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1475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docx

《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docx

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理论

  

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的主要税收理论

  凯恩斯及其继承人都把财政税收看作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并使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工具,所以,他们都很重视对于财政税收理论和政策的研究。

  一、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凯恩斯认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和投资不足。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而必须靠国家的干预,特别是财政税收的干预。

他主张不应把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促成经济的平衡发展,增加就业和国民所得,国家可以用发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的办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二、补偿税收政策

  补偿税收政策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等人提出的一种税收理论。

汉森把税收看作是迅速调节经济、“熨平经济波动”的一种工具。

这种调节,通过补偿税收政策和用年度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办法实现。

他认为这种税收的目的在于限制繁荣时期的过分扩张,而在衰退时期停止征收这些税款,并退还以前所征税款,就可以刺激消费。

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同衰退时期的财政亏损相抵,即可实现周期内的财政收支平衡。

    三、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主要是指失业补助金、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和自动改变的税收制度。

    ①根据经济活动的趋向,及时实施有助于经济稳定的财政税收政策;

  ②要使财政税收制度具有使经济自动稳定的内在性能他称前者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后者是自动稳定器。

他认为“自动稳定器”很重要,时时都在帮助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和稳定经济的活动。

  四、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的挑战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曾奉若神明。

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历史条件下,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对于缓和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因此,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过分强调刺激需求,税收负担重,政府开支大,规章制度繁琐,必然会影响资本家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的税收理论和政策失灵,受到西方经济学界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的挑战。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

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

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1)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

彻底的经济自由。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会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

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

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

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

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

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凯恩斯主义与滞胀现象

  凯恩斯提出了经济发展中的三大心理现象,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

  但是,凯恩斯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凯恩斯主义掩盖了这一本质,符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求。

但并不能从本质上克服矛盾。

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应该看到,凯恩斯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起作用是有限的。

  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压制了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

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在73年愈演愈烈的滞涨现象,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

治理经济停滞与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恰恰相反,所以,治理一个必然导致另一现象更加严重。

一直被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应对经济滞涨,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凯恩斯主义的演变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80年代,其政策主张兴盛于90年代。

其代表人物多为美国经济学家,如Q.A.阿克罗夫、J.耶伦、G.曼奎、B.伯纳克等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是,却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观点。

他们认为,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信息是不对称的,而且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粘性,这样,在短期仍然会出现偏离自然失业率的现象,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和起作用的。

新凯恩斯主义并不仅仅是坚持传统凯恩斯主义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张,他们还特别强调供给学派从供给方面调节经济的思路,主张从长期着手、从供给方面着手来考虑经济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巩固性的财政政策,认为财政赤字对经济是有害的,它会引起投资的减少(基础效应)和贸易逆差的增加。

此外,新凯恩斯主义者还研究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机制,如提出了在货币政策起作用的机制方面,不应只考虑利息率,还应该考虑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机制。

新凯恩斯主义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他们所主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虑需求方面,也考虑供给方面;既考虑长期,又考虑短期;既注重微调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视结构性政策在长期的效果。

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的基本主张,既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又在吸取80年代以来一些宏观经济实践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弗里德曼与货币主义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美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

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

站在凯恩斯的对面

  在凯恩斯主义的鼎盛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主要创始人的货币学派打着对抗“凯恩斯革命”的旗号诞生了。

弗里德曼的理论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坚持经济自由,强调货币作用。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思想。

弗里德曼认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市场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自然趋势,只是因为价格和工资的调整相对缓慢,所以要达到充分就业的状况可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

如果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就将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的动荡。

  他还强劲地攻击凯恩斯所倡导的财政政策。

弗里德曼认为,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增加开支将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将引起私人投资和消费的缩减,从而产生“挤出效应”,抵消增加的政府支出,因此货币政策才是一切经济政策的重心。

反通货膨胀的旗手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涨”为货币学派带来了大展宏图的历史机遇。

长期实施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经济政策终于给西方经济带来了恶果。

70年代之后,各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下来,赤字越来越大,失业越来越多,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经过10多年发展起来的货币学派选择了通货膨胀为主要靶子,提出了以稳定货币、反对通货膨胀为中心内容的一系列政策主张。

  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的责任完全归到了政府的身上。

  弗里德曼认为,根治通货膨胀的惟一出路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控制货币增长。

控制货币增长的方法是实行“单一规则”,即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时候要“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由于这些政策主张顺应了西方经济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因此赢得了许多的赞同者和追随者,并且得到官方的特别赏识。

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将货币学派理论付诸实施,奉行了一整套完整的货币主义政策;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中,也把货币学派提出的制定一种稳定的货币增长政策作为主要项目;瑞士、日本等被认为是“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国家,自称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实行了货币学派的“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政策。

