用“双因素理论”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运用强化理论推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大学老师上课应有的积极状态。

【关键词】激励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学习积极性强化理论

0引言

大学生应该要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在生活中主宰自己,对生活充满自信。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正视挫折,冷静客观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积极寻求战胜困难的恰当方式。

而现如今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正呈现日益下降的势头,激励大学生的积极性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激励大学生积极性需要明确大学生真正的需要,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源于动机,动机源于需要,影响社会个休思想意识的因素归根结蒂是需要。

人的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原动力,需要越强烈,活动越有力。

因此,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必须明确大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

1.当代大学生的现状

1.1大学生的特点

当今大学生与历史上所有的前辈们相比,正处在一个更加特殊的历史环境中。

因为时代浪潮的冲击,有的人意气风发,充满掠夺和征服的欲望,有的人因为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生活失去了方向,只好随波逐流,渐渐在消沉和无聊中迷失,大学生们就被这两种生活左右。

他们的心理或被淹没在一种被忙碌掩饰的虚无中,或直接滑向堕落的深渊,无法自拔。

在网上看到一份大学生的心理调查问卷,问卷中客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有别于上世纪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四个主要特点:

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比例呈上升趋势;人际交往障碍导致的“郁闷”心理越来越普遍;经济困难导致的自卑心理越来越突出;适应困难成为心理问题的一个诱因。

有人说: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是盲目轻狂的”,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

现如今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是不协调的,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

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不仅与年龄有关,而且与人的知识水平有关。

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可能越强。

从这两点来看,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备的文化水准,决定了我们不再像中学生那样眼光向外,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急于去了解世界,把握外部环境,急于显示自己的独立,想做环境的主人;而是眼光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

注意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

大学校园这种特殊的环境,又是十分强调独立、注重自我确立的地方,许多大学生在较大的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层次及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我们对社会上的事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看问题的视野可能与一般人有所不同,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心愿。

一方面,我们关心社会发展,这种关心是抛开切身利益,以大视角来进行的,注重的是整个社会的提高与进步。

我们热衷参与社会,对社会舆论愿意独立思考。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使我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

这种不足与我们极强的自我概念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大学期间,我们都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个性气质培养、智力潜力开发、专业知识储备、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等。

这些人生课题通常与我们平时的学习、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这种复杂的关系让我们感到生活处处充满矛盾和冲突。

由于我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这些问题常常会给我们带来不适感和压抑感。

在出现不适感、压抑感,甚至焦虑感时,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本身就承受力很差的心理就会滋生出悲观的人生态度。

一旦产生悲观的人生态度,还会想要极力逃避自己,更不用说对自己的言行做深刻的反思了,我们在自我评价过高,自负傲慢、眼高手低,看问题容易以我为中心,自私偏激,唯我独尊,理想脱离现实,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悲观失望,大呼理不公,丧失前进动力,自我评价过低,自卑心理极强,感到生不逢时,智力水平等方面的优越感,感到事不如人,什么事都想顺风顺水的,在遇到逆境时,缺乏信心与勇气,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

由此,我们的积极性一而再再而三的一跌再跌,感觉没有动力可言,深刻的感觉那种冲劲与积极性一去不复返了。

1.2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

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的,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矛盾化等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面对丰富多彩的纷繁世界,五花八门的关系人际脉络,我们身在其中,却不知该如何生活了。

赤裸裸的功利追逐将大学校园也熏染成刻薄的角斗场,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令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带上名利色彩,金钱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现实还是无奈,社会在一天一天进步,人的追求却一天一天走向庸俗。

曾有人说:

“80年代的大学生是政治崇拜,90年代的大学生是商业崇拜,到了21世纪,大学生则把政治与经济统一起来取舍所需。

我们在生活价值观上,一方面强调自立、自强,要走自己的生活道路,一方面又屈从于环境,把人际关系和家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方面普遍地追求个性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往往只限于表面的与众不同,结果还是陷入雷同化、赶时尚。

2.影响大学生积极性的系统因素分析

2.1大学生积极性的概念特征及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大学生培养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大学生的积极性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社会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化,诸多社会问题相应而生,这对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及态度有很大冲击和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正呈现日益下降的势头。

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大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快适应环境,到了三、四年级,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盲目娱乐、消遣,学习无动力、积极性差。

