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334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x

《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docx

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存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概括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三者都包括

  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特性。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D

  二、辨析题

  1.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

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2.答:

错误。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而不是惟一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除了实践性这一最显著的特征以外,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

阶级性是指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深刻的必然性,其中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19世纪30至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2.

(1)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

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局部为对象,揭示其特殊规律。

它们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断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丰富自己的内容。

哲学产生以后,反过来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既不能互相割裂,又不能互相代替,认为具体科学可以离开哲学指导的“取消论”和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都是错误的。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实物性

  B.运动性

  C.客观实在性

  D.可知性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  )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实物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什么观点(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

  二、辨析题

  1.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简答题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四、论述题

  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D

  5.C

  6.B

  二、辨析题

  1.

(1)错误。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2.正确。

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

这一论断表明: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

所谓“移人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

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三、简答题

  1.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人的思维。

  

(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任何事物,不论是微观粒子还是宏观宇宙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因此,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它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没想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

例如,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做是独立存在的绝对观念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感觉或自我意识的存在,运动也就被说成是感觉或意识的运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而劳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种社会性活动。

劳动不是个别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劳动不仅生产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同时也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

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四、论述题

  

(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否则,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仅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且还会受到客观规律的严厉惩罚。

②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是因为任何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决不会自动地映人人的意识,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吸取和借鉴,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②我们又不能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新事业,就不敢在实践中探索和试验,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才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

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把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懦夫懒汉、消极无力的思想。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系统论科学的出现(  )

  A.否定了辩证法

  B.扬弃了辩证法

  12.代替了辩证法

  D.丰富了辩证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  )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二、辨析题

  1.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2.假象是一种错觉。

  三、简答题

  1.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指导意义。

  2.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B

  5.C

  二、辨析题

  1.

(1)错误。

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

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

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

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2.答:

错误。

  

(1)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

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无论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属于客观范畴。

  

(2)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觉和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3)假象与错觉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

当然,假象容易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觉,这是二者的联系。

  三、简答题

  1.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因此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2.

(1)对立统一规律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③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承认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但不能取代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

只有把其他规律和范畴与其相结合,才能完整地把握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四、论述题

  1.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首先,两者相互区别。

矛盾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其次,两者相互联结。

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

第三,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条件变化了,普遍性可以转化为特殊性,特殊性也可以转化为普遍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共性与个性关系的理论,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该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有中国特色,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必须把作为矛盾普遍性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

如果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幻想一朝一夕就实现现代化,就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选择题

  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

  A.客观规律

  B.科学理论

  C.社会实践

  D.对人们是否有用

  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绝对性的优点

  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相对性的优点

  3.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指的是(  )

  A.由认识的实践

  B.由实践到认识

  C.由认识到真理

  D.由真理到认识

  4.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

  A.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B.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D.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5.真理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由绝对走向相对

  B.由相对走向绝对

  C.由绝对走向绝对

  D.由相对走向相对

  二、辨析题

  1.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简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一、选择题

  1.C

  2.C

  3.A

  4.D

  5.B

  二、辨析题

  1.答:

错误。

  

(1)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2)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经验,即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获得知识。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者。

而且学习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也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2.正确。

  

(1)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

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在中国有庄子。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科学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作了最令人信服的驳斥:

①实践能使主体认识的正确性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

②实践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扩大和加强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范围,证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③实践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能力,使人们能永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三、简答题

  1.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即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也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则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认识对实践具有预见作用、组织作用和动员作用。

我们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

  2.实践推动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浅人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形成新的理论。

第二,社会实践的发展给解决新问题提供了主要的经验材料,使发现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

任何认识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大量的经验材料。

第三,社会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冲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视角,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第四,社会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3.认识的主体是指参加实践活动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

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

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们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有: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问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是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

一、选择题

  1.“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优劣有关”,这种关于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见解是(  )

  A.正确的

  B.错误的

  C.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

  D.过分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哲学

  B.法学

  C.伦理学

  D.语言学

  3.社会存在是指(  )

  A.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B.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D.自然与社会各种条件的总和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

  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即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  )

  A.宇宙神灵

  B.劳动

  C.人民群众

  D.英雄人物

  6.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艺术

  B.国家政权

  C.政党

  D.哲学

  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物与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8.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  )

  A.环境问题

  B.自然条件问题

  C.发展问题

  D.生育问题

  9.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生产过程中(  )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二、辨析题

  1.劳动创造了人。

  2.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没有制约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2.简述国家的实质。

  四、论述题

  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5.B

  6.B

  7.D

  8.C

  9.D

  10.C

  二、辨析题

  1.正确。

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2.答:

错误。

  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有重要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

一般来说,当物质生产以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为主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增加,以适应物质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当物质生产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降低,而对人口质量的要求提高。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婚姻家庭形式。

一般来说,在个体小生产时代,家庭一般同时又是生产单位;而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