货币学派一时声誉鹊起,被普遍看作凯恩斯学派之后的替代者,弗里德曼更是被称为“反通货膨胀的旗手”。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塬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

一.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

  货币派的理论特点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

  货币学派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他们坚持自由市场和竞争是资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径,如果政府干预经济,就将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的动乱。

因此,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特别是反对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除了货币之外,政府什么也不必管。

  第二,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承袭芝加哥学派“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样一种理论研究方法”,认为“货币最重要”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及货币需求函数式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诸因素的分析,从研究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入手。

他认为,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就像人们对别的商品和劳务的需要一样,故同样可采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分析。

一般消费者在对诸多商品进行选择时,必然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是效用,第二是收入水平,第三是机会成本。

  1.收入或财富的变化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二)货币需求函数式

  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P=f(Y,W,rm,rb,re,dp/pdt,u)

  式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量),其他符号均如上述表示。

弗里德曼认为,如果略去Y和W在个人间分配的影响,把M和Y分别看作按人口平均的货币持有量和实际收入,W是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一部分,这个函数就能适用于整个社会。

三.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与意义

  

(一)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

理由是:

  1.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弗里德曼认为,影响货币供应的若干主要因素,并不影响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主要受制于函数式中的那些变量。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如U、W),有些只在很少情况下才影响货币需求(如1/pdp/dt),因而它们不会破坏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与利率。

  3.货币需求函数的倒数——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

从实证来看,货币流通速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则性,有规律可循。

依据经验,流通速度往往与收入保持“正一致性”,即同方向变动关系。

收入提高,流通速度加快;反之亦然。

  此式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函数V是收入Y对货币数量M之比,弗里德曼认为,“只要Y是永恒收入,Y对M的比率就会不变”。

所以货币流通速度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都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二)货币需求函数的意义——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政策的立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弗里德曼指出:

货币论者不但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有稳定性,还认为它在决定对整个经济社会分析中具有重要性的变数(如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是由于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公式的实质,是有关供需失调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验主义的命题。

它阐明,货币需求量是少数变量的函数,而货币供给量则可以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因此,供需不平衡主要发生在供给方面。

据此,货币学派提出了以反对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供应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主张,所以说,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政策的立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在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上的分歧

  第一、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后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影响,增加货币的结果使利率降低从而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Y)的变动,即△M→△R→△I→△Y,因此,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引起实际产出的增加,货币是非中性的。

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因此,货币从长期看是中性的。

  第二,凯恩斯注重狭义的市场资产和市场利率,他的传递渠道主要是货币市场上金融资产的调整,增加的货币量通过两条渠道被吸收:

一是货币收入增加后所增加的货币交易需求量;二是随着利率下降后增加的货币投机需求量。

弗里德曼认为应该考虑广义的资产和利息率,就是说,传导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进行,通过物价普遍上涨吸收过多的货币量。

  第三,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货币量变动后首先引起的是利率的变动,货币供需和总体经济的均衡是通过利率的变化来调节的。

而弗里德曼则重视收入支出在传导中的作用。

认为人们主要根据收入来确定现金持有量。

因此,货币供需求均衡只能通过支出来调节。

而货币量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步调不一致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后来,由于它增加开支刺激价格上涨,这便引起借贷需求的增加,从而促使利率上升。

正因为如此,利率不能成为传导机制中的主轴,却往往是误导货币政策的指标,所以弗里德曼不仅不重视利率在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而且坚决反对把利率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向导。

货币时滞效应的特点和意义

  时滞是时间滞后的简称。

货币时滞是指货币行动与其效果之间的时间距离,即从货币供应量增加到物价普遍提高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传导过程,弗里德曼认为:

因个人经过相当时间才扩散其调整,其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是非常缓慢的。

初期货币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因而须经相当长久的时间才会达到全部资产。

支出的影响也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扩散。

正因为调整、传导、涉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故采取货币行动后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生真实效果,这就是时滞效应。

  时滞效应的特点不仅表现为行动与效果之间存在时间差距,而且表现为传导过程中初始效果与最终真实效果之间存在差异。

弗里德曼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平均需要6-9年月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再过6-9个月价格才会受到影响,因此,从货币增长率变化到物价变化一般有12-18个月的时滞。

  弗里德曼认为,时滞效应对于货币理论与政策有重要意义。

对于预期理论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使人们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的预测产生相当大的误差。

因此,人们的预期只能是适应性的,随着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预期和行为。

对于货币政策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它经常导致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错误解说,也往往导致货币政策的错误决定。

因为货币变动的作用并没有同时发生,货币政策就被认为是无效的。

  弗里德曼认为,由于没有认识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而产生了种种误解。

  弗里德曼以时滞效应为武器,坚决反对凯恩斯学派“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循环政策,他认为,货币当局没有认清其行动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时间差距,便根据今天的情势去决定他们的行动,而他们的行动却是影响6个月、9个月、12个月或15个月以后的社会经济行为。