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成员,通过对北京地区24所高校的3366名老师和1659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52.6%的高校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极性不高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休闲娱乐时间大量挤占学习时间,考试挂科等厌学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大学生中,认为自己“本学期出勤率在90%以上”的只有76.3%,21.8的大学生有1—2门课不及格,有3—5门课不及格的占4.8%,2.3%的学生有5门以上不及格,睡懒觉,打游戏,看连戏剧,谈恋爱和参加社团活动使得这些学生在毕业时带着遗憾和悔恨离开了校园。

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想涣散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厌学问题非常普遍,许多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采取各种方法逃避学习,主要表现为不主动学习、旷课、逃学、上课走神、抄袭作业、考试应付甚至于作弊等,成绩不及格现象屡见不鲜。

相反,打牌、上网、玩游戏等消磨时光的活动却风靡校园。

叛逆心理、虚荣心理及盲目追求个性,由于种种原因所产生的挫败感、自卑感,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从来没有吃过苦,没有挨过饿,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作风,这使得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上劲心、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人生追求。

总是喜欢作乐于现实,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愿去解决的坏习惯,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总觉得大学的生活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一年级迷茫,二年级抱怨,三年级麻木,四年级后悔、着急,影响大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因素有上课时间,对学习的兴趣,老师个人魅力,当天心情,个人上课习惯,课程难易程度,周围人群的影响,睡眠质量,天气,老师点名频率。

因为没有了学习的目的,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没有了学习动力,也就没有了学习兴趣,上课时很少有同学会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听下去,这就导致学生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且也影响到老师讲课的质量和激情,从而使教学这个环节变得越来越不尽人意,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同学产生觉得没趣的心理,从而到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积极性也就开始降低。

进入大学后我们也非常依赖期末突击复习,在平时几乎不怎么学习,把全部课外时间都用在做学生娱乐,游戏等方面。

大学生的积极认同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成正相关,即积极的角色认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消极认同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成负相关,即消极的角色认同会削弱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3.大学老师如何运用组织行为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3.1如何运用“双因素理论”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赫茨伯格于5O年代提出了所谓的“双因素理论”。

他将人们的各种需要概括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指人们都具有避免不满意和不愉快的需要,它们主要表现与生理、安全、交往相关的、带物质和感性色彩的、低层次的需要;另一类是指人们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贡献的需要,它们主要表现为与工作本身的意义、人生价值、理想抱负等有关的、带精神和理性色彩的、高层次的需要。

与这两种需要相对应,分别存在两大类不同的因素对人的积极性起着性质和效果

不同的激励作用:

一类是用来满足上述第一类需要的所谓“保健因素”,是人们工作本身之外的因素,即外在激励因素,主要表现为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和工资福利待遇等;另一类是用来满足上述第二类需要的所谓“激励因素”,是与人们工作本身、工作内容、工作过程直接相关的因素,即内在激励因素,主要表现为工作的重要性、责任性、趣味性、挑战性、刺激性,工作给人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感等;由于第二类因素能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能使人对工作本身产生满意感,因而它们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挖掘人的潜在力量的激励因素。

对大学生而言其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和激励,远比其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和激励重要得多。

“保健因素”主要是用来满足当代大学生低层次需要的,是保证大学生安心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学习本身之外的与校园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相关的因素。

如果这些因素和条件得不到基本保证,学生们会产生不愉快、不满意情绪,会出现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

属于这类因素的有:

(1)环境、风光和建筑;

(2)生活设施,如宿舍、食堂、澡堂、医务室等;(3)文体设施,如体育馆、健身房、操场(4)家庭经济条件;(5)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实习条件以及教学手段等;(6)师资条件、科研和教学水平;(7)规章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学生待遇等;(8)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以上因素虽然只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外在因素,但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绝不可以低估。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享有独特和优越的待遇,对保健之类的物质因素要求较高,易受环境因素和外界传闻的影响。

“激励因素”主要是用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等高层次需要的,是与学习本身、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直接发生紧密关系的因素,也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本质因素、决定因素和起持久作用的因素,同样又是精神色彩或理性色彩极强的因素。

属于这类因素的有:

首要因素,是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体系和认知体系。

它们在激励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起灵魂和核心作用。

它们具体表现为:

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人生哲学和价值标准;对专业的系统认识,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了解,对实现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把握;对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及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了解,一旦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就会有抱负、有理想、有方向、有目标,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之中。

其次,是所学专业本身的激励作用。

该类专业内容、趣味、价值、重要性和前景;学习该专业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自我发展;从事该类专业的学习或工作能否给人带来刺激性、挑战性、责任感、荣誉感和满足感等。

