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1643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docx

《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docx

煤矿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资料

 

xxxx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2017年)

 

提交单位:

xxxx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xxxx煤矿

 

目录

1概况1

1.1项目来源1

1.2编制隐蔽致灾因素报告的目的、任务和依据1

1.3矿井位置、交通及矿区范围2

1.4以往地质工作简介及质量评述3

1.5矿井生产建设情况13

1.6本次工作情况14

2矿井地质特征15

2.1地层15

2.2主采煤层16

2.3地质构造及其他地质现象17

3矿井水文地质特征19

3.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19

3.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19

4其他开采技术条件22

4.1瓦斯地质22

4.2工程地质22

4.3其他开采技术条件22

5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24

5.1采空区致灾因素普查24

5.2自然灾害普查27

5.3封闭不良钻孔致灾因素普查27

5.4矿井地质构造致灾因素普查31

5.5矿井含水体致灾因素普查33

5.6矿井瓦斯致灾因素普查36

5.7导水裂缝带致灾因素普查37

5.8矿井冲击地压致灾因素普查39

5.9其他隐蔽致灾因素普查40

6矿井隐蔽灾害防治措施25

7结论及建议29

1概况

1.1项目来源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的要求“强制查明隐蔽致灾因素。

建立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机制。

”本次报告的目的是对xxxx煤矿进行隐蔽致灾因素自检自查工作,并将自查情况编制成《xxxx煤炭有限责任公司xxxx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预防煤矿事故,保障煤矿安全。

1.2编制隐蔽致灾因素报告的目的、任务和依据

本次报告目的:

通过对xxxx煤矿的采空区、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裂隙、导水裂缝带、地下含水体等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进行普查,明确xxxx煤矿的主要隐蔽灾害因素并编制相关处理措施,有效预防煤矿事故,保障煤矿安全。

主要任务:

1、查明采空区分布、形成时间、范围、积水状况、自然发火情况和有害气体等,建立煤矿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

2、收集废弃老窑(井筒)闭坑时间、开采煤层、范围,是否开采煤柱和充填情况等资料。

井田内及周边施工的所有钻孔都要标注在图上,分析每个钻孔封孔的质量。

建立井田内废弃老窑(井筒)、水源井、封闭不良钻孔台账;

3、查明矿井边界断层和井田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查明矿井内主要裂隙形态,收集矿井裂隙发育资料;

4、查明矿井内直径大于30m的陷落柱,主要包括陷落柱发育形态、岩性、周边裂隙发育程度、导水性等,并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

5、查明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煤质和瓦斯含量及赋存状况,系统收集矿井所有的瓦斯资料和地质资料,编制瓦斯地质图,对矿井瓦斯赋存情况进行分区,开展瓦斯防突预测预报工作;

6、查明影响矿井安全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各种含水体的水源、水量、水位、水质和导水通道等,对导水裂隙带进行理论计算,预测煤矿正常和最大涌水量,提出防排水建议;

7、查明火区范围、密闭、气体成分等情况,提出防灭火措施建议;

8、查明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普查,并将其标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9、分析找出矿井的主要隐蔽致灾因素,提出相应的治理工作计划和应采取的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主要依据:

1、《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年)

2、《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

1.3矿井位置、交通及矿区范围

xxxx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东南部,距阿勒腾席热镇直线距离36km,行政隶属纳林陶亥镇管辖。

井田为一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约25.1782km2。

地理坐标:

东经:

110°09'00"~110°13'19"

北纬:

39°29'15"~39°32'30"

xxxx煤炭有限责任公司xxxx煤矿现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C1000002011051110111849),有效期限15年零10个月,自2011年5月4日至2041年5月4日。

矿区登记面积25.1782km2,开采深度由1290——1140标高,矿区范围共有11个拐点坐标圈定。

本井田西约10km有包神铁路南北向通过,包神铁路为神东矿区的北翼运输通道,该铁路由内蒙古包头(万水泉)至神木北站,全长172km,铁路等级为单线地方铁路Ⅰ级,于1989年建成通车,可转入京包线、神朔线外运,设计输送能力15.0Mt/a,目前运量已趋饱和,神华集团规划全线按国铁Ⅰ级标准进行复线改造,运输能力在2010年达到20.0Mt/a,目前包神铁路增建二线方案设计招标工作正在着手进行。