例如,当前的衰退是为制止前一个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行动后,正在传导的中间过程或初始效果,如果针对当前的衰退而采取扩张性政策,必然回避了通货膨胀。

因此,由于存在政策效果的时滞,其结果常使为反循环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转变为额外的、不必要的纷扰。

认识并正确理解时滞效应的政策性,就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稳定的、连续一致的货币政策。

弗里德曼与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

“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的这个定义坚持了两点:

(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一般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

(2)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

因此,探讨通货膨胀问题,离不开对货币因素的分析;如果不是货币量出了问题,是不会出现物价长期普遍上涨情况的。

基于这个定义,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判定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时,需要注意区分两个界限:

  1、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界限。

相对价格变动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某些商品价格下跌的状况。

相对价格的变动属于物价体系内部的调整,只要货币量不发生变化,相对价格此涨彼跌的变动一般不会影响总体物价水平。

而平均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指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下跌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货币量过多造成的,因为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普遍下跌导致的是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根据货币数量说的原理,物价水平的上下变动与货币量的增减变化之间存在同比例变动关系。

因此,相对价格的变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才能看作是通货膨胀。

  2、一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

一次性物价上涨通常由某种因素造成,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而持续性物价上涨是指物价持续不断地上涨,带有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特点。

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一次性的物价上涨通常是由某种特殊原因造成的,与货币量无关,因此不能算作通货膨胀;而持续性的物价上涨只有在货币量发生变动后才可能出现,通常是由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因此,只有持续性物价上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从上述分析可见,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定义特别注重货币因素,他们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只要货币量不增加,平均物价水平是不会发生长期、普遍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

没有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就没有通货膨胀性,只有因货币量过多造成的物价水平普遍地和持续地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对政府存在着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1、来自通货膨胀给政府带来的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政府来自通货膨胀的收入途径有三条:

  

(1)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增加政府的收入。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都能直接使政府增加货币购买力,政府可以用这部分增加的购买力作为收入去进行支付、弥补赤字或偿还债务。

  

(2)增加税收收入。

通货膨胀能够在现行税率下自动提高政府的税收收入。

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将得到增加,尽管他们的实际收入不变甚至下降,但在普遍实行累进所得税的情况下,名义收入的增加,使他们进入更高等级的税率组,也就得按较高等级的税率纳税,从而增加了政府从个人和企业那里收取的所得税收入。

  (3)减少尚未偿还的国家债务的实际数值。

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由于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政府偿还债务时的货币购买力必然小于借入时的货币购买力,这种通货贬值的差额,等于减少了国家实际负债的偿还额。

  2、来自其货币传导过程中的初始效果。

货币学派对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在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初期,即通货膨胀刚刚开始时,由于整个过程中的时滞效应,货币量增加不是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而是使利率下降,生产扩大,失业减少,收入增加,政府可以多花费而无需让公众少消费,大家都可以多花钱,成皆大欢喜之状。

  通货膨胀这两方面诱惑力使政府自觉不自觉地持续推行这一政策。

但是从长期看,这一政策却是危险的。

因为通货膨胀带来的繁荣是极为短暂的,它只是货币冲击传导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当传导继续进行下去后,人们很快就发现他们手中的货币虽然数量多了一些,但可购买的东西却少了;工商业企业主发现销售收入虽然扩大了,但成本上升了,这就迫使他们把工资和物价抬得更高,否则,将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

于是,恶果开始呈现:

被抬高的物价、有效需求的衰退、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连在一起。

如果不是采取强硬措施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这种恶果将越演越烈,不仅破坏市场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经济混乱和危机,而且将带来政治动荡。

因此,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疾病,是一种危险的、有时是致命的疾病。

如果不及时医治,它可毁掉一个社会。

  无数史实已证明了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恶果,所以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

弗里德曼常常把通货膨胀比作酗酒问题,酗酒者开始饮酒时的初始效果是令人兴奋、兴致勃勃,喝醉酒的不快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表现出来,如果继续以酒解酒,将加剧酒精中毒,再不悬崖勒马就会走向死亡的深渊。

通货膨胀亦是如此,如果对通货膨胀的诱惑设有足够的抵御力,其后果正象酗酒者一样痛苦。

弗里德曼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

  弗里德曼认为,特定的物价和总的物价水平的短期变动,可能有多种原因。

但是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却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量过多的直接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政府开支增加。

当政府的收入相对稳定,但同时因各种原因日益增加名目繁多的开支时,必然需要筹措新的资金来源用于应付日益扩大的开支。

弥补支出扩大的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