总之,专业本身对大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三是课程的设置、知识结构及教学内容的计划安排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是否有序、丰富、扎实并引人人胜。

四是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师资、教材、上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规律,能否吸引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

五是学习过程中,能否受到教师或教学主管部门的不断鼓励和赞赏,成绩的考核、奖学金的评定、提干人党乃至于毕业后的择业,能否与学习好坏直接挂钩等,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合理应用这些因素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内在激励效果。

以上分析的是一些主要的内在激励因素。

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

3.2如何运用强化理论推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巴普洛夫的调价反射学说在对人们的动机强化机能做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时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应该从人的行为与客观环境刺激的相互关系中去寻求改造人的行为的方法,强化理论包括:

正强化,负强化,自然退化,惩罚。

强化理论要因人而异,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尤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性别心理需要和承受能力等因素,正强化对于影响行为来说是最省力和最有效的工具,因为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精神受到鼓励,使其优点和长处得到肯定和强化,从而增加学生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并能产生较强的驱动力。

老师要做到正确的选择强化物,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正确地选择正反两方面的强化物,例如:

正强化可采取的奖励措施,公开表扬,给予学生大的发挥潜在能力的机会,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权,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被老师表扬就很有用,有的学生公开点名会受不了,有的学生即使狠狠批评也难引起心理震动,因此,老师在选择强化物时一定要因人而异,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强化的功能。

3.3激励的重要性

“激励”问题,也就是如何调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以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问题。

本杰.N.卡马佐说过这样一句话:

“方法很重要,技巧也很重要,但是激励却更重要”。

提到子女,父母们向来都是一句话:

“他有能力,就是不愿意发挥。

”大多数人都会赞同,几乎没有人在工作中或者学习中能够发挥全部潜力或接近全部潜力。

爱因斯坦在强调努力对于取得成功的重要性是这样说道: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事实上,有些人比其他人工作或者学习努力付出更多,结果这些能力较弱的人能够比有天分的对事表现更好,基于于这些原因,个体在学习或者工作的表现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还在于激励。

管理离不开激励,不管是下属,自己还是上司,包括客户和供应商,只有是有人的地方,都需要使用管理手段。

4.大学老师上课应有的积极状态

现如今大学生的积极性差,老师也牢骚满腹,埋怨学生难伺候,学生这边也颇有微词:

“讲得味同嚼蜡,真没劲!

”“听某某讲课,不如自己看书!

”在一本文学书中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这样写道:

“王晓明先生在《另一种可能》一文中说:

“(讲课时)你一讲有趣的例子,大家都抬起头来,再说两个笑话,气氛就更加活跃,可你一旦进入抽象的分析,对不起,许多眼神很快就黯淡下去,逼得你赶紧去搜索新的趣事,不少大学的课堂,就变得越来越像是一场故事会,对有趣的细节的渲染,逐渐取代细致紧张、步步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占据授课的中心位置。

”老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教师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网络和信息时代中,老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信息源地位,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老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

上课时老师良好的沟通是很至关重要的,老师与学生积极的沟通是学生反馈与老师的知识传递的重要方式,上课时老师巧妙的提问,高超的提问技巧是大学老师必不可少的,这些技巧能使老师与学生推动对话,集中注意力,获取信息,如:

上课途中老师与学生发生不愉快,在学生面前,务必保持优雅和冷静,控制自身的情绪很关键,老师是人,不是神,怎么会没有情绪,但作为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来说,要有高度的情绪控制能力。

作为老师,同时也是一个领导者,是一个班级集体效仿的对象,要做到以身作则。

积极态度是老师都应该具备并能充分展现出来的,幽默感很重要,研究显示,学习当中的幽默感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和谐,轻松而不失严谨的上课时同学们都积极接受的。

5.总结

积极性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表现,也是人内在潜力的一种外在发挥;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系到学习的效率,关系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关系到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向上的心理影响着我们一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药丽雯,阴怀勇.关于大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2001

[2]周瑜弘.《组织行行为学案例精选精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罗宾斯,郑晓明.《组织行为学精要》[M]北京:

电子工作出版社.2005.9

[4]加里·德斯勒(GaryDessler).《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Fredrickson)、阳志平、苏德中、王珺.《积极情绪的力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6]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6

[7]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Peterson)、侯玉波,王非.《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