包神铁路距离本矿井较近,包神铁路复线改造完成后,本矿井所产原煤可从该线进行外运,因此本矿井所产原煤铁路外运条件较好。

(2)公路

本矿井东部边界处有包府公路南北向通过,包府公路为神东矿区的主要煤炭外运公路,全线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包府公路北接包头,路经杨家坡、大柳塔、

店塔、直至陕西府谷。

阿(镇)~新(庙)公路从井田南部通过,在井田东南方向与包府公路相接。

因此,本矿井煤炭公路外运条件也极为便利。

矿井交通位置详见图1-1-1。

1.4以往地质工作简介及质量评述

1958年以来,东胜煤田先后有石油、煤炭、地矿等地质部门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做了大量地质工作,为东胜煤田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

为进一步进行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现将涉及本工作区的地质工作概述如下:

1、1989年,内蒙古地矿局105地质队在准格召—新庙一带(包括矿区范围)进行了详查地质工作,提交《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详查地质报告》,是本次详查设计及详查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

2、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17勘探队在xxxx井田内进行了详查地质工作,在当年先后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xxxx煤矿一井田详查报告》、《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xxxx煤矿二井田详查报告》是本次工作的主要依据,其工作量及其它情况见文字。

上述有关报告的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详见表1—以往勘查地质成果一览表。

表1—4—1以往勘查地质成果一览表

报告名称

报告提交时间

报告提

交单位

主要工作量

审批单位、文号、时间

批准储量级别(万吨)

备注

孔数(个)

比例尺

进尺(m)

填图面积(km2)

准格尔召-新庙矿区详查地质报告

1989.12

内蒙古地矿局105地质队

181

1:

2.5万

内地(1990)第1号

424041

B:

82024

C:

176938

D165079

本次报告编制时利用15个钻孔

37456.78

595.72

1809.86

43

xxxx煤矿一井田详查报告

2003.12

内蒙煤田地质局117队

12

1:

1万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内国土资储审字[2004]060号2004.3.18

总:

8112

121b:

886

122b:

4097

333:

3139

一、二井利用原准格尔召—新庙详查报告施工钻孔15个,一、二井详查阶段施工钻孔7个,其余为重复利用钻孔

2740.73

27

xxxx煤矿二井田详查报告

2003.12

内蒙煤田地质局117队

14

1:

1万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内国土资储审字[2004]095号2004.5.18

总:

7330

121b:

1343

122b:

4110

333:

1877

2730.82

27

上述各报告对东胜煤田东南部的煤层及地层的发育情况、煤种及其利用方向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与东胜煤田的整体煤岩对比起到了衔接作用,对本次工作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次工作情况

117勘探队有关技术人员于2005年9月对xxxx煤矿进行了野外实地踏勘,初步了解了区内主要煤层的出露范围、厚度及分布情况,认为有必要对该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

于是,探矿权人于当月向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了探矿申请,正式授予探矿权,颁发了探矿权证,划定了探矿范围。

117勘探队依据探矿范围,于当月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xxxx井田勘探设计》。

经技术委员会审查后交探矿权人审阅,正式开始勘查工作。

野外钻探工程施工时间自2005年10月5日至2005年11月25日,野外地质图检测工作时间自2005年10月6日至2005年10月28日。

在施工过程中,117勘探队严格按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执行,切实加强了地质"三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与探矿权人协商解决,保证了各项工程的质量。

本次勘探共布置勘探线8条,共施工钻孔6个。

完成各项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5—1。

表1—5—1本次勘探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项目

数量

工作量

备注

工程测量

6个钻孔

6个孔

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

1:

10000

27km2

地质钻探(含水文)

6个钻孔

1093.74m

H08、H07、H10、H11、H12、H13

水文地质钻探

1个钻孔

201.70m

H10

地球物理测井

6个钻孔

1070m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6个钻孔

6个孔全部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1个钻孔

1个

H10

抽水试验(单孔)

1个钻孔

1次

H10

岩样

1个钻孔

10组60块

H10

水样

1个钻孔

1组2个

H10

煤芯煤样

13个

顶底板夹矸样

4个

简选样

1个钻孔

1个

H10

瓦斯样

2个钻孔

4个

H08、H12

本次勘探获得的煤炭资源储量详见表1—5—2

表1—5—2

类别

331

332

333

总资源储量

资源储量

2226

6092

7250

15568

本次勘探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xxxx井田勘探报告》,包括报告正文1本,附图11类72张,附件1册,附表1册。

本区属后期开发,区内无生产煤矿及老窑。

以往完成的专门水文地质研究工作主要有:

原xxxx详查区的1:

1万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是2003年采用GPS调绘的方式填绘的。

历经二年,其地形、地貌基本未发生变化。

为满足矿井设计要求,本次勘查对原详查区内xxxx煤矿勘探区的1:

1万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进行了修测。

本次修测的各类地质及水文地质点均按规程要求记录,资料齐全、完整。

采用GPS进行系统定位,点位精度平面误差在5m以内。

经修测后的1:

1万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满足规程要求,可供勘探(精查)报告编制使用。

1.5矿井生产建设情况

井田开拓方式采用斜~立井开拓,共三条井筒,即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立井。

主、副井筒的井口布置同一工业场地内,回风立井布置在井田南部边界中部。

主斜井沿井田西侧边界方向向北16°掘进至4-2号煤层落底。

副斜井平行主斜井于其东侧布置,倾角为6°,“之”字型布置,4-2号煤层落底。

回风立井4-2号煤层落底。

三条大巷平行于井田南侧边界东西方向布置,首采工作面布置于井田西南靠近井筒处。

矿井设一个开采主水平和两个辅助水平,主水平布置在4-2煤层中,在2-3号煤层布置第一辅助开采水平,该辅助水平主要担负2-3和3-2煤层的开采任务,在6-1煤层布置第二辅助水平。

矿井前期在主水平形成系统,在主水平中形成中央水泵房、中央变电所、井底水仓等井下主要硐室。

首先开采井田西南部的4-2煤层,然后开采井田中东部无压茬关系的4-2煤层,之后开采井田中西部赋存的的2-3和3-2煤层,待2-3和3-2采完后再开采主水平的剩余4-2煤层,最后开采6-1煤层。

井下大巷布置采用三巷制,即在主水平布置运输大巷、辅运大巷和回风大巷,主水平和第二辅助水平通过斜巷连接,井下大巷东西方向布置,4-2煤层工作面由北向南后退式回采,由西向东依次布置工作面。

井下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辅助运输采用防爆无轨胶轮车运输,矿井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分列式。

1.6本次工作情况

从2017年1月1号开始,xxxx煤矿成立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小组。

组长:

总工程师

副组长:

地测副总安全矿长

成员:

生产班主任安监站站长地测科长通风队长及相关单位技术人员

本次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编制工作,第一阶段:

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对井田内及邻近矿井相关地质与水文地质、瓦斯地质及防突防冲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分析整理;对《矿井地质报告》中有关投入矿井的勘查工作量和质量进行了核查,分析了其达到的勘探程度;并结合已有报告及资料对矿区和井田地层和构造特征、煤层和煤质特征、水文地质、瓦斯地质及其他隐蔽致灾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阶段:

系统进行报告编制、检查整理后,提交了本次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第三阶段:

报告的评审、修改、提交等。

本次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是在结合以往历次地质资料及井下实际生产情况,对采空区、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褶曲、裂隙、瓦斯富集情况、导水裂隙带、井下火区、地温、冲击地压、岩浆岩侵入等现象进行了再分析和再认识,基本包括了矿井井下存在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并对各种致灾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及预防措施做了论述。

2矿井地质特征

2.1地层

井田位于东胜煤田的南部,新生代地质营力的作用在井田表现的较为强烈。

据地质填图及钻探成果对比分析,区内地层由老至新发育有:

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侏罗系中统(J2)、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h)和第四系(Q)。

现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

该组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基底呈波状起伏。

井田内未出露,钻孔也仅揭露其上部岩层。

据区域地质资料,岩性为一套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其顶部在个别地段发育有一层杂色砂质泥岩。

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有暗色矿物。

普遍发育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是典型的曲流河沉积体系沉积物。

井田内钻孔最大揭露厚度为78.10m,未到底。

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

该组是井田内的主要含煤地层,在井田范围内有5处小面积零星出露。

据钻孔揭露资料,岩性主要由一套浅灰、灰白色各粒级的砂岩,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发育有水平纹理及波状层理,含2、3、4、5、6煤组。

中东部地层厚度较小,西南部厚度较大。

据钻孔资料统计,延安组厚度为104.71m~210.41m,平均153.00m,厚度变化小,其变异系数为15%。

与下伏地层延长组(T3y)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该组地层含植物化石较丰富,但多为不完整的植物茎、叶化石,未见完整的植物化石,难辨其属种。

3、侏罗系中统(J2)

该统为井田内的次要含煤地层,在井田内无出露。

岩性上中部为浅黄、青灰、灰绿色中、粗砂岩,局部夹粉砂岩、砂质泥岩。

该组地层厚度0~81.85m,平均9.41m。

厚度变化大,大部分被剥蚀,只有5个孔见到该层位,变异系数246%,与下伏延安组(J1-2y)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4、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h)

在井田西部两处山包上有零星的出露。

岩性下部以灰绿、浅红色砾岩为主,上部为深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地层厚度总体呈西厚东薄的变化趋势。

据钻孔资料统计,地层残存厚度0~48.13m,平均7.39m,厚度变化大,全区有12个孔见该煤层,其变异系数为152%。

与下伏侏罗系中统(J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5、第四系(Q)

该地层按成因可分为:

冲洪积物(Q4al+pl)、残坡积物及少量次生黄土(Q3+4)、风积沙(Q4eol)。

冲洪积物(Q4al+pl):

分布于井田内各枝状沟谷的谷底,由砾石、冲洪积砂及粘土混杂堆积而成,厚度一般小于5m。

残坡积物及少量次生黄土(Q3-4):

广泛分布于井田内山梁坡脚地带,由砂、砾石组成,局部地段含少量次生黄土。

厚度最大58.40m。

风积沙(Q4eol):

分布于井田大部岩性以风积粉细砂为主,呈半月状砂丘、水垄及新月形沙丘等,厚度一般小于15m。

2.2主采煤层

井田内含煤最多可达5层,其中可采煤层4层,即2-3、3-2、4-2、6-1煤层,其中4-2煤层为全区主采的煤层,2-3、3-2、6-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现将各可采煤层特征分述如下:

1、2-3煤层

位于2煤组中下部,井田内西部发育,局部可采。

据钻孔统计,煤层自

然厚度0~3.25m,平均0.95m。

可采厚度0.97~3.25m,平均1.93m。

该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层位较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在井田内的中部较厚,而东部尖灭。

全区28个穿过点(包括井田外8个),其中15个见煤(包括井田外5个),11个可采(包括井田外5个),13个零点(包括井田外3个),煤层厚度变异系数110%,点可采系数39%,全区面积25.2371km2,可采面积10.68km2,面积可采系数42%。

2-3煤层为对比基本可靠、局部发育、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与下部的3-2煤层间距5.05~21.27m,平均13.80m,由南北向北间距增大,间距变异系数34%。

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细粒砂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细粒砂岩。

2、3-2煤层

位于3煤组下部,局部发育,局部可采。

煤层尖灭带位于东部的H02、H06孔一带和中部的H01号孔周围。

不可采区主要分布在西部。

据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0~2.22m,平均0.79m。

可采厚度0.80~1.66m,平均1.05m。

该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不含或含1层夹矸。

层位较稳定,厚度在井田内变化较大,总体向西北增厚,其变异系数68%。

全区28个穿过点(包括井田外8个),其中有24个见煤点,4个尖灭点(井田外1个),见可采煤层12个点(包括井田外4个),点可采系数43%,可采面积8.23km2,面积可采系数32%。

3-2煤层为对比基本可靠、大部发育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与下部的4-2煤层间距为26.85~47.56m,平均35.52m,中西部间距加大,总体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有加大的趋势,间距的变异系数15%。

顶板多以砂质泥岩为主,底板多为细粒砂岩。

3、4-2煤层

位于4煤组下部,全井田发育且可采。

煤层自然厚度2.20~4.52m,平均3.66m。

可采厚度2.20~4.52m,平均3.66m。

厚度变化不大,总体由北东向南西增厚,厚度变异系数12%。

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全区28个穿过点,全部为可采,点可采系数100%,全井田可采,面积可采系数100%,为对比可靠、全井田可采的稳定煤层。

与下部的5-1煤层间距19.21~43.20m,平均32.04m,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间距渐增大,间距变化小,变异系数15%。

煤层顶板为细粒砂岩及砂质泥岩,底板多以细粒砂岩为主,次为泥岩。

4、6-1煤层

位于6煤组中下部,区内大部发育且局部可采,可采区仅在西北边界处。

据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0~1.65m,平均0.61m;可采厚度0.80~1.65m,平均1.11m。

该煤层结构简单,含1层夹矸。

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厚,规律较明显。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80%,28个穿过点(包括井田外8个),22个见煤(井田外7个),6个零点(井田外1个),见可采点9个(包括井田外4个),点数可采系数32%,可采面积5.06km2,面积可采系数20%。

6-1煤层为对比基本可靠、局部发育、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与上部5-1煤层间距5.01~27.92m,平均13.28m,由东向西间距增大,其间距的变异系数为36%。

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其次为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细粒砂岩。

2.3地质构造及其他地质现象

(1)褶皱:

井田内未发现紧密褶皱,褶皱较少,且较宽缓,地层产状受区域构造影响所致。

局部的相对隆起,造成井田含煤地层沉积基底的不平;燕山早期“填平补齐”的结果,形成了井田内6煤组各煤层的增厚、变薄、尖灭;以后盆地稳定发展,沉积了6煤组以上地层。

而至燕山期末盆地整体抬升,以致后来遭受强烈剥蚀作用,但依然保持完整。

(2)断层:

其构造形态与区域含煤地层构造形态统一,总体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产状平缓,倾向200°~260°,地层倾角小于5°。

井田内未发现断层,但在中西部地段,煤层底板等高线起伏较大,起伏角一般小于2°,构造属简单类型。

(3)岩浆岩:

经过开拓开采证明,无岩浆岩入侵,对工作面的回采无影响。

(4)陷落柱:

井田未揭露的陷落柱对开采无影响。

3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3.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xxxx井田位于东胜煤田南部的准格尔召~新庙详查区内,是区域性单斜储水构造单元的组成部分。

井田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总体地形北高南低,海拔标高1275.50~1393.23m,地形平缓,局部发育小型沟谷,大部分地区被风积沙覆盖,多为平缓沙地、波状及新月形沙丘,具风成沙漠及半沙漠地貌特征。

井田内地表沟谷较少,仅有少量宽缓的小沟,平时无水,只有在雨后会形成短暂的流水。

所有沟谷均向东南方向汇入乌兰木伦河。

另外在井田南部的洼地中分布有少量地表水池,多为降雨汇集而成,一般分布面积较小,储水量不大。

井田所在地区气候干燥,冬寒夏热,多风少雨。

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

区内年平均气温6.2℃,最高气温36.6℃(1975年7月22日),最低气温-29.6℃(1961年2月11日),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发量2492.1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倍多,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多年最大冻土深度2.04m,最大风速24m/s;年平均干燥度为7.12,年平均潮湿系数为0.14,因此,井田气候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高原气候。

井田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砂(Q4eol)层中。

Q4eol遍布全区,因此,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本区平均降水量较小,潜水的补给量一般也不大。

但Q4eol的透水性较强,降水的绝大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因此雨季潜水的补给量会明显增大。

潜水一般沿东南方向径流,潜水的排泄方式为径流排泄、人工挖井开采排泄、蒸发排泄。

潜水沿东南方向流出区外。

承压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砂岩中,J1-2y在地表零星出露,因此承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区外承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次为Q4eol潜水的垂直渗入补给,在零星出露处也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

承压水一般沿地层走向径流。

承压水以侧向径流排泄为主,次为人工打井开采排泄。

承压水一般沿南及东南方向流出区外。

3.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3.2.1含水层

(1)第四系(Q4)松散层潜水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灰黄色、棕黄色风积砂(Q4eol),以细砂为主,在区内广泛分布,次为冲洪积(Q4al+pl)砂砾石、残坡积物(Q3-4)等。

含水层厚度0~40.41m,一般5~10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一般0~2m左右,地下水位标高1173.30~1267.37m,钻孔涌水量Q=0.033~5.002L/s,单位涌水量q=0.003~0.535L/s·m,渗透系数k=0.0737~3.433m/d,kcp=0.866m/d,含水层的富水性弱~中等,透水性能较强。

因大气降水量较少,补给条件较差,补给量一般不大,但雨季补给量会明显增大。

潜水含水层与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非常密切,与下伏承压水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小。

该含水层为矿区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2)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h)孔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层

岩性为各种粒级的砂岩、砂砾岩及砾岩夹砂质泥岩,在矿区西南部零星出露,含水层厚度0~48.13m,平均7.39m。

根据邻区资料:

地下水位标高1343.13m,水位降深32.77m,钻孔涌水量Q=0.186L/s,单位涌水量q=0.00568L/s·m,渗透系数